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林朝陽夫妻倆也不時會分隔在燕京丶香江兩地,但那種感覺跟林朝陽到美國來完全不同。
因此夫妻倆在紐約見面,竟有種久別重逢的感覺。
一番溫存過後,陶玉書去洗了個澡,又把公寓裡裡外外參觀了一遍。
「出版社倒是挺大方的,給你租了這麼一套公寓。」
「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一年給他們貢獻上千萬的營收,最主要是他們很看好我下部小說在美國大賣。」
陶玉書回到牀上,側身鑽進他的懷裡,凹出一道充滿誘惑力的曲線。
「那你這小說要寫到什麼時候?」
「怎麼找也得一兩個月吧。」
「那不是趕不上林氏上市了?」
林朝陽輕笑道:「這有什麼關係。上回明報企業上市我倒是去了,結果還不是被那幫報紙挖苦是『成功女人背後的男人』?」
陶玉書發出輕笑聲,「誰讓你非得站在後面,大大方方的站在前面有什麼不好的。」
「我這不是爲了突出你的『女強人』形象嘛。」
夫妻倆玩笑了幾句,陶玉書突然感覺身下有異長。
「怎麼這麼快又起來了?」
「久旱逢甘霖唄。」林朝陽說話的時候,手也沒閒著。
「唔——輕點。」
一夜春風好幾度,一大早林朝陽明顯感覺腰有些酸。
不過聽著陶玉書略微沙啞的聲音,他覺得腰痠點也是值得的。
就是不知道這公寓的隔音是不是真如蘆安·瓦爾特說的那麼好。
夫妻倆早起已經是九點多了,公寓壓根沒開伙,林朝陽就帶著陶玉書出門吃了個早餐。
紐約城牛馬千百萬,所以手推車小攤到處都是,引得陶玉書好奇的看個沒完。
她是第一次來紐約,也是第一次瞭解紐約人的生活狀態。
「感覺紐約人的生活狀態還不如香江。」
『哪個大城市的普通打工族都不容易。』
夫妻倆漫步到哈德遜河畔,這裡有間船塢咖啡館,兩人坐到戶外的遮陽傘下點了些吃的。
麪包丶果醬丶果切丶咖啡,吃的陶玉書眉頭緊皺,跟林朝陽吐槽道:
「難怪人家雜誌讓你寫美食專欄,這吃的味道也太差了。」
說到吃的,是個中國人都能在美國人面前展現出爆棚的優越感。
用過不算早餐的早餐,夫妻倆沿著哈德遜河散步。
河邊的陽光直射,清風拂面吹來鹹腥的滋味,各色遊艇停在船塢裡,在陽光下,遊艇的桅桿丶輪舵丶玻璃和倒影反射著刺目的光。
「刺眼的資本主義啊!」林朝陽隨口挖苦道。
陶玉書的眼神落在到處飛蕩的海鷗身上,「我們現在也是資本家,你嘴下留情啊!」
「我們不一樣,我們是有良心的資本家。」
「沒正形。」
下午夫妻倆又到紐約城的各處景點逛了逛,陶玉書來美國是出差,林氏影業下個月就要上市,她還有一堆事要忙,所以次日一早便登上了回香江的飛機。
等陶玉書離開,林朝陽帶著幾篇寫好的文章找到了位於西43街的《紐約客》
雜誌社。
林朝陽找過來的時候,羅伯特·戈特利布有些驚訝。
他跟《紐約客》的那幫供稿作家接觸的時間長了,知道要規劃個系列專欄對這幫作家來說的難度。
現在距離他上次和林朝陽見面才過了半個月,這效率太高了。
上次大家聚會聊天時的驚歎,如今化爲了實際。
羅伯特·戈特利布跟林朝陽寒暄了幾句,又帶他參觀了一下辦公室。
「以後你就是我們《紐約客》的專欄作家了,得了解了解這裡才行。」他笑著說道。
《紐約客》在西43街的辦公室分了兩層樓,分別在18樓和20樓。
20樓是《紐約客》雜誌社的大本營,雜誌社的諸多部門和編輯都在這裡辦公,在18樓辦公的則是一幫特約撰稿人。
《紐約客》能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屹立於美國新聞界和文化界的巔峰,除了是因爲擁有一羣出色的編輯之外,最關鍵的是發掘和培養了一批出色的作家。
寫出過《麥田守望者》的J.D.塞林格丶被所有非虛構寫作記者所崇拜的約瑟夫·米歇爾丶傳奇記者詹姆斯·鮑德溫———·
