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王吉峰也趕緊輕聲勸道:「趙國公,這個粗人根本就是一羣混球,陛下都拿他都沒轍,何必去招惹他?」
長孫無忌只得鬱悶的點了點頭。
在場文官被程咬金一頓恥笑辱罵,卻再無一人開口。
這些人心思各異,要麼不願招惹這這個老貨,要麼不願牽扯文武爭鬥,自然偃旗息鼓。
李靖這時不由暗暗一笑。
今日之所以一出場就咄咄逼人,就是想把衆人的視線從彈劾楊帆一事轉移過去。
同時也向那些彈劾楊帆的官員傳達一個信息,楊帆他們保定了!
看來收到的效果不錯。
沒過一會兒,硃紅的殿門緩緩打開。
衆朝臣按次序進入殿內,朝會正式開始。
高坐於上的李二陛下當然也感受到了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寧靜。
文武百官都沒有首先開口說話,殿中陷入了一陣詭異的沉默。
半晌後,殿中侍御史黃巒這纔在一衆江南官員的示意下出班請奏:「陛下,微臣彈劾江南道大都督楊帆強徵百姓務工,擾亂江南安定,同時,楊帆欺壓良善,打擊江南勳貴,利用手中職權,謀取不義之財。」
「楊帆下江南數月,就已經把江南弄得雞飛狗跳,天怒人怨,若不嚴懲,恐自此以後富饒安定的江南必將凋敝,此乃盛世之禍,請陛下將楊帆誅之!」
此言一出,大殿中響起一片倒吸涼氣的聲音。
衆大臣紛紛瞪大眼睛看著這位江南出身的監察御史,這是要搞大事情啊!
這個彈劾顯然與他們聽到的風聲不一樣!
把楊帆誅之!
這也太嚴重了吧?
就算是罪名落實,最多把楊帆調回長安,撤去其職務便可。
最讓人驚訝的是,黃巒居然敢說楊帆利用其手中職權胡作非爲。
這是啥意思?
要知道楊帆是代表皇帝前往江南的。
這麼一句話,豈不是直指李***下昏庸無能麼?
若真要做實,那李二的頭上真要扣上一個昏君的帽子了。
對於把名譽看得比一切還重的李二來說,這簡直是最不能容忍的。
這些江南士族是要不死不休的節奏麼?
站在前面的王吉峰此時也一臉難以置信。
想彈劾楊帆就彈劾楊帆,何必要牽扯到皇帝的身上。
這羣人簡直就是找死。
本來還想帶領關中的世家聯合江南士族向皇帝施壓,看來真得考慮考慮了。
江南士族的官員是豬麼?
居然敢把矛頭對準皇帝,皇帝不震怒纔怪呢!
果不其然,長孫無忌擡眼望去,此時李二陛下臉色已黑如禍底,一雙虎目狠狠瞪著御史黃巒。
雖然皇帝一言不發,但從牙根處抖動的肌肉可以看出,此時李二有多麼憤怒。
御陛之下,長孫無忌冷汗「唰」的一下就冒出來了。
壞了!
你一個殿中侍御史,怎麼如此大膽?
雖然知道黃巒是江南士族是推出來的代表,但也實在太蠢了!
想加戲也不要把皇帝給扯進來呀!
如今長孫無忌真有些後悔了。
在他看來,江南士族這些人簡直就是扶不起的阿斗。
本來他敢於參與到彈劾楊帆的事件之中,除了是對楊帆的仇視,便算定了在維護江南穩定的大勢面前,李二陛下不敢對江南士族大動干戈,甚至還會選擇屈服。
其實說到底,這一次彈劾楊帆的事件,其實只是江南士
族想要皇帝一個態度。
意思很明顯,李二您想要來江南分一杯羹也可以,但必須把楊帆給撤了,這樣大家才能夠維持一個相對的平衡。
然而現在,事情早已超出了長孫無忌的想象。
顯然這必然是有人在暗中裹挾關中世家的本意,將風潮的規模推上一個不可操控的程度。
現在,這些人顯然是想把關中世家捲進去。
本來還以爲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此時長孫無忌唯有靜觀其變。
他有一股深深的無力感,冷汗涔涔而下……
總感覺自己被人給算計了!
此時大殿裡落針可聞。
李二是什麼人啊?
