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7章 吳黨裂痕

五月下旬,崇州的氣溫已經算得上炎熱了,元嫣穿著薄衫,露出半截如藕似玉的手臂,端坐在竹榻邊,給太后梁氏讀從南陽寄來的書信。

太后梁氏害眼疾,一直無法治好,如此只能看到糊塗的影子,有信函過來,是根本無法讀了,好在有無嫣在身邊,總要比幾個侍女趁心。

“淮東在信陽收購藥材哩,南陽缺少藥民,雖佔了半座桐柏山,西面還有伏牛山,倒是不能拿藥材跟淮東換糧鹽,侯爺在信裡的口氣,還是十分的惋惜……”元嫣就著信裡的內容說道。

“是啊,沒有產出,再多的財物也是隻會坐吃山空,而南陽那麼點丁口,根本就養(yǎng)不活兩萬兵馬,將來董原要截斷航道,南陽那邊會先急了吧?”太后梁氏最後一句話倒是問苗碩的。

苗碩這些年掌管虞東宮莊,軍事上雖沒有什麼能力,但治政的見識到是不淺,特別是近來梁氏跟淮東關係改善之後,海陵王府的日子就舒坦許多,除了跟南陽、江寧等地的信函往來不受控制外,他平時進崇州城也不再受限制,也能及時看到江寧及各郡府的塘抄,消息就不再閉塞,說道:“淮東是好手段,聽說維揚、江寧布鐵,幾乎都是產自淮東,而江寧、維揚等地的糧價,差不多比淮東高一倍。只要南陽、信陽等地,糧鐵布等物不能自給自足,就靠著淮東;董原也無法限制淮東的觸手,往淮西伸。要是各府縣的地方宗族,都說淮東的好話,將來,將來就什麼都說不定了……”

太后梁氏曉得苗碩嘴裡的“說不定”是指什麼,輕嘆了一口氣,問道:“如今到處都在說淮東秋後要打閩東,淮東遞到江寧的密摺,也是成了明折,皇上也下旨允了,這秋後一役真是很關鍵啊……”

*************

江寧藏津橋前的澤園,是左都御史餘心源一家在江寧城裡的住所。

餘府東苑小園的小亭裡,餘闢疆坐在其父餘心源身側,陪著到餘府來做客的謝朝忠說話。

謝朝忠隨新寧南下時,家眷都留在燕京,沒於戰(zhàn)事,謝家僅有三名子弟趁隨崇觀帝出燕京突圍之際,逃到江寧來投靠謝朝忠。

謝朝忠雖得新帝信任,執(zhí)掌江寧御營軍,但在江寧的根基太淺,在江寧御營軍裡,也沒有幾個嫡系能用,而無數(shù)人又盯著御營軍都統(tǒng)制的位子,不得不在江寧城裡找一強援。

餘心源本與陳西言同爲吳黨的中流砥柱,以左都御史執(zhí)掌都察院,乃江寧言官之首,本身又是丹陽大族出身,謝朝忠續(xù)娶餘心源的內侄女爲妻,這纔算在江寧城裡有了根基。

餘謝彼此借勢,在江寧城裡也算是強橫,但也非事事如意。

“倒非我不給姑父面子,只是陳西言這老匹夫實在不識擡舉,年前御營軍給董原撥走兩萬兵馬,錢糧沒有縮減不假,但也是之前欠御營軍的賬太多,剛好能將之前的欠賬補上。如今這老匹夫要扣御營軍的錢糧不說,還說什麼要精兵簡政,”餘心源武將出身,說話粗魯,在餘心源面前指責陳西言也無顧忌,“御營軍拱衛(wèi)帝都,陳西言要減御營軍的兵馬,是什麼居心?程餘謙那老匹夫,也跟著湊熱鬧,說要整肅御營軍。說是整肅御營軍,還不是合起夥要整我謝朝忠嗎?”

