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45章 解縉案

“來了來了來了!”

“我看看!”

“這就是【大明報】啊?”

“看看上面寫了什麼?”

幾日時間很快流逝,江寧中學(xué)七班之中,隨著朱瞻壑拿著【大明報】、【南京報】出現(xiàn),班級內(nèi)的同學(xué)們瞬間便圍了上來。

江寧中學(xué)內(nèi)的學(xué)子大部分都在十五六歲,年紀在十五歲之下的,基本上都是新政較早的學(xué)生。

在這個十五六歲就擔負家庭重任的時代,少年人們最大的興趣愛好自然與家國大事有關(guān)。

朱瞻壑分別買了五份報紙,四五人一組翻閱報紙。

他坐下將【大明報】打開,上面每一頁就是一個版塊,其正面兩頁則是朝廷政策方向。

【江西新政推新遭遇豪強富戶阻礙,豪強富戶煽動百姓,造成十四場軍民衝突,波及上萬人……】

“上萬?!”

這興許是朱高煦對軍隊改革以來,新政衝突最大的一場,學(xué)子們不免感到吃驚。

“在江西的新政推行和在西番推行的有什麼區(qū)別嗎?”

一名皮膚黢黑的西番學(xué)子詢問朱瞻壑,朱瞻壑搖頭:“沒什麼區(qū)別,對西番是對土司改土歸流,對江西則是對違規(guī)操作的富戶豪強查收土地,將土地均分百姓。”

“那我懂了。”西番學(xué)子點了點頭,四周人紛紛看向他,他也解釋道:

“當初我父親他們就被土司慫恿去抵抗朝廷的軍隊,說朝廷的軍隊到來後會搶奪我們的土地、牧羣,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和土司上戰(zhàn)場,並且死了不少。”

“不過等朝廷的軍隊攻破納顏城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食言,不管家中的男人是否去了戰(zhàn)場,土地都是按照人頭劃分。”

“不過由於土地產(chǎn)出不足,所以我家和許多人家都被遷徙到了龍安府。”

“到了龍安府後,朝廷給我們發(fā)糧食、耕牛,開墾荒地,還建設(shè)小學(xué),所以我們纔有上學(xué)的機會。”

西番學(xué)子解釋一番,衆(zhòng)多學(xué)子這才似懂非懂的將目光放到了這條消息的下方。

就消息來說,朝廷的軍隊和官員已經(jīng)將新政推行到了南康府和南昌府、繞州府,幾乎三分之一的江西都開始推行新政。

這樣的速度並不快,因爲這只是開始,而九江府也沒有推行結(jié)束。

“估計要一年多才能推行結(jié)束吧?”

有些人樂觀的想著,朱瞻壑則是繼續(xù)向下看去。

在下方,廣西的改土歸流消息格外顯眼,黔國公沐春在大藤峽大破殺叛軍數(shù)萬,曹國公李景隆也剿滅了太平府的許多叛亂土司。

就進度來說,廣西改土歸流的進度恐怕要比江西新政更快,畢竟廣西夏秋兩季最難打,反倒是春季和冬季比較好打。

在如此難打的季節(jié)都能打出這樣的戰(zhàn)果,等到了冬季自然不用多說。

“收拾完廣西的土司,接下來應(yīng)該就是雲(yún)南的土司了吧?”

“你們看,雲(yún)南果然有土司叛亂!”

伴隨著一個同學(xué)指點,許多人紛紛看向他指點的位置。

在那裡,報紙上記載了元謀土司和阿迷州土司的叛亂,黔國公的弟弟沐晟率兵二萬平叛阿迷州,都督僉事王瑄率兵從蠻莫班師幹崖。

除了這些,還有關(guān)於三宣十慰的事情,例如一些土官的矛盾,但大多都被雲(yún)南都司的武官化解。

再往下看,基本就是經(jīng)濟類的內(nèi)容,例如哪裡興建水泥場、礦場、鍊鐵場,紡織場,還有就是崑崙洲發(fā)現(xiàn)大量金礦,前往當?shù)氐奶越鹫邤?shù)千上萬,以及交趾、呂宋、舊港、大寧等地的移民政策。

民生一欄,主要就是修路,還有哪裡道路垮塌,河段淤堵將被修復(fù)疏通等新聞。

許多人見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上了報紙,恨不得拿放大鏡一字一句的觀看。

江寧、上元兩所中學(xué)學(xué)子雖然主要以勳貴、富戶人家爲主,但貧苦的學(xué)子也並不少。

家鄉(xiāng)突然得到一項工程,這能解決家鄉(xiāng)數(shù)以千計鄉(xiāng)親的生計問題,畢竟不是每個地方都耕地衆(zhòng)多。

【福建布政使司上奏黃冊,戶數(shù)六十五萬二千六百七十二口,口數(shù)三百二十萬六千四百五十口,連續(xù)十三年人口持續(xù)下降】

“劉褚,你們福建怎麼回事?下降那麼多人口?”