那是把名聲看的比性命還重要的傢伙。
黃巒居然用這麼無腦的方式直指皇帝,真是吃了豹子膽。
難道真有人在後面興風作浪,爲他撐腰?
可除了五姓七望這樣的千年世家聯合起來,誰敢明目張膽和皇帝叫板?
形勢不明,沒人敢輕易發表意見。
即便是保持中立的大臣,亦是靜觀其變。
御座之上的李二面容陰沉無比,卻一言不發,靜靜的坐著,看還有沒有人跳出。
很快,另一位監察御史又開口道:「微臣監察御史王隋,彈劾江南道大都督,楊帆在任期間,依仗手中權勢,屢次搶奪江南勳貴的財務,不僅如此,楊帆囂張跋扈、目無王法,直接對治下之民判處死罪,同時爲上報朝廷便私自用刊,懇請陛下明察,將其嚴懲,以正國法,還江南百姓一個朗朗乾坤!」
此話一出,文武大臣面面相覷,露出了果不其然的表情。
大家都看出來了!
這些人不只是針對楊帆,矛頭顯然是對著皇帝而去的。
王隋話音剛落,又有一人出班請奏:「微臣監察御史崔榕,彈劾江南道大都督殘忍無道,把江南百姓當成海匪無故剿殺,同時,楊帆擴大水師規模已超出了朝廷的規制,其行可恥,其心可誅,請陛下馬上撤其職務,押解回京審查。」
彈劾浪潮一波接著一波,除了御史的聲音,大殿之中一片沉寂。
文武大臣的眼神都下意識的看向了一衆江南官員。
這些傢伙難道把朝中的監察御史都收買了不成?
大唐御史臺分爲三部,監察御史屬察部,品秩不高而權力極大。
《新唐書》曾有載有載:「監察御史共十五人,除了御史大夫正三品,其餘皆正五品以下。」
「監察御史掌分察百官,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位焉;知朝堂左右廂及百司綱目。」
簡單來說,這幫傢伙官價品級不高,但可以管百官,甚至可以管皇帝的一言一行。
【鑑於大環境如此,
彷彿天地之間就沒有他們管不到的!
最關鍵的一點,這幫監察御史可以風聞奏事,即使沒有證據也可以胡亂彈劾。
唐朝的風聞奏事,其實繼承了前朝的「三公風聞奏事之準則」。
根據記載,東漢三公府掾及公卿均可以根據傳聞劾奏刺史二千石以下官僚,稱爲「風聞奏事」。
至南北朝時期乃成爲御史的特殊權力。
到了隋唐朝,已經成爲朝廷律法一樣的存在。
所謂的風聞奏事,顧名思義就是隻要聽說了,可以去核實,也可以不覈實,都能作爲彈劾官員的理由。
當然,單純的道聽途說的風聞奏事與有事實依據的風聞奏事威力當然完全不同。
尤其是對於楊帆這樣本來就有做過這樣的事兒,只是被人借題發揮,這簡直就是致命的。
謠言說多了也能夠成真的,這就是所謂的三人成虎。
更何況,朝中這麼多官員看楊帆不順眼,即使去查證,也不會維護楊帆。
到那時候,雖然不一定能把楊帆砍頭,但令其降職罷官,卻是輕而易舉的!
雖然皇帝可以強硬偏袒於楊帆,甚至是一意孤行力挺楊帆。
但是爲了偏袒一個臣子,便與朝廷中大多數官員背道而馳,顯然很可能會導致朝堂變得混亂不堪。
孰輕孰重,不言而喻。
鑑於此,這些監察御史纔有如此的底氣彈劾楊帆,甚至是進一步逼迫皇帝以後不要插手江南之事。
按照一般慣例,根據御史的彈劾內容,朝廷派官員進行覈查,只要楊帆的事件屬實,皇帝就應該先暫時把楊帆撤職。
最起碼,楊帆不能夠再擔任江南道大都督。
一旦把楊帆撤回,這對於皇帝打開江南的局面不啻於一個巨大的打擊。
畢竟,江南士族肯定不會同意皇帝再派自己的人前去治理江南。
如此一來,楊帆之前在江南所做的一切可就要白費了。
連續的彈劾讓大殿內的氣氛凝重到了極點。
只見門下省侍中魏徵走出班列,啓奏道:「陛下,根據大唐律,想要治一個人的罪,必須人贓俱獲、物證俱全。」
「如今根本沒有證據證明楊帆所做之事犯了國法,一旦輕易罷免一名封疆大吏,這如何能讓天下信服?是以,臣請陛下三思,等查清事實後再做決斷。」
監察御史黃巒頓時不幹了,趕緊出聲道:「中書大人此言差矣,您作爲言官出身,自然是清楚御史臺之職責。」
「風聞奏事乃是本朝律例賦予監察史的權力,但凡朝中一品以下的官員若有違法皆可彈劾,何故楊帆便能例外?難道大人想要拋開大唐律法維護楊帆麼?」
此人牙堅齒俐,即便是面對魏徵這個門下省侍中也咄咄逼人!
