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一直就存在著一種傳統,叫做“和親”。提起“和親”,有一句古老的祝福人結爲夫妻的話,叫做“永結秦晉之好”,這“秦晉之好”,就是“和親”的產物。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你爭我奪,似乎永無寧日,不論是歃血盟誓,還是別的什麼辦法,都不能保證你不打我,我不打你。在黔驢技窮之際,聰明人想出了一個主意,就是把您的國君的女兒姊妹嫁給我的國君,把我的國君的姊妹女兒嫁給您的國君,大家連絡有親,相互扯緊裙帶,大概就不會打架了。尤其到了下一代,那就更妙了,您的國君把我的國君叫姥爺,我的國君把您的國君叫外公,那就更打不起來了。於是,春秋混戰之際,秦國和晉國這兩個緊挨著的國家就和起親來,互嫁姊妹女兒,不讓對方擴張的野心害自己,要永結“秦晉之好”。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秦、晉兩個國家是春秋時期打得最爲激烈的冤家之一。這下子可就熱鬧了,國君的妻子成天跟在國君的後頭抹眼流淚地哭鬧,或是要求放了她的弟弟,或是要求救救她的哥哥,這裙帶真是擰得七彎八拐,哪裡還有一點親情的味道。如果要從“秦晉之好”這一成語的事實來想問題,那麼,以此來祝福男女好合,簡直無異於詛咒。
諸侯國之間和親靠不住,皇帝和大臣“和親”能否靠得住呢?那就更未必了。在一統天下的時候,皇帝有許多女兒,但皇帝卻只有一個,因此,皇帝的女兒們只有嫁到大臣的家裡,皇帝也把女兒當作籠絡大臣的一種手段,但是皇帝照樣不相信大臣,大臣也照樣造反。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中國歷史上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功臣被戮,也不會有權臣造反了。看來,裙帶畢竟是裙帶,以裙帶的柔弱去縛那充滿慾望的權力之手,是無論如何也縛不牢的。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和親”可以算是一朵獨特的“奇葩”,蘊含著中原皇室的幾多無奈,幾多屈辱。可以想象,一個泱泱大國的外交要靠一位柔弱的女子去承當,這是何等地卑賤和可悲!
漢武帝時代,國勢不可謂不強盛,可也上演過“和親”的悲劇:漢武帝的女兒細君公主,揹負著和匈奴修好之使命,遠嫁冰天雪地的朔漠。資質嬌嫩的她,過慣了皇宮中錦衣玉食的日子,極不習慣胡地“氈爲房,地爲牀”的遊牧生活,鬱鬱寡歡,積憂成疾,年紀輕輕便撒手人寰。
隋朝的義城公主,派遣到突厥和親,竟四次改嫁,也算十分不幸。可被大破突厥的李靖將軍俘獲後,嫌她“無恥”,將這位手無寸鐵的公主斬首於路邊,而她的丈夫頡利可汗卻得到赦免。
在前朝唐代,“和親”發生變化,再也不是軟弱妥協的表現,而是大唐主動與邊疆少數民族建立友好關係的一項舉措。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非常注意同周邊各民族的關係,對他們恩威並重,一視同仁。
貞觀八年冬,吐谷渾進攻涼州,太宗再次派大將李靖爲西海道行軍總管,統領大軍去征討,將侵犯大唐的吐谷渾兵馬殺得落荒而逃。幾天後,吐谷渾派使者上表大唐,情願投降。此時,老國王已自殺,其子慕容順被太宗下詔封爲西平郡王,仍然統轄原來的部落。然而,慕容順很快又被心懷叵測的族人殺害,他的兒子諾葛鉢機智地躲過了一劫。太宗很快派大將侯君集前往,平息了叛亂,扶持諾葛鉢做了可汗,太宗封他爲河源郡王。這位年輕可汗感念唐朝的大恩大德,親自到長安拜見太宗,並請求能和唐室結親。太宗看他氣概英武,態度恭順,心生喜愛,更重要的是出於長治久安的考慮,便將女兒弘化公主嫁予他。諾葛鉢如獲至寶,千恩萬謝地帶著公主回國去了。至今,在青海湖北岸的一隅,留有一座名曰“黑城子”的故址,據說就是當年爲弘化公主修的宮殿。吐谷渾本來沒有城池,逐水草而居,爲了大唐公主的到來,也開始有了定居點。
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奉太宗之命遠嫁松贊干布,成爲歷史上最成功的“和親”使者。唐蕃古道上,處處留下了她的芳蹤,傳頌著她的故事。而且雲錚知道,即便是一千多年以後,文成公主“和親”的佳話仍然歷久彌新,廣爲流傳,而那些血腥仇恨的記錄,早已湮滅在歲月的長河中,塵封在歷史的暗角里。
可見,從和親的動機來看,有以下兩種情形:
一是以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強弱爲出發點來決定是否和親。這一點又包含了兩種情況:一是當中原王朝實力薄弱時期,爲了求得邊境安寧,不得不與少數民族和親,如漢初劉邦與冒頓單于的和親;二是當中原王朝勢強力大時,少數民族爲了尋求中原王朝的認可和支持,或由於嚮往中原先進生產及生活方式,主動向中原王朝請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請婚。
二是通過和親政策,達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過與突厥的和親,使突厥貴族進入皇族,優待他們,利用他們比較熟悉本民族的優勢,給他們封官加爵,從而達到對突厥的統治。
不過雲錚有一點一直沒有想通,爲何和親的女子,不論在什麼原因的條件下,都是漢女外嫁,而不是番女內嫁呢?
