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見證——紅色遺址
在黨的七大會上,我親耳聆聽了毛主席激動人心的講話,受到極大的鼓舞。想想領袖的教導,想想同志們的熱情幫助,再想想那些為革命犧牲了的戰友們,自己感到很慚愧,于是暗暗下定決心,團結同志,做好工作,爭取對革命做出更多的貢獻。
摘選自《與毛澤東一起感受歷史》
從1937年至1947年的十年間,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陜甘寧邊區首府,是中國革命的指揮中心和總后方。大凡重要的會議和決策都是在這里舉行、決定的。今天,這里仍然完整保留著楊家嶺、王家坪、棗園、鳳凰山等多處革命勝跡,有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的故居舊址,這些既是歷史的見證,同時也已成為文物的遺存。
延安鳳凰山革命舊址
1937年1月到1938年11月期間,中共中央的駐地設在鳳凰山腳下。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又經瓦窯堡(今子長縣)、保安(今志丹縣),于1937年1月來到延安,就住在這里領導中國革命。
當時,革命的重點從土地革命戰爭轉向抗日戰爭,中共中央在鳳凰山的時候正處于戰略調整階段。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曾在這里住過;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部、作戰研究室等也在這里。
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國內和平基本實現的情況下,中共中央在這里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為接下來的全國抗戰,從政治上、組織上進行充分的準備。清算了張國燾另立中央、分裂紅軍的錯誤路線,批判和糾正了以王明為代表的錯誤路線,規定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制定了堅持持久戰的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這里的建筑物,是當年借用群眾的。其中有窯洞十五孔,房子五十間。1938年11月,日本飛機轟炸延安城時,建筑大部分遭到破壞。1947年3月,胡宗南率軍侵占延安后,所有建筑物幾乎毀壞殆盡。1957以后,按原樣陸續進行了修復。在今天,這個紅軍抵達延安后最初的落腳之地,被稱作“鳳凰山麓革命舊址”,接受后人的參觀。
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部
在鳳凰山的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部舊址院內,有石窯三孔,房子十四間。三孔窯洞,劉伯承、滕代遠、蕭勁光等先后在這里住過。一座有隔扇門的大房子是作戰研究室。
總參謀部門口,有一棵槐樹。當年,來來往往的軍事干部多,一些警衛員常在樹上拴馬,結果樹皮被啃掉了一大塊。朱總司令看見后就用毛筆在樹干“傷處”寫了“禁止系馬”四個大字。從此,再沒有人在樹上拴馬了。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頒布了“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命令”,任命葉劍英為總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八路軍總參謀部成立后,設在延安城北的王家坪。
毛澤東舊居
鳳凰山革命舊址北邊的院子,分前后兩院。從1937年1月到1938年11月,毛澤東一直居住在這里。
最初,毛澤東在后院居住。那是在石崖上鑿成的方形石洞,陰暗潮濕,有人勸說毛澤東換個地方住,毛澤東總說:能有這么一個地方住就不錯了,不必再去麻煩鄉親了。1938年春,毛澤東移住到前院。這是一個坐西北朝向東南的院落。院內正窯,一幢一明兩暗的石窯就是毛澤東的住處。
在這里居住期間,毛澤東寫下了一系列具有深遠影響的革命著作,收入《毛澤東選集》的有16篇。其中包括廣為人知的《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反對自由主義》等。
在這里,毛澤東先后接見了英國記者貝特蘭、加拿大共產黨員白求恩醫生。1938年11月20日,日本帝國主義十多架飛機轟炸延安城。毛澤東由這里移住楊家嶺。
棗園
棗園,原是一個莊園,位于延安城西北方,距延安市約15里。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為中央社會部駐地。1940年,中央機關在這里開始興建房屋窯洞,并增植了樹木花草。1943年后,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張聞天等先后搬來居住,中共中央社會部搬往棗園后溝。
中共中央書記處在這里繼續領導抗日戰爭,以及全黨的整風運動和解放區軍民的大生產運動,籌備并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抗日戰爭勝利后,又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為粉碎蔣介石發動的全面內戰作了充分的準備。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從這里撤離,轉戰陜北。
