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無形腦補,最為致命!(求訂閱)
“姚先生所言,甚是,就依先生所言,令南北鎮府司,入手大理寺案卷之事。”
“三日將案卷調查清楚,還諸位大臣一個清白,犯罪者依大魏律法嚴懲,清白者,入財政一部,配合姚先生負責寶鈔一事。”
姜靈的聲音,從龍椅上緩緩傳入朝堂百官之中。
寂靜之后,就是喧嘩。
下一瞬間。
朝堂百官炸鍋了。
“陛下,不可!”
“陛下,此事萬萬不可!”
“陛下,這不符合流程,大理寺未查,就由南北鎮府司審,這,這,哪有這樣的事?”
“……”
一瞬間,朝堂上嗚呼哎哉者盡為楊黨和李黨之人。
而柳黨官員從最開始的不敢置信,到現在的驚喜。
這驚喜來的太快了。
寶鈔之爭持續了半月有余,他們根本沒有想到,居然會在這個時候,出現這樣的變故。
就連柳嚴明也是一臉不敢置信的模樣。
事情的轉變太快了。
在姚廣云開口說話的時候,他還疑惑,對方的舉措有何深意?
然而,下一刻,陛下就直接決策了?
一時之間,柳嚴明沒有緩過神來。
愣在了原地。
不過隨著楊黨李黨官員的驚呼,柳嚴明瞬間就回過神來。
不管對方有什么深層次的含義。
既然陛下都開口這么說了。
管他有什么想法。
這事情,對自己有利。
如果真的是南北鎮府司出手。
寶鈔之事還有懸念嗎?
“陛下,微臣認為此事大可,大理寺不作為,南北鎮府司定能調查清楚案卷。寶鈔之事也能落下定奪。”
“太后壽誕,科舉在即,江南道部分地區干旱,這些都是需要朝廷花銀子來實施救濟的。”
“所以,當務之急,是行寶鈔之事,配合姚大人,完成財政一部的部署。”
柳嚴明站了出來,高聲喝道。
沒辦法,此刻朝堂之上,亂糟糟的,宛如菜市場一般,嘈雜不已。
伴隨著柳嚴明的聲音一出。
柳黨一派的官員似乎是收到了將軍的指令。
一個個柳黨官員全都站了出來。
“陛下,微臣……”
“陛下,微臣認為……”
“陛下,……”
此起彼伏聲,絡繹不絕。
朝堂決策,以大魏目前的局勢,任何一方,都無法做到一言堂。
特別是女帝。
姜靈自上位以來,每每想要決策時,必有大臣反駁。
但今日是例外。
一言既出,百官擁護。
這種感覺,讓她第一次體驗到了皇權的快樂。
和上次改稻為桑不同。
上次是妥協。
這次是擁護。
“好,既然諸位愛卿無異議,那就如此定下。”
姜靈的聲音,從龍椅上傳遞下來。
成為了定局。
伴隨著朝堂太監的一聲吆喝。
“退朝!”
姜靈緩緩離開龍椅,走出朝堂。
而百官也緩緩離去。
……
離開宮門。
這一次,氣氛成了兩個鮮明的對比。
柳黨一派官員,面帶喜色。
楊黨和李黨官員,面帶凝重。
京都,柳府大院。
諸多官員,笑容滿面。
“寶鈔之事,已成定奪,這次王爺的南北鎮府司出手,財政一部的位置,還有閃失嗎?”
一名官員,開懷大笑,心中的喜悅洋溢在臉上,顯得他心情萬分舒暢。
“那肯定啊!必然萬無一失,到時候南北鎮府司出手,楊黨李黨的人還不是任由我們拿捏?”
“對極對極!說不準,工部刑部禮部,我們也能入手一二。”
幾名官員商討著。
旁邊走過來一名官員,接過話,道:“那些往后再說,當務之急,還是拿下寶鈔之事,等寶鈔之事拿下了,這些都不是問題。當時之刻,無需多造波瀾,以防對方狗急跳墻!”
“程大人所言極是!”
“我等短視了!”
“要我說,還是柳大人厲害,不知不覺中,就擺平了此事,真要按照昨日那種爭斗法下去,恐怕在座的諸位,都要在大理寺備上案卷!”
“確實如此,還是柳大人能耐,結合王爺,以南北鎮府司入局。”
“也不知道,柳大人和王爺是怎么說服姚廣云的。”
“這有何難,姚廣云雖說是楊黨舉薦,但大家心中都清楚,姚廣云絕對不是楊黨之人。傳言寧王招攬了姚廣云,現在看來,只是謠言罷了!”
“多半如此。哈哈哈!”
“等柳大人從書房出來,我等一起詢問不就知道了!”
“是極是極!”
“……”
書房之中。
柳黨一派的幾位核心官員,皆面露輕松喜悅之色。
只有柳嚴明神色無比的凝重。
“寶鈔之事算是落下定奪了,回頭我等和王爺招呼一聲,讓南北鎮府司從大理寺接過案卷之后,這事,就算結束了。”
“確實,只需要將楊黨李黨的幾個重要人物拿下,然后安排我們的人上去,還他們清白,財政一部的關鍵位置,就差不多都在我們手中。”
“這一次的收獲,遠超出想象,還是柳老厲害,不知不覺中,就說服了姚廣云,完成致命一擊。”
“……”
幾人議論著。
沉默許久的柳嚴明突然開口說話了:“姚廣云不是我安排的。”
一句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書房中,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半響,嚴嵩才一臉震驚的開口道:“不是柳老你安排的?那是誰?”
“姚廣云為何會這么幫我們?”
“他可不是我們的人!”
“這其中難道有什么陰謀嗎?”
嚴嵩問了在場眾人心中所想的疑惑。
“我也不知!”
柳嚴明沉默了兩息,開口回應。
“姚廣云雖為楊黨舉薦,但以在下認識姚廣云幾十年的交情來說,姚廣云絕對不會是楊黨的人,當年先帝以丞相之位邀請對方入朝為官,姚廣云都不應允,楊黨有什么東西可以許諾姚廣云?就算楊黨背后的燕王,也沒有什么東西可入對方之眼。”
當即就有人分析起來。
“確實,之前有小道消息傳言,說是寧王招攬了姚廣云,但以姚廣云帝師之名,投奔誰也不會投奔寧王,若說是潛伏之策,那選我們,選楊黨,都可以,又何必選個遠離京都的寧王呢?”
伴隨著這一聲聲疑惑不解,書房中陷入了安靜之中。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