如果說中原王朝國力衰弱的時候,男人窩囊只能靠女人買單,那麼中原王朝強大的時候憑什麼倒黴的還是中原女子?憑什麼就不能反過來,讓這些“蠻夷”之國的公主內嫁漢人皇帝呢?
再說中原王朝和親嫁女到番邦,虧本的時候太多了,就算國力強大的唐朝也不例外。比如說唐中宗景龍四年,唐朝不僅把金城公主進貢給吐蕃人,一年後唐睿宗還把黃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讓給吐蕃,從此吐蕃取得戰略地理上的優勢。這可算是唐朝和親史上最賠本的一次屈辱和親,這也是唐朝割地的開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頓兵畜牧,又與唐境接近,自是復叛,始率兵入寇。”吐蕃人不止享受唐朝的皇室美女,還霸佔了唐朝一塊水草肥美的戰略要地。而且還照樣掠奪唐人。
唐玄宗時期更是唐朝屈辱和親的密集期,這期間永樂公主、燕郡公主、東華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靜樂公主、東光公主等等先後送給了野蠻人契丹與奚,可是最後契丹人與奚不領情把進貢的幾個和親公主竟給宰殺了。後世《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中說了:“745年,唐廷試圖用建立新通婚聯盟的辦法來恢復和契丹的關係,但是沒有成功,送去的皇室新娘被殺。”唐朝此舉丟盡了國人的顏面。
因爲有這些先例在前,雲錚對漢人嫁女和親那是痛恨之極,他的一貫看法就是:要和親?行,你嫁女兒來我們天朝吧。
原本,這只是他心底裡的一個想法,就算他穿越到了這樣一個“古代世界”,也完全沒有料到這樣的事情居然真有發生的一天,而且還真真正正就發生在他自己身上。
這一天,正是雲錚擊敗耶律平成後的第五天,他接到了遼國蕭太后的親筆國書。國書按說只應該遞交給大魏皇帝,但這次遼國卻是根本懶得、也沒工夫走那一道手續,直接把國書送到了雲錚所屯兵的遼國中京大定城。
詔書寫得很大魏化,也就是駢五驪六,雲錚這個“大文豪”又不可能去問別人這詔書是什麼意思,只能自己慢慢琢磨,最後雖然看是看懂了,但也被繞得有些暈。
其實詔書裡繞來繞去之後意思很簡單,就是三條:
一是立即停戰,大遼將瓊花郡主嫁與大魏雲國公世子云錚。
二是雲家立即恢復對大遼的援助。
三是關於雲家軍目前佔據的遼國領土歸屬問題,遼國北院大王蕭天佐將會親自到中京與雲錚商議。
雲錚鬆了口氣,把這一國書向將領們一公佈,頓時讓所有云家軍將領大受鼓舞。
遼國壓著大魏打了這麼多年,其實也就是壓著雲家打了這麼多年。現在雲家終於反擊了,而且一次就將不可一世的大遼打得和親割地,這讓他們對雲錚的好感立即大漲。哪怕之前一些對雲錚過於攬權有些不滿的老將,此刻也是服了氣。雲錚在整個北疆的威望頓時達到了一個從前不能想象的高度。
望著麾下激動的部將們,雲錚笑著道:“眼下遼使已經不遠,大家且好好休息一天,明天以最好的狀態來‘迎接’咱們的老朋友蕭大王吧。”
諸將頓時大笑滿堂。
回老家過個端午,兩本書還堅持不斷更,差點沒把我累死。。。現在總算回來了,今天晚上大概能睡個好覺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