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最后一個方陣,從高臺之前緩緩踏步走過,朱高煦也慢慢的放下了敬禮的手臂。
朱高煦也想快點放下,但是這會兒真快不了,因為舉得時間太長——胳膊TM的麻了!
這身體素質再好,它該麻的時候,它也麻,莫名的,朱高煦想到后世那個著名的小品。
緊接著,一下子就想到了,那遼闊的東北黑土地。
那里可是個好地方,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唯一的缺點,就是有點兒冷!
說道那個地方,朱高煦是心有戚戚,因為本來那里是朱高煦的十七皇叔,寧王朱權的封地——大寧。
只是后來,這位十七皇叔,雖以善于謀略著稱,但是最終同樣沒有逃過他老子朱棣的五指山。
這十七皇叔朱權,被皇帝老子朱棣,略施小計,脅迫著加入了他的陣營。
那就由不得他了,只好幫著草擬檄文,共同討伐朱允炆。
和朱高煦一樣,也被朱棣忽悠了,哄著他,說等到時候,和他平分天下。
為啥呢?就是為了皇叔朱權的麾下兵馬,那真是兵強馬壯!
至于后來的結果,很簡單,就像朱棣當初對朱高煦的許諾一樣,最終這些承諾,都沒能夠實現。
只是對于朱權,朱棣真的是忽悠,而朱高煦呢,朱棣那是沒得辦法,反對力量太大了,這還是有點兒差別的,但是最終的結果都一樣。
等到朱棣登基稱帝之后,這十七皇叔,最終被改封到了南昌。
還好,朱高煦這位皇叔真的是聰明,終日韜光養晦,得以善終,比他大哥朱棣還多活了二十多年!
這充分表明了一個問題:這皇叔啊,好當也不好當,就看你怎么去做了,是個比較考驗腦子的職業!
原本歷史上的朱高煦,就是有點兒少腦子,所以最后的結局很令人悲傷。
否則,憑著他的身體素質,說不得,要熬死多少接下來的皇帝呢!
既然,這寧王朱權的封地,改到了南昌,那么原來的封地大寧,被怎么處置的呢?
要知道,那可是一個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地方,朱元璋可是沒有少費心思經營那里。
這時的大寧,差不多算是一座空城,當時被朱棣大筆一揮,軍民全部內遷,到現在還沒有恢復。
此時的大寧,就是后世內蒙古的寧城縣,三省交界的地方,更是宣府和遼東之間的重要互相支援通道,其地位不得不說很重要。
這么重要的地方,卻被朱棣輕而易舉的給放棄了。
也不能說是放棄了,因為朱棣只是把這地方,交給了“朵顏三衛”。
畢竟這“朵顏三衛”,也同樣是大明的下轄力量,此舉并無不妥!
或許,這事辦的有點兒讓人難以理解,但是站在朱棣的角度來說,并沒有錯。
他錯的地方,是沒有想到,他的后世子孫,竟然那么廢!
要知道,現在的“朵顏三衛”,可是朱棣手底下的一條好狗,好用的很。
就連朱高煦靖難的時候,也是統領過他們的,的確好使,指哪咬哪。
更是率領他們,于亂軍之中,數次救下了朱棣的小命,這也是朱棣對他許下那些承諾的重要因素。
數次救駕之舉啊,心情激蕩之下,那是越看越喜歡吶。
這一讓,不得了,把大明的北方防御體系就給開了個“天窗”。
后來,朱棣遷都北平,也是有這方面的因素,就是想要把這個口子給堵上。
奈何,子孫不爭氣,老祖宗做的再多,也是沒鳥用!
對與這些,可能幾百年后的北方威脅,朱高煦那叫一個嗤之以鼻!
對于北方的威脅,朱棣的對策是打、防,兩手抓,兩手都很硬!
打,朱棣是搞了五次親征北伐,打得他們叫爸爸。
防,就是發揮我們的傳統優勢——修筑長城了,畢竟都修了幾千年了,從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熟練地很。
后世,很多的長城遺址,大部分都是明朝的功勞。
但是,現在的大明朝,可是有了朱高煦,那還修個屁的長城。
都趕緊加入華夏民族的大家庭之中吧,一起大航海不好嗎?民族融合他不香嗎?
都是一家人,一個膚色,這都快斗了上下五千年了。
都趕緊跟著當小弟吧,跟著大明皇帝混,有肉吃!
這可不是忽悠,不信?你看“朵顏三衛”,現在過得多舒服。
對于“朵顏三衛”一事,對于朱高煦來說,可不一定是壞事,多好的一個例子??!
到時候加入進來,還不是想怎么抽調,就怎么抽調,不能光想著吃肉不干活吧?
為大明皇帝開疆拓土、拓殖海外,是每個大明子民崇高的榮耀,誰也不能例外。
怎么?帝國需要你了,你不想去?
那可由不得你了,不聽話,那只有擼起袖子干一仗了。
看看是,你們的馬快,還是老子的子彈、炮彈快。
朱高煦覺得,真的有這個問題,到時一定要好好的比劃一下才知道。
有時候啊,某些人就是頭鐵,你不把他打服了,這說話都不好使!
考慮到世界那么大,朱高煦對于人力資源的需求,可是非常大的。
在這一目標上面,任何有違他的阻礙,都必須要清除掉!
這一點,朱高煦一定會堅定不移的走下去,這眼光格局要長遠一點。
以后的世界格局,必將是東西方的碰撞,不能在搞內訌了,說白了,這時代人還是太少了!
終于,朱高煦的胳膊放了下來,轉過身。
更何況這些都是見過血的老兵,加上如此嚴格的紀律,即使還用現在的兵器,都是非常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