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心中大概明白了李易的意思,但顧雍作爲一個小心謹慎的人,並沒有直接給出自己的答案,而是以一個比較恭順的態度應道:“襄侯高瞻遠矚,憂百姓之所憂,雍雖然不才,卻也知曉大義,但凡襄侯有所吩咐,絕不怠慢。”
聽到顧雍的奉承,李易笑了一下,然後說道:“吳郡這邊還好,王太守爲官多年,精明強幹,有他在,我非常放心,豫章也可以,張遼雖然年輕,但勇武非常,如今更是打出了名聲,等閒縱然有些壞心思,也不敢作亂,所以……”
李易看著顧雍,問道:“我有意以顧兄爲丹陽郡丞,待揚州事定之後,爲我保地方安寧,不知顧兄覺得如何?”
顧雍微微低著頭,腦子裡想法轉的飛快,可短時間還是不太明白李易的用意。
剛剛李易說出那番話的時候,顧雍就想到,李易應該是要他在丹陽,或者廬江擔任職務的,而且很大可能會是個太守。
顧雍如今雖然年輕了一些,但他不到二十歲就擔任過縣令,算是比較有經驗的官員了,而且藉著蔡邕的那一層關係,以及顧家本身在揚州的威望,李易將他提到太守也不是不可以。
可顧雍卻沒想到,李易是讓他做二把手,這就有些奇怪了。
之前朝廷任命王朗爲吳郡太守,很明顯,朝廷已經開始試圖掌握揚州這塊肥肉了,按照常理來講,李易對此肯定是不樂意的,而今李易將王朗拉攏了過來,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顧雍覺得自己若是做個郡丞,是代表李易的,將來朝廷的官員下來,又代表著朝廷,之後針鋒相對基本是一定的,這豈不是自找麻煩?
“顧兄覺得如何?”
顧雍還在思考,卻見李易再次發問,雖然依然想不明白,但還是答道:“多謝襄侯垂青,雍絕不辜負襄侯期望!”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顧雍心裡是有些鬱悶的,畢竟不清楚李易的意思,但他又實在沒法子拒絕,最終也只能安慰自己,以李易的名聲威望,應該不會下臭棋,也沒有理由坑自己。
見顧雍答應了下來,李易笑了笑,然後就等著顧雍問他爲何如此安排,可等了一會,顧雍卻是一聲不吭,這讓李易有些無語,不知道是該說顧雍太悶,還是誇他沉穩。
最終,還是李易沒忍住,主動說道:“顧兄既然應下,今後丹陽之事,我就可以放心了,不過,有一點,我需得提醒顧兄?!?
顧雍當即正色道:“還請襄侯示下?!?
“無需緊張。”
李易擺擺手,說道:“蔡中郎之前在信中與我說,顧兄乃是太守之才,希望我可以對顧兄委以太守重任。”
顧雍眨了眨眼睛,但沒出聲,繼續等著李易的後話。
李易又道:“對於蔡中郎的話,我自然是不敢有所懷疑的,可是,一郡太守,關係數十萬百姓生計,此事幹系太大,縱然我知道顧兄才幹足夠,卻也不能貿然輕易任用,顧兄說是也不是?”
顧雍謙虛道:“老師偏愛,顧雍慚愧,襄侯所言則是爲官治民之道,雍佩服之至?!?
李易哈哈一笑,也沒說顧雍拍馬屁,繼續說道:“所以,我思慮再三,決定先讓顧兄屈就郡丞之職,然後以三年爲限,三年後,丹陽百姓富足,地方安定,我便以太守之位相授,如何?”
聽到這裡,顧雍眼中多了一抹了然之色,雖然還不能肯定,但已經瞭解到了李易的一些意思,躬身拜道:“雍不敢奢求太守之位,但襄侯有命,雍必然不讓襄侯失望?!?
“好,顧兄快快請起?!?
李易將顧雍扶了起來,然後又說了一些地方上的事情,沒過多久,顧雍便起身告辭了,而顧雍方一離開,王朗自屏風後走了出來,對著李易躬身一禮,李易請他坐下,見王朗一副欲言又止之色,道:“先生有話儘管直說。”
王朗不好意思的笑了笑,然後問道:“主公與顧雍之間既有蔡中郎做保,爲何不直接將之納入麾下?”
