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五代、宋的田賦(兩稅)

唐代“兩稅法”所定,田賦“夏稅”不得過六月,“秋稅”不得過十一月。五代時雜賦增多,后唐初期又提前起征田賦,史稱“其弊也先期而苛斂,增額而繁征,至于五代極矣”④,其實到南宋才達到頂峰。

后唐明宗對征稅時間的改革

后唐明宗不僅減輕了賦稅,天成四年(929)還規定,全境按季節早晚,分別規定幾種納賦期限,自氣候比較溫暖的黃淮地區,“夏稅”自五月十五日起征,八月初一日納足,最北部的沿邊地區,則自六月初十日起征,九月納足。比唐制晚一至三月,便于稅戶納稅,這是兩稅制(田賦)實行以來最重要的改革。

后周顯德三年(956),又規定“今后夏稅以六月初一日起征,秋稅至十月初一日起征,永為定制”①,進一步推遲兩稅的起征時間,但似并未能貫徹,宋初實行的大體上仍是后唐天成四年的制度。

宋代田賦征收時間的變化

宋朝將后唐明宗所定,“兩稅”征收時間不同的制度推向全國,原后周統治區中南部,夏稅以五月十五日起征,七月三十日納畢;北部納畢的時間則為八月五日,比后唐規定要早得多,這可能不是宋初的新創,而是后晉、后漢、后周三朝沿用后唐天成制度時逐漸改變所成。后周舊統治區南部的部分地區,以及后周、宋朝相繼征服的淮河、秦嶺以南廣大地區,夏稅起納時間為五月初一日,七月十五日納畢,宋初的制度比后唐天成的制度苛刻。秋稅起納時間統一為九月初一日,十二月十五日納畢,這比唐制秋稅不得過十一月,晚了十五日。但實際上夏秋稅的納畢時限還是過緊,端拱元年(988),規定夏、秋稅的納畢時間,均可比上述規定推遲一個月。淳化二年(991),又考慮到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九月初一日稻谷還未完全成熟,秋稅的起納時間改為十月初一日。

北宋后來又對部分地區的征收時限作了調整,西北部地區夏稅的起征推遲為五月二十五日,納畢為九月十日。秋稅起征,福建推遲為十月十一日,而淮南則提前為九月十五日;納畢的時限,福建地區推遲為正月三十日,長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則均推遲到二月十五日。

夏、秋兩稅的納稅時限,各分為初、中、末三限,天數大體相等,各限又以本限時日之半,稱為半限。當年的夏秋“兩稅”,通常都要分限送納,末限的半限時納足九成,末限滿時納足;積年所欠兩稅,則分別在中限的半限時納足七成,末限滿時納足。如遇災荒年份,可似減或免;也可延期交納,稱為展限,也分為三限。宋代田賦交納時限的法令,比唐、五代更適應農作物的收獲季節,也比較完備。

預催

“先期而苛斂”,五代時除后唐明宗、后周世宗時期外,都非常嚴重。北宋中期(含)以前和南宋孝宗時期解決得較好,孝宗以后,愈演愈烈,較之五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提前征收本稅季的田賦,稱為“預催”。南宋初已是普遍現象,夏稅原規定八月半納畢,戶部決定夏稅必須七月底以前送到首都臨安,各地就必須六月,甚至五月就要收完夏稅。到宋孝宗時,送達臨安的時間,已提前到五月,甚至四月。淳熙四年(1177)二月,“劉溥奏:近

年諸郡違法預催夏稅,民間苦之”,孝宗認為:“既是違法病民,朝廷須別作措置,安可置而不問。”采取動用南庫的庫金(儲備的軍費)臨時墊交戶部,解決當年的朝廷經費,待次年春季田賦解到后撥還南庫,以解決田賦“夏稅”的預催問題①。但在孝宗以后,預催問題日益嚴重。

預借

提前征收本年度田賦或征收下一年及以后年度的田賦,稱為“預借”。建炎四年(1130),“于浙西民間預借秋料苗米”,是預借當年田賦。紹興六年,“預借江、浙來年夏稅絹之半,盡令折米”①,則是預借次年田賦。“紹興和議”以后,預借的事件更是不斷發生,甚至預借第三年的田賦。

