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的病居然這麼容易就被段暄給治好了,別說是太宗,李承乾他們了,就是杜睿自己都感覺難以置信,在來之前,杜睿已經想了很多,做了最壞的打算,誰能想到,當三服藥下去之後,長孫皇后的病癥居然奇蹟般的緩解了。雖然還說不上痊癒,但至少注意修養的話,沒什麼大問題了。
長孫皇后的病癥雖然好了,但是杜睿也當真捏了一把汗,關鍵就是那第一副藥,當時長孫皇后已然神志不清,根本就無法下嚥,吃不下藥,杜睿便是大羅神仙也沒了辦法。
就在此時他突然想起了,前世曾看過的一部很扯淡的電視劇《神醫喜來樂》,裡面的那個喜郎中再給王爺的女兒治病的時候,曾用過一種燻蒸的方法。
杜睿實在想不出其他更好的主意,只能和太宗商量了一下,當時太宗聞言,臉上的表情也是千變萬化,按照杜睿的說話,採用那種辦法治療的話,長孫皇后須赤身裸體才行,可長孫皇后身爲一國的國母,縱然大唐年間的禮法不嚴,也有礙視聽。
杜睿同樣也捏了一把冷汗,治好了還則罷了,要是萬一治不好,這辱及大唐皇后的罪名,縱然他深受太宗和李承乾的看重,又是安康公主的未來夫婿,恐怕也難逃一死了。
太宗在猶豫了一番之後,還是同意了杜睿的進言,這時在密室之中照顧長孫皇后的人選卻又成了大難題,縱然是貼身的宮娥也不行,一旦長孫皇后好了,知道了此事,縱然是羞惱也能要了長孫皇后的命。
最終商量了一番,還是長樂公主,汝南公主和安康公主三位公主自告奮勇,擔當了重任,太宗也覺得適合,畢竟是自家的女兒,看了做母親的身子,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好在電視劇也不是完全胡說八道,要不然就是撞大運了,將長孫皇后放在密室之中,燻蒸了一夜,長孫皇后居然真的醒了,緊接著三副藥下去,病情便得到了緩解,到此時,杜睿才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緊接著又交代了哮喘病人不能服用的東西,和生活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細節,此事也總算是告一段落。
治好了長孫皇后的病,杜睿便想著要出宮了,他畢竟還沒和安康公主成親,即便是成親了,身爲一個外人留宿皇宮,也容易遭人詬病,此前是因爲給長孫皇后診病,事出有因,現在再留下的話,確實於理不合。
杜家老宅,杜睿也將近六年不曾回來了,這幾日,杜仲帶著人也重新收拾了一番,恢復了往日的景象。
杜睿剛一到府,杜仲便急著趕來稟報,原來杜睿帶來的那部《資治通鑑》的刊印版,在杜睿到長安的那天,便被太宗遣人下旨,搬入了皇宮。
“來人可曾說過什麼?”
杜仲忙道:“不曾說,只是說封了聖上的旨意,老僕也不敢阻攔,只能讓他們取走了!”
杜睿笑著擺了擺手,道:“不妨事!此次帶書回長安,原本就是爲了獻給聖上的!仲叔!這幾日和大家都說好了,無事的話,便待在府中,不可輕易外出,想來再過幾日,我們便要回杜陵了!”
杜仲聞言,面色一陣變化,猶豫再三還是忍不住說道:“少爺!您當真要回去?”
杜睿一笑,道:“怎的!?仲叔覺得我該留下!這長安虎踞龍盤,我在朝中又沒什麼根基,縱然於太子殿下相善又如何,前次還不是被人一番責難就灰溜溜的滾回了杜陵,與其等別人來趕,我等倒不如自己回去的好!”
要說前次太宗下旨發遣他回杜陵,杜睿心中沒有一點兒怨恨的話,那根本就不可能,杜仲看著杜睿,也不知道該如何說纔好,只能說了幾句閒話,便退下了。
杜睿在府中待了三五日,每日裡安康公主都要跟著李承乾過來,杜睿和李承乾說些國事,對於李承乾的一些疑問,也一一作答,一切彷彿都回到了往昔一般。
杜睿這邊的日子照樣過的逍遙自在,大明宮中的太宗卻大不相同,長孫皇后的病好了,他懸著的一顆帝王心也總算是落了地,知道前段時間荒廢了很多國事,太宗也分外自責,在長孫皇后甦醒過來的當天,他便急急忙忙的前往了承慶殿,將朝中的大臣全數招來,處理積壓的國事。
一直忙了幾天,這纔在李承乾的提醒下,想起了杜睿的那部書,原本太宗是不怎麼重視的,杜睿雖然有才華,但畢竟年歲尚小,當初知道他要治史,太宗還有心規勸,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如何能似左丘明,司馬公那般做的這般大學問。
修史和作詩完全是兩回事,修史一般要有大才華,大毅力的大儒纔敢幹,比如杜睿詩詞歌賦寫得再好,小說寫得再怎麼家喻戶曉,卻也難以匹敵司馬遷,班固等人。
但是將《資治通鑑》普一拿在手中,太宗便驚呆了,這如何能是一個十二歲少年所寫的?而且杜睿這部《資治通鑑》所採用的敘事方式第一次在編史上用了編年史,而且文字流暢、場面描寫精彩,分明就是一部難得的史家絕唱。
且不提其他,單單是這部《資治通鑑》的意義,絕對稱得上“鑑於往事,資於治道”這八個字。
在原本的歷史上,司馬光爲了寫《資治通鑑》,在洛陽的十五年,幾乎耗盡全部心血。在完書後他曾上表皇上說:“臣現在骨瘦如柴,老眼昏花,牙齒也沒幾顆了,而且神經衰弱,剛剛做過的事情,轉過身就忘記。臣的精力全都耗費在這部書裡了!”