棗園革命舊址有中央書記處小禮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舊居、“為人民服務”講話臺、中央醫務所和幸福渠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中共中央書記處小禮堂
延安中央書記處小禮堂,坐落在果樹從中,磚木結構,平面呈“凸”字形,建于1944年。它是中共中央書記處的會議室,也是俱樂部和餐廳。中共中央在這里召開過許多重要會議。1945年8月10日、11日,中共中央在這里連續發出“命令各解放區抗日武裝部隊,即令敵偽投降,拒絕繳械的敵人要堅決消滅,立即進占所有城鎮交通要道,實行軍事管制”等七道命令。
1945年8月,毛澤東去重慶談判前夕,中共中央在這里召開多次會議,研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的有關問題。8月25日,中共中央發表了《對于目前時局的宣告》,提出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口號,并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去重慶談判。8月26日,中共中央發出了由毛澤東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的通知》的黨內指示。8月28日,毛澤東、周恩來和王若飛在國民黨代表張治中、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的陪同下,從延安乘飛機赴重慶進行談判,并于1945年10月10日簽訂了《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毛澤東于10月11日勝利返回延安。
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在這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中央“關于目前形勢與我們的任務”,并通過了中央“關于不承認蔣介石政府一切賣國協定的聲明”。
大生產運動中,中共中央機關在這里舉行過紡線比賽。在這里也經常舉行軍民聯歡活動。1943年春節期間,棗園的區鄉干部和群眾代表到這里給中共中央拜年。毛澤東在小禮堂門口迎接他們,和他們一一握手。并留大家吃飯,還親自給大家敬酒。這年的元宵節,毛澤東把棗園鄉的24位老人請到這里給他們賀壽。毛澤東親自給老人們敬酒,祝他們“老當益壯,延年益壽”。1945年春節,中央領導同志給群眾拜年,毛主席親切的問大家:新年好!身體好!工作好!在交談中還對區鄉政府的干部說,陜北的文化落后,教育兒童是很重要的任務。過后不久,便在棗園鄉辦起了第一所學校。毛主席還給書記處的工作人員題詞“為群眾服務”。當時書記處的同志一有空閑時間就為當地的群眾做好事,軍民關系水乳交融。
幸福渠
幸福渠全長6公里。1939年8月至1940年4月,由棗園當地群眾在中共中央書記處和附近部隊、機關、學校的工作人員支援幫助下修成的。水渠是從裴莊把西河水引上來,從棗園院中流過。它可灌溉棗園周圍五個村,1200多畝田地。灌溉過的莊稼連年豐收,給群眾帶來了幸福的生活,故群眾給它取名為“幸福渠”。
楊家嶺革命舊址
楊家嶺,原本只是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它位于延安城西北三公里處,兩邊是高山,中間有一條小溝,很隱蔽。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和中共中央機關在此居住。這期間,中共中央繼續指揮抗日戰爭敵后戰場并領導了解放戰爭,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和黨的七大。1942年,這里先后建成中央大禮堂、中央辦公廳大樓。
1944年10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此遷往棗園,其他部門仍在這里辦公。當時中共中央在這里的機構有:中央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農村工作部、政治研究室、財經委員會、農村工作委員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婦女工作委員會等。
1947年3月,國民黨軍侵犯延安時,中共中央由此撤離,轉戰陜北。當時建筑物多被破壞,1954年以后,陸續修復的有:中央大禮堂(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中央辦公樓、政治局會議室和毛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故居。楊家嶺是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延安居住時間最長的駐地,期間發生了不少有影響的事件。
在楊家嶺居住的幾年時間里,毛澤東寫下了《中國革命和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共產黨人發刊詞》、《紀念白求恩》、《五四運動》、《青年運動的方向》、《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和《目前抗日統一戰線的策略問題》、《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等光輝著作,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中央大禮堂