「他們,就是《紐約客》最大的資產!」
在介紹18樓辦公室的格子間裡,那一個比一個憂鬱丶眉頭緊鎖的作家時,戈特利布的神色間充滿了驕傲自豪。
「羅伯特,你真該讓他們多曬曬陽光!」林朝陽調侃道。
戈特利布苦笑著說:「別鬧了,你以爲我能指揮得動這幫人嗎?」
他接任威廉·肖恩成爲總編時,《紐約客》作家羣可是狠狠的抗議了一把,
即便戈特利布身爲總編,也只能採取懷柔的方式來處理。
「別看他們好欺負的樣子,真出了事,就跟炮彈一樣,一點就著!」
吐槽了一些手下作家的桀驁,戈特利布帶著林朝陽回了辦公室。
林朝陽將他這些天寫了幾篇文章掏了出來。
「我是第一次寫這類文章,沒什麼經驗,而且也是第一次用英語寫作,可能需要你們的編輯先幫忙把把關。」
「我很難想像,林,這竟然是你第一次用英語來寫作!」
草草看過幾篇文章,戈特利布的語氣滿是驚歎。
他的反應並不是作假,是實實在在的被林朝陽的英文書寫能力驚到了。
「你是怎麼做到的?」
「大概是因爲我以前做圖書管理員,看了許多英文原版書。」
原來是這樣,戈特利布微微頜首。
但他卻不認爲只是當圖書管理員就能練就一手如此高超的英文書寫能力。
林朝陽的英文寫作水平甚至超過了他所見過的大多數美國作家,這樣的能力若沒有刻苦的鑽研學習是萬不可能達到的。
而且他覺得林朝陽他們這些東方人的謙虛實在不算是個好習慣,這文章明明寫的這麼好,還說什麼需要編輯來把關。
「恬淡丶真誠丶深厚,每一個單詞和句子都透著讓人仰視的生活態度。
這不僅是一種優雅的生活態度,更是藝術。施與受,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
戈特利布對這幾篇文章讚不絕口,迫不及待的叫來了副手麥格拉思,將林朝陽的這幾篇文章交給他,讓他來負責林朝陽的專欄。
「林,我本人非常看好你的這種寫作風格,但我還是要先跟你說明。
我們是雜誌,所以專欄存在的長久與否也要視讀者的歡迎程度。」
「這一點我明白。不過,羅伯特,這樣的專欄我不太可能寫太長時間。」
林朝陽跟《紐約客》一般的撰稿人不一樣,他成名多年,常年筆耕不輟,因而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專欄寫作當中。
戈特利布非常清楚這一點,他沉吟著說道:「《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這幾篇文章我們可以先發表看看效果,你再多寫幾篇湊成一個季度。
未來如果讀者反響好的話,我們可以每年做一個系列的專欄文章,怎麼樣?
一戈特利布的這個點子不錯,林朝陽欣然同意,「可以。」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你這一系列的專欄文章需要一個好聽點的名字,你想好了嗎?」戈特利布問。
林朝陽神色沉吟,說:「就叫《舌尖上的中國》吧。」
戈特利布口中唸了兩句,露出笑容,「很好!」
林朝陽在《紐約客》雜誌社待了一上午,跟戈特利布有說有笑,也成了《紐約客》許多編輯和作家眼中的焦點人物。
大家都很好奇,這個能讓戈特利布願意花費一上午時間相陪的亞裔面孔是何許人也。
「《楚門的世界》看過沒?它的作者!」
林朝陽的身份沒什麼保密的,在它剛到辦公室的時候,戈特利布就給幾個親近丶得力的編輯和作家介紹過。
沒用一上午的時間,關於林朝陽的身份已經傳遍了,大家也對這位來自中國的作家充滿了好奇。
要知道,在《紐約客》這份美國頂尖的文藝雜誌上,中國人的身影也不多見,林朝陽前些天才剛剛接受了《紐約客》的專訪,今天又出現在雜誌社。
聽說他要在雜誌上開專欄,大家更感覺意外,看來這位中國作家深得戈特利布的欣賞啊!