淳熙五年,有官員指出:“是名曰借,而終無還期,前官既借,后官必不肯承。”可見所謂預借,實際是額外增稅,其后宋孝宗明令以庫金歸還,并“委制、總及漕臣考核實數補填。自今后預借,官以違制論,吏以盜論”①,因而有所遏制。

淳祐八年(1248),陳求魯指出:“常賦之入尚為病,況預借乎!預借一歲未已也,至于再,至于三;預借三歲未已也,至于四,至于五。竊聞今之州、縣,有(預)借淳祐十四年者矣”①,反映了南宋末年的嚴重情況。

支移、折變(折納)

民戶將田賦由應交納地點改為輸往其他地方,實際是服力役。最初只實行于西、北邊境,最遠不超過300里,稱為支移。元二年(1087),改為一、二等戶300里,三、四等戶200里,五等戶100里,不愿支移的交納“道里腳錢”,后又在不承擔支移的地區也征收道里腳錢,多的達到正賦的三分之一以上。北宋末年,已規定隨田賦兩稅交納,正式成為田賦的附加稅。

將田賦的谷帛折變為錢,或將錢折變為谷帛,或將谷粟與布帛相互折換,甚至先將甲物折變為錢,又將錢折變為乙物,再將乙物折變為錢等等,稱為折變(折納)。朝廷利用抬高或降低“物價”的手段,千方百計變相加賦,以致實際交納數達正常賦額的二倍以上。折變成了變相加賦的重要手段。紹熙元年(1190)有人指出:“古者賦租出于民之所有,不強其所無,今之為絹者,一倍折而為錢,再倍折而為銀”②,反映了南宋的折變情況。

省耗、雀鼠耗及會州

另有加納十分之一谷粟,稱為省耗,后唐明宗取消,后晉時恢復了省耗,并增為加納十分之二;還增收十分之二的雀鼠耗,宋代沿襲征收。

五代時,田賦夏稅收畢,州府官吏調各縣有關官員來州、府核查帳目,稱為“會州”或“會末”、“會鈔”。屬縣官吏即向州、府官吏行賄,行賄費則向民戶征收,又乘機勒索,成為稅戶的沉重負擔。后周顯德四年(957)曾明令禁止,宋乾德元年(963)再次下詔禁止,情況才改變。

沿納

宋朝建立后,史稱“每以恤民為先務,累朝相承,凡無名苛細之斂,常加劃革,尺縑斗粟,未聞有所增益”③,其實劃革的并不多。唐末五代,田賦以外收取各種物品,相繼折變為稅賦,稱“雜變之賦”,也稱“沿納”。明道二年(1033),以類合并,分粗細兩類,隨田賦兩稅征收,有省

耗、雀鼠耗、倉耗、頭子錢等,還有“丁身錢米”、陪錢、地錢、食鹽錢、牛皮錢、篙錢、鞋錢等,只有少數得到減免。如開寶四年(971),將南漢原先所用的大斗,改為用標準斗“省斗”(一大斗相當于省斗一斗八升)①;淮南楊行密,在兩稅外以“借”的名義增加十分之五的稅收,直到慶歷五年(1045),揚州知州韓琦奏請后才取消;而“江東路(在南唐時)輸苗米(兩稅)一石者率皆納一石八斗”,至北宋末宣和三年(1121),在官吏奏請后才“改正”;江南西路地區,南唐時的兩稅增收三成,直到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地方官也只是“乞先將沿納一項錢米,特免支移、折變”①,而未敢提出廢除。原南漢、楚、閩、吳越所收的“丁身錢米”,宋真宗、仁宗時才逐漸免除“丁錢”,而“丁米”仍依舊征收,以后有些地區才有所減少。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僅南唐舊統治區的“沿納”就有14項,如鹽博絹、加耗絲棉、戶口鹽錢、耗腳、斗面、鹽博斛斗、醞酒曲錢、率分紙筆錢、析生望戶錢等,其中如征收醞酒曲錢,原先是允許民戶私下造酒;而征收鹽博絹、鹽博斛斗等,也支付官鹽。宋代禁止私人造酒,鹽又不再支付,但照舊“沿納”,完全成為“白取”。