楊家嶺中央大禮堂是由楊作才設計,中共中央機關工作人員自己動手,協助民工,就地取材,用磚、石砌成的,1942年竣工。這座穹窿式結構的禮堂,分正廳、舞廳、休息室三個部分。
1943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在這里招待出席陜甘寧邊區第一屆勞動英雄代表大會的全體代表,毛澤東作了《組織起來》的重要講話。
1944年11月,毛澤東在這里接見了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的全體干部。毛澤東號召大家要學會兩種本領,一種是松樹的本領,一種是柳樹的本領。松樹有原則,柳樹插到哪里都能活。一個共產黨人應該有松樹的原則性和柳樹的靈活性,二者缺一不可。
1946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在這里為朱德總司令舉行六十壽辰的祝壽活動。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這里舉行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正式代表544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全國121萬黨員。4月23日下午,大會在雄壯的《國際歌》聲中開幕,毛澤東致開幕詞,題為《兩個中國之命運》。4月24日,毛澤東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5月14日,劉少奇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報告中首次提出“毛澤東思想”的概念,并進行了深刻的闡述。朱德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周恩來作了《論統一戰線》的重要發言。大會一致通過了政治報告決議案、軍事問題決議案和新黨章。
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毛澤東向大會作了題為《愚公移山》的閉幕詞。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全黨在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下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如今,徘徊在大禮堂內,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情景舊貌依在。
中央辦公廳樓
中共中央辦公大樓在中央大禮堂左后方。中央機關的同志和附近軍民自己動手就地取材,于1939年秋開始修建,1941年建成。因為它的造型像飛機,人們也叫“飛機樓”。
大樓共分三層,第一層是會議室。1942年5月2日到5月2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在這里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文藝工作者共九十多人。毛澤東、朱德、任弼時等都參加了會議。
在5月2日下午召開的大型會議上,毛澤東發表了重要講話,就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的“引言”部分。5月23日下午,與會人員分組討論結束后,毛澤東和大家一起在辦公廳門口照相,并作“結論”。講完“結論”第一部分的時候,天已經快黑了,大家就在楊家嶺吃了晚飯。飯后,點上汽燈毛澤東繼續演講,一直講到深夜才講完。
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及座談會制定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方針的貫徹,極大地推動了根據地文藝事業的發展。這次座談會對新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層東邊的大房子原是作戰研究室,后為中央圖書館。中間的房子是黨總支辦公室和黨委政
策研究室。
第二層是李富春、楊尚昆等人的辦公室,一間大房子是會議室。
第三層是中央政治局會議室。中共中央六屆七中擴大全會在這里討論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毛澤東和斯特朗談話的地方
1946年8月的一天下午,在楊家嶺舊址十四孔窯洞前樹下的一個小石桌旁,毛澤東會見了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當時全面內戰已經爆發,蔣介石在美國援助下,依靠軍事上的優勢,揚言要在三至六個月內消滅人民革命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外的一些人過高地估計了蔣介石的力量,對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前途抱著懷疑態度。中國共產黨能不能打贏這場戰爭,就成為全世界人民十分關注的問題。
斯特朗是帶著這些問題來訪問毛澤東的。談話一開始,毛澤東向記者詢問了美國各方面的情況。接著毛澤東回答了斯特朗提出的問題。毛澤東在談話中揭露了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的腐朽本質,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談話結束時,已是深夜。