朱瞻壑看到福建的民生消息,不免皺眉詢問自己身邊的同窗。

“爲了生活都遷徙出去了。”

劉褚是一個比較清瘦的少年人,長相普通,出身福建泉州府晉江縣。

見同學(xué)對自己家鄉(xiāng)感興趣,劉褚便解釋道:

“我們那裡不比南直隸和你們北方,說是九山一水都不爲過。”

“我所處的晉江還好,反正生活在內(nèi)陸的那些是挺慘的,聽我爹他們說,早年的時候,內(nèi)陸府縣的百姓,一戶七八口人只有兩三畝地,根本不夠吃。”

“朝廷雖然沒有在福建推新新政,但很早就從我們那裡遷徙人口去廣東、廣西、交趾、舊港、呂宋那些地方。”

“反正在我記憶裡,過去十年就連晉江都被遷走了差不多兩三萬人。”

“要說我,最好遷徙出去多些,留二百萬人就足夠了。”

劉褚想法比較激進,但對於他的話,衆(zhòng)人卻沒有太多懷疑,畢竟劉褚的父親是福建布政使司下轄經(jīng)歷司的經(jīng)歷,瞭解的情況肯定比他們多。

“我聽說福建只有一千三百多萬畝耕地,是不是真的?”

朱瞻壑詢問劉褚,劉褚詫異道:“郭壑伱連這個都知道?”

“還真是一千三百多萬畝,不過其中有三百多萬畝的坡地,產(chǎn)出很少,只能種點粗糧和蔬菜。”

劉褚和朱瞻壑的話讓四周人唏噓:“那豈不是說,就算沒有豪強富戶,也頂多就是人均四畝耕地?”

“對啊,所以我才說人少點好。”劉褚嘖嘖幾聲:

“如果不是南洋和交趾瘧疾太嚇人,估計福建好多人都要出去外面生活,畢竟那些地方開的移民條件太豐厚了。”

此時大明大部分人還不知道金雞納樹皮的事情,這件事只在廣西和廟堂傳播比較廣,因此瘴氣和瘧疾在他們看來就是患上就會死人的絕癥。

“看樣子得回去和爹他們說一聲……”

聽到劉褚的話,朱瞻壑若有所思,而此時上課的鐘聲也響起,衆(zhòng)人戀戀不捨的將目光從《報紙》上挪開,各自回了位置上,等待上課。

與喧囂的七班一樣,各班都有人去買了《報紙》前來討論。

買報紙的人,一般都是家庭比較殷實的人,而他們買報紙來供衆(zhòng)人閱覽評論,就是想通過評論找到一些有政見的人才。

雖然都是同窗,但每個人擅長的不一樣,有的人可能成績不行,但政見卻值得一聽。

郭紹也買了《報紙》,並且與江淮商量著一起看。

看的過程中,江淮並沒有表現(xiàn)出什麼驚人言論,除了提了一嘴他家在距離蠻莫很近的西江鎮(zhèn),並且提及了蠻莫對大明的重要性外,他便沉默看完了所有。

一節(jié)課上完,郭紹找到江淮小聲詢問道:“你覺得朝廷的方向是什麼?”

“方向?”江淮皺了皺眉,隨後才道:“朝廷的方向與天子有著密切關(guān)係,當今的天子與東宮傾向與報紙上一樣,接下來幾年應(yīng)該都是對內(nèi)推新行政,對西南進行改土歸流。”

“這兩件事做好後,要麼就是開發(fā)呂宋的金礦和銅礦,要麼就是開採日本的銀礦,總之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增加財政收入。”

“新政之中的教育體系對朝廷的負擔很大,如果沒有足夠的財政來支持,那這個教育體系並不能很好的繼續(xù)維持下去,興許幾十年後便會被裁撤。”

江淮說了一下自己的見解,隨後補充道:“當然,我們掌握的信息不足,因此也有可能研究的不透徹,你就當我胡說吧。”

