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千萬異族人,光靠拿神仙丹、忘憂丹跟那些異族的貴胄子弟們換取,是遠遠不夠的。
因為那些異族的貴胄子弟本來就稀少,吸食天朝大國傳來的神仙丹、忘憂丹的貴胄子弟更少了,他們一開始會用錢財馬匹來換取神仙丹、忘憂丹,同時還有很多吸食神仙丹、忘憂丹上癮的貴胄子弟們被他們家族里面有遠見的長老們除掉,如此一來,能夠通過神仙丹、忘憂丹換取到的人口就更少了。
因為風影衛是對外情報偵察,魏延便讓魏羽的風影衛負責對外人口貿易,人販子便是風影衛特工最好的身份掩飾,販賣人口所得亦可充足風影衛的辦案經費,這樣一來,人口貿易的繁榮程度跟風影衛的發展緊密聯系,魏羽便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地思索如此才能更快更好地開展主公所說的國際人口貿易。
最后魏羽便想出了好幾種可以推進國際人口貿易的法子。
第一個法子,自然是用神仙丹、忘憂丹跟那些異族的權貴們換取,這個方法無容贅述。
第二個法子,便是把魏延準備創建的大漢海軍扮作海盜,洗劫異族的沿海地區,將沿海地區的異族人俘虜,運往中土,充作奴隸,這個法子好在無本萬利,缺點是無法持久,因為住在海邊的異族人本就不多,這為數不多的異族人聽說有海盜劫掠他們,都紛紛遷移到內陸,投靠大勢力庇護,三五年之后,這個方法就不靈了,不過就在這這三五年間,大漢海軍獲得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從此之后縱橫太平洋未逢敵手。
第三個法子,還是以物易人,在現在的倭國群島、高麗棒子半島、阿三半島、教旨半島上,有好多股互相殺伐割據的軍閥,他們互相征伐的混亂程度不亞于大漢,在每一片土地上,魏延都可以扶持一方,對抗另外一方,等扶持方戰勝以后,風影衛特工們便拿著大漢內部淘汰掉的粗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中土特產跟扶持方換取戰俘,如此一來,即便是一團和氣的土地上,風影衛特工也唯恐天下不亂地挑起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以便于拿那些被大漢子民嫌棄的破爛貨去換取那些異族的俘虜。
到了后來,干脆直接告訴某些部落的酋長們,大漢就是要奴隸,鼓勵他們去從事獵奴活動,那些部落的酋長們看到大漢出產的綾羅綢緞、精美瓷器、香醇茶葉、神仙忘憂丹,忘乎所以,積極地征伐敵對部落,積極地綁架其他部落的民眾,然后把俘虜來的奴隸向大漢人口販子換取大漢特產。
再后來,隨著大漢海軍的強大,以風影衛為首的大漢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的重要港口都設立了要塞和商站,那些被俘的奴隸們成串地押往那里的奴隸市場,由大漢人口販子們選購,買賣雙方拍板成交以后,人口販子們便用燒紅的烙鐵在奴隸們的臂上打上大漢紋章的烙印,然后奴隸們被關在要塞的地牢里,等湊夠一批就趕他們上船,運往中土,運往中土的奴隸全部歸由魏軍處置。
男**隸里面,那些暴虐兇狠不服漢化的就拉去挖礦,順遂一點兒的則派去耕田、曬鹽、放牧,在順遂的男奴里面挑選一些男童接受漢化教育,慢慢把他們漢化成漢人,當然這些男童是所有男奴里面最有天分最有資質的一群人,他們從小到大都接受儒家教育,便跟之前漢武帝的金日磾一樣,對大漢忠心耿耿。
女**隸里面,那些有姿色又很溫順的先放在紡織場、鹽場里一邊勞動,一邊接受漢化教育,經過半年觀察,若是她們仰慕大漢文化,愿意成為漢民,便可以脫去奴籍,轉為漢民,可以跟大漢男子成婚。而那些有姿色卻不太溫順的女奴們會按照桀驁不馴的程度依次發去紅粉營、青樓、神仙院、忘憂館等處為娼妓,那些毫無姿色的女奴則發配去耕田。
照顧到部分世家子弟們的特別性取向,在販賣來的男**隸里挑選眉目清秀身體健壯的放在神仙院、忘憂館里,供那些變態世家子弟玩弄。
奴隸的來源地,在前幾年僅能發展倭國群島、棒子半島兩個地方,等日后航海技術發達了,遠洋船隊技術成熟了,再逐步發展南洋猴子土著群島、阿三半島、教旨半島、歐羅巴洲成為新的奴隸源地。
把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葡萄牙、西班牙、俄羅斯等曾在后世侵略、奴役、糟蹋過華夏人的白狗們的祖先都搶來做奴隸,當然這也注定著要跟另外那個超級帝國羅馬對上,贏或輸決定著未來的世界局勢,魏延心中充滿了期待。
漂亮的洋妞若可以改造的就民族融合一下,若是不能改造的,最漂亮的放在紅粉營里供將士玩弄,次漂亮的洋妞放在青樓里供大漢子民們玩弄,特別的洋妞放在神仙院、忘憂館里供世家子弟們玩弄。