毛澤東的談話風趣而幽默,不時用桌子上的茶壺、茶杯和火柴盒進行比喻,充分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從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和全國人民,堅定了必勝的信心。后來斯特朗稱毛澤東的這個論斷是“一個現時代的偉大真理”。
陜北的好江南——南泥灣
南泥灣,位于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這里是中國共產黨軍墾事業的發祥地,是南泥灣精神的誕生地。這里原是一片荊棘遍野、人跡稀少的荒涼地區。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包圍和封鎖,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經濟十分困難。在這嚴峻的歷史關頭,黨中央和毛澤東及時退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動員廣大軍民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1941年春,奉命屯墾南泥灣的八路軍三五九旅來到南泥灣,他們自己動手搭草棚、挖窯洞,有的露宿野外。為了彌補糧食不足,就挖野菜、打野豬。黎明前天冷,戰士們就燒起篝火,他們豪邁地唱道:“正當黑夜黎明前,干柴烈火南泥灣,野火照人歌且舞,闖過今年和明年。”三五九旅和其他屯田南泥灣的單位(當時邊區留守團各部隊在南泥灣墾區都有生產基地)的戰士們,就是這樣克服了艱難困苦,把荒蕪的南泥灣開辟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鴨滿池塘,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
1942年毛澤東在西北局高干會上,表揚了三五九旅的生產自給工作。他說:“邊區留守兵團各部隊中,以三五九旅的生產自給工作做得比較好。”會上給三五九旅授予了一面錦旗,上面寫著“發展經濟的先鋒”。
1942年7月,紀念抗戰五周年之際,朱德邀請謝覺哉、徐特立、吳玉章等視察南泥灣,賦詩盛贊南泥灣的巨變。朱德在《游南泥灣》詩中,歌頌了南泥灣的巨變和屯田政策的勝利,寫道:“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茅草,夜無宿營地,破窯亦難找。今辟新市場,洞房滿山腰,平川種佳禾,水田栽新稻。屯田僅告成,戰士粗溫飽。熏風拂面來,有似江南好。”1943年9月,毛澤東、任弼時和彭德懷等也前往南泥灣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視察。
南泥灣以出色的成績聞名于各個根據地,以自己模范的行動,推動了各個根據地軍民的大生產運動。1943年,由賀敬之作詞,馬可譜曲的著名歌曲《南泥灣》,熱情地歌頌了南泥灣精神。這首歌在當時流行于全邊區,至今也還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現在,南泥灣供參觀的有毛澤東舊居、烈士紀念碑、九龍泉、桃寶峪等舊址和南泥灣大生產展覽室。
王家坪革命舊址
王家坪位于延安城的西北方,隔延河與城內相望。這里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司令部(后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也是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葉劍英等同志和中央軍委及八路軍總部所屬機關的負責同志住過的地方。
軍委、八路軍總部在這里領導根據地軍民堅持八年抗戰,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又粉碎了國民黨軍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1947年3月18日國民黨軍侵犯延安時,軍委及總部由此撤退,轉戰陜北。
這里的建筑物大部分是1939年動工修建的,以后連年擴充,共計土窯洞130余孔,房子210間,石窯洞20孔,禮堂1座。1947年3月國民黨軍侵占延安后,這里的大部分建筑物遭到破壞。全國解放后,按照原樣進行了修復。現在,這里供參觀的有軍委禮堂、作戰室和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葉劍英的舊居等。
寶塔山
寶塔山位于延安城的東南側,與清涼山、鳳凰山一起拱衛著延安城。
寶塔山是延安市的標志性建筑,也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它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將歷史文物與革命舊址合二為一,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寶塔山下還有歷代遺留下來的多處磨巖刻字。其中,范仲淹題刻的“嘉嶺山”隸書最著名。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為嘉嶺山,現在人們多稱寶塔山。在寶塔山上坐落著一座寶塔,為唐代時建造。塔高44米,八角閣樓式結構,分九級。拾級而上,登上塔頂,可以一覽延安城的全貌。塔旁有一口明代鑄造的鐘,聲可響徹延安城。黨中央在延安時,曾以此鐘報時、報警。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經常出現在詩人、畫家的筆下,人們歌頌寶塔,懷念寶塔,實際是在懷念延安歲月,歌頌延安精神,緬懷黨中央在延安的革命業績。