江淮說罷站起來收拾起了書桌,郭紹也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不多時,他們便離開了教室,而與此同時的南京城街頭巷尾,也充斥著討論《大明報》和《南京日報》的百姓。

至永樂十二年,南京城人口達到七十六萬,雖然推新新政較晚,可南京城內(nèi)識字的人卻不在少數(shù)。

男人們站在街頭巷尾,幾人一份討論報紙,而報紙在外售價則是五文一份。

即便價格如此,許多人卻還是購買了兩份來嚐鮮。

相較於適合吹噓的《大明報》,《南京日報》對於南京百姓來說,毫無疑問更有價值一些。

南京報上有官府的各類工程招工消息,例如修建【大報恩寺招募力工三十人,日工價三十文】就是其中代表。

除此之外,還有清理城中排水渠、打掃街道等等工作訊息,工價各不相同,但掌握手藝的工價最高,例如木匠工價就達到了單日一百文的高薪。

當然,給人打工往往收入不是最高的,一些小攤小販也不可小覷。

一個賣油郎,一年下來能存下二十幾貫,而且十分穩(wěn)定。

“你們看,這上面還說可以打廣告……”

“廣告是什麼?”

“這後面有介紹啊……店鋪商品宣傳,招募信息宣傳等就是廣告。”

“估計不便宜……”

在報紙上,許多人都關(guān)注到了廣告一說,雖然早在宋代就有皇家?guī)痛笊虘舸驈V告一說,但這種把廣告弄在報紙上的做法還是第一次見。

一些嗅覺敏銳的商人,很快就通過各地報攤每日售出的報紙數(shù)量來判斷廣告價值,隨後前往報社詢問價格。

在得知廣告價格從一貫到十貫不等,許多商人便紛紛打起了退堂鼓,但也有做大生意的人開始打起了廣告。這些消息經(jīng)過西廠彙總,最後交到了宮城中。

“《大明報》售出一萬七千四百二十七份,《南京日報》售出二萬九千三百五十七份,想在《大明報》打廣告的只有兩家,想在《南京日報》上打廣告的有十七家。”

“大明報社今日報紙獲利一百四十貫三百五十二文,每份報紙盈利三文,廣告收入一百二十四貫。”

站在幹清宮內(nèi),亦失哈向飯桌上吃飯的朱高煦、朱棣二人彙報。

朱棣聽後,當即看向朱高煦說道:“你這大明報社有三千多個人當差,每年俸祿差不多六七萬貫吧?”

“這錢都是從你東宮出,日後這報社盈利也是你東宮賺,那朝廷就什麼都賺不了?”

報社的事情,朱高煦並沒有走朝廷,而是走東宮的國營路子。

按照今日的情況來看,大明報社每年應(yīng)該能賺五六萬貫,刨除員工費用,基本能淨利潤四五萬貫左右。

這筆錢,按照朱高煦的意思是要進入東宮小金庫的。

“這筆錢,如果父親需要,那便交給父親也行。”

“兒臣想了想,皇家修建宮殿和園林,本就不該從國庫之中拿錢。”

“若是效仿古人建設(shè)皇莊,則有侵佔土地的嫌疑。”

“既然如此,那不如弄一些屬於皇家的產(chǎn)業(yè),皇家有了產(chǎn)業(yè),也就可以不與國庫爭利了。”

“類似報社的產(chǎn)業(yè),此前沒有,那皇家掌握倒也不算與民爭利。”

“以兒臣估計,等日後各省報社先後建立起來,報社每年收入應(yīng)該不低於五十萬貫。”

“除了正常十分之一的商稅需要上繳,加上當下七萬多貫的俸祿和三萬貫的馬料支出,皇家每年淨收入三十萬貫左右。”

朱高煦清楚皇帝挪用國庫的後果是什麼,別的不說,單單說晚明的萬曆。

萬曆一朝真的沒錢嗎,也不盡然……

別的不說,單單萬曆的定陵就花費了八百萬兩,皇子冊封更是耗費上千萬兩。

要知道崇禎接手時,九邊積欠也不過九百六十八萬兩,而九邊每年定額滿餉也才五百多萬兩。

也就是說,定陵和皇子冊封所耗費的銀兩,足夠崇禎結(jié)清九邊積欠,同時還能再支付九邊兩年滿餉。

除了這兩項,萬曆平常賞賜花銷也不少,而內(nèi)帑每年收入在二百餘萬兩左右。

如果萬曆老老實實存點內(nèi)帑,不挪用國庫金銀來滿足個人私慾,減少鋪張浪費,那也不至於到用錢時露出窘迫。

皇帝用國庫金銀過多,肯定會導(dǎo)致百官生怨,因此朱高煦纔想著在他活著的時候,制定好皇帝內(nèi)帑的各類條例。

“兒臣是這麼想的,日後國庫的錢糧就是國庫的,是朝廷的,即便是天子也不能挪用。”

