錢森的千萬大軍,如同一把利器長矛,直殺向趙國的京都。
趙國京都朝堂之上,除了主戰派的丞相李可,還有反對派。
反對派則是怯戰主逃,他們已經聽聞錢森的厲害和邪門,居然每次攻城,都有天威神雷,上來就是一陣轟炸,炸開了城墻守護,然后大軍沖殺。
那神雷,太恐怖了。不管你什么城墻,多高,多厚,多堅硬,全部一炸,嘩啦一下倒塌。
這誰還能防住梁國的邪皇大軍?
所以這一派膽小的人,主張讓趙國皇帝,帶著朝廷的大臣,先撤離趙國皇都,逃到鄰國去避難。
這一派的領頭人是國師張茂。
主戰派的丞相李可,強調君主絕不能逃,一旦趙國皇帝離開,整個趙國必失。
那時候,整個趙國滅亡了,亡國之君還有何臉面面對趙國的百姓?
與其厚顏偷生,不如拼死一戰。
主逃派的張茂,則主張留得清山在,不怕沒柴燒。
只有現在避其邪皇的鋒芒,未來才有足夠的時間來積攢實力,做日后的反擊。
所以李可的主戰派,和張茂的主張逃走的派系,在朝廷上,爭論不斷。
以丞相李可,和太師張茂為首的文武百官,在朝堂之上你一言,我一語,喋喋不休,各說各自的道理,爭得面紅耳赤,吵的不可開交。
也吵的趙國皇帝,那是一個頭,已經變成了兩個大。
丞相李可主戰,態度非常的強硬。
他一心為國,所以主站,堅決不同意趙國的皇帝逃走。
而趙國的皇帝,還是怕死鬼。他其實是想逃走的,比較贊同太師張茂的建議。
但是丞相李可,在趙國的名聲極高,身份很是了得。
所以趙國的皇帝,內心很是尊重丞相李可。
現在是戰是逃,趙國的皇帝,也是也拿不定主意了。
最后在李可,還有張茂爭議不斷的時候,趙國皇帝看向了太傅王啟。
他要征求一下,王啟有何意見。
王啟是個老者,年過古稀,就算現在面對錢森的大軍,快要殺到京都了,面對兵臨城下的時候,這王啟依然冷靜。
他剛才在朝堂上,看著兩派喋喋不休的爭論,也沒有出言。
這會趙國的皇帝問他了,他必須表態。
王啟沉吟許久,方說道:“皇上,現在應趕快處理幾件事。”
“第一,急召我們趙國各地的將軍兵馬回都。”
“尤其是在南方,守護邊境的張飛元帥,必須讓他回來抵抗梁國的邪皇。”
趙國皇帝點頭,張飛可是他們趙國的第一員猛將。
但是趙國的南方邊境,也與鄰國常年有著摩擦戰斗,基本上年年打仗。
現在南方邊境上的戰事,也是吃緊。
趙國皇帝點頭,“可是張飛張將軍,要是回來,我們南方的邊境,誰來守護?萬一鄰國趁機殺入我們趙國怎么辦?”
王啟搖頭,道:“皇上,臣已想不出還有誰能比張飛更合適,來抵抗梁國的邪皇。”
趙國皇帝點頭,嘆道,“只是……現在不知道傳調令給張飛張將軍,在時間上,還能不能來得及了。”
張茂嘆道:“皇上,遠水解不了近渴啊,張飛將軍遠在萬里之外,而且與敵國邊軍交戰,并不是想撤就能撤得下來的。我們還是抓緊時間逃吧!否則晚了,到時候皇上你想逃,都逃不走了。”
趙國皇帝尋思一下,又看著王啟,追問道:“王啟,你所言其二,現在朕應該做什么?”
王權點頭,不慌不忙的道:“其二,皇上您現在,應該李可向我們東面的鄰國海國求助。”
“皇上應該給海國,優厚的報酬,不惜割地給海國,讓他們立刻出兵,協助我們擊退梁國的邪皇。”
趙國皇帝輕輕嘆口氣道:“海國人少國弱,守著東面的大海,他們更擅長海戰,而不是陸地上的戰斗,他們來了,能幫助我們么?”
簡單說,向海國求援,趙國皇帝不是沒想過。
趙國和海國,兩國的邊界接壤,但關系很一般。
并非兩國之間有什么矛盾,而是海國守著東方的大海,屬于海邊漁民的民族。
海國的百姓,世世代代守著大海,國策也是比較封閉保守,他們認為自己是大海的兒女。
海國和周遍諸國,關系都很冷淡。
他們認為諸國的人,來到海國,只會污染他們的大海,打撈收走更多的魚類,破壞了海洋魚類的生態平衡,使得海國的百姓,再也打不著魚了。
因為海國的漁民,都是捕撈大魚,放走小魚。每年魚繁殖的季節,他們也不下海撈魚。
但是別的國家的人,到了海國,根本不管那些,大魚小魚,全部捕撈,還不分什么魚類繁殖的季節,那些國家的商人,眼中只有錢。
后來,海國慢慢的封閉,不與各國往來,甚至一度掐斷了與諸國的貿易往來。
張茂也是嘆道:“皇上,微臣也想過求助海國,但細細琢磨,又覺得海國未必敢出兵援助,畢竟我們與海國的交情不深。”
王啟點頭,“如果不向海國求助,我們就只能向北面的沙國求助了。”
張茂搖頭,說道:“道理是這個道理,但如果只讓沙國一國出兵,以沙國的作風,確實未必肯幫忙。”
王啟點頭,點頭道:“皇上,微臣還有一個計謀。就是‘圍梁救趙’!”
“給接壤我們的沙國,還有牧國。以及海國,都去書信一封,讓他們三國聯手,此刻去偷襲梁國。”
“因為梁國,現在大軍已經全部來攻打我們趙國了。此刻正是國內空虛之際。”
“這樣一來,沙國,牧國,海國,可以輕松的攻克梁國,分的梁國的土地。我想這個巨大的誘惑,他們三國,不絕對能拒絕。”
這……
趙國皇帝聽聞,頓時心里大喜。
他立刻寫下親筆書信,派出三個大使,以千里加急的方式,趕往了沙國,牧國,海國。
三國的皇上,接到趙國皇帝的求兵書信,立刻召集群臣商議。
群臣都認為,這是一個報仇打擊邪皇的好機會。
他們本意,不是給趙國解圍,而是瓜分梁國的土地,尤其是滅殺邪皇,給他們的皇子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