御營軍一度擴編到十萬之數(shù),給董原帶走兩萬人,還有八萬之數(shù),分隸八軍。

謝朝忠出任御營軍都統(tǒng)制近有兩年時間,但承襲江寧守備軍而來的御營軍,戰(zhàn)力、軍容都遠不如李卓時期;甚至給董原帶去淮西的兩萬兵馬,最後也都給董原狠心打散的編爲屯卒。

董原在淮西大肆擴編屯卒,有別的用心在,但主要還是御營軍兵馬實不堪用。

去年入秋後兩萬御營軍兵馬隨董原入淮西,不要說與燕虜鐵騎對抗了,移駐之時就出現(xiàn)很多耐不住辛苦的逃卒,以致徐州戰(zhàn)事期間,董原根本就不敢用御營軍的兵馬,只能依仗肖魁安所部。

御營軍兵馬在淮西的種種表現(xiàn),董原有奏,劉庭州也有密摺專呈其事,叫陳西言擔心等敵軍兵臨江寧城下,御營軍兵馬雖衆(zhòng),但也很可能會不戰(zhàn)而潰。

另一個就是御營軍兵馬太多,錢糧消耗壓力太大,淮東勢力越發(fā)的膨脹,陳西言就越有心整肅御營軍,支持董原將調入淮西的兩萬御營軍打散編爲屯卒,纔是第一步。

只不過謝朝忠斷不會認爲自己沒有治軍的本事,只會認爲陳西言事事找他的麻煩,甚至御營司商議御營軍的事情時,陳西言也斷不會只請謝朝忠一人過來,而是將謝朝忠及御營軍八位統(tǒng)制將領一起列席。

御營軍承續(xù)原江寧守備軍而來,八軍統(tǒng)制倒有六位都是出身江寧守備軍的將領,跟老上司程餘謙關係密切,他們有要列席御營司軍議的資格,自然也就不大理會謝朝忠這個暴發(fā)式崛起的上司——謝朝忠理所當然將這個視爲陳西言、程餘謙對他怕制肘。

便是給董原打散編爲屯卒的兩萬御營軍兵馬,其將校多爲謝朝忠提拔起來的親信,他們巴不得離開淮西這個四戰(zhàn)之地,給打發(fā)給江寧也沒有抵制,但到江寧之後,自然要訴苦董原及劉庭州對他們事事刁難,還要求謝朝忠在御營軍裡重新安排將職。

一方面謝朝忠要往御營軍安排更多的將職,而陳西言這時候又主張整肅御營軍,要精兵簡政,在永興帝面前鬧了好幾次。

謝朝忠這些天一肚子怨氣,這時候在餘府又怎麼可能不抱怨?

餘心源雖爲言官之首,但未列相位,給排除在真正掌握兵權、財權的御營司及軍領司之外,所以在廷爭時,也幫不了謝朝忠。

往深裡一層說,陳西言退隱之後,吳黨以餘心源爲首,偏偏寧魯之爭時,淮東將陳西言推出來,聯(lián)絡嶽冷秋、程餘謙等人共同擁立寧王。陳西言挾擁立之功,理所當然的成爲諸相之首,餘心源只落得一個左都御史的職差。

與相位錯身而過,餘心源心裡有著說不出的失落。

聽著謝朝忠滿腹怨言,餘心源只是沉著臉,不應聲。

“精簡御營軍,錢糧節(jié)減下來,想投到哪裡去,”餘闢疆質問道,“我看陳西言薦嶽冷秋去江州之時,就想好現(xiàn)在這一步;如今淮東計劃在秋後對閩東用兵,陳西言又諫言加強江州,要嶽冷秋能在秋後同時在江州對豫章用兵。陳西言倒是越老越糊塗,忘了當年誰整的他,這時候竟一心要將嶽冷秋撐起來……”

寧王繼位之後,餘闢疆得了出知濠州的差遣,當時陳明轍出知嘉興。

同爲吳黨新秀,餘闢疆自然是事事跟陳明轍相比。雖同爲知府,但濠州與嘉興相比,有天壤之別。雖出知濠州,餘闢疆心裡卻是滿腹怨言。

去年燕虜大軍南下之際,河淮動盪,眼看著連濠州也難保,餘闢疆便託病離開濠州,濠州知府由劉庭州兼任。

餘闢疆在江寧一“病”大半年,想重新出來任事,陳西言卻要他將“病”養(yǎng)好再說,他心裡怎麼沒有怨恨?