“至於天家的錢糧則是在工程內(nèi)修建內(nèi)庫一座,稱呼爲內(nèi)帑。”

“朝廷每年定額撥二百萬貫或二百萬兩白銀給內(nèi)帑,各國朝貢貢物也上交內(nèi)帑,回贈則是從國庫取,畢竟朝貢貿(mào)易也是朝廷賺大頭,不可能天家出。”

“此外,諸如報社和各類天家產(chǎn)業(yè)正常繳稅,收入收入內(nèi)帑之中,皇帝不動用國庫,羣臣不動用內(nèi)帑。”

朱高煦提出自己的建議,儘管這個建議很容易讓天家在日後成爲全國最大的資本,但皇帝做資本起碼還會在國家存亡時掏錢出來,官商資本想掏錢就困難了。

只要限制好皇帝從國庫中掏錢,內(nèi)帑完全就可以作爲皇帝收買民心的利器。

“倒是和現(xiàn)在變化不大。”

朱棣捋了捋大鬍子,隨後點頭道:“這件事你安排就行,不過如果按照我的意思,理應(yīng)把下西洋和海外收益都劃歸內(nèi)帑之中。”

“那就太多了,而且朝廷沒了利潤,自然也就不會維持海外宣慰司……”

朱高煦露出苦笑,心想老頭子果然和歷史上一樣,恨不得把所有好東西都放在自己的手裡。

正因爲這種想法,才導(dǎo)致了洪熙到弘治年間,羣臣不斷地反對下西洋。

朱棣的下西洋屬於皇帝賺到了錢,百姓賺到了方便,但朝廷的中樞和地方卻沒有什麼便宜可佔。

遇到朱棣這種把內(nèi)帑敞開的皇帝還好,中樞要用錢也能及時取出。

可如果遇到朱瞻基、朱祁鎮(zhèn)這樣的皇帝就倒黴了。

朱祁鎮(zhèn)在歷史上賑災(zāi)次數(shù)很多也很大,但問題許多災(zāi)情本就是他處理不當擴大,而後連忙找補,動用內(nèi)帑的次數(shù)並不頻繁。

朱棣估計是覺得內(nèi)帑有錢,臣子得看皇帝的面子吃飯,但沒考慮到後續(xù)君王是否有他這樣的豁達。

海外利潤一定得分給朝廷,只有足夠的利潤,才能維持海外的統(tǒng)治。

至於國內(nèi),朱高煦則是準備把蛋糕做大,而做大的部分則是由皇家來霸佔大頭。

想要做大市場,那就得等到蒸汽機進入工業(yè)行業(yè)才行。

放下這些想法,朱高煦安靜的和朱棣吃了一頓家宴。

吃完飯後,朱棣用泡茶漱了漱口,這纔開口道:“江西的事情如何了?”

“衝突在不斷加劇,但尚在可控範圍以內(nèi)。”朱高煦解釋道:

“這些參與了衝突的人,我準備藉助這個機會將他們流放到雲(yún)南、四川、廣西等地。”

在經(jīng)略西域以前,朱高煦不準備繼續(xù)向北方和西北方向移民,畢竟現(xiàn)在北方的人口,已經(jīng)足夠明軍隨時出征漠北了。

相比較北方,鞏固西南和海外才是朱高煦在意的。

“按照你這樣的辦法,恐怕牽連會很大……”

朱棣皺了皺眉,他看過江西的奏疏,當下被慫恿而與官軍發(fā)生衝突的百姓足有兩萬餘人,這兩萬餘人身後可能是兩萬戶家庭,十幾萬人。

況且,現(xiàn)在新政不過推行了江西四分之一的面積,如果全面推行,並且衝突一直無法下降,那解釋豈不是要懲處幾十萬人?

“要的就是牽連足夠大!”

