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二十萬禁軍大破安南,越朝皇帝李日尊被擒,不日將至長安!”
當飛馬急報將八百里軍情急報送到長安時,整個長安便籠罩在一片狂熱的氣氛中。
時有窮酸作詩曰:“忽聞官軍收交趾,百年故土歸中原。五十年來未曾事,今朝卻得心愿償。”
這是仿造前朝大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但一股欣喜之情,卻也躍然紙上。
其實百姓也很好認同朝廷,只要國家強大了,百姓對朝廷的認同感也就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升。
長安城皇宮中,陸承啟更是大喜過望,連聲說道:“好,好,好……”興奮中的陸承啟,當即讓高鎬準備筆墨紙硯,揮毫而就一紙圣意,乃是賞賜明細。陸承啟不封賞官職,一切都由吏部評定功績后,再定升遷。陸承啟定下的,全是三軍犒賞,以及役歿將士的撫恤。
這一場大戰,自五月起,輾轉三月,到了交趾雨季時,才堪堪結束了戰爭。
但這僅僅是滅了李朝,并未將交趾整個納入大順版圖。所以楊文廣還是任重道遠,要繼續把交趾境內的武裝全都剿滅,當然勸降也行。直到交趾境內再無一兵一卒,才算是圓滿結束了這場滅國之戰。
同時,還要派出文官,接管交趾各州事宜。重新厘定賦稅,清丈土地,發放給無地少地百姓……各種繁瑣工作,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徹底將交趾融入大順的制度體系之中。
這些都是要緊卻不緊急之事,陸承啟讓吏部、內閣去做了。現在他就等著李日尊到長安,怎么準備一場盛大的獻俘之禮。
“嗯,趁著獻俘,還可以在兩側御街上搞個閱兵,讓百姓知道,禁軍是多么強大了……”
陸承啟不愧是重生人士,對于宣示武力,宣示肌肉的計謀并不陌生。若不是現在順遼關系平穩,他還想著到遼國邊境上弄一次“紅藍”對抗演習哩!
獻俘的事宜,就要交給禮部和太常寺去辦了。禮部就不說了,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而太常寺,也是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是卿監百司之首,太常博士,掌引導乘輿,撰定五禮儀注,監視儀物,議定王公大臣謚法等事,從七品上,品級不高,職稱卻很清要。
陸承啟的旨意是:“命有司撰定獻俘之禮……”
其實獻俘,大順歷代也有過,但還未形成定制。現在陸承啟信心滿滿,日后獻俘肯定會經常舉行的,那這個獻俘之禮,肯定要弄得風風光光,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這不是陸承啟鋪張浪費,而是震懾敵國的必要手段。如果沒有這一層意義,陸承啟也不會搞這么多東西的。要知道,一場獻俘下來,花費起碼在十萬貫以上。十萬貫啊,已經夠發大順一半官員的半月俸祿了。
交趾距離長安,有兩千多里。
楊文廣派出一萬禁軍,讓折克行率領著,押解李日尊等一干文武大臣、皇后妃嬪、太子等人去長安。
一路上,李日尊等要求諸多,以期拖慢行程。面對無知的前程,任憑誰都會惶恐不安。
但不管怎么樣,長安終究是會到的。
一個多月后,折克行已經率領著禁軍到了長安郊外。
折克行讓士卒進京去稟告,然后被告知須在城外駐扎一夜,明日卯時方能進京。
折克行也知道,這是朝廷要布置獻俘之禮,需要時間。再說了,軍人就是要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折克行二話沒說,就在長安城外扎了營。
李日尊當晚,那是徹夜不眠,望著巍巍長安,心下一片慽慽。念及故國,更是潸然淚下,禁不住吟出了那名篇:“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黎明后,李日尊剛剛清洗完畢,整理好衣裳,就被人帶出了營帳,渾渾噩噩地想:“這次該是進城了罷?”
進了長安,李日尊頓時便知道,自己真乃井底之蛙。長安之大,大到難以想象。“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李日尊也算是博學多才,竟然一字不差地將前朝詩人盧照鄰的《長安古意》背了出來。這首詩近五百字,也難為他記得。
進了長安城后,早有禮部官員手持露布在前引路,而李日尊等文武百官也象征性地被禁軍用白絹捆綁起來,依次押到太廟、太社進行告禮,也就是獻俘給祖宗、土地神。然后再押往宣德門,陸承啟也早就在宣德樓上等候著了。
到了宣德門前,只見御街兩旁,全都是披堅執銳的衛士,諸軍、百官都身穿官服,列隊在宣德門前。李朝君臣來到宣德樓下,先在御街西邊等候。參與獻俘禮的將校軍卒皆著軍裝,武裝侍立,百官按班排列。在百官舞蹈參拜后,通事舍人引著李日尊君臣到獻俘位。這時將校上前舞蹈朝拜,接著按照宣制儀當眾宣讀露布。
露布的內容,大意是宣告這次南下作戰的正義性,以及大順開國以來的武功,而李朝不奉行大順號令,李日尊更是暴虐不仁,“以虐害為化風,以誅戮為政事。”交趾百姓民心向大順,“一境告天而無路,生民何地以稱冤!眾心向明,如望皎日。”所以,禁軍進兵交趾是為了解救一方生靈。事實正如此,禁軍不到半年時間,屢戰屢勝,兵臨升龍城。此時,李日尊又發動外交手段,一再上表稱臣,迷惑禁軍,暗中則收攏兵力,意圖反撲。終于,雙方發生進行了最后決戰,“至七月四日,果遣效命。八十里槍旗競進,數萬人殺戮無遺。尋又分布師徒,徑收賊壘。”
露布最后部分,是這次獻俘人員名單,共計十人,“其李日尊并偽命判六軍十二衛李常憲,太師阮道成,文明殿大學士裴嘉祐、左威衛范彞、右威衛陳改、左清道劉慶、右清道王行、太尉郭擎日、武勝將軍儂宗亶(墜馬未死,被禁軍擒拿),“旅拒至擒,合同獻俘”。
隨后那一萬余禁軍,在折克行的率領下,踏著整齊的步伐,進行了閱兵儀式。
一旁觀看的百姓,皆不約而同地山呼“萬歲”,一時間陸承啟的聲望,達到了頂峰。(未完待續。)公告:筆趣閣app安卓,蘋果專用版,告別一切廣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進入下載安裝appxsyd(按住三秒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