司馬光爲編書經常廢寢忘食,有時家裡實在等不到他回來吃飯,便將飯送至書局,還要幾次催促,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長,而且上面沒有一個草書,全是一絲不茍的楷書。
書成之後,僅在洛陽存放的殘稿就堆滿了兩間屋子。此書著述意義己遠遠超過了司馬光著史治國的本意,它不僅爲統治者提供借鑑,也爲全社會提供了一筆知識財富。
後世清代學者王鳴成就曾說過:“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通鑑》已和《史記》一樣,被人們稱爲史學瑰寶,廣爲流傳,教益大衆。而研究者也代代相沿,使其成爲一門專門的學問,即“通鑑學”,新中國偉大的領袖就看了十七遍。
《資治通鑑》寫成以後,司馬光官升爲資政殿學士。他在洛陽居住了十五年,天下人都認爲他纔是真正的宰相,老百姓都尊稱他爲司馬相公,而司馬君實這個名字,更是婦孺皆知。神宗逝世時,司馬光赴喪,衛士望見他,都說:“這就是司馬相公。”他所到之處,百姓夾道歡迎,以至於馬都不能前行,老百姓都對司馬光說:“您不要返回洛陽,留下來輔佐天子,救救百姓吧。”
前世杜睿每當看到這段歷史,都要爲之深深嘆息,司馬光和王安石都是一代人中龍鳳,也都懷著救國救民之心,爲什麼他們就不能相互坐下來心平氣和的協商呢?正因爲他們把黨爭推到一個最高峰,也導致了北宋最後滅亡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杜睿雖沒有本事全部記住《資治通鑑》,但是其中大致還能記住,他爲了力求神韻,也寫得很慢,前後改了八稿。從十歲時開始謄抄,耗時六年纔將這部書著成。
也許杜睿現在的真實才華還趕不上司馬光,可有他這本書爲範本,加上這些年文言筆力大增,這篇《資治通鑑》並不比原本遜色多少。
太宗自打拿到這部《資治通鑑》,用了五天才總算看完,看完之後,也不禁搖頭感嘆,只說了一句:“此書可比《史記》,此子堪比司馬遷。”
太宗看完,便遣人將朝中的衆大臣紛紛喚到了承慶殿,然後便將這部書遞了下去,開始衆朝臣還不知所爲何事,只聽太宗說了一句:“我大唐也出了部《史記》!那杜睿還真的辦成了!”
衆大臣一愣,心中雖驚訝,但更多的還是不屑一顧,《史記》何等地位,豈是誰都能比得了的,可當他們看到《資治通鑑》時,一個個啞口無言。這樣的書就是一個成名的大儒也寫不出來,而杜睿只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這是何等的才氣!而且聽太宗說,這部書杜睿從十歲便開始編寫,這還了得,就是孔子復出,顏回再生,在十歲時恐怕也沒有這麼大學問吧。
和太宗剛看到這部書的時候一樣,衆大臣一旦看進去,便看了還想看。現在史書大多數格式分爲表、紀、世家、傳什麼的,看起來還要相互對照,十分麻煩,那裡象這本編年史,一目瞭然。過了半天,他們才反應過來,這怎可能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書寫的?
可事實就擺在眼前,太宗總不會拿這個和他們說笑,而且這部書的文字書寫,用的是米芾的米體,這大唐除了杜睿一人之外,根本就沒有誰再會用,不是杜睿還能是誰!
大臣們全都瞪目結舌,這也太~~~~~~太那個了吧,此刻他們都想不出任何一個形容詞來表達心中的感想。
太宗見衆大臣的反應,也感嘆了一聲:“此子的才華,當稱得上是曠古絕今了!”