自《紐約客》雜誌社離開,林朝陽便回到了安索尼亞公寓。
專欄文章寫了幾篇,要等發表後的效果再動筆,陶玉書也回了香江,接下來他得把重心放到新作上了。
有前幾天對羅恩·伍德魯夫的大量採訪資料,和一路在美國體驗的風土人情,新作的開篇很順利。
不過他終究不是美國人,短暫的體驗在深入寫作時還是會遇到一些難題。
有時候林朝陽會跑到紐約中央圖書館查查資料,有時會把蘆安·瓦爾特叫到家裡跟他交流交流創作細節,大多時候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進入寫作狀態後,他每天大概7點半起牀,然後下樓在附近的咖啡館吃個早餐,散散步後回到公寓開始寫作。
寫到下午兩點,就出門吃個午餐,之後就在外面遊蕩,
寫書大半個月時間,他的足跡遍佈中央公園到哈德遜河,59街到110街,將整個上西區逛了個遍。
當然,他的遊蕩不是無所事事的遊蕩,他會跟陌生人搭話,聊聊天,也算是一種採風。
等到傍晚七八點吃完晚飯再回公寓,接著寫上兩三個小時才睡覺。
如此循環往復。
對了,中間他還去了兩回華爾街。
到6月中旬的最後一天,他的新書已經寫了10萬字,效率相當可觀。
這天他接到《紐約客》麥克拉思的電話,說6月最後一週的樣刊已經出來了。
林朝陽《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專欄文章的第一篇《自然的饋贈》就登在上面,他爲此特地跑了趟《紐約客》雜誌社。
《紐約客》自創刊以來,便堅持使用漫畫呈現紐約都市生活抑或時政大事,
至今未變,這不僅是雜誌一直以來的特色,也是所有讀者對它的固有印象。
內頁的三欄版式丶卡爾森字體丶插圖和GG分佈,在近幾十年當中也未曾做過多大改變。
林朝陽的專欄文章被放到了「生活與信箋」(LifeandLetters)欄目中。
在麥克拉思看來,《舌尖上的中國》的幾篇文章寫的是飲食,但更多的是文化丶是人與自然的相處丶社會的發展變遷,放在「生活與信箋」當中風格是十分契合的。
「林,你覺得怎麼樣?」麥克拉思問正翻著樣刊的林朝陽。
「很好。」
麥克拉思點了點頭,「那就沒問題了。下週一,這份刊物就將出現在美國各大書店和書包攤上。」
《紐約客》一年當中大部分時間是週刊,每週一出刊。
帶著一份樣刊,林朝陽離開了《紐約客》雜誌社。
「林,你真不考慮用電腦來寫作嗎?」
過了幾天,蘆安·瓦爾特再次被林朝陽呼叫到了安索尼亞公寓諮詢小說創作中的生活細節問題。
「你用中文寫作的時候我不知道,但現在用英文寫作,應該還是很方便的。」
「手寫更有感覺。」
蘆安·瓦爾特聳了聳肩,他認識的每個作家似乎都有點獨特的個人癖好,林朝陽這種已經算是非常健康的了。
他看了看手錶,「已經中午了,準備請我吃點什麼?」
「我給了你帶薪摸魚的機會,不應該是你請我嗎?」
「你一年的版稅比我十年賺得都多,別這麼吝嗇了。」
兩人互相開著玩笑,出門去覓食。
有個午餐搭子,林朝陽的覓食範圍拓寬了不少,和蘆安·瓦爾特跑到了86街的一間老鋪子:巴尼格林格拉斯餐館。
據蘆安·瓦爾特說,這家店從1908年開業,已經有八十多年曆史了,特色是鱘魚丶三文魚和白鮭魚。
「它在紐約的美食客當中有個綽號,叫鱘魚王。」
蘆安·瓦爾特眉飛色舞的給林朝陽科普著小店的歷史和特色。
「嗯,還不錯。」
林朝陽品味著店裡的特色薰三文魚,給出了自己的評價。
聽著他的評價,蘆安·瓦爾特略顯不滿,吐槽道:「你這種難伺候的食客,
估計沒有餐廳會歡迎。」
結帳的時候,林朝陽在桌上押下了一張5美元的紙幣,服務員頓時喜笑顏開。
「歡迎下次光臨!」
「你瞧,我有另一種受歡迎的方式!」林朝陽揚了揚眉毛。
蘆安·瓦爾特嘀咕道:「有錢真是了不起,爲什麼不自己開車?」
「林,我們來華爾街幹什麼?」
吃過午餐,蘆安·瓦爾特沒回蘭登書屋,難得有摸魚的機會,他今天是不打算回去上班了,跟在林朝陽身後,誰拿他都沒辦法。
他輕鬆愜意的品著咖啡,手裡翻著最新一期的《紐約客》。
「林,雖然不想承認,不過你的散文寫的確實不錯。我們同事也在看,都說寫的好。」
「是嗎?」林朝陽的聲音有些心不在焉。
「當然了。你的文章很有意思,看似寫飲食,實際上寫的卻是社會的發展丶
歷史的演化丶人與自然的相處—————」」
蘆安·瓦爾特連著誇了幾句,沒聽到林朝陽的迴應,他擡起頭。
只見林朝陽正滿面嚴肅,眉頭緊鎖的如同山川溝壑,眼神落在手中的報紙上「有什麼大新聞嗎?」
林朝陽搖搖頭,「沒什麼。不是美國的事,是中國的華東丶華南地區出現了SZ。」
自5月份開始,國內個別省份連續出現了暴雨天氣,正值入夏時節,人們原本以爲只是梅雨提前到來而已。
誰也沒想到,反常的暴雨卻連續不斷,並且是在多個省份都出現了這種情況。
有的省份在短短半個月內降雨量就超過了1600毫米,幾乎達到了全年的降雨量,江淮兩省目前已經出現了SZ。
他看的是《華爾街日報》,一份美國報紙對中國內陸地區的SZ報導自然不可能太過詳細,但林朝陽是知道這次SZ有多嚴重的。
「看起來很嚴重?」蘆安·瓦爾特問。
「是挺嚴重的。」林朝陽放下了報紙,說:「蘆安,我得回國了!」
林朝陽說這話的時候,眼神嚴肅的讓蘆安·瓦爾特以爲他下一秒就要扯下衣服露出大寫的「S」和紅褲。
「你要救災去嗎?」蘆安·瓦爾特試探著問。
「是賑災。」
林朝陽沒有察覺到,蘆安·瓦爾特鬆了口氣,然後露出欣賞之色。
「沒看出來,像你這麼吝嗇的人居然還會想到去賑災。」
林朝陽正色道:「我的吝嗇是分人的。」
捱了一記暴擊,蘆安·瓦爾特神色不爽,正琢磨著該如何反擊,林朝陽卻已經站起了身。
「林,你去哪?」
「回去收拾東西,去機場。」
林朝陽頭也不回。
那一刻,蘆安·瓦爾特真覺得他的背影真有幾分克里斯多福·裡夫的風采。
可惜是個吝嗇鬼!