延安革命紀念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于寶塔區西北延河東岸,距城1公里處。建于1950年1月,原館址在南關交際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1954年遷往楊家嶺原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定名為“延安博物館”。1955年遷至城內鳳凰山麓革命舊址院內,改名為“延安革命紀念館”,1973年6月遷往王家坪現址。展館正門上方懸掛著紅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到延安參觀時題寫的館名。
延安革命紀念館展出的大量珍貴革命文物、文獻和照片,按歷史順序分列11個單元,400多米長的展覽大廳,以1000多幅歷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生動、形象地再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住窯洞、吃小米、驅日寇的光輝業績。展覽主要介紹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領導中國人民英勇斗爭的光輝歷史,同時介紹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介紹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對研究中國革命史和陜西地區陜甘寧邊區革命史,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該館陳列面積4000余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近2000件,還有模型、油畫、雕塑及場景復原等輔助展品,并運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增強陳列的動態效果。陳列空間裝置有電子屏幕,播放延安時期的歷史資料片和一些重要團體、人物在延安參觀活動的錄像。
紀念館前是一大型廣場,廣場平坦開闊、綠地成片,繁花似錦。廣場正中巍然聳立的是毛澤東銅像,銅像由著名雕塑師程允賢設計,高5米、重約3噸,連基座通高8.15米,基座上鐫刻著江澤民同志手書的“毛澤東在延安”。銅像名為“高瞻遠矚”,毛澤東身著中山裝,雙手叉腰目視遠方,浩氣凌霄。1997年1月13日,在中共中央、毛澤東進駐延安60周年紀念日落成揭幕。
延安革命紀念館成為每位旅游者來延安參觀、考察必到之處。1973年,周恩來總理在該館參觀時指出:“一個黨史陳列,就是一部黨史教科書。”1989年,江澤民同志來延安視察時,也神情專注地參觀了該館全部展覽內容。延安革命紀念館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為生動的教材,是中國20世紀一個輝煌的聚光點。
1996年,延安被中宣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中宣部把延安革命紀念館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一號工程”,進行重點幫助和扶持,主題建筑拆除重建,陳列布展進行了重大調整。2009年8月28日,新館對外開放,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建設水平和展覽內容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延安在當代中國,對當代中國人,有著非比尋常的歷史意義。新時代的中國兒女不會忘記延安,更時時刻刻關心著老區人民的生活。延安的13年是中國共產黨鑄造輝煌的13年,延安的道路是勝利的道路,雖然當年的締造者大多已離開我們,但延安精神卻永遠閃爍著奪目的光芒。
情系延安
周恩來回延安
周恩來在延安生活和戰斗了13個春秋,延安的寶塔山下,延河之旁到處都有他的足跡,他離開延安后,經常想念著延安人民。
1970年3月26日,周恩來在北京主持召開延安地區北京插隊知識青年座談會。在會議期間,先后兩次接見延安地、縣參加會議的同志。當他了解到延安解放后幾十年經濟建設的速度還不夠快時,心里非常難受。他說:“從1935年到現在35年了。主席思想在世界取得了偉大勝利。全世界都知道延安,延安搞不好,怎么向主席交代!”他還說:“陜甘寧邊區人民對主席,對共產黨非常愛戴,真是有感情。在戰爭年代,群眾始終和我們在一起,群眾支持我們。”此后,他指示中央有關部門支持延安建設。在他關懷下延安建起一批工業企業。
1973年6月9日,周恩來陪同越南外賓來延安參觀,他回到闊別26年的延安。飛機降落后,第一個出現在機艙門口的就是周總理。他滿面笑容,向歡迎群眾招手致意,并連聲說:“我回到老家了,我回到老家了。”當他走下飛機時,在機場歡迎他的延安人民個個心情激動,熱淚盈眶,聲聲呼喚:“總理回來了!總理回來了!”人們歡呼聲此起彼伏。延安少先隊員們手捧鮮花,上前獻給了周恩來和越南貴賓。伴著鑼鼓聲,機場上歡迎的人們不停地高呼:“歡迎!歡迎!”