魏徵是什麼人啊?
可以說是整個朝堂上最牛的噴子,豈會被黃巒這小小的手段壓制。
再說了,兩人的官價級別相差何止三級,如果真去計較,那他魏徵可就輸了。
因此,魏徵只是微微一笑,理都不理這個黃巒,而是對著李二陛下說道:「陛下,風聞奏事乃是本朝律例,此舉可以廣開言路,微臣衷心擁護!」
「可微臣也知道,風聞奏事亦要覈實真僞,諸位監察御史根本沒有事實爲依據。」
「雖然監察御史不因言獲罪,但這只是陛下開明之舉措,並不是律法的規定。」
「因此,若是事事都在沒有查清證據之前胡亂彈劾,豈不會使得百官人心惶惶,朝綱大亂?請陛下明鑑。」
此言一出,不僅是黃巒,在場的御史頓時變了臉色。
監察御史的職位之所以這麼吃香,便是風聞奏事不因言獲罪的權力。
任何官員,只要自己想去彈劾,那便可以毫無忌憚的去彈劾,反正自己只是擁有彈劾權。
最終的審判是要皇帝的乾綱獨斷,是對是錯都由皇帝決定。
但若是事事都得有證據才能彈劾,那他這個監察御史的權力將大打折扣。
最重要的是,此次彈劾楊帆欺壓百姓,殘暴無道,利用手中權力謀取不義之財……
這些本就是捕風捉影,哪裡能有真憑實據?
就算有,那也是江南士族有錯在先,讓人家楊帆抓住了把柄任人宰割。
正當黃巒不知如何是好之時,王隋
又開口道:「陛下,微臣不贊同侍中大人的說法,吾等御史本就有風聞奏事之權力,只要持心守正,本著嚴謹公正的態度去彈劾,這就是咱們監察御史的職責所在。」
「至於有沒有真憑實據,那是後面官員覈查以後的事兒,與我們監察御史無關,因此微臣請求陛下頒旨嚴查,把楊帆押解回京。」
王隋面上神情嚴肅正義,心裡卻得意的不行。
彈劾楊帆之前,御史臺裡是有了默契的。
雖然御史臺不是一個派系,但這裡的人幾乎都是世家出生,大家的目標一致的,爲了維護世家的利益。
而楊帆在江南的一系列做派,完全就是在打壓和消滅世家。
這也是爲什麼御史臺會聯合起來彈劾楊帆的原因。
李二陛下環視一週,目光陰沉,但並沒有決斷,而是開口道:「衆卿有什麼意見可以自由發言,朕聽著。」
王吉峰本來想讓一些官員咐合黃巒和王隋的意見,卻不想被武官這邊搶了先。
只見程咬金邁著大步出班,粗聲粗氣的說道:「陛下,俺贊同侍中大人的提議,如果沒有證據平白抓人,豈不是有違國法?」
「難道就憑著這幾個小子紅口白牙幾句莫須有的罪名,就將楊帆押解回京審查, 老臣第一個不服!」
說到這風聞奏事,其實武將在這上頭可是吃了不少虧。
平日這幫武夫拎著腦袋在外面打天下,爲的是啥?
不就是封侯拜將封妻廕子?
這些武將本來就是大大咧咧的性子,又沒有讀過多少書,平時行事難免隨意了一些。
可因爲如此,武將經常被監察御史們當成攻伐的對象,整日尋找他們犯錯的時候。
只要有一點把柄,那就立馬被這些御史捅到皇帝面前。
李二比較英名,可能不會計較太多,但一頓申飭也是必須的,搞不好就是一頓板子外加降職降爵。
因此,武將是最看不慣御史臺的作風。
一時間,武將這邊又站出來好幾個,李績、尉遲恭、秦瓊等人一起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