朱高煦擦了擦嘴,不假思索的回答說道:“四川的潛力還有很大,但一直受限於人口不足。”

“雲(yún)南向孟養(yǎng)方向還有許多玉石礦,可滇南地區(qū)依舊是土民多,漢民少。”

“這次江西如果能牽扯幾十萬百姓,那將他們盡數(shù)遷徙進入四川,毫無疑問能讓四川變得更加繁榮。”

“至於雲(yún)南,這次稍微遷徙一些來充實滇東南人口,具體的得等到浙江新政才行。”

“你這心……”朱棣有些無奈:“倒是挺像你爺爺?shù)摹!?

論起遷徙,沒有人比朱元璋更狠心,明初洪武大遷徙雖然爲漢人鞏固了兩京十三省的基本盤,但爲此遭受苦難的百姓卻並不少。

朱高煦愛民,但他也知道什麼事情必須得做。

幾十萬人口的一時之痛,將會換取四川重振天府之國的繁榮。

浙江牽連的人口,則是會極大充實交趾、呂宋和舊港,雲(yún)南,讓這些地方成爲名副其實的漢地。

“早早安排遷徙的舟船和驛站吧。”

朱棣交代一聲,朱高煦也緩緩起身作揖:“父親放心,兒臣有分寸。”

話音落下,朱高煦便走出了幹清宮,在幹清宮門乘坐步輿返回春和殿。

時間一點點過去,江西的新政推行也愈演愈烈,衝突不斷髮生,不斷有人被鎮(zhèn)壓被緝捕。

彈劾的奏疏如雪花飛來,朱高煦卻讓人將內(nèi)容轉(zhuǎn)告給了紀綱。

得知消息的紀綱宛若瘋狗,將所有試圖彈劾他的人,不論是官員還是吏員,亦或者只是生員和舉人都不曾放過。

至冬月,江西的衝突才漸漸變少,而此時江西所有監(jiān)牢幾乎都被關(guān)滿,一些軍營甚至改造成了監(jiān)獄。

時間來到臘月初一時,紀綱已經(jīng)將江西官場收拾了一遍,整個江西官場幾乎換血,而擺在朱高煦案頭的奏疏數(shù)據(jù)也讓人瞠目結(jié)舌。

“緝捕犯事官員、胥吏二千五百九十人,暴民四萬六千二百四十七人……”

亦失哈嚥了咽口水,將這串數(shù)據(jù)告訴給了朱高煦。

朱高煦接過奏疏,掃視一眼後滿意道:“讓三司會審論罪,官員胥吏株連九族,暴民牽連全家,把情況統(tǒng)計好上報,開春後將官吏發(fā)配雲(yún)南,暴民發(fā)配四川。”

留下這句話,朱高煦便起身走向了窗臺,而此時窗外也飄落下了細雪。

注視這場細雪,朱高煦輕嘆一口氣:

“瑞雪兆豐年……既然株連足夠多了,那新政的推行也加快速度吧。”

“收拾好了江西,接下來就該輪到浙江了。”

“是……”亦失哈小心翼翼的應(yīng)下,而此時殿門的班值太監(jiān)也似乎得到了什麼消息,朝殿內(nèi)走來同時作揖道:

“殿下,松江府傳來消息,下東洋艦隊已經(jīng)返回,並抵達松江府崇明島。”

“好!”聽到好消息,朱高煦精神一振:

“教令禮部尚書宋禮,讓他準備好國宴,一如往常!”

《明太宗實錄》:“十二年七月,帝以縉爲才,寵任之。然縉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無人臣禮,結(jié)黨成風(fēng),官官相護間,各間隱匿田畝佃戶。”

“上聞?wù)鹋才杉o綱稽查,紀綱奏曰:“江西官官相護之風(fēng),舉朝皆然!”

“上聞,遣官吏數(shù)千入江西,遇暴民阻礙道路,遣兵馬緝捕貪官污吏有害於良民者二千餘,抗令暴民四餘萬,皆流西南。”

《考江西徙四川錄》:“永樂間江西黨人官官相護,嘗隱匿田畝佃戶,違抗朝廷旨意,朝廷遣派軍隊查出隱匿水田百萬餘畝,金銀數(shù)以百萬,田畝均分百姓,金銀歸庫,江西數(shù)十萬人遭流配,流四川者八,雲(yún)南者二。”