周總理一行的車隊穿過市區,公路、街道兩旁又沸騰起來了。人們高喊著:“總理回來了!總理回來了!”延安人民都想親眼看看周總理。在路上,周總理要求司機把車開慢一點。周總理也想多看一會延安人民。
周總理在賓館稍事休息后,陪同越南貴賓步行到鳳凰山麓革命舊址參觀。
午飯后,周總理沒有休息,趁外賓休息時,他驅車上了寶塔山。在寶塔山上,周總理看見1949年10月26日毛澤東給延安人民和陜甘寧邊區同胞的復電。他將全文讀了一遍,最后一行重復念道:“全國一切革命工作人員永遠保持過去十余年間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斗的作風。”他說:“戰爭的創傷是恢復了,但是文化經濟建設還有問題。農業落后,糧食沒有過關,現在有不少同志艱苦奮斗的精神不夠了,有的忘掉了。希望延安的同志恢復和發揚延安革命精神,加快步伐,把延安建設迅速搞上去,把人民的生活搞好。”陪同周總理的延安地市領導難過地說:“我們沒有把延安的工作做好。”周總理說:“我在中央對延安的工作關照不夠啊!”
在寶塔山上,周總理俯視了延安全城。從寶塔山返回賓館時,當時寶塔山下的延河上沒有橋。車要加大馬力才能開過河,不料周總理的車卻陷進河中,司機加大馬力,車也不動。延河兩岸的群眾遠遠看到這種情況,不顧警衛人員的阻攔,許多人連鞋也來不及脫,自發地跑到河里,把汽車抬上了岸。上岸后,周總理從車上下來,向群眾表示致意,抬車的群眾,看見是總理,高興地不知說什么好!
下午,周總理陪外賓參觀了棗園、楊家嶺革命舊址和延安革命紀念館。在參觀棗園時,總理下車就問:“這里有當年的老同志嗎?”周恩來舊居的老鄰居高同有同志和女兒立即走到他跟前。周總理握著他們的手,像久別重逢的親人一樣,問高同有:多大年紀了?身體、生活怎么樣?糧食夠吃嗎?高同有一一作了答復。然后,周總理又問了公社、大隊的生產情況。接著,又去楊家嶺舊址參觀。延安時期,周總理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書記處書記等要職,黨中央的重大活動、重要會議他都親自參加過。講解員希望周總理能詳細講述他在這里所經歷的一切。但周總理除了
糾正一些有關史實外,不多插話。當講解員向外賓介紹到周總理在延安活動的照片時,他笑著說:“你怎么知道呢?”對外賓提出的問題,講解員答不上來的,總理都一一解答。他對講解員及紀念館陪同的同志說:“要一分為二地宣傳歷史,一個陳列就是一個歷史。革命不是幾個人,要有群眾觀點,干部觀點,要多展覽一些人的照片和名字。”
晚餐時,延安地委領導勸周總理多吃點飯,總理說:“我這個總理沒當好,解放二十多年了,延安人民還吃不飽飯。我到延安怎么能吃好飯!”聽了地委領導工作匯報后,周總理指出:“延安三年變面貌,五年糧食翻一番,能做到嗎?”地委負責同志回答能夠做到。這時,周總理激動了,他讓服務員拿酒來,為早日實現這個目標干杯。為延安的美好未來干杯!
