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緊箍咒是佛祖所有,菩薩覺得我小小的一個山野妖精可以解得開嗎?”
“這隻猴子著實奇怪,第一次疼的翻來覆去,第二次卻連一滴汗都沒有落下,難道緊箍咒還是有時效的?”
默璃勾勾嘴角,再寡淡的笑容配上白骨精這張傾國傾城的臉,都顯示出了動人心魄的美。
不是雍容大度,也不是端莊賢惠,而是自由野性,不受束縛。
那樣的笑容就好似有感染性,讓人心底忍不住的升起對自由的嚮往。
“你纔是六耳獼猴吧?”
默璃的話已經讓諸佛開始懷疑,畢竟如來簡單幹脆的把其中一隻猴子扣起來,有些太過反常。
雖說不論是佛法還是修爲,如來都遠超他們一大截,但是卻不應該一眼就能辨出孰真孰假。
“大膽小妖,佛祖豈是你能置喙的?”
觀音玉淨瓶中透明的水滴又一次落在默璃身上,默璃無比的好奇,那甘露不是起死回生的嗎?爲什麼滴在她身上卻像是烙鐵烙下了一個個難以磨滅的印記。
“小妖之語,實屬妄言。”佛祖打算一不做二休殺死孫悟空。
默璃拿出海神劍,狠狠的劈在罩子上,一下兩下,看起來堅不可破的罩子,出現了一個細小的裂縫,裂縫慢慢擴大,直至最後碎裂。
如來有些不敢相信面前的場景,他的金鉢盂,萬物不破,可除一切,怎麼會碎裂呢?
金鉢盂一破,孫悟空一躍而出。
“佛祖,您這是不是惱羞成怒了?”
“可是不管怎樣總要搞清楚事實,這樣不分是非曲直真的好嗎?”
“還有,猴毛證明的還不夠清楚嗎?要不讓紅孩兒來證明一下?”
紅孩兒也是個唯恐天下不亂的主兒,觀音想用這幾個月來磨滅他骨子裡的野性,怎麼可能?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所以,觀音的下場就不怎麼好了。
щщщ .TтkΛ n .¢ Ο
六耳獼猴個孫悟空實在是太過於相似,如果不是默璃手腕上繫著的手繩是孫悟空的猴毛所化,她也不可能第一眼認出。
“作爲觀音坐下的善財童子,這樣信口雌黃污衊觀音究竟是何居心?”如來現在已經打定主意想要除了孫悟空,這麼大一出鬧劇,必須得坐實了孫悟空齊六耳獼猴的名頭。
否則,他在西天威嚴何在,顏面何存。
所以,就算是現在有人質疑,他都必須把孫悟空殺死。
觀音辦事真是愈發的不牢靠了,先是處理白骨精,後是安排六耳獼猴的事情,沒有一件讓他省心。
如果不是看在觀音格外省心的份兒上,早就棄了她。
感受到如來的眼神,觀音心中一凜,她自知,這是佛祖對她不滿了。
“師父,弟子有話說。”唐僧杵著九環錫杖站了出來鏗鏘有力的說道。
看著又開始固執的唐僧,佛祖心中煩躁,唐僧可不同於孫悟空。
這佛界之中,唐僧身份特殊,有恩於不少人。
食金蟬子肉而得長生的人,以往自然而然的把恩情記在了他的頭上,但如果如今金蟬子公然與他撕破臉皮,那麼支持他的那些佛還有羅有羅漢究竟是如何選擇。
佛家最重有恩必報,他不能賭,也不敢賭。
“悟空身爲弟子的徒弟,護佑弟子一路免於妖邪,朝夕相處,可以說最瞭解悟空的人是弟子。”
“這分辨真假,自然也應該由弟子出面。”
唐僧一開口,那些受過他恩惠的諸天神佛紛紛開始出面替唐僧說話,他們想要償還了這份恩情。
佛祖依舊是威嚴的端坐著,看起來仍舊是那個笑著閃閃發光的男人,至於心中怎麼想就不太清楚了。
如來自知,有了白骨精和金蟬子的搗亂,本來除掉孫悟空是萬無一失的事情,現在平添了許多波折,能不能除掉孫悟空還是兩說。
看樣子機會不大了,依他看,不止孫悟空,就連金蟬子都生了反骨。
“金蟬子,爲師是怕你佛法鑽研不到,平白受了障眼法。”
“不過,你也說的對,六耳獼猴與悟空本就是同族,慎重一些總是好的。”如來已經開始鬆口,爲可能出現的結果鋪路,最大程度的降低危險。
“師父,悟空曾經被紅孩兒的三味真火灼燒,肩膀上有一處疤痕。”唐僧說話間,一雙手同時拉下了兩個人的衣衫,沒有任何意外,孫悟空的肩膀處有一處清晰的疤痕。
“師父,這樣可能證明悟空的清白?難道師父是想說悟空從一開始取經就是假冒的嗎?”
唐僧似笑非笑的看著如來,哪還有一點兒聖僧普度天下,無悲無喜,一心像佛的模樣。
果然,曾經被壓迫的有多狠,現在反彈的也就更加厲害。
如來無言以對,愈發的不喜觀音的辦事不利。
這麼明顯的破綻都不能探查到,要她還有何用。
而觀音這個時候則是有些怔愣,怎麼可能?明明她事無鉅細的把孫悟空的各種習性,甚至是連口頭禪這些都給記錄下來,並且讓六耳獼猴日夜觀摩,學習,足以以假亂真。
那道傷疤,明明沒有。
如來的眼神更是讓她心驚膽戰,雖然看起來依舊慈悲仁厚,但是她清楚慈悲爲懷的背後是順者昌,逆者亡。
她不能讓自己成爲棄子,她身爲十一級菩薩,遠比佛界那些十三級的諸佛更有地位,更有權威,就是因爲如來的倚重和信任。
如果沒了如來這座靠山,那麼她小小一個菩薩遲早會泯然與諸多菩薩之中,再沒有出頭之日。
“佛祖明查,觀音爲保證金蟬子取經成功,一路上事必躬親,時刻跟隨,若是孫悟空留下疤痕,豈有不知之禮呢?”
“怎麼,觀音,你是覺得我金蟬子在說謊嗎?”
觀音的話音剛落,唐三藏就異常強勢的開口了,提前恢復記憶,前世今生,整整九世,被一句謊言哄騙的世世被分食,他人卻長生不老。
就算他心胸再寬廣,都難免心存不忿。
如來從不曾真心把他當做徒弟,那他又何必依舊不知悔改。
九世,就當做是償還如來收他爲徒的恩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