衆大臣聽太宗居然如此推崇杜睿,更是驚訝,最終還是房玄齡首先反應過來,站起來道:“老臣也曾聽聞杜睿此子的一些事,他自打到了杜陵,基本上閉門不出,從早上太陽未出起牀,到晚上亥時休息。這六年來如一日。因此那杜家子有今天才華亦非天生,後天努力纔是真正原因。現在杜睿年齡還輕,如青苗茁長,花朵含苞,聖上如此誇讚於他,非是贊他,而是捧殺。”
衆人聽了也是止不住的嘆息,心想一個少年郎家中衣食無憂,正是處在貪玩的年齡,可這少年有了今天的才華和聲名,依然不驕不妥,苦讀書籍,竟然連出去玩一下都忘記,他們哪裡知道,杜睿在大觀園中雖然勤奮著書,但日子過的卻逍遙自在。
只是這般年紀,這些大臣們的子嗣,哪一個不是鮮衣怒馬,走馬章臺的胡鬧,一想到杜睿年紀輕輕,便斷定要流芳百世了,大臣們便不禁一陣氣苦,打定了主意,回家之後定要狠狠的教訓家裡的那些個小混蛋。
太宗聽了房玄齡的話,也是輕輕頷首,雖然不再誇獎了,但是心中卻依然不平靜,這幾天他一直在看《資治通鑑》。
第一這本書寫得的確文字流暢,特別是精彩的地方,如淝水之戰、赤壁之戰,更是高潮迭起,精彩不斷。
第二他也看出了杜睿寫這本書的用意。《春秋》明禮,故從鄭伯克段於鄢起講。而杜睿這部《資治通鑑》卻從韓、魏、趙三家滅智分晉起講。
開篇便是:予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衆,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爲之綱紀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
這一段把太宗看得心癢難耐,朝中的大臣一個個說得比唱得還要好聽,可哪一個有杜睿這般心思,先是《三國演義》大講特講忠義正統,再有這本《資治通鑑》專講名份。
歷朝歷代的君主紛紛高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旗,可是哪一個真正的正眼瞧過儒家一眼,無非就是藉著儒家君君臣臣,君權天授的名號罷了。
可是現在好了,太宗這些不用再死抱著儒家的大臭腳了,有了這部書,想來誰都能把名分二字牢牢的刻在心上。
而且這本書風格嚴謹剛正博大,杜睿還不像其他大臣那樣,一昧的拍馬逢迎,專講名份,也在書中不斷藉著歷史提出一些精闢的見解,向當位者發出忠告。難怪他起了《資治通鑑》這大口氣的名字,果然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
太宗看著衆大臣不住的爭論,不禁問道:“諸位愛卿,以卿等看,此子可比當世哪個大臣?”
太宗的話一出,滿朝文武頓時一靜,最後還是朝中的頭號大儒孔穎達站了出來,沉思了一會兒,說:“但看此書,此子之才,老臣以爲滿朝文武無一人可以匹敵了!其節如房玄齡,其正如魏徵,其智如杜如晦,其纔可使老夫掩面而退,可笑先前老夫在朝堂之上還曾對其攻訐,現在想來,徒惹人笑耳!”
太宗聞言一樂,問:“難道滿朝文武一個也不能比?那麼可比古人?”
孔穎達又沉思了一會兒,才道:“單論這少年的才氣,老臣以爲,當可與其此前《三國演義》中的一句話相比了,當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載之張子房啊!最難能可貴的是,此子生性淡泊,不計較功名,老臣不如,老臣不如啊!”
滿朝文武聽著孔穎達這當代大儒對著杜睿一個勁兒猛誇,也覺得心裡發酸,這老匹夫也太不要顏面了,先前還說人家是禍國妖孽,現在又說人家是姜子牙,張子房,當真的不要臉。
太宗聽著,雖然也覺得孔穎達言過其實,但卻也不禁一陣感嘆,想著杜睿小小年紀,可幫朕做了多少事?先是謀劃北伐,一掃邊患,而後又救了汝南公主和長孫皇后的命,還有這本《資治通鑑》,最難能可貴的是,杜睿做了這麼多,卻從來都不再乎官位、金錢、名聲,也從來都沒向他要求過什麼,可他卻幾次三番的猜忌,現在想來,確實荒唐。
聽著衆大臣的議論,太宗突然問道:“房愛卿,岑愛卿,你二人也看了這本書,卿家寫的詩詞文章,朕也看過,單論才華二位愛卿也算得上是當代佼佼者,可現在二位愛卿寫這本書,你二人能不能寫得出?”
房玄齡和岑文本二人聞言,相視一眼,都細細的思索起來,如果單論較短的章節或許可以不遜色的寫出來,可要是從這麼多資料中找出歷史真相,還寫得如此流利精彩,並且只是一個人的話~~~~~~~~
二人再次對視了一眼,然後同時躬身道:“臣無能爲力。”
太宗笑了一聲,轉向衆官問道:“衆位愛卿,你們之中可有誰有把握在沖齡,寫出這樣的鴻篇鉅著?”
這些大臣面面相覷,心想自家也不是野狐精,哪有這個本事,不要說是他們,好像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出現過這等才華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