6月10日上午10點,周總理陪同外賓離開延安。在上飛機前,到機場歡送總理的延安地委領導說:請總理再回延安來。總理說:“等你們把延安建設好了我再回來。”
有數據表明,1973年延安有14個縣,130萬人口,當時農民人均糧食不足250公斤,年人均收入不到50元。周總理在短短的一天時間里,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改變延安的落后面貌。晚上,在延安歡送外賓的晚宴上他借祝酒的機會講:感謝延安人民哺育了我們。并就政府對延安和陜北支持力度不夠而承擔責任,他最后還鼓勵陜北人民無論如何要在三五年內搞上去,不然等于空話。他還對延安之外的榆林、綏德、米脂、吳堡、佳縣、三邊、橫山等地的發展寄予厚望。
周總理的延安之行讓人難忘。參與周總理此行出訪的劉民立同志在他的回憶文章中這樣記述了周總理此行的活動日程:“就6月9日訪問延安這天來說,(總理)早上7點多起床,9點多乘飛機從西安出發飛往延安,白天參觀、座談,晚上陪同外賓看演出,演出結束后又找省、地區負責同志談話。談話結束時,已經是6月10日凌晨1點多了,這一天整整工作了18個小時,我清楚地記得那夜周總理談話結束后和在場的同志一一握手告別。我看到周總理疲倦的身子,實在不忍心打擾總理,故意走在最后,但總理看到后仍然站在門口等我,當我抓著周總理親切而軟弱無力、熱汗津津的雙手時,我的心幾乎碎了。”這就是我們日理萬機的周總理!
毛澤東致延安人民的復電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開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由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團體、各界愛國人士共同創立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會議上,選舉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和國徽,確定了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等建國大事。
這些消息傳到延安,延安人民頓時歡騰雀躍。陜北區黨委、陜北行署、陜北軍區向大會發去了賀電,陜北工會等群眾團體代表延安各界人民也向毛主席發去了賀電。電文表達了延安各界人士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熱烈祝賀。
敬愛的毛主席并轉北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我們聽到中國人民政協開幕,真是十二萬分的興奮。陜北人民十幾年以來在毛主席親自領導下,和日本鬼子與蔣胡匪幫的斗爭中,戰勝了一切困難,發展生產,豐衣足食,過著民主自由的生活,深深體驗到新民主主義政權下人民生活的愉快和幸福。我們對被蔣胡匪幫壓迫、屠殺下的全國工人、農民、青年、婦女,寄以兄弟般的同情。為了幫助他們從水深火熱中解放出來,和我們一樣成為新中國的主人,我們的努力和其他兄弟解放區一樣,沒有一分鐘松勁。現在新中國誕生了,還在蔣匪幫壓迫、屠殺下的人民快要完全解放了,我們實在歡喜得厲害。今后我們一定在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和大家團結起來,為建設新中國而奮斗。特此慶賀。并祝
毛主席及全體代表健康!
工會陜北民主婦聯臨委會區團委新聞協會籌委會延安分會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站在北京的天安門城樓上,向全國人民莊嚴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新中國成立的消息令延安人民激動萬分。延安,曾在中國革命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慶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10月3日,延安人民舉行了慶祝大會。會上,人們載歌載舞,熱鬧非凡。大會通過了致毛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的賀電,其全文如下:
毛主席并轉中央人民政府:
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也標志著中華民族從此即走向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富強的康莊大道。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真正的人民政府。延安各界人民今天為這個劃時代的偉大事件而狂歡慶賀之際,都一致堅決表示:誓在中央人民政府領導下,為建設陜北而奮斗!并高呼:
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中央人民政府萬歲!
毛主席萬歲!