李易看了王朗一眼,倒是非常理解王朗爲何會提出這個問題,畢竟王朗本人剛和李易見面,就被李易一通組合拳給打成了小弟,而顧雍這個明顯關係更親近的人,怎麼看都不應該放過。
李易沒直接解釋,而是反問道:“先生也說了,顧雍與我有些情誼,那麼,先生以爲,我縱然不將之招募麾下,顧雍就會與我背道而馳?”
王朗一愣,旋即恍然,拱手笑道:“還是主公看的真切,朗眼光遠遠不及?!?
李易繼續道:“而且,朝廷那邊既然已經開始打揚州的算盤,我雖然是見招拆招,卻也不願太過被動,顧家乃是本地豪族,關係盤根錯節,讓他爲丹陽郡丞,之後朝廷若派個庸人去丹陽,只能做個傀儡,要是來個能吏,二者必然相爭,是與顧家爭,也是與揚州世家相爭,朝廷威望本就不足,如此一來,揚州心向朝廷之人怕是就更少了。”
王朗再次做恍然大悟狀,並讚道:“主公高明,實在是高明!”
李易正要繼續和王朗說話,徐庶自外面快步走了進來,行了一禮,說道:“主公,陸康家人有消息了。”
“哦?”
李易當即來了精神,情不自禁的站了起來,問道:“現在人在何處?”
陸康之前雖然是在廬江那邊的,可陸康的老家卻是在吳縣的,皖縣城破,陸康身亡,雖然陸家人許多都被孫策給殺了,但李易下意識的認爲陸遜不會這麼稀裡糊塗的死了,而且,陸康雖然是忠臣,也不至於拖著全家去死,應當提前有所安排,於是,李易在數日前便叫人在吳縣尋找陸康兒子的蹤跡,只是一直都沒有收穫,甚至李易一度以爲陸康全家沒了,不料忽然有了消息。
見李易高興,徐庶臉上也帶著笑意,不過是搖了搖頭,道:“主公,他們不在吳縣,而是在江夏啊。”
“江夏?”
李易一時有些發愣,江夏……這地方跟陸康扯不上關係啊。
徐庶從懷中取出一封書信,道:“這是剛剛收到的蒯太守傳訊,主公請看?!?
當即,李易接過書信,打開看過之後,頓時瞭然。
原來,陸康早在很久之前,便把一些族人安排出了皖縣,這樣就算將來出了什麼意外,也不至於有滅族之禍。
於是,在皖縣城破之後,陸康的長子陸儁便帶著一些提早出來的族人逃去了荊州,數日前到了西陵城,拜訪了蒯良,蒯良知道李易對陸家很是關注,不敢小看此事,便快馬通報給了李易,也就有了徐庶口中的消息。
李易放下書信,神色玩味,他原本還一門心思在揚州找人呢,哪想到人家直接跑到荊州去了,這就很有意思了。
原本歷史中,陸康被孫策打敗後,他的家人是如何安排的李易不清楚,但陸家人肯定沒有逃去荊州,可現在出現了這樣的變故,固然有荊州比較太平的緣故,但這一點絕對不是決定性因素。
對於李易的野心,陸康是知道一些的,而陸康自己還是個大忠臣,可陸康還是讓他的家人逃往荊州,這明顯跟陸康原本的人設不服,那麼這裡面最大的原因就是陸康的想法變了,或者,陸康自己雖然盡忠死節,可他卻不願意讓陸家的兒女們繼續走上他這一條看不到前途的老路。
那麼,看看這天下,除了河北袁紹,大概沒有比李易更好的選擇了。
想到這裡,李易臉上忍不住露出笑容,本以爲就算找到陸家人,但想讓他們爲自己所用,還是要花費不少心思,如今卻是的來全部廢功夫,當真是再好不過。
只是,這件事也給李易提了個醒,漢末各地戰亂,無論是百姓,還是那些世家之人,許多都在不斷的逃難,但因爲有了李易的出現,並提前數年讓揚州發生戰亂,那麼原本歷史中許多本該逃往揚州的人,很可能會改變方向,他如果還按照原本記憶去找人,撲空也就算了,若是那些人就在眼皮底下卻不知道,那纔是真的可惜。
趁著李易想事情功夫,王朗拿過書信看了看,當即眼前一亮,拱手道:“主公,陸家之人多半是要投奔主公啊。”
李易收回思緒,笑道:“不是多半,而是一定!”
王朗符合道:“主公所言極是,陸家忠烈,但朝廷舉動實在讓人心寒,縱然陸康忠義,但陸家其他人卻不是,屬下建議主公啓用陸康長子陸儁,如此對今後安定揚州大有裨益,而且朝廷那邊也無話可說?!?
