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的時空里,崇禎皇帝的上臺,使得一直努力維持國家財政正常運轉的魏忠賢集團崩潰。自此之后,在大明朝的政治版圖里,能夠和代表既得利益集團的官僚集團相抗衡的政治勢力就徹底的消失了。
因為國家財政全面走向崩潰,自負盈虧的軍閥集團出現的同時,因為失去了國家財政撥款,原本的大明朝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李自成下崗了。(李自成先當驛卒,后當邊軍,算是純粹的大明朝的體制中人。畢竟這兩個工作都是享受國家撥款的。)必然和偶然的結合使得這個人成了給大明朝掘墓的領頭人。
王書輝當年在讀到李自成生平的時候,還比較戲謔的想到:滅亡了大明朝的人,居然是原本大明朝體制內的人物。不過他很快就對自己的想法感到不寒而栗了。
在沒有王書輝和復興黨的存在的原時空里,大明朝經歷了經濟危機財政破產之后,因為激烈的階級矛盾走向了滅亡。
然而在本時空里,有了王書輝的出現和復興黨的崛起,實際上大明朝的經濟危機更加的嚴重了。
所謂“湖廣熟,天下足”。從明朝中后期開始,全中國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從江南地區轉移到了湖廣地區。
大家要看明白了,之所以“湖廣熟,天下足”的原因,不單單是因為湖南和湖北地區的糧食產量高。更主要的原因是,湖廣地區生產的大量糧食,是可以通過市場流通的商品糧。
在明朝以前,中國最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在江南地區。那個時候講究的是“蘇常熟,天下足”。
但是,隨著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大量繁衍,一方面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開始從糧食生產轉變為經濟作物生產。(到嘉靖年間,僅僅是為了滿足一個官方機構江南織造局的絲綢生產,就需要江南地區的幾府十幾縣進行“改稻為桑”,從生產糧食轉變為種植桑樹。)
另一方面,因為人口的大量繁衍,到了明朝中期,江南本地的糧食生產就已經無法滿足本地區人口的需要了。因為大量的幾十萬人口甚至百萬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的不斷出現,江南地區從糧食出口地區,變成了純粹的糧食進口地區。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湖廣地區因為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天然的農業生產條件以及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成為明朝唯一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成為當時將近兩億中國人名副其實的糧倉。
(現代中國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中,東北地區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目前已經被東虜后金占據。江南地區的江淮平原和太湖平原一方面要進行經濟作物種植,一方面因為人口發展和城市的集中,糧食生產甚至已經不能滿足本地區人口的需要。江西的鄱陽湖平原、四川的成都平原和兩廣地區的珠江三角洲,因為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的限制無法實現糧食外銷。只有湖廣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漢平原,一方面氣候條件和地貌水利條件滿足糧食生產,一方面因為地處長江兩岸交通便利,滿足商品糧生產的條件。)
所謂商品糧生產基地,指的是這個地方不僅能夠大量的生產糧食,而且這些糧食不僅能夠滿足本地區人口的糧食需求,還能夠大量的剩余進行外銷。本來,因為小冰河氣候的影響,到了明朝晚期,湖廣地區的農業生產像全中國各地區的農業生產一樣開始進入到全面衰退階段。湖廣本地的糧食就已經開始大量減產了。
復興黨在王書輝的領導下在荊州地區發展起來之后,最先進行的擴張就是針對漢江平原的。從1621年到1625年五年的時間里,復興會依靠槍桿子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主要通過土地“贖買”和“轉讓”的手段,使用土地改革作為補充手段,花費了五年的時間,將整個江漢平原地區的土地和農民全部掌握了起來。
到1626年,整個江漢地區的土地和農民幾乎全部在復興黨的強力推動下轉變為工業化農場和農業工人。
現在,遍布在江漢平原的農業生產單位,全部都是當地農民和復興黨從各地吸納而來的流民組成的生產建設兵,使用超時空種子,使用大型、自產、機械化農業生產設備,使用百分之七十超時空進口和百分之三十自產的化肥和農藥,以及先進的科學農業生產知識進行生產的工業化農場。
根據復興黨統計院在1625年的統計,目前復興黨治下的農場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里,玉米的平均畝產超過八百斤;馬鈴薯和紅薯的平均畝產超過一千五百斤;水稻的平均畝產超過六百斤(單季產量和明朝本地雙季產量持平)。整個復興黨的糧食生產水平雖然無法和現代中國相比較,但是和明朝本身的生產水平相比的話,單單一個水稻的畝產就達到明朝本地畝產的兩倍左右。
但是,雖然復興黨控制下的江漢平原的糧食生產水平得到跨越式的發展。可是,復興黨為了面對馬上或者說已經開始大規模爆發的難民潮,早在1621年開始,就在全面制定了“只進不出”的糧食政策。
復興黨治下工人、農業工人、城市居民的個人糧食供給為:成人每月每人粗糧120斤,細糧五十斤。十八歲以下未成年人,每人每月細糧80斤,粗糧40斤。這樣的政策就是單純的限制糧食買賣。
當然了,雖然在糧食買賣上進行限制,可是在復興黨治下,所有糧食制成品全部都是放開供應,自由買賣的。
商店里飯店里的那些米飯、粉條(地瓜粉和土豆粉為主)饅頭、包子、面條、餃子等等這些東西,隨便買隨便賣。而且無論是工廠還是農場,部隊還是機關里,都有不限制買賣的低價食品。其他如在復興黨治下非常便宜的雞鴨魚肉蛋之類的農副產品,甚至不限制外銷。
復興黨“只進不出”的糧食政策,就是單方面的限制糧食外銷的政策。而且,復興黨的糧食政策禁止外銷的同時還要大量的進口。
復興黨出口大量的工業制成品,通過自身的貨幣政策吸納了大量的白銀。與此同時,復興黨緊緊的控制了大明朝三分之二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限制糧食外流又大量的吸納外地糧食。
在復興黨政策下,這個原本不存在的勢力,開始對這個時空的大明朝產生劇烈的影響。
在全中國的范圍內,一方面因為小冰河氣候導致的糧食減產,一方面因為復興會的糧食政策,一方面又因為白銀被復興會大量的吸納,從而導致了從1624年開始,大明朝的糧食價格開始出現了突飛猛進的暴漲。
到1625年,江南地區的糧食價格已經達到了平均一石米十五兩銀子左右了。也就是說,在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每斤大米的價格已經達到了100個銅錢左右的價格。
100個銅錢,換算到現代的話差不多是50到100元人民幣。想一想,在現代每斤大米要是買到50塊錢的話,會是一種什么狀況。
...時空之門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