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冀幽并三州局勢急轉而下。
呂布率狼騎打破常山關,飛馬進入冀州千里平原,一路南下,鄉亭村鎮悉不能當。冀州百姓,相繼逃命,或避山野,或逃城邑。
而狼騎卻沒有輕易放過這些百姓,但凡途中所遇村鎮,皆是劫掠一番,而后驅逐百姓趕往縣邑,絲毫不顧民心所背。
經過縣邑,郡卒敢出則摧之,不出則耀武揚威一番,轉瞬離去。
短短數日功夫,狼騎便經上曲陽、南行唐、新市、九門,直抵真定城外。
也許是糧草補給夠了,也許是因為帳下大將趙云的緣故,狼騎進入常山國后,便老實了許多。所有的縣邑村鎮,悉數繞開,只顧全速前進。
而與此同時,消失良久的朱儁所部,亦是翻越太行,經五臺山,出牛飲山白陘谷,即奔靈壽。而靈壽守軍,兵不過百,民不過萬,見漢軍步軍主力,頃刻降之。
其后蒲吾、井陘皆是如此,或者說整個常山國的數千郡兵,早就被文丑調至高邑城內。些許縣邑,突遭兵禍,只能倚仗丁壯守城。
最尷尬的莫過于趙軍信使,自鄴城一路狂奔,終至高邑。正欲經井陘關,向軍在上艾的長公子所部通傳大王詔喻。
結果出城不過十里,便被數之不盡的漢騎斥候給逼了回來。
要知道常山國治所元氏還沒有丟失,但漢軍斥候卻已至高邑周野。相隔二百里,如入無人之境。
迫于無奈,文丑也只能增派信使,希冀能夠將消息傳到長公子那里。畢竟,誰也沒想到漢軍來的那么快,尤其是斥候,居然已經明目張膽的開始封鎖高邑了。
可對于此般種種,身在高邑的文丑也絲毫沒有辦法。帳下三萬眾,兩萬是原先精銳。剩下的一萬人由常山郡兵以及挑選的壯勇組成。
全都是步軍,守城或許能堅持良久,但若與漢軍野戰,恐怕在狼騎手下討不得好處。
派出信使后,文丑召集高邑城內一應州郡官吏,安排彼等準備守城物資,深挖井道,加強糧倉防范。
高邑城外不遠便是濟水,只要水源不絕,糧草充沛,仰仗堅城足兵,漢軍想要拿下高邑難如登天。
次日,文丑得到漢軍步騎合兵,圍元氏的消息。
元氏也未能阻其步伐,無兵協守的治所尚未在漢軍手下撐過一個回合。朱儁拿下元氏后,軍中糧秣悉屯于此。
而后,兵分兩路,朱儁親領兩萬五千步軍,一萬狼騎,進逼高邑。呂布則率一萬狼騎,進入井陘道,目的不言而喻。
漢軍一路所向披靡的消息傳到鄴城,趙國君臣,也全力以赴,籌備這場堵上國運的戰爭。
幽州代郡靈丘縣。
韓猛大纛行轅所在,數十名趙軍將校齊在,靜候韓猛發號施令。
從平舒到靈丘,區區不到百里的山路,步騎七萬余人,用了八天時間。但也到此為止了,只要越過西面的戍夫山,大軍就能夠殺入并州。
“張南,桑干可有消息傳回?”
韓猛高坐上首,問言帳下大將張南。桑干并非要地,但其與當城順河而居。
“將軍,桑干探子沒有發現鮮卑人的蹤跡。而且當城有兵五千,糧秣充足,箭矢數十萬,那些北虜想要拿下當城,非數月之功。有如此時日,吾等早已坐在晉陽城內了!”
張南的口氣很大,此話一出,不由惹的帳內不少將校認同,秉聲大笑。
便是韓猛,亦是如此。
當城雖小,但每過一日,那五千兵卒與萬余民夫,便能加高城墻三尺。水源、糧秣、箭矢充沛,鮮卑人要下此城,怕是得尸積如山也。
不過,也不能掉以輕心。
“好,既然鮮卑人沒有動靜,那便權且不管彼等胡虜?!?
韓猛壓下眾人的調笑之聲,環首諸將,目光最終定格在牽招身上。
“張南,明日汝部為先鋒,兵發并州。遇山開道,逢水搭橋,不得有誤?!?
“諾,末將明白!”
張南應聲。
“牽招,本將與汝留下五千精兵,五千精騎,鎮守靈丘,支應當城、涿鹿,護吾大軍糧道,可能做到?”
韓猛目光緊盯著這位年輕小將,步騎一萬,是自己能夠給出的所有的兵馬了。再多,唯恐攻伐并州無力。
牽招挺身拱禮,言道:“將軍,并州虛實不清,不宜分兵過多。一萬民夫,五千精騎足以用之。糧道但有所斷,招提頭來見!”
“噢?”
韓猛饒有興致的看著牽招,一萬民夫,和五千兵卒,自是兵卒更甚。那些民夫,未經訓練,也就只能守守城池。
也罷,既然其有信心,自己又何不敢信之。
“好,本將再與汝留下一千弓弩手,協助守城。若糧道有失,本將可不會講私情!”
牽招神色不變,寵辱不驚,繼而拱手應諾:“諾,多謝將軍厚愛?!?
言畢,退回列班。
“王摩,明日汝部為后軍,照應輜重。余者諸部,與本將匯于中軍,攜兵共進。西出伐晉,滅漢翦國之功,吾等共取之!”
“末將等謹遵將軍號令!”
帳內眾將齊聲恭應。
“諸君,且下去準備吧?!?
“諾!”
隨著一人人相擁而出,韓猛突然叫住鞠義、李傕,言道:“二位將軍且慢,本將有些想法,欲與二位一參。”
鞠義、李傕神色一怔,停下了腳步,疑惑的看著韓猛。
待到余者悉數離帳,韓猛這才沖著身旁親衛使了個顏色。
親衛會意,閉門而出,警示室外。
“不知韓大將軍,留鞠某,有何事乎?”
鞠義瞇著眼睛,盯著韓猛,發聲問及。
旁邊的李傕,雖有疑惑,但不似鞠義這般桀驁,略微拱手示意。
自安邑兵變失敗后,李傕心力交瘁。尤其是隨著嫡子李式身死,宗族悉數被調查司暗中屠戮后,更是一蹶不振。
此時此刻,亦是珠目無神。
韓猛沒搭理鞠義這廝,此人桀驁不訓,趙國將校無人不知。若非其破白馬義從,攻易縣,滅公孫,功勛卓著,深得大王喜愛。恐怕,早就不知道死在何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