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與孫策是打出來的交情,自投孫策後,太史慈得其信任,一身勇武有了用武之地,對於孫策,太史慈除朋友之義外,更有感恩之情。
雖不喜孫權,然而孫權所言,太史慈卻無法反駁,眼睜睜的看著孫策基業被他人所奪,太史慈心中不忍,況且如今孫權麾下,的確無可統御大軍之人,若太史慈仍不搭理孫權,荊襄軍馬所到之處,江東怕是連像樣一點的反撲都難以做到。
太史慈沉吟許久,孫權見其並未出言婉拒,便知其心中已有意動。
想到此處,孫權心中暗喜,面上神情卻更加悲慼,對太史慈道:“如今滿朝文武,皆不敢與荊襄相爭,莫非連子義也懼怕荊襄聲勢若是如此,那孫某便親領大軍,與之一搏,至於戰局如何,孫某便聽天由命”
“吳侯且慢。”太史慈說罷,長嘆一聲道:“慈可念在伯符面上,於江東危難之際,重返朝堂,只是龐山民親率大軍而來,其聲勢不可小覷,如今公瑾,子敬皆投了荊襄,吳侯可有我江東大軍隨軍軍師之人選”
孫權聞言,思索片刻便道:“子義以爲,何人可爲大軍軍師”
太史慈聞言,愕然半晌,心中苦澀。
此番荊襄欲攻江東,皆因孫權欲趁火打劫,渡江奪合肥,壽春二地。荊襄反應如此激烈,太史慈並不意外,只是太史慈萬萬沒有想到。孫權如此不通兵事,直至如今,只是召江東六郡各路軍馬趕赴建業,而大軍無論統帥抑或隨軍軍師,皆懸而未決。
江東朝堂看似人才濟濟,可太史慈深知這只是表面現象。
周瑜,魯肅尚在之時,以那二人能耐,倒可保朝堂穩定,然而二人離去。朝堂之上後繼無人。不然江東朝堂也不會如現下這般混亂,甚至逼得孫權要來問計他這下野之人。
太史慈雖曉勇善戰,亦通兵法,便是獨掌大軍。也擔得起如此重責。只是太史慈深知。其謀略遠遠不及周瑜,魯肅。此二人算計荊襄,與龐山民鬥了數年。尚未討到絲毫好處,以那龐山民狡獪,一旦設謀針對江東,太史慈認爲江東大軍,難以倖免。
苦思良久,太史慈長嘆一聲道:“慈亦未有人選,朝堂之上雖上將不少,然而多智者,也只是二張,元嘆先生等擅常民政之人”
孫權聞言,眉頭大皺道:“滿朝文武,竟無一人可入子義法眼”
太史慈聞言苦笑,對孫權道:“子布,元嘆等人,皆擅揣摩人心,卻於兵法毫無建樹,若我大軍出征,時刻須防備荊襄的陰謀詭計,而滿朝文武,可擔當此大任者,除去已投荊襄的公瑾,再無他人。”
“莫非此戰,我江東毫無勝算”
孫權與太史慈交談許久,也漸漸明白了當下局勢,心中更是彷徨,先前孫權只是想要趁荊襄與曹軍大戰分身無暇之時趁火打劫,然而如今卻已漸漸明白,江東若與荊襄一戰,後果堪虞。
見孫權一臉頹唐之色,太史慈不忍多言,輕嘆一聲道:“爲今之際,是和是戰,皆需吳侯決斷,若是求和,此番荊襄已佔盡優勢,即便龐山民遣散各部軍馬,不攻江東,吳侯怕也要付出極大代價,纔可滿足此人胃口,況且龐山民願不願和,皆非我江東能夠做主。”
“若欲與之拼死一戰,吳侯便當堅定信心,慈雖不看好江東能勝,然而既然與吳侯有過一段君臣之誼,慈抵抗荊襄,必不遺餘力,若可僥倖勝那龐山民一籌,我江東便有了一絲喘息之機,吳侯也可趁此機會,休養生息,再尋賢良”
太史慈說罷,孫權久久不言,心中卻陷入了兩難之中。
太史慈這般說法,與他先前設想大相徑庭,事到如今,孫權倒也明白了爲何朝堂之上,當他提及攻伐合肥之時,滿朝文武的激烈反應。
江東不缺明眼人,只是他這吳侯已不得人心。
想到此處,孫權長嘆一聲,對太史慈道:“孤早已受夠了受制於人。自孤那妹婿做主荊襄,我江東便時時刻刻矮他一頭,孫家英明亦於孤之手上毀之一旦,驀然回首數年來,我江東對荊襄交戰,未逢一勝,此戰便是有萬分之一的可能勝那荊襄,孤也願賭上一賭?!?
孫權做了決定,眼眸中亦恢復了幾分神采,太史慈見狀,心中喜悅,若主上戰意堅決,他這軍中上將領兵作戰之時,也再無掣肘。
想到此處,太史慈難免懷念周瑜尚在江東的時光,若那時孫權如當下這般,有心與荊襄一分高下的話,今時今日,江東也不至於這般窘迫,孫權雖浪子回頭,只是這回頭的時候,也未免太晚了一些。
卻總比一意孤行下去要好許多。
太史慈懂得知足,當下便命下人取來地圖,與孫權說起了荊襄此番可能會如何用兵,荊襄與江東接壤之地,多爲水道,而陸上僅長沙,桂陽,可有山野小路,借道山越,通往柴桑。
沿江水道,甘寧與程普相持不下,交戰月餘,難分上下。
水道並不安定,且於水上,江東戰力仍不可小覷,所以太史慈告知孫權,若那龐山民親征江東,最大的可能性便是陸戰。
荊襄與山越各部蠻人的關係較好,只是借道山越,諸部蠻人也當予其顏面,況且太史慈也認爲,少有蠻人可以抵擋荊襄的財帛攻勢,所以可否守住柴桑,關乎江東六郡,能否保全。
柴桑地理位置極爲重要,更是多有良港,若被荊襄所得,便可以此控制沿江水道,使得江東水軍再與荊襄交戰,皆要長途跋涉,且沿途難尋補給,在太史慈看來,此地兵家必爭,無論如何,也要守住。
所以江東此戰的重點,不在於能否保全吳郡,建業等地,若是柴桑失守,江東短期或可茍延殘喘,然而一旦待荊襄站穩腳跟,江東便是引以爲豪的水軍怕是在面對荊襄水軍之時,也難有勝算。
孫權雖不懂軍務,然而太史慈詳盡的屆時亦令其茅塞頓開,孫權只思索片刻,便對太史慈道:“如今建業各路兵馬七萬有餘,皆由子義調遣,翌日孫某便於朝堂之上,授子義虎符印信,江東存亡,皆看子義可否勝那荊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