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藍鳳揉著眉心,看到一團團帶血的棉花,心口忽然發堵。
她真的沒想到楊橙橙會為了她兒子做到這一步,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勇氣敢用刀刺穿皮膚。
不管怎么說,這個女孩子的確比雪梨強。
而且眼下外界言論對她十分不利,都說她嫌貧愛富,她急切需要一場婚約來擊破外界言論。
而這個人選,楊橙橙最合適,灰姑娘形象,可以直接擊碎那些不利于她,不利于葉氏的言論。
張藍鳳在盯著帶血棉團一分鐘后,終于開口,“放心,我既然答應了就一定會做到,而且橙橙確實也證明了她對你的心意, 有這么愛我兒子的女人,我沒有道理阻攔這門婚事,所以,你們的婚事我同意了,就這個月,找個黃道吉日先給你們訂婚。”
空氣一時間凝滯,就連正在替我處理傷口的葉辰都忽然停了手里的動作,滿臉震驚的看向張藍鳳。
我心砰砰亂跳。
張藍鳳竟然會答應婚事?而且這么輕易就答應了婚事……
我以為我聽錯了,喜悅的看著葉辰,甚至忘了手指的疼痛。
張藍鳳再次說一句,“婚事我已經答應了,我不會再阻撓你們兩個……”
…………
而此時的葉氏因為張藍鳳的負面報道而嚴重受挫,甚至有人打著抵制葉氏集團的旗號,在葉氏旗下的幾個商場里公然拉開橫幅挑釁,勸人們不要買葉氏的東西。
股價也因這場輿論而受挫。
葉榮則舒舒服服的坐在寬大的真皮沙發上,手里舉著一杯紅酒悠閑的晃動著。
殷紅液體像極了血液的顏色,喝一口,慢條斯理和自己的兒子葉天說著,“告訴雪梨,讓她死死撐住了,必須一口咬定當年就是張藍鳳那女人逼她離開的,等葉氏繼續動蕩,股價下跌一段時間,便是我們重新奪回大權的機會。”
葉天臉上的線條冷峻,其實比起葉氏,比起重掌大權,他更想要得到雪梨……
他與雪梨相識與七年前,年少的他和青澀的她相遇在一家圖書館里,兩人同時選中了一本書,是澳大利亞著名作家考林.麥卡洛寫的《荊棘鳥》。
當時他在書架的左邊,而她在右邊,透過書與書之間的縫隙,他看到女孩子一頭黑發垂在肩膀上,漆黑而干凈的眸子,臉上揚起的明媚笑容,像是開在三月春風里的鮮花一般。
他從未看過那么好看的笑容,像是一道陽光,忽然就入住了他年少的心……
而女孩子則把書讓給了他,他約她一起看,就在公園里,兩人用了七天時間,一起看完了一整本書。
而他也知道了女孩子的名字——吳雪梨。
后來他們一起吃飯,一起去圖書館,一起去野外釣魚,那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間。
他甚至想過要求婚,等到他二十五歲的時候,他會拿著巨大鉆戒,包下全城所有的玫瑰,給雪梨一個驚喜。
然而他還沒等到二十五歲,迎來的卻是雪梨的一場哭訴,她告訴他,與她相依為命的小姨當年就是他們葉氏集團的掌舵人張藍鳳害死的。
她必須要替她小姨報仇,所以希望他能幫她,把她送到他堂哥葉辰的身邊……
他記不得當時他有多痛苦,只記得當他真的把雪梨送到他堂哥葉辰的身邊以后,他就再也沒有笑過,幾乎夜夜買醉。
葉辰并不知道,當年他與雪梨那一場“偶遇”,實際上是葉天和雪梨精心計劃的結果。
那天正好下了一場大雨,馬路邊上到處都是積水,而葉辰的車路過的時候,恰好把滿是泥濘的水濺到了雪梨的白裙子上……
雪梨躺在病房里,忽然又想起了那年與葉辰的“偶遇”。
年輕的葉辰下了車,而她手足無措的站在馬路邊上,白色裙角上全是泥水。
也許是她眼角的點點淚水觸動了葉辰,葉辰給了她一塊天藍色的手帕,并且要給她買裙子的錢。
她不肯要,后來拿著帕子跑開了。
第二次遇見葉辰,是她去葉氏還他手帕的時候,他請她吃了飯……
那些美好似乎還像昨天一樣,在心底不斷的發酵著。
可她的大辰哥似乎已經變了,不再愛她……
雪梨捏了捏手指,看著窗外問張媽,“張媽,幾點了?”
楊橙橙答應她要每天和葉辰來看她的。
楊橙橙那女人可真狡猾,害怕她和葉辰單獨相處,才會故意提議要一起來看她。
也好,來就來吧,中會有她楊橙橙哭的時候。
張媽報了時間,“兩點半了。”
雪梨“哦”了一聲,然后躺好,再過一陣子,葉辰應該就會來了吧……
她要安靜等待。
…………
張藍鳳的話在空氣里溢開。
她并不像是開玩笑,語調很平和的對我說,“楊橙橙,婚事我雖然是答應了,但是有一條我必須說清楚,葉氏家族的股份,不會有你的份,婚前財產協議你必須簽署,當然,我也不會虧待你,房產和銀行存款我會適當給你準備好……”
葉辰雖然喜悅婚事能定下來,但對于婚前財產以及房產這些他實在不想多聽,于是很冷硬的回答,“這些我自有打算,您就不必操心了。”
張藍鳳氣的狠狠剜了葉辰一眼。
她實在是無法信任這些灰姑娘一樣的女孩子,年輕時候她老公身邊沒少招惹這樣的女人,個個為了錢不顧廉恥的去勾引她老公。
這給她造成了不小的心里陰影,所以她才一直無法接受她兒子娶一個灰姑娘一樣的女孩子。
她潛意識里覺得這種女孩子就是圖錢的,一個個都是狐貍精。
見兒子執著,而且眼下也不是她較真的時候,只好妥協道,“好,我不干涉,但明天我要召開一場記者招待會,會上我會宣布你和橙橙的婚訊,到時候你們兩個務必參加。”
聰明如葉辰,在聽到記者招待會后,他馬上反應過來他媽為什么這么著急的要定下他和橙橙的婚事。
只怕是來自于新聞媒體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