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
老朱看著天幕里那尸橫遍野的明軍。
臉色陰沉。
他默默拿起石鑒。
馬皇后也不在阻攔。
幾十萬士兵就有幾十萬家庭。
他們沒必要把性命搭在這場沒有意義的戰爭上。
一道五彩光芒籠罩宮殿。
光芒消失后。
朱元璋的身影已然不見。
……
【白溝河之后,李景隆先退到德州,然后又退到濟南。】
【朱棣乘勝追擊,本打算取道山東直撲南京,但在濟南遭到山東參政鐵鉉的抵抗,圍攻數月不下,只得無功而返。】
【公元1400年九月,鐵鉉升山東布政使、兵部尚書、贊理大將軍軍事,左都督盛庸為大將軍、歷城侯、總平燕諸軍北伐。】
【李景隆被免職召回南京。】
【是年年底,燕軍在東昌大戰中被盛庸擊敗。】
【建文帝被這次捷報所鼓舞,在恢復了齊泰和黃子澄的職務。】
【公元1401年三月,在夾河大戰中,燕軍擊敗盛庸。】
【四月十七日,建文帝重新罷免了齊泰和黃子澄,而以茹瑺取代齊泰。】
【此時,茹瑺和遭貶的李景隆是朝廷里的主和派領袖。】
……
{???不是,你這就投了?}
{這是白溝河一戰給打崩了?}
{一時也不知道你是干什么……}
……
大宋·神宗時期
你們不知道,朕熟悉的很啊!
趙頊看著天幕一臉無奈。
這種重新組合的格局他可是太熟悉了!
當勝利似乎在望時,齊泰和黃子澄被官復原職。
當戰局不利時,他們又被罷了官。
這不僅是建文帝意在安撫燕王的一種象征意義的變動。
它表現了在建文帝周圍存在著嚴重的黨爭!
……
【公元1402年正月,朱棣進改變戰略,決定繞過山東,長驅南京。】
【三月,朱棣進入宿州。】
【三月初七,在靈璧南面的祁門山被徐輝祖打敗。】
【三月十二日,朱棣利用徐輝祖突然被召回和援軍到來的機會,對在靈璧駐兵的平安發動突襲,抓獲了平安本人和其他幾個重要將領。】
【四月初三,攻破淮河上盛庸防線,并在繞過了淮河附近的鳳陽和運河上的淮安這兩座堅固設防城市之后,以閃電的速度直下淮河。】
【四月十一日,攻占揚州。】
【四月二十五日,朱棣的部隊被盛庸的水軍擋在南京對岸的浦子口。】
【四月二十七日,指揮長江舟師的都督僉事陳瑄叛投燕王,朱棣乘舟渡江,未遇抵抗就直抵南京城郊】
……
大漢·明帝時期
“他們這……”
劉炟理解不了。
這居然都有投降的?
劉莊側躺在軟榻上,手里扇著戶扇。
“你小子真傻假傻?”
“他們老朱家內斗,跟他們有什么關系?”
劉炟一下愣住了。
對啊……這就是一場內斗啊。
……
【在此以前,建文帝曾經把他的軍隊從北方召還,并糾集南京附近的新兵來保衛京師。】
【但是朝廷的政策直至最后一刻也沒有定下來。】
【五月十一日被召回的齊泰和黃子澄力主不惜一切代價保衛京師。】
【李景隆和茹瑞則傾向于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五月三十日,建文帝派李景隆和朱元璋的第十九子朱穗到南京城外的龍潭,向朱棣提出議和。】
【他們回來報告說談判失敗。】
……
天幕上。
城門之下。
一隊兵馬魚貫而入。
為首的輅亭后面豎有兩面紅旗。
左旗繡日月北斗,右旗繡燕字。
一身墨甲的朱棣面無表情。
他騎著戰馬。
向皇宮行駛而去。
……
【六月初三,李景隆和防守金川門的朱橞大開城門,迎朱棣入城。】
【徐輝祖等力戰,敗績。】
【燕兵進入南京城,轟轟烈烈的“靖難之役”最終以燕王的勝利而告結束。】
……
{哇……你這跳劇情跳的好快啊……}
{白溝河之戰那是命運骨折點肯定細講的,至于后面那些……白溝河一戰明軍精銳盡喪,往后的沒什么意思。}
{我看作者就是慫了,查不動資料了。}
{以八百人起兵,以一隅對抗帝國。}
{短短四年時間,天翻地覆,擁有正義、名分、帝國財力和軍事資源的建文帝敗給了一個不折不扣的“亂臣賊子”}
{從表面上看,朱棣發動叛亂,大逆不道至極,人人得而誅之。}
{然而,天下大義的道義力量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的。}