“正合我意!”
李易來回走了兩步,對徐庶說道:“你這就爲我代筆,任命陸儁爲廬江太守,不過如今廬江被孫策佔據,就讓他先入豫章,暫時協助張遼,爲今後廬江戰事做準備?!?
徐庶在心中記下了李易的交代,然後問道:“主公,直接任命陸儁,是否有些……草率,或者先見他一見?”
對於徐庶的質疑李易並不生氣,反而讚許的看了他一眼,然後解釋道:“陸儁跟顧雍不同,我看中的不是他的才學,而是陸家的名聲,有他在,今後穩定廬江輕而易舉,更何況他是陸康的兒子,還是長子,就算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所以,陸家人既然到了荊州,我再交談試探,反而顯得小氣了,還不如干脆點,直接任命,想來陸家人只要不糊塗,就不會辜負我的信任?!?
“喏!”
徐庶當即低頭提筆,不再辯駁。
李易思考了一陣,補充道:“莫要忘了,再上書一封,告知天子,不過天子那邊的詔書就不用等了,還按照張遼那次的來?!?
“至於陸家的家眷,在襄陽尋個好些的宅子送給他們,等他們安頓妥當之後,可讓其中適齡孩童到書院讀書,再告訴郭嘉,讓他安排人看著點,莫要讓陸家的孩子出了閃失?!?
對於李易最後這句,徐庶雖然不甚明白,但想到李易是去過陸家的,便理所當然的認爲李易看陸家哪個小輩順眼,其他卻是沒有多想。
……
在意外得知了陸家的事情,並做出安排後,李易在吳縣基本就沒事了,即便是整個吳郡,也只剩下嚴白虎和嚴輿兩人需要李易來處理。
於是,李易又在吳縣修整三天,和當地的世家官員聚了幾次之後,便留下王朗,然後親率大軍,向著由拳方向行去,準備一舉將嚴家兄弟掃除,徹底安撫吳郡,順便彰顯自身武力,給個別有小心思的人一些警告。
需要說明的,李易原本兵馬是將近一萬五千,但在進入吳縣之後收編了原本守軍,再加上當地世家的一些“表示”,李易的這支人馬不減反增,縱然留下了一些人駐守吳縣,但隨著李易上路的,也有兩萬之數。
李易帶著大軍磨刀霍霍,可是,在李易的大軍快要到大由拳的時候,斥候來報,原本盤踞在當地的嚴白虎所部已經撤離,於是李易又向烏程進發,卻是再次被告知,嚴白虎又跑了,而且這次更乾脆,直接逃出了吳郡。
對此李易軍中許多人很是所望,原本還想著可以拿嚴家兄弟刷功勞,結果他們連刀都不動,直接跑,這對那些渴望戰功的人來說,實在是大失所望。
李易的心裡也鬱悶,不過他倒是理解嚴家兄弟的選擇。
這些地方豪強原本就跟盜匪差不多,亂糟糟的沒什麼大志氣,只是剛好碰到亂世,可能稀裡糊塗的就聚攏了一大幫子的人,絕對的烏合之衆,這些傢伙平時碰到軟柿子自然是果斷欺負,可當真碰到硬手,能拿出多少膽氣就非常值得懷疑了。
孫策平江東的時候,嚴白虎敢和孫策對著幹,那是因爲他對孫策瞭解有限,但李易的威勢可是數倍於孫策,而且李易還沒有任何招降的意思,如此情形之下,嚴白虎選擇不戰而逃,雖然有些慫,其實也算是明智之舉了。
李易在烏程停留了兩日,安撫百姓,斥候也趁機獲悉,嚴白虎似乎是往丹陽郡治宛陵去了,於是,李易與衆人商議過後,大軍便再度啓程,決定去宛陵會一會袁胤。
路途上,李易遇到了幾座城池,城中官吏見到李易旗號,無一抵抗,紛紛開城投降,李易沒有爲難這些官吏,暫時也沒有更換的意思,只是讓他們安撫百姓,爲大軍提供一些糧草,然後其他一切照舊。
當然,李易也給了他們警告,之前如何暫且不論,在揚州戰事結束之前,他們如果不能約束百姓,發生民亂饑荒,莫說官帽子,腦袋都別想留了。
就這樣,李易大軍一路順利的開進了丹陽腹地,在快要到達宛陵的時候,見到了袁胤派來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