延安各界人民慶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會敬賀一九四九年十月二日
開國大典后不久,百忙之中的毛澤東回復了延安人民的賀電,他寫道:
延安的同志們和陜甘寧邊區的同胞們:
接到你們的賀函,使我十分愉快和感謝。延安和陜甘寧邊區,從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八年,曾經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人民對于全國人民是有偉大貢獻的。我慶祝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人民繼續團結一致,迅速恢復戰爭的創傷,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我并且希望,全國一切革命工作人員永遠保持過去十余年間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斗的作風。
毛澤東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毛澤東的復電傳到延安后,人們受到了極大的鼓舞。陜北區黨委、陜北行署向各地委、縣委和全區各級干部發出《深入學習毛主席復電》的通知。延安的領導干部迅速號召人們用實際行動來執行毛澤東的指示,決心克服困難、以百般的熱情投入到恢復生產的工作中去。延安人民萬眾一心,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振奮精神,重建他們的美好家園。
毛澤東的復電激勵和鼓舞著延安人民在恢復戰爭創傷、發展各項建設的道路上前行。毛澤東的復電,成為指引延安人民發揚延安精神,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延安精神
延安,舉世聞名的中國革命圣地,從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在這里領導、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石,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也就是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精神動力作用。延安精神是我們黨、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著巨大和深遠的影響。
延安精神的內涵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我們黨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我們黨和人民的事業是靠艱苦奮斗不斷發展壯大的。回顧黨的歷史,從在上海成立到井岡山時期,從遵義會議到延安時期,從西柏坡到奪取全國政權,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的每一個成就、每一次勝利,都離不開艱苦奮斗。艱苦奮斗是工作作風,也是思想作風,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這是一條極其寶貴的歷史經驗。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延安時期是我們黨在中國局部地區建立人民政權并不斷擴大執政區域的重要時期。我們黨歷來把為中國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延安時期又響亮地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并在全黨認真實踐。那時的陜甘寧邊區政府,被譽為“民主的政治,廉潔的政府”。當年駐延安的美軍觀察組成員說:“這里不存在鋪張粉飾和禮節俗套,沒有乞丐,也沒有令人絕望的貧困現象,人們的衣著和生活都很儉樸,人民之間的關系是坦誠、直率和友好的。這里也沒有貼身保鏢、憲兵和重慶官僚階層的嘩眾取寵的夸夸其談。”中國共產黨就是以對人民的無限忠誠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延安時期是我們黨科學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成功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理論上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時期。毛澤東同志的許多重要著作,如《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時期完成的。毛澤東思想正是在延安時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寫到了黨的旗幟上。可以說,沒有開拓創新,既不會有延安精神,也不會有毛澤東思想。今天我們要在新形勢下弘揚延安精神,仍然要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延安精神的重要體現。以實事求是來概括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也是在延安時期。實踐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在新世紀新階段,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切實做到老祖宗不能丟,又要說新話;經典著作要認真讀,又要寫出新篇章;革命傳統要弘揚,也要創造新辦法。切實做到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這就叫做堅持解放思想,這也叫做堅持實事求是。
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作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匯流的中國精神在近代、當代都有著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研究和宣傳延安精神已經成為現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偉大工程。
必須始終堅持艱苦奮斗
弘揚延安精神就必須始終堅持艱苦奮斗。我們黨是靠艱苦奮斗精神起家的,我們黨和人民的事業是靠艱苦奮斗發展壯大的。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都強調全黨同志要艱苦奮斗。2002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和中央書記處的同志一起到西柏坡學習考察,再次號召全黨同志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經過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艱苦奮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中國仍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沒有不繼續艱苦奮斗的理由,即使以后發展起來、富強起來了,我們仍然不能丟掉艱苦奮斗的精神。
必須始終堅持執政為民
弘揚延安精神就必須始終堅持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執政為民,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堅持執政為民,就是要時刻關心群眾生活,切實維護群眾利益。各級領導干部,要盡可能多地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特別要深入到工廠、農村和廣大工人、農民中去,認真調查研究,傾聽群眾的呼聲,關心群眾的疾苦,扎扎實實地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謀利益。
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弘揚延安精神必須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黨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整套正確的戰略、策略、綱領和方針政策,是在延安時期確立起來并不斷得到完善的,沒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既不會產生延安精神,也不會產生毛澤東思想。現在,中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有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有許多未知的領域需要我們去認識和探索。我們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使黨的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
弘揚延安精神就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活的靈魂,是黨的思想路線的精髓。無論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艱苦奮斗、執政為民也好,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也好,關鍵都要靠實事求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黨員干部只有堅持了實事求是,才能不脫離群眾、脫離實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