{如果沒有利益做后盾,任何道德戒律都只能是空洞的口號。}
{朱棣和朱允炆之間的爭奪,既不是民族之間的斗爭,也不是整個社會范圍內利益格局的大調整。}
{只是老朱家的內部爭斗。誰勝誰敗,并不影響社會絕大多數成員的利益。}
{大臣們都明白得很,反正天下是老朱家的,只要主子姓朱就行。}
{至于普通老百姓,連你姓不姓朱他們都不關心,只要有碗飯吃就會稱呼你萬歲。}
……
后周·世宗時期
郭榮用筆桿撓了撓頭。
這大明自開國之君其就好像不太對勁。
朱允炆壓根就不該削藩。
不說明朝藩王跟西漢諸侯王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你又何必在老皇帝尸骨未寒時就火急火燎推翻舊政。
即使要削,拿朱元璋的名義發個遺詔,叫諸王奔喪,想怎么辦還不是他朱允炆一句話的事情。
非得打仗還打輸了。
李景隆是你親戚,也是燕王親戚啊。
“輸叛賊手里和輸真龍天子手里。”
“那意義可是大不一樣啊。”
……
【至于建文帝……】
【《明太宗實錄》是這樣記載的:“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與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壬申,備禮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明史》則記載:“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
{朱允炆大概率是放火燒宮逃了。}
{明史專家黃云眉教授曾在《明史考證》中引《馬生龍鳳凰臺記事》}
{“宮中陰溝,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闊八尺,足行一人一馬,備臨禍潛出,可謂深思熟慮矣”}
{而南京太平門附近一家工廠在建新工廠樓時,也曾挖出了一段地道,地道的地方就在原來明皇宮的旁邊。}
{地道高度大約在2.5米左右,寬度在2米左右,與史料記載基本相符。}
{畢竟,不管真死假死,朱棣對外都要一口咬定朱允炆死了,還得是自盡,只有這樣才符合他的利益。}
{而且,萬歷皇帝也問過張居正,張居正回答說:此事國史中沒有記載,但先朝的大臣口耳相傳,說當年建文君化裝成僧人,從皇宮密道出走了,此后云游四方,沒人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
{這個回答基本就代表明朝半官方的態度,就是說,朝廷基本承認朱允炆確實以僧人形象逃亡了,至于逃亡以后的事跡就不清楚了。}
……
大明·建文時期
奉天殿內一片死寂。
朱允炆灰頭土臉跪在地上,一動不動。
朱元璋則看著天幕唉聲嘆氣。
將手里的木棍一扔,長嘆一聲。
“和尚……和尚……”
“你個蠢出升天的東西!”
“說!現在進行到哪了!”
朱允炆抬起頭,擦了擦鼻血,低頭囁喏道:
“三。”
“二。”
“一。”
朱元璋都懵了。
隨即就聽一陣鎧甲摩擦之聲傳來。
一道頗具威嚴的聲音自背后響起。
“大侄子,許久未見,連面都不舍露一下嗎?”
朱元璋又懵了一下,他低頭看了看跪在面前的朱允炆。
龍袍。
又看了眼身上的衣服。
龍袍……
他瞬間明白了。
身后的朱棣看著眼前背對他的皇帝,心中是無以言表的驕傲。
自己將近重打了一邊天下!
站在這里,才是自己的天命!
他緊盯著皇帝的背影,皇帝低下頭,他怕了。
他蹲下……蹲下?
他撿起木棍做甚?打自己?也算有點朱家人的血性!
不過他準備木棍有什么用?腦子確實不好使。
皇帝握緊木棍,緩緩轉身。
朱棣抬起頭,上前一步。
皇帝漸漸扭頭回望。
哼,我可是想指鼻大罵……
“爹?!!”
朱元璋拍著手中木棍,一步步上前。
臉上帶著一抹獰笑:
“你認錯人了,燕王!”
“咱是你大侄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