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尋既已入主天都城,全面掌管大漢所有大權。中間并無波瀾,百姓恭迎,官員歡迎,敵國暫時不敢進攻,讓這事兒進行的非常順利。
但是劉尋也不能因此松懈。
因為四國之中,大漢的國力排在第三,僅高于剛剛活命的曹魏。比東吳都差了不少,比晉國更是差了好多。
國家地盤小,人少。如果和別的國家按照相同的速度發展,肯定是發展不過人家的。因為人家的地盤和人口都多,都是年增長百分之多少的發展速度,大漢肯定不行。就像大雪球和小雪球一起從落滿雪的山坡上往下滾,差距肯定越來越大。
所以之前諸葛亮和姜維才都要一直北伐北伐。
諸葛亮北伐是為了攻取西涼和雍州,縮小和當時曹魏的國力差距。姜維時期沒有那么大本事,所以只是為了掠奪西涼和雍州的人口和財物。同時把靠近大漢的雍涼兩州打的破敗不堪、雞犬不寧,這樣當時的曹魏就沒法在雍涼長期集結大量兵力,攻打大漢了,算是自保性進攻。同時,也讓雍涼地區的人經常見到大漢軍,有時候城池還被大漢占領一段時間,搞的這個地區邊境的人自己都分不清自己是大漢人還是當時的曹魏人。這樣,等大漢以后有實力打下來雍涼了,就不用費多大功夫,就能得到當地人的認可了。
后來,還沒等到大漢有實力取得雍涼,就被鐘會和鄧艾聯軍滅了。
旋即劉尋復興大漢??墒谴鬂h國力遠不如晉國、吳國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改變?,F在靠著劉尋復國的銳氣,以及復國時期的精銳大軍,可以暫時保證大漢安全,但是時間一長,跟晉吳兩國的差距越來越大,銳氣也沒有了,變成安逸享樂了,那大漢還是免不了滅國。
所以,劉尋絕不能現在松懈,否則以后還會被晉國滅國。
要想不被滅國,就得提高國力,然后攻取敵國的地盤。
現在劉尋剛剛掌握全部的大漢政權,先提高大漢國力才是正經。
想提高大漢國力,提高糧食產量就是頭等大事。
想提高糧食產量,像玉米、紅薯、土豆等高產作物就是重中之重。
玉米遠在美洲,土豆也沒有找到。只有紅薯,糜心從中亞帶來了。
糜心早在劉尋從華夏王城秘境出來之前,就回來了,除了紅薯,還帶來了中亞小國國王雅思馬哈和他的女兒雅瀘月,準備給劉尋當個妃子。
糜心回來之后,驟然聽說皇上失蹤了!朝廷亂哄哄的。他也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朝廷會怎么對待自己。
心情惶急之下,他先是偷偷去見了自家的家主,糜照。
糜照是皇商,也是大漢朝廷的爵爺、官員,主要工作是為大漢朝廷撈錢。所以對朝廷內部的事兒很是清楚。當時他見到糜心之后,知道糜心是為啥來找自己,就對他說:“糜心。我不知道大漢朝廷最終會走向何方。但是之前皇上對紅薯的重視大家都知道。所以,只要大漢朝廷還沒有被滅,你去朝廷報到,都還能有不錯的待遇。”
糜心站在下首,聽了之后,放下了一半的心。
朝廷對待自己的態度自己不擔心了。可是朝廷最終的走向不知道。那要是大漢朝廷最終完蛋了,自己豈不是白努力了?
回去之后,糜心把這個消息告訴了雅思馬哈和雅瀘月。兩個人也是失望不已。
本來是想過來抱劉尋的大粗腿的。結果大粗腿不見了??墒撬麄儌z失去了自己的國家,跟著糜心遠游萬里,在大漢人生地不熟的。雅思馬哈只好說:“沒辦法,既然朝廷帶我們還能不錯,那就先住著吧。等皇帝回來了再說。要是大漢朝廷最終完蛋,我們也沒有辦法,也只能到時候再說了?!?
三個人無奈,認命地上報了朝廷。朝廷果然待他們還不錯。不僅在驛館給吃給喝給住,還讓糜心跟劉尋搜羅來的農學家一起研究,共同在試驗田種下了紅薯。
然后,紅薯苗都長的有半尺了,劉尋還沒回來。
就在他們住的都麻木了的時候,劉尋回來了。
糜心大喜,去朝廷那兒報告。結果劉尋就住了一晚上,啥事兒都沒有問。第二天就帶兵出征去了。
不過總算是皇帝回來了。糜心三人滿心歡喜,又心焦又高興的等啊等,急的都冒煙了。
這天,糜心三人都在試驗田里看紅薯。三個人一邊看,一邊拔下幾根草?,F在,他們唯一的指望就是這紅薯苗長得好,并且皇帝也很喜歡。然后以此為進階之資,得到自己想要的。
忽然,從門外進來了一隊御林軍,氣勢不凡,然后外面又進來了一個沒有胡子的太監,進來就問:“哪個是皇上的特使糜心?”
糜心一見太監,大喜,連忙起身回答:“正是小使,不知公公有何吩咐?”
那太監道:“皇上口諭!”
他剛說完,糜心心中更喜,立刻跪下,同時對著雅思馬哈和雅瀘月招手,低聲道:“快快下跪!”
二人連忙跪了。話說雅思馬哈和雅瀘月雖然只是小國的國王和公主,但怎么說也是久居上位。之前身上一直有令人瞠目的上位者氣息。
如今委委屈屈地住在驛館幾個月了,每天自己動手做飯,還要照看紅薯苗,身上的貴氣已經完全消失不見了,反而有點像普通商人和小家碧玉的感覺。
那太監等他們都跪好了,這才開口道:“聽說糜心已經找來了紅薯,讓他過來朕問問情況。”
糜心大喜,叩謝道:“謝皇上隆恩!”
雅思馬哈一聽沒有自己,十分焦急,連忙問:“公公,那我呢?”
“你就是遠在天邊的那個小國的國王了吧?”那太監笑呵呵地道?!澳惝吘故且酝庥驀醯拿x上書的,雖然已經是滅國了。不過皇上也提到了你。皇上說了,讓你們和糜心一起入宮見架!”
三人同時大喜,笑容滿面,跪地高呼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