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的錯覺嗎?”張璇衡三人往村里走時,他不安的嗅了嗅鼻子,疑惑的提問道:“怎么還是感覺能聞到若有若無的臭味呢……”
“我身上可沒味道!”見張璇衡開始將目光挪向自己,朱明新警官當即嗅了嗅自己袖子,進而嘗試脫離關系:“我沒聞到啊,有也是你們倆身上帶的。”
“聞不到臭味的人,最可能是臭的那個。”他這話不說還好,一說,何朱琪也開始用不信任的眼神盯著朱組長了:“而且朱警官你在洞里待的時間比我們長多了吧?嫌疑太大了!”
“你們這是誣陷!”朱明新眼看著兩人把矛頭都對準他了,一下子郁悶得不行:“分明就是你們被臭暈了而已吧?”
還真有可能是我們一開始沒戴口罩就往里走,所以才被臭到的……
張璇衡覺得他說的話有道理,很難進行反駁。
趙金龍的家,就離村口沒多遠。
三人很快便抵達了那間平房:趙金龍正心神不寧的在外抽煙,一看三人前來,慌忙上前迎接,詢問案子處理的怎么樣了。
開門見山,張璇衡很快便說明了來意,并暗示他如果配合回答接下來的問題,將有可能洗清趙涵義的嫌疑,還他名聲一個清白。
正好就因為兒子被懷疑成殺人犯而犯愁的趙金龍聽他這么一說,慌忙表示盡管問,他一定會配合的。因此張璇衡便要他列出當天幫他去找兒子的人都有哪些,以及誰最先找到了趙涵義的尸首和提出他死于借魂樁的說法。
還有……有沒有哪個人在搜查開始前,說過應該去哪找他兒子?
雖然過去一個月了可能已經沒法記得很清,但這些問題實在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視。
能否破案,都要取決于這些關鍵點:越準確越好。
即便有些東西趙金龍實在記不太得,也可以去問當時參與搜查的村民。
趙涵義努力想了半天,終于做出了相應回答。
有些說的比較含糊、模棱兩可,總之,張璇衡將這些要點都寫在了筆記上。結果如下。
——————————
當晚幫他找兒子的人,是附近的五家鄰居。共八人。
有個叫鄧連波的人,在搜查開始前提出去附近的田里找找。
最先找到尸首的人,叫做季一凡。他獨自行動。
提出打生樁說法的,是喬海亮。
——————————
這三人都是比較有嫌疑的,可張璇衡真正關注的是這些人分別去了什么地方尋找,同時還附加了新的疑問——當喬海亮提出趙涵義死于借魂樁詛咒時,都有誰在一旁支持這說法?
趙金龍真正知道調查方向的,只有季一凡。
他按照鄧連波的說法,去村外的田里尋找,這才找到趙涵義尸體的。其他人都去了什么地方找,說不清。
而支持打生樁說法的人,趙金龍一時沒法說得很清楚。
因為好多人都同意這種說辭,已經記不得那說法被喬海亮提出后,都有誰表示贊同了。
沒辦法,只能先找出嫌疑人,然后再讓他想想這人有沒有搭腔了……張璇衡暗自如此思索著,認定兇手必然會極力贊同打生樁的咒死說法:這個思路不一定是他提出來的,因為村子許多人都迷信這個。可是,他一定會助勢,竭力贊同這種結論。
雖然現在已經很晚了,但不適宜繼續延誤調查時機。帶著趙金龍去挨個兒拜訪那些參與過搜查的鄰居,將這些人都叫到一起取證。
因此,張璇衡無比慶幸此時朱明新在場:這么晚了,一些本就不喜歡配合調查的人會變得更煩躁。有警察在場,可以讓他們最大限度的配合問話。
其實,晚上調查,有獨到的優勢。
因為那八個人無論睡沒睡覺,都在家里。可白天就不一樣了。他們中大部分人都很可能不在家,要花上很大力氣才能盡數找到。
調查中,并不怎么順利。
好幾個人都無法很清楚記得自己當天是如何行動了。張璇衡需要有意提問來進行引導,才會讓他們想起來。
比如,詢問他們出沒出村找、是往村子什么方向找、中途都和誰碰過面、發現尸體后多久趕了過去、怎么接到通知等等。
其中,八人里有四人在接到通知前始終沒出過村。算上趙金龍,便是五人。這證言得到了其他人的驗證,因為沒人在尋找時從村外看見過他們。
四位嫌疑人中,有三人通過比對大家的證詞,被證明有過多次目擊。好多人都在村子不同的位置看到了他們,符合張璇衡對兇手在村中四處亂逛拖延時間的推測。而這三人在尸體發現后到場都很迅速,也正是因為村子里消息傳得快,接到電話后立馬就能抵達現場了。
嫌疑人數被縮減到三個名額后,便可以根據之前對趙金龍的問話結果來進行篩選了。
他們三人中,分別包含了提出打生樁說法、引導了大家思路的喬海亮和提出去田里搜查的鄧連波。剩下的另一人嫌疑則顯得不太大。
這兩個人里,張璇衡還不判斷誰的嫌疑更大。
可是新的問題在于,即便他們中出現了讓自己感覺更像兇手的角色,又該如何確定自己的懷疑?
張璇衡在朱組長問話的同時,退到一邊獨自思考起來。
就跟韓新晨遇害那天一樣,趙涵義遇害的時間已過去一個月,太久遠了。可以預想,他們對于當天做了什么,是沒法做出太明確的回復的。
或者,只是些含糊的描述罷了。例如自己沒出過村之類的。
按照慣例,不在場證明是一定要問的。
朱明新問他們趙涵義遇害當天都做了什么時,兩人顯然都有些瞬間的困惑,進而意識到警察在懷疑他們。
他們的態度,除了都有些緊張和焦慮外,喬海亮顯得更為氣憤,而鄧連波則慌忙試圖撇開關系,聲稱自己什么都沒干。
反應都很正常……張璇衡默默觀察著朱明新催他們回答問題的場面,期待著二人將做出怎樣的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