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食色性也。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食物的追求,尤其是對美食的追求,簡直到了狂熱的地步。正因如此,無數的美食隨著地域,時間,空間的變化也不斷變化和改進,并形成了一定地域特色,形成了八大菜系。八大菜系,各有所長,都各有特色,色香味各具特色。
有人對美食的追求到了極致。金康出身農村,對美食的理解僅限于張湘靈做的佳肴。金康覺得人間美味,不過就是湘遇靈食。
金康很滿足,希望這輩子一直吃著張湘靈做的飯菜到求證大道。
快過年了,一年一度的大運開始了,飛機火車汽車等各種運輸工具在各種無形有形的指揮下忙碌起來,載著的是歸家的游子,載著都是離別的相思,載著的是親情愛情友情,載著的也是相聚......
晚上,快下班的時候,楊雪楓吩咐金康在湘遇靈食訂一桌精致的飯菜,同時再三囑咐要準備一件國酒。楊雪楓也有故人來訪了。金康很是好奇。
金康見楊雪楓親自安排,再三叮囑,神情非常謹慎,頓時鄭重其事,反復叮囑張湘靈準備一件國酒。
下班后,金康一絲不茍地準備包廂里面的餐具、茶水和毛巾。張湘靈則拿出自己最高的水平,展現自己高超的廚藝,準備了拿手的佛跳墻、鴻運當頭(鹵豬頭)、龍鳳呈祥(當時還未禁止)、天蓬聞香(黃燜花豬肉)、陰陽和合(蟲草燉鮑魚)、展翅高飛(烤鹵鵝翅)等,當然最重要的是還有一件國酒。
大約晚上七點多的樣子,楊雪楓小心翼翼地陪著一位精神矍鑠的白發老人走了進來。
這位白發老人大約八十多歲,梳著大背頭、滿面紅光、雙眼炯炯有神,身穿一件干凈整潔的中山裝,腰桿挺直,應該是軍人出身,腳穿一雙锃亮的黑色皮鞋,走起路來,剛勁有力,比小伙子還精神。
金康不知道老人叫什么名字,只聽楊雪楓叫他喬老,態度神情甚是恭敬,沒有一絲虛與委蛇和敷衍。
客人就只有一位,就是這位老人。
進入包廂之后,喬老和楊雪楓落座,并沒有喊金康入座,金康就站在旁邊服務。
楊雪楓立馬吩咐金康倒酒,金康打開包裝,緩緩倒上出一瓶國酒。只見喬老微瞇著眼,深吸一口氣,好像在聞酒的味道。只見他突然神色一變,說“這酒還是不喝了吧”。
正在金康愕然的時候,楊雪楓立馬要金康出去買酒。出門的時候,楊雪楓低聲說,剛才的酒是假的。金康帶著疑惑拿著原來的酒去隔壁煙酒店換了。
假酒?喬老還沒有喝,隔著一米的距離就聞出來了。金康用神識感應過喬老,他只是普通人,不是修行人,但是他表現出來的神通,可不是一般人。
見金康帶著酒上門,煙酒店老板神情一變,馬上就拿出一件國酒換給了金康。原來老板自己早就知道酒有問題。金康也沒有多說,默默地拿著換好的酒離開了。
等金康再次打開一瓶酒,喬老稍微聞了一下,就滿意的點點頭。
一口酒下肚,喬老就開始談酒經了。
“一般情況下,一瓶醬香型白酒,采取開封驗其真,蕩香觀其色,咂香品其味,空杯嗅其香、掌心留香品其純等五個步驟。”
“輕嗅:將倒入酒的杯子在鼻子前一晃而過,輕輕吸入,會聞到好酒優雅的香味,如果猛吸一下,鼻子的嗅覺神經就會變得遲鈍,聞不到好酒那種優雅的香味了。”
“細品:抿一小口酒到口中,從舌尖慢慢的滑到舌根,均勻的布滿口腔,同時用舌尖在口中轉動,若是好酒,會體會到柔和、綿爽的感覺。如果大口,味覺就會遲鈍,很難品出真味。”
“若品嘗醬香型白酒,一定要品53度的國酒。優質的醬香型白酒皆是53度,入口時有濃與淡的感覺。濃,說明醬味醇厚,窖藏時間長;淡,說明醬味淡水,不是酒的度數低,就是窖藏時間短。”
......
國酒系列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茅臺”,都屬于高端奢侈品行列,包括飛天國酒、年份國酒和XX紀念國酒。(生肖國酒當時還沒有生產)。
國酒酒廠加入外國人喜歡的敦煌壁畫元素,在1958年注冊了“飛天商標”,寓意友好外交使者,取得了成功。
年份國酒是指存放了多年國酒,一般存放了8年以上的國酒,都是用來收藏投資的,升值很快。曾經一瓶1956年的土陶瓶五星國酒拍出了184萬的天價。
XX紀念茅臺酒是專門為了紀念某個名人或重大事件的酒。紀念酒的開山鼻祖是“紀念香港1997國酒”,據說限量生產了1997瓶,背標、證書和護照都有統一編號,均有的親筆簽名。現在這款酒成了收藏酒界必搶的茅臺紀念酒收藏系列中的龍頭大哥。
喬老講的眉飛色舞,滔滔不絕,同時也喝了不少。楊雪楓漸漸撐不住了,向金康遞了一個眼色。金康立馬會意,上前敬酒,先幫喬老倒了一杯,然后再給自己倒了一杯,按照喬老所說的國酒喝法,緩緩喝了下去,一飲而盡。
喬老見金康悟性高,一聽就會,很是欣賞,同時金康酒量還好,不禁投來滿意的目光。在喬老的注視下,金康連敬三杯,而且神色如常,這是好酒量。楊雪楓都覺得不可思議。然后金康又連敬楊雪楓三杯,依然神情如常。
酒逢知己千杯少,喬老又和金康喝了幾杯,金康總是一飲而盡。喬老對晚上的接待很是滿意,很是盡興。酒醉飯飽之后,金康提出去不大同洗腳城洗腳,被喬老拒絕了。
走的時候,楊雪楓滿眼都是贊許和滿意。喬老也是滿意而歸。
金康喝了酒決定去白沙江沿江風光帶走走,他邊走邊運用道德真經,一路神行,飄飄然,宛似神仙一樣。然后放聲高歌,“弦斷有誰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