和買(折帛錢)、和糴

和買也稱預買、和預買,咸平二年(999),朝廷決定在春天借錢給需錢的民戶,預買絹匹,絹價也高于市價,民戶隨夏、秋田賦交納絹,試行之后,“公私便之”,逐漸推及全國②。仁宗時,改為三分給錢,七分給鹽。后又變為硬性分配預買絹數,預付的錢又收利息。徽宗時,改鹽鈔法后,占絹價七分的鹽不再給,以后其余三分的錢也不給,完全成為“白著”(白取),變成田賦的附加稅,而且絹每匹的重量由12兩提高為13兩,少1兩納200余文。南宋建炎三年(1129)開始,將田賦絹與“和買”絹,每匹都折錢2貫交納,稱為“折帛錢”,以后增至6貫,甚至10貫,和買絹由實物稅演變為貨幣稅,隨田賦交納。

宋代為軍需而征購糧草,稱為和糴,后改為按戶等、家產等強制征購。南宋時,征購的配額不少地方已與田賦相等甚至更多,支給的“糴本”大多是官告、度牒,部分為紙幣,實際上已成為田賦的變相附加稅。

④《金史》卷27《河渠志》。

①《金史》卷27《河渠志》。

①《宋史》卷174《食貨志》上二《賦稅》。

①《五代會要》卷25《租稅·雜錄》。

①《宋中興兩朝圣政》卷55。

①《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33,建炎四年五月壬寅;《宋史·食貨志·賦稅》。

②《宋中興兩朝圣政》卷56;《文獻通考》卷5《田賦考》五《預借》。

③《宋史·食貨志·賦稅》。

①《宋史·食貨志·賦稅》。

①《宋史·食貨志·賦稅》。

②唐代尚書省戶部頒布法式,由太府寺所造的標準斗,稱為“省斗”。五代、北宋前期仍由太府寺校造,熙寧四年(1071)末開始,改由文思院校造“省斗”。

(本章完)