「林,賑災也別忘了寫小說。」
跨越大洋飛行,不可能林朝陽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他是第二天才走的。
去機場當然需要蘆安·瓦爾特這個司機出馬,他在車上還不忘叮囑林朝陽寫小說。
「你可真貼心!」
林朝陽拎著行李下了車,蘆安·瓦爾特目送他進了機場。
半天后,林朝陽走出啓德機場的通道,一眼就看見了陶玉書和兩個孩子。
她們的身邊還有幾個保鏢,不過都是分散開混在人羣裡,看上去很不起眼。
林朝陽一出門就是四五十天,家裡兩個小的見到林朝陽興奮的不得了,一個勁兒的喊爸爸。
「你回來的還真巧,正好明天公司上市!」
「我就不去了,省得又被媒體挖苦。」林朝陽玩笑著說道。
「都回香江了,還是去吧,公司又不是年年上市。」
夫妻倆說著話上了車。
林朝陽關心起內地的情況,他在美國瞭解的資訊非常有限。
「情況不樂觀。」陶玉書的表情憂心,「我給家裡打電話,現在報紙,
電視上全是SZ的新聞,前兩天我派了《明報》的記者去內地。」
「你看看報紙吧。」陶玉書遞來了兩份報紙,一份是《明報》丶一份是《大公報》。
香江與內地聯繫緊密,近期內地SZ的消息頻現於報端,香江媒體也多有報導,牽動了許多香江市民的心。
這兩份報紙上轉載了一些內地報紙對SZ情況的報導,還有兩家報紙自己對SZ
的報導SZ在6月中旬以後集中爆發,報紙上的文字和圖片觸目驚心,林朝陽看完之後也不由得滿心憂慮。
他知道,眼下媒體所報導的情況還遠未到達這次SZ的巔峰,真正的考驗將會在7月份到來。
「我跟周同志聊過,這次SZ的面積太大了,而且第二波強降雨已經在一些地區開始。摁下葫蘆浮起瓢,上面現在救災的壓力也很大。」
陶玉書說話的時候擰著眉,又說:「咱們得多捐點錢。」
林朝陽說道:「捐錢是一定的,不過光捐錢還不夠。我們自己的力量終究有限,還是要號召更多的人蔘與進來。」
陶玉書頜首認可林朝陽的話,問:「你有什麼想法?」
「正好明天公司上市,我們可以借這個機會—」
翌日,香江聯合交易所。
佔地上千平方米的交易大廳寬敲而明亮,大廳中央的櫃位呈四方形排列,森嚴有度。
臨近開盤時間,穿著紅色馬甲的交易員們已經嚴陣以待,往常閃爍著各種股票數據和公司信息的巨大電子顯示屏這會兒還未開啓。
數著時間,聯交所的工作人員打開了電子顯示屏,簡單調試之後,林氏影業的股票代碼和上市首日的相關字樣出現在屏幕上。
大廳內,來自林氏影業的高管丶導演丶明星丶編劇齊聚一堂,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自傲丶期待的神情。
今天是林氏影業上市的日子,公司裡有頭有臉的人都被邀請來了。
除了內部的人,交易大廳裡還有不少與林朝陽夫妻交好的朋友丶生意夥伴以及參與林氏影業上市過程的券商們。
大家都是盛裝出席,幾十位嘉賓聚在一起,喜氣洋洋的同時,氣氛熱烈而莊重。
另外在採訪區,還聚集了近百位來自兩岸三地各大媒體的記者,他們早已經架好了攝像機丶照相機。
所有人都在等待著敲鐘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