其他的大多都拉去挖礦、修路,反正華夏人受過的苦,也讓他們受受。
在魏延的帶領下,大漢族在未來的歲月里,會對所有異族進行溫柔的民族融合,大漢男子們跟隨他們的武侯魏延,將把漢人的種子灑向了整個天下,完成大漢民族布種天下的宏偉夢想。
……
在忙公事的間隙,魏延也沒有忘了自己的私事。
他正式納了大喬、小喬姐妹花為妾侍。
大喬小喬站在一起,并蒂蓮花,出水芙蓉,皆有沉魚落雁之姿,更為難得的是,她們都知書達禮,通音律,曉詩文,尤其擅長女紅,并非徒有美色而已。
魏延不是孫策、周瑜,他從來不做強取女人的事情。
歷史上的大喬,當初嫁給孫策并非是她所情愿的,陳壽的《三國志》中只有《吳書?周瑜傳》有這樣一句“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那個“得”字用得很絕,強行霸占的也是“得”,自愿送上門的也叫“得”,不知孫策、周瑜當時到底是哪一種“得”法。但根據史書記載的情形看,喬家肯定并無意于這兩位才俊,否則喬公也不必等到城破之后,才讓孫策、周瑜得到自己的兩個女兒。這時作為戰利品的大喬、小喬,也只能由兩個要好男人用另一種形式分去了。
魏延把大喬小喬從壽春送到義陽新城,并沒有馬上納了她們,過了半年,他察覺到大喬、小喬已經對他一往情深非他不嫁了,魏延才把兩女迎娶入門。
很多人對大喬、小喬的印象都來自于《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一章,在這一章里,諸葛亮這樣對周瑜說,曹操曾經發誓:“吾一愿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愿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這是諸葛亮紅口白牙說瞎話,曹操統一中國是想成就自己帝業不錯,但如果說是為了兩個女人,就太荒唐了。
羅貫中為了表明自己言之有據,還讓諸葛亮隨口朗誦曹植寫的《銅雀臺賦》,有這么兩句:“攬二喬于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實際上曹植的《銅雀臺賦》其中根本沒有這兩句,更重要的是,曹操建銅雀臺是在210年,曹植寫賦也當在此之后。而諸葛亮聯吳是在208年,這時,銅雀臺根本連影兒都還沒有,曹操得了二喬也不能往那里裝;諸葛亮除非真的先知先覺,至少提前兩年以上知道曹植的《銅雀臺賦》內容。
羅貫中杜撰這段情節的用意,是突出諸葛亮的睿智。諸葛亮本來是說服東吳一起抗曹的,但他玩了一個“倒高潮”,先用激將法刺激周瑜,說這曹軍反正咱也打不過,他們打你們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大喬、小喬兩個女人,你只要把她們獻出去就平安無事啦。這招很損,諸葛亮明白以周瑜的英雄氣概,是斷受不得這等侮辱的,為自保而獻妻,這哪里還是英雄!周瑜果然中計。
羅貫中的這番杜撰對后世影響甚大,二喬也就成為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名女人。因為沒有二喬,就沒有了蜀吳聯盟的基礎,就沒有了隨后的赤壁之戰,也就沒有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杰,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堪稱美滿姻緣了。郎才女貌,諧成伉儷,當然兩情相愜,恩愛纏綿。然而,二喬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實大喬的命是很苦的。孫策娶大喬的那年是二十四歲,大喬是十八歲,可惜天妒良緣,兩年后正當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孫策正準備陰襲許昌以迎漢獻帝,從曹操手中接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柄時,孫策被許貢的家客所刺殺,死時年僅二十六歲。大喬和孫策僅過了兩年的夫妻生活。當時,大喬充其量二十出頭,青春守寡,身邊只有襁褓中的兒子孫紹,真是何其凄惶!從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撫育遺孤。歲月悠悠,紅顏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時凋零!
