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淮海戰役對於國共兩軍決戰勝負已明,但戰爭並沒有結束。這就好比圍棋圈地,最後的“收關”也十分重要。特別是國民黨軍儘管從1946年7月至1949年1月,損失總兵力達495萬人,但仍舊殘存正規軍71個軍227個師115萬人,加上特種兵和地方部隊,總兵力還有204萬人。因此,國民黨內部認爲,“收關”收好了,仍舊還有半壁江山,至少可以劃江而“治”嘛!
而對於人民解放軍來說,經過兩年半的作戰,總兵力已由解放戰爭初期的127萬人增加到了358萬人,在數量上、質量上儘管佔絕對優勢,但國民黨軍的白崇禧、胡宗南、鄧步芳等集團沒有受到重創,再加上他們分散在西起新疆,東至臺灣的漫長國地上,“收關”收不好,前功盡棄的可能性不是不可能。正如毛澤東告誡全體共產黨人一樣,不要忘記“農夫和蛇”的故事啊!
“收關”成了淮海戰役之後,國共兩黨兩軍的重頭戲。國民黨“收關”的戲從蔣介石“引退”開始,讓李宗仁站到前臺,重操“和談”故技;同時,將殘部主力沿長江一線設防,企圖憑藉一水天險,劃江而治,藉此造成一個“南北朝”的局面。
共產黨“收關”氣勢磅礴。1949年1月1日,在元旦獻詞中強調,“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勢力”,“把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進行到底”。毛澤東指出,“我們已經完全有把握在全國範圍內戰勝國民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範圍內的勝利是毫無疑義的。”
爲適應向全國進軍的需要,中央軍委命令,春季休整期間,全軍進行編制統一調整。中原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第二野戰軍下轄第三兵團、第四兵團、第五兵團3個兵團。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軍,原下轄的第十六旅、第十七旅、第十八旅,分別改稱第三十四師、第三十五師、第三十六師,原第四十六團至五十四團依次改稱第一OO團至一O八團,隸屬關係不變。
第十二軍隸屬第三兵團建制。
調整後的十二軍軍長由原縱隊司令員王近山擔任,原縱隊政委杜義德任第三兵團副司令員兼任第十軍軍長,十二軍空缺的政治委員由王近山兼任,王近山同時還兼任第三兵團副司令員一職。十二軍副軍長由原十八旅旅長肖永銀升任,李震爲副政委,李開湘爲軍政治部主任。
調整後的師領導如下:
三十四師師長尤太忠,政委唐平鑄,副師長竇尚初,副政委賀光華,參謀長蔣科,政治部主任朱奎。
三十五師師長李德生,政委李如海,副師長賴光勳兼參謀長,政治部主任郝培苗。
三十六師師長刑榮傑,政委劉昌,副師長王汝昭,副政委段大明,參謀長安仲琨,政治部主任李少清。
整編後的十二軍兵力達到了2.54萬多人,可謂兵強馬壯。
1949年3月,中央軍委和總前委命令,人民解放軍“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進軍的命令如春的氣息,藉著東風,英氣勃發。
晴雲飛渡,鐵馬臨江。
十二軍在王近山率領下,由安徽蒙城地區南下,進至長江北岸樅陽、石機頭地區,開始了渡江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