第一百一十二章 欺人太甚第七十六章 強人所難第一百八十六章 恨君不惜人第二百一十八章 毛遂自薦第九十三章 扳回一城第一百六十八章 疑惑第一百九十三章 安的什么心思第三十二章 甄試的準備第一百七十章 歌聲魅影第九十二章 王福東的條件第二百四十二章 細節第三十九章 大名府來信第一百三十章 論功行賞第六十章 楚丘往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魚上鉤了第十三章 好像要出事了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韻中的殺機第一百四十九章 讓人心動的消息第二十九章 我還有兩個姐姐第六十六章 冷遇第一百一十九章 按兵不動第八十章 你是上邊的人?第二百三十二章 又出妖蛾子了第一百四十六章 好文才啊!第五十二章 唇槍舌戰第二百三十一章 意氣紛爭第二百三十六章 有人眼紅了第十章 匠師初任宋代政府與節日消費第一百五十五章 府衙新司職第十章 匠師初任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韻中的殺機第八十一章 轉機第一百七十六章 新曹司新氣象第二百一十九章 重開漕運第一百八十二章 動真格的了第一百零四章 非常手段第一百九十四章 涸澤而漁第一百六十一章 幸福的惆悵第一百一十二章 欺人太甚第二百二十八章 商賈如過江之鯽第一百六十一章 幸福的惆悵第一百六十一章 幸福的惆悵第一百一十四章 借勢第十九章 說書人的行當第四十一章 臨行第一百八十六章 恨君不惜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合家歡第九十一章 家和萬事興第二十四章 打探老爹消息的希望第一百六十四章 市道變了第一百五十五章 府衙新司職第八十七章 潛藏的危機第一百零一章 舊事重提第一百四十八章 楚丘來人第五十五章 憐惜!憐惜!第二百三十一章 意氣紛爭第八十四章 這鋪成了第一百零三章 就逼你了第七十四章 氣氛如斯第二百零一章 這事不好辦第七十章 兵分兩路第二百零四章 州府震動第二百零一章 這事不好辦第七十九章 這趟是白來了第二百零三章 賭贏了第十六章 轉機第三章 無奈的現狀第二百一十八章 毛遂自薦第一百四十八章 楚丘來人第九十九章 你想怎地?第一百五十五章 府衙新司職第一百二十一章 終于忍不住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的挑戰第二百零一章 這事不好辦第一百六十一章 幸福的惆悵第一百五十二章 光明大道第一百二十五章 老刀之死第十九章 說書人的行當第二百二十章 軍令狀第一百七十四章 心境的沉淀第五十四章 托售第一百七十六章 新曹司新氣象第四十六章 簡直是胡鬧第一百零八章 認親第二百二十二章 汴京故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妥協是一門藝術第六十章 楚丘往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意外的收獲第一百三十九章 南京應天第二百零二章 啞巴吃黃連第二百零九章 閑趣第一百四十六章 你給我記著!第一百七十章 歌聲魅影第九章 進學之路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婚第五十四章 托售第二百零九章 閑趣第二百三十二章 又出妖蛾子了第二百一十章 亂了方寸
第一百一十二章 欺人太甚第七十六章 強人所難第一百八十六章 恨君不惜人第二百一十八章 毛遂自薦第九十三章 扳回一城第一百六十八章 疑惑第一百九十三章 安的什么心思第三十二章 甄試的準備第一百七十章 歌聲魅影第九十二章 王福東的條件第二百四十二章 細節第三十九章 大名府來信第一百三十章 論功行賞第六十章 楚丘往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大魚上鉤了第十三章 好像要出事了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韻中的殺機第一百四十九章 讓人心動的消息第二十九章 我還有兩個姐姐第六十六章 冷遇第一百一十九章 按兵不動第八十章 你是上邊的人?第二百三十二章 又出妖蛾子了第一百四十六章 好文才啊!第五十二章 唇槍舌戰第二百三十一章 意氣紛爭第二百三十六章 有人眼紅了第十章 匠師初任宋代政府與節日消費第一百五十五章 府衙新司職第十章 匠師初任第一百八十七章 風韻中的殺機第八十一章 轉機第一百七十六章 新曹司新氣象第二百一十九章 重開漕運第一百八十二章 動真格的了第一百零四章 非常手段第一百九十四章 涸澤而漁第一百六十一章 幸福的惆悵第一百一十二章 欺人太甚第二百二十八章 商賈如過江之鯽第一百六十一章 幸福的惆悵第一百六十一章 幸福的惆悵第一百一十四章 借勢第十九章 說書人的行當第四十一章 臨行第一百八十六章 恨君不惜人第二百一十一章 合家歡第九十一章 家和萬事興第二十四章 打探老爹消息的希望第一百六十四章 市道變了第一百五十五章 府衙新司職第八十七章 潛藏的危機第一百零一章 舊事重提第一百四十八章 楚丘來人第五十五章 憐惜!憐惜!第二百三十一章 意氣紛爭第八十四章 這鋪成了第一百零三章 就逼你了第七十四章 氣氛如斯第二百零一章 這事不好辦第七十章 兵分兩路第二百零四章 州府震動第二百零一章 這事不好辦第七十九章 這趟是白來了第二百零三章 賭贏了第十六章 轉機第三章 無奈的現狀第二百一十八章 毛遂自薦第一百四十八章 楚丘來人第九十九章 你想怎地?第一百五十五章 府衙新司職第一百二十一章 終于忍不住了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的挑戰第二百零一章 這事不好辦第一百六十一章 幸福的惆悵第一百五十二章 光明大道第一百二十五章 老刀之死第十九章 說書人的行當第二百二十章 軍令狀第一百七十四章 心境的沉淀第五十四章 托售第一百七十六章 新曹司新氣象第四十六章 簡直是胡鬧第一百零八章 認親第二百二十二章 汴京故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妥協是一門藝術第六十章 楚丘往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意外的收獲第一百三十九章 南京應天第二百零二章 啞巴吃黃連第二百零九章 閑趣第一百四十六章 你給我記著!第一百七十章 歌聲魅影第九章 進學之路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婚第五十四章 托售第二百零九章 閑趣第二百三十二章 又出妖蛾子了第二百一十章 亂了方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江县| 莱西市| 吉安县| 广元市| 普格县| 云浮市| 紫金县| 石渠县| 巴马| 鲁甸县| 慈溪市| 德格县| 澄江县| 卢湾区| 扶沟县| 黔东| 丹东市| 宾阳县| 鱼台县| 乳源| 尤溪县| 荆州市| 荔浦县| 彭水| 苏州市| 陆丰市| 孙吴县| 肇源县| 常山县| 郎溪县| 榆树市| 宜城市| 阿巴嘎旗| 东至县| 柏乡县| 甘孜| 南开区| 金门县| 玉树县| 红河县|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