柳葉飛叛投之事給淮東揭開,餘心源本以爲有望補嶽冷秋的相位,組織都察院言官彈劾嶽冷秋最力,自然也有清算跟楚黨的舊恨在內;而當時陳西言卻是極力要保嶽冷秋。

陳西言要保嶽冷秋,倒不是忘了以往的黨爭,而是江寧這邊,實在找不到比嶽冷秋更知兵事的有聲望的官員。

嶽冷秋雖爲文官,但當年以兵部侍郎整肅燕山防線,又出任東閩總督鎮(zhèn)懾奢家,繼而出任江淮總督,都有不俗的表現(xiàn),對長淮軍、徽南軍及廬州軍都有很深的影響力。有嶽冷秋在江寧,每遇兵事,新帝也只是最重視嶽冷秋的意見,根本沒有謝朝忠表演的舞臺。

嶽冷秋在廟堂拜相,對朝廷掌握局勢,抑制地方勢力,有百利而無一害;陳西言保他,也是爲顧全大局。

嶽冷秋最終還是辭相離任,餘心源卻未能如願補上嶽冷秋離開後空下來的相位。主要是背後有淮東撐腰的林續(xù)文極力反對,聯(lián)絡其他人一起反對吳黨同時有二人佔據(jù)相位,永興帝也顧慮吳黨勢力過於強大,不合制衡之道;餘心源卻怨陳西言這回又沒有幫他說話。

陳西言要精簡御營軍,節(jié)減錢糧以增加對江州及淮西的投入,倒是勾起謝朝忠、餘心源、餘闢疆三人的新仇舊怨。

謝朝忠與餘心原發(fā)著牢騷,餘心源的話倒是不多,他的城府還不至於只圖一時嘴上之快,他考慮要深遠一些。

淮東計劃在秋後打閩東,陳西言同時要嶽冷秋在江州對豫章用兵。

淮西局面逐漸穩(wěn)下來,江寧這時候全力保江州的,是有能力支持嶽冷秋同時對豫章用兵的。

這個策略是要奢家首尾難相顧,同時能壓制淮東的光芒過於強盛,陳西言要用嶽冷秋去分淮東的勢,以遏制淮東的野心繼續(xù)膨脹下去。

只要嶽冷秋能順利收復江西,董原在淮西又能站穩(wěn)腳,林縛的野心再強,也只能暫時窩在淮東。陳西言的用心不可謂不良苦,這個局面對餘心源卻是極不利。

一方面謝朝忠的權柄會給削減,甚至可能給架空,成爲名義掌握御營軍的擺飭;一方面嶽冷秋若能順利收復江西,爲了不讓嶽冷秋在江西坐大,就只能讓他歸朝重新拜相,將在短時間裡徹底杜絕餘心源拜相的可能?

更重要的,陳西言此時視董原爲吳黨中人,也更看重董原,在董原之外,則更重視培養(yǎng)自己的門生陳明轍——餘心源此時心裡也有給陳西言徹底拋棄的感覺,也怕陳西言爲了固鞏自己在吳黨內部的地位,再一腳將他徹底的踢開。