那一世,嫁給孫策的大喬只有那一年多的幸福。
這一世,嫁給魏延的大喬將有數十年的幸福!
魏延體內,是那個來自二十一世紀的吊絲靈魂,作為吊絲,心目中自然有女神,曾經一度,他心目中的女神是林志玲。林志玲在電影《赤壁》里飾演的小喬,那娃娃音是非常地跳戲,讓人只記得她是林志玲而不是小喬,但在某個吊絲男的心目中,林志玲是所有扮演過小喬的女明星里面,長相氣質最為接近的,除了央視版《三國演義》里何睛之外,其他那些小喬們讓他無力吐槽。
可見到真正的小喬時,吊絲心道,讓志玲姐姐的小喬見鬼去吧。
魏延面前這個小喬,現年只有十七歲,青春飛揚,嬌嫩欲滴,而且萌得很可愛,十七歲少女的萌不是靠給小馬取個萌萌名就能展現出來,也不是靠娃娃音就能展現的。
不過,年過三十的志玲姐姐在《赤壁》里展現的小喬估計真有幾分赤壁時期小喬的風采,赤壁之戰爆發,小喬已經二十七八歲了,歷經孫策突然逝世、東吳變遷,周瑜此時雖然被孫權器重更被孫權忌憚,在此種狀態歷練下,幼嫩的小喬成長出志玲姐姐那種狀態,也未可知。
此處插句閑話,孫權此人雖然善于用人,但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任大都督,前三個皆早喪,陸遜直接是被孫權氣死,再看孫吳政權的兵權架構,都督們統領大軍在外,孫權時刻都有被這些大都督架空的憂慮,孫權是玩弄權術的厚黑高手,兩兒子爭儲的戲碼就把江東四大家族搞得元氣大傷,魏延從來不憚于揣測人性的最大惡意,莫非那四大都督都被孫權兔死狗烹了,就像南宋政權剛一穩定,趙構便解決了岳飛、罷免了韓世忠一樣。
環顧魏延身邊,十多個皆是絕色,身邊美女太多,讓魏延的眼光越來越高,孫策、周瑜一見傾心視為天人的大喬、小喬,在魏延眼里,并沒有達到天人的地步。
大喬和小喬是雙胞胎,長相相差無幾,氣質卻相差很大,大喬沉穩,小喬跳脫,不論沉穩,不論跳脫,都沒有達到極端,是魏延喜歡的性格。
魏延現在的眼光挑剔的很,任你是名女人,任你是絕色,只要你的性格讓老子受不了,老子就懶得伺候你。
魏延曾經有一度就非常地不想理會那個才女蔡琰,幸得蔡琰愛魏延愛到極致,為魏延改變了她一些文藝女青年惹人厭的毛病。
魏延是想給她們足夠的空間去表現她們的靈性,但魏延現在女人實在太多了,幫助這些女人大起了肚子之后,還有一大堆軍國大事等著他處理,他還真沒有太多時間去陪每個妻妾去展現她們各自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