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451章 繁花似錦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第568章 四面胡歌159.第159章 血戰(zhàn)不退第542章 以博直名第336章 未竟之業(yè)第52章 街頭鬥嘴第356章 永樂二徵第130章 秦王樉薨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109章 雲(yún)南告急第547章 雞鶩爭食第577章 夏原吉愛我第390章 皆爲利攘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188.第188章 黃雀在後第606章 地府微末之功朱高煦第97章 龍江船廠第116章 末路盡忠192.第192章 兵者詭道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第418章 明日條約第126章 百里無鳴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第358章 改書爲史第427章 積學(xué)有待第70章 何不燒煤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150.第150章 戰(zhàn)火再起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387章 中亞老四第16章 閒暇日子第22章 《削藩論》第361章 輕敵冒進第550章第80章 紫金山下第125章 渡海登萊第393章 呂宋開荒第29章 二王相猜第520章 與時俱進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150.第150章 戰(zhàn)火再起第602章 地府春秋筆法朱允炆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183.第183章 收復(fù)忽喇溫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417章 京都保衛(wèi)戰(zhàn)第84章 帝王心性第5章 洪武暮色第509章 判若兩人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7章 便宜舅舅225.第225章 風(fēng)起雲(yún)涌第483章 恩賞難爲181.第181章 關(guān)外尚安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265.第265章 午夜驚魂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568章 四面胡歌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guān)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23章 爺孫較勁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第437章 江左恥辱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587章 後記景泰第97章 龍江船廠225.第225章 風(fēng)起雲(yún)涌第479章 傳統(tǒng)手藝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444章 天家無情第127章 終抵吉林第79章 中元祭日第450章 浙江新政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64章 募兵之論161.第161章 一騎當千第585章 後記宣德(4)第78章 何安瑤苗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268.第268章 滿城風(fēng)雨第415章 戰(zhàn)爭序幕第30章 父子相似
224.第224章 靖難之役280.第280章 安撫諸將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311.第311章 西洋市舶司156.第156章 兵臨城下第451章 繁花似錦227.第227章 炮轟鐵嶺第568章 四面胡歌159.第159章 血戰(zhàn)不退第542章 以博直名第336章 未竟之業(yè)第52章 街頭鬥嘴第356章 永樂二徵第130章 秦王樉薨第131章 日出松江第109章 雲(yún)南告急第547章 雞鶩爭食第577章 夏原吉愛我第390章 皆爲利攘195.第195章 北定南未安139.第139章 萬事俱備188.第188章 黃雀在後第606章 地府微末之功朱高煦第97章 龍江船廠第116章 末路盡忠192.第192章 兵者詭道287.第287章 大興教育第418章 明日條約第126章 百里無鳴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第358章 改書爲史第427章 積學(xué)有待第70章 何不燒煤178.第178章 得寸進尺第338章 朝貢外交體系150.第150章 戰(zhàn)火再起165.第165章 偷樑換柱331.第331章 高麗者魚鱉也第503章 洪熙之隆第353章 二下西洋第387章 中亞老四第16章 閒暇日子第22章 《削藩論》第361章 輕敵冒進第550章第80章 紫金山下第125章 渡海登萊第393章 呂宋開荒第29章 二王相猜第520章 與時俱進175.第175章 睚眥必報150.第150章 戰(zhàn)火再起第602章 地府春秋筆法朱允炆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309.第309章 家庭和睦183.第183章 收復(fù)忽喇溫第575章 永樂無憾第417章 京都保衛(wèi)戰(zhàn)第84章 帝王心性第5章 洪武暮色第509章 判若兩人第496章 枕戈待旦第7章 便宜舅舅225.第225章 風(fēng)起雲(yún)涌第483章 恩賞難爲181.第181章 關(guān)外尚安第541章 重登吉林城265.第265章 午夜驚魂154.第154章 烽火將至247.第247章 三方拉攏第568章 四面胡歌248.第248章 渤海入關(guān)第469章 建元洪熙第23章 爺孫較勁279.第279章 永樂新政第437章 江左恥辱251.第251章 望兵止渴第587章 後記景泰第97章 龍江船廠225.第225章 風(fēng)起雲(yún)涌第479章 傳統(tǒng)手藝191.第191章 十六字訣第371章 西南震怖第464章 丁酉新政第444章 天家無情第127章 終抵吉林第79章 中元祭日第450章 浙江新政166.第166章 父子相見第113章 功臣末路第64章 募兵之論161.第161章 一騎當千第585章 後記宣德(4)第78章 何安瑤苗263.第263章 馳騁淮南第369章 做大明的狗268.第268章 滿城風(fēng)雨第415章 戰(zhàn)爭序幕第30章 父子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