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我上次提供的野生菌,老賀這口一開,可就沒得停的意思,繼續(xù)向我介紹起來:“哎呀,我們那生意可好好地火了這一陣子,現(xiàn)在還火呢。我原來想著再找你要些貨的,後來再一想,這時頭也過了,估計你手頭的貨也沒得多少了,便沒再找你。哈,我告訴你,好在我當(dāng)時貨拿得多啊,我們那野生菌菜,開始時是敞銷,後來看得存貨不多了,便每天限推十款,可越這樣,生意越火,現(xiàn)在一般要提前三天預(yù)定。哎呀,我們的競爭對手可急了,找人呢,嘿,我哪會說?再說,貨也不是確實沒了不?……”
我突然覺得這胖子很好玩。一是責(zé)任心極重,做事嚴(yán)謹,很多情況下親自出馬;二是嘴巴不嚴(yán),話多,也不怕把一些機密給泄密了;三是親和力好。這話多必失,那是肯定的;但往往有失必有得,他這話多,卻往往讓聽的人有一種親近的感覺,比如我就是。我一聽他講那幹野生菌,立馬知道他與我快想到一塊去了,當(dāng)下微笑地看著他。
老賀自顧自地表揚自己和酒店好一會,這會兒終於清醒過來,看我笑容可掬地看他,有些不好意思,也笑了笑,又道:“小兄弟,你別見怪,我這嘴巴常常管不住,哈,尤其是我做得得意的事兒!”
稍稍停頓一下,又對我道:“小兄弟,看來還真只有你能幫我們忙了。上次你能弄到那麼好的野生菌,這一次,你肯定能弄到好的野菜。小兄弟,你告訴一下我老賀,好讓我心頭有個底。你估計,都能弄到些什麼野菜呢?”
我想了一下,便指著他手頭提著的青蒿道:“當(dāng)然有這種青蒿,只是貨色要比這好得多;還有薺菜;還有蒲公英;說不定還能弄些苦菜、青青菜什麼的。哦,這個時候早已過了立冬了,應(yīng)該還可能找到些冬筍的……”
“小兄弟,你確認?”老賀這會兒目瞪口呆地看著我,我感覺像一頭餓狼在看一頭肥嫩的小羊。因爲(wèi)眼裡他眼裡全是亮晶晶的光芒,口裡還滴著涎,整一個貪婪的神色。
我當(dāng)然確認。因爲(wèi)我太熟悉這些了。
挖野菜,其實多應(yīng)在萬物復(fù)甦、春暖花開之時。冬天野菜不多,挖野菜的人也少。冬天有什麼野菜?我最熟悉、在我們那個大山裡野多的,就屬薺菜和青蒿了。
薺菜和青蒿都是越冬野蔬,雖然被嚴(yán)寒凍得墨綠、鐵青,可仍然頑強地生活;而且它們很聰明,一般是躲在擋風(fēng)向陽處,任你天寒地凍,都是生機勃勃,更別說這個時候並不太冷了;當(dāng)然,針對個體情況而言,我們那個大山的情況又不同,其山腳處、山腰處、山頂處,海撥度和氣溫各不相同,野菜情況也是各不相同的。
這兩種野菜中,薺菜更是稀罕,到得冬天,有的竟還頂著些小小的白花、花蕾與寒冬抗?fàn)帯5覅s知道,這些花其實還是在十月小陽春的時候,就已經(jīng)長成,甚至經(jīng)歷整個冬天而不敗謝,直到春天到來時,還要次第開放。在我看來,在數(shù)九嚴(yán)寒天氣還能夠有花的野菜,怕也只有這種了。
我曾經(jīng)讀過臺灣美食家周芬娜女士在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品味傳奇》,那中間就這麼說過:“薺菜是江南特有的野菜,有一股特有的鮮味兒。它是野菜中的報春菜,通常長在向陽的河埂上或樹林下,經(jīng)年常綠,經(jīng)冬不凋。立春一過它就長出新芽,白花開滿枝頭,將薺菜花摘下炒蛋,也是江南的可口小菜。”
應(yīng)該說,周女士對薺菜生長的觀察還是比較細緻的,“經(jīng)冬不凋”就是一證,因爲(wèi)城市裡有不少在農(nóng)村長大的人,但他們往往還不知道薺菜能越冬,也不知道冬天還能挖野菜呢。只是,周女士以爲(wèi)薺菜是江南特有的野菜,卻是有所疏忽的。《品味傳奇》中描寫的都是江南的美食和與之相關(guān)的名人,也許是周女士到江北的時間不多,又或?qū)嫌兴珢郏簿瓦@般想當(dāng)然地作此評價了。
事實上,並非是如此的。我就清楚地記得,陸游就有詩句,卻是“凍薺此際值千金”。這其中當(dāng)然有典故,但卻是從另一個度角也說明,陸放翁也是知道有“凍薺”的。冬天的薺菜雖然被凍成鐵青色,但是經(jīng)開水燙過仍是碧綠,它的根也可食用,甚至勝過春季葉嫩的時候。
可以這樣說,薺菜是野蔬中的上品,古今多有記述、歌詠。“東坡肉”有名,用薺菜做的“東坡羹”也爲(wèi)人樂道。去年春節(jié)前,我和哥哥就在我老家屋前不遠處用石片採摘到不少鮮嫩的薺菜。我清楚地記得,那日父親不知從哪裡竟捉到一隻野雞,中午就著這些雞湯試著做了一個時鮮湯,綠的薺菜如翡翠,白的野雞肉如脂玉,可謂色香味俱佳。
青蒿與薺菜相比,其名頭就要低下許多了;但在萬物凋零的季節(jié),山坡田野裡它卻仍是難得的野菜,而且多有生長。東坡居士就有詩云:“漸覺東風(fēng)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在大文豪、美食家的春盤中有此物,又經(jīng)名人題詠,青蒿也就名聲倍增、雅而不俗了。
青蒿又名香蒿,爲(wèi)二年生草本。明代姚可成彙輯的《食物本草》卷首“救荒野譜?青蒿兒”中說:“食莖葉。即茵陳蒿。春月採之,炊食。”清代周巖在《本草思辨錄》中說:“青蒿有兩種,一黃色,一青色……”這兩人對青蒿的解釋都不夠具體,或許當(dāng)時原本就分類不清吧?在我們那個大山,對這幾種蒿分得很清楚,有白蒿、青蒿、黃蒿之名,以色區(qū)別,有經(jīng)驗的人如我父親,閉目嗅其味即可分辨出來。白蒿,即茵陳蒿,可食用,但鮮嫩不如青蒿;黃蒿在剛拱出地皮時長得相似青蒿,比青蒿稍黃,棵梗健壯更有野性,但其氣味濃烈,一般長大後不用於食用,倒是幼苗可略作美餐。而香蒿中的上品,卻是青蒿當(dāng)之無愧的,既鮮嫩,氣味又不濃烈,一切都是那般剛剛好。可以這樣說,這種野菜我可沒少吃!
青蒿吃法很多,用開水燙過後,可涼拌、可熱炒。熱炒要多放油,佐以蔥、姜、花椒、幹辣椒,臨出鍋時適量放鹽,不加醬油和醋,如此方能色鮮味爽。涼拌則講究一個“脆”,當(dāng)然,蔥、姜、花椒、幹辣椒那也是少不了的,與熱炒的不同,卻又需要醬油和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