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些話,楚於畏的眉頭不由猛地皺了起來,沒想到楚有才有如此的好運氣。
但同時他的目光更加冰冷,眉頭一凝,說:“但哪怕如此,經香閣也從來沒有傳出有兩人都得到經書香之事來。楚有才,你可敢拿出你的詛咒寶器,與我一賭!勝者,獨享其中的經書香!而輸者,則要把詛咒寶器獻給對方!”
這瞬間,楚於畏將手裡的毒蛇軟劍猛地向地上一插,上面出現了許多青色氣息,卻沒有轉成白銀色。
看到這裡,楚有才心下不由恍然,原來楚於畏這一次得到的經書香氣息不夠,認爲是自己奪走了大部分的經書香,所以心中不甘!
這時,卻是一道身影一閃,赫然是經書香裡的那位儒者,他淡淡地對楚於畏說:“經香閣的規矩很簡單,只要有資格進入第四層,自然擁有獲取經書香的氣息。而兩位都進入第四層,自然都擁有資格。”
儒者一出現,衆人都露出恭敬的表情,這位儒者是經香閣的守護者,有些人甚至暗中猜測他是傳說裡聖人之心的靈魂。
楚於畏目光冰冷,卻不示弱,說:“若是這次賭鬥,關係到經書香的傳承呢?”
聽到這裡,儒者不由一怔。衆人更是竊竊私語起來。
楚於畏隨後把目光轉向楚有才,說:“你我剛纔進入經香閣時,聽這位儒者說及這是用來存放先聖的一些經典,不至於讓這些經典流失,但現如今,無數人排斥上古義理,這般情況越是嚴重。而如今,你我賭鬥之事,不妨就說出應對之法,如何?”
聽到這裡,衆人露出了一絲好奇來,看楚於畏的樣子,難道是對此事胸有成竹?
儒者目光裡精芒一閃,卻不再說話,顯然對這應對之法頗感興趣。
這時,楚有才想著面對古藉流失的應對之法,想及長清僧希望有人能悟中其中義理,一時間,他忽然有了某種頓悟,站立原地,陷入了沉思之中。
楚於畏不由哈哈一笑,斜睨地看著楚有才說:“既然你沒有拒絕,那麼——”
他猛地沉聲說:“我認爲,經香閣應當博採衆長,納天地所有經文於其中!而且不限制任何人來觀看!否則,經香閣失傳之日即將來臨!”
頓時,周圍人一陣驚詫,而那儒者的目光裡露出了一絲凝重之意來,顯然已經被楚於畏的話吸引。
楚於畏沉聲說:“崇古是小流,現在的經文之意是大流,爲什麼?就因爲一些上古的經義不符合時下的情況!”
“有一個故事,上古有一個塾師,與他門人在河間獻王祠外的田地上,講《三百篇》,講《孝經》,而這時,他忽然見到祠門處的古柏下,隱約有人,形狀奇異,似乎是鬼,塾師想及在獻王祠前,哪會有妖魅,便上前問姓名。結果那些鬼答說是毛萇、貫長卿、顏芝,因
爲仰慕獻王所以遊歷到此。當下塾師大喜,便拜了下來,請求指點經義。結果衆鬼皆答,他的門人所誦之文章,與他們傳下來的全都不一樣,他們沒有可以解答的地方。”
說到這裡,楚於畏目光掃視周圍,說:“便在這時,獻王祠裡傳來聲音:門外何人醉語,如此聒噪?把他們趕走!那聲音似乎是獻王鬼魂的聲音。當下那三鬼便不見了。”
然後楚於畏說:“顏芝生前乃是聖儒,爲孔聖人弟子,諸經皆通,然則在獻王前,終究是一小鬼,受天地所約束,所以我輩無須對這些先聖有多敬重,他們的聖論,若能經得起時間磨礪,自然會源遠流長,若是不合時宜的聖論,那麼,我們習而改之,這樣,我們遲早會與他們比肩!”
說到這裡,衆人鴉雀無聲。
誰也沒有想到楚於畏如此自傲,說及要與聖人比肩,還把顏芝這等聖儒如此貶責,讓衆人內心涌起了一絲絲的憤怒來。
這時,楚於畏把地上的毒蛇劍拔出,猛地指向楚有才:“楚有才,你爲什麼不反駁?你爲什麼不敢賭?難道你胸無點墨?難道你對此束手無策?你得經書香這等寶物,你受之有愧乎?”
他的毒蛇劍閃出萬千光芒來,這一刻,他要乘著楚有才心思不屬之時,要出劍,將楚有才擊傷!然後借用毒蛇劍裡的毒液,讓楚有才很快地死去!
這一刻,楚有才卻是從沉思裡慢慢清醒過來,目光凝視著楚於畏,淡淡地說:“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聽到這裡,衆人不由怔住了。這句話與這上古經文傳承,又有什麼關係?
這時,楚有才聲音更輕,對楚於畏說:“你可知其意?”
楚於畏目光一冷,然後縱聲狂笑,說:“如此簡單之題,還用我說?這是指,做學問總會感覺自己有許多不足,於是便有一種來不及的感覺,然後拼命地去求學。”
聽到這裡,衆人靜氣凝神,等待著楚有才的回答。
“你的解釋,卻是錯了。”楚有才淡淡地說:“學如不及,指的是校對聖人之道而進行學習,卻不能達到盡善盡美,爲什麼會這樣?是因爲躊躇、恐懼、疑慮使‘學’迷失!這裡的猶,是躊躇疑懼的意思。”
聽到這裡,衆人面色不由一驚。
楚有才的聲音還是依舊很淡然,可是在衆人耳朵裡,卻變得越來越振聾發聵:“而學如不及,我們要怎麼辦?行之,承擔之。”
“我們學習經義是知,把經義用到實處是行。要想讓上古經義重新發展出光華來,必須要知行合一,要承擔。”
“如果沒有行,沒有承擔,只有空口說話,如何對得起《論語》的真精神,對得起儒家的真精神?”
楚有才說到這裡,目光對著楚於畏,忽然聲色俱厲說:“何爲小人?那就是因爲沒有智慧而躊躇、而恐懼、而疑慮的人,他們令那些頂天立地之人爲之而小,纔是小人。而你既沒有見過顏芝之魂,如何能如此貶低?人若沒有敬畏,學習衆經衆道的時候,內心已經帶著不智、不仁,如何能深得經義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