“朝忠,要是你率軍去江西,可有把握?”餘心源兀然問道。

第82章 大敗第77章 前哨第四十六章 治獄(一)第117章 天下危局第127章 皇城第51章 三女爭豔第8章 不能打第75章 密約(二)第40章 縱虎離間第130章 驅狼爲虎第14章 鶴灘第42章 再勤王第10章 血書第91章 大喜之日第二十六章 東陽通判第48章 花亭第107章 戰(zhàn)起第95章 危機未解第67章 牙人難做第75章 攻寨第122章 浙南戰(zhàn)事尾聲第39章 糧足傷農第29章 山間禪院第一百三十五章 船行河上第15章 裂痕第一百三十五章 船行河上第87章 接戰(zhàn)第六十四章 後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下堂書第62章 嶽冷秋第46章 國相第56章 太行山奇兵第121章 聞信驚雷第75章 摧枯拉朽第5章 黑水洋第十四章 東陽鄉(xiāng)黨第16章 誰能知心第73章 花燭夜第九十章 分贓(一)第69章 爲何造反第18章 備戰(zhàn)(一)第147章 暗流第116章 亂兵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三十一章 論功待賞第十八章 私養(yǎng)寇兵第114章 逃離第48章 雪天圍獵第21章 敵戰(zhàn)奇謀第31章 求援第134章 兵敗如山倒第90章 封河之計第135章 遺計第12章 餌與陷阱第86章 河淮之危第85章 津海之利第13章 假冒特使第74章 津海登陸第71章 俘將第52章 江寧行第19章 聲東擊西第二十二章 跋扈的風情(二)第48章 信傳浙南第4章 少女情懷第74章 顧慮第142章 棋子第48章 殘寇第25章 後患無窮第84章 鶴城司軍塞第48章 殘寇第14章 激將第3章 海塘說策第29章 山間禪院第六章 船行江上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49章 戰(zhàn)勢第一百三十一章 奇襲上林裡(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迷局(二)第114章 猝然接戰(zhàn)第七十章 江中取銀(二)第17章 釣魚作戰(zhàn)第17章 休整第21章 投附第一百四十三章 林庭訓之死(三)第84章 牽鼻子第161章 漢水登高(一)第51章 散彈殺人馬第71章 俘將第79章 火中慄第21章 斷糧第36章 徐州攻略第4章 投效第73章 舟行海上第46章 搶灘第57章 好快第2章 新學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118章 嵊泗初定第106章 頑固不化第65章 雪中送炭
第82章 大敗第77章 前哨第四十六章 治獄(一)第117章 天下危局第127章 皇城第51章 三女爭豔第8章 不能打第75章 密約(二)第40章 縱虎離間第130章 驅狼爲虎第14章 鶴灘第42章 再勤王第10章 血書第91章 大喜之日第二十六章 東陽通判第48章 花亭第107章 戰(zhàn)起第95章 危機未解第67章 牙人難做第75章 攻寨第122章 浙南戰(zhàn)事尾聲第39章 糧足傷農第29章 山間禪院第一百三十五章 船行河上第15章 裂痕第一百三十五章 船行河上第87章 接戰(zhàn)第六十四章 後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下堂書第62章 嶽冷秋第46章 國相第56章 太行山奇兵第121章 聞信驚雷第75章 摧枯拉朽第5章 黑水洋第十四章 東陽鄉(xiāng)黨第16章 誰能知心第73章 花燭夜第九十章 分贓(一)第69章 爲何造反第18章 備戰(zhàn)(一)第147章 暗流第116章 亂兵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三十一章 論功待賞第十八章 私養(yǎng)寇兵第114章 逃離第48章 雪天圍獵第21章 敵戰(zhàn)奇謀第31章 求援第134章 兵敗如山倒第90章 封河之計第135章 遺計第12章 餌與陷阱第86章 河淮之危第85章 津海之利第13章 假冒特使第74章 津海登陸第71章 俘將第52章 江寧行第19章 聲東擊西第二十二章 跋扈的風情(二)第48章 信傳浙南第4章 少女情懷第74章 顧慮第142章 棋子第48章 殘寇第25章 後患無窮第84章 鶴城司軍塞第48章 殘寇第14章 激將第3章 海塘說策第29章 山間禪院第六章 船行江上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49章 戰(zhàn)勢第一百三十一章 奇襲上林裡(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迷局(二)第114章 猝然接戰(zhàn)第七十章 江中取銀(二)第17章 釣魚作戰(zhàn)第17章 休整第21章 投附第一百四十三章 林庭訓之死(三)第84章 牽鼻子第161章 漢水登高(一)第51章 散彈殺人馬第71章 俘將第79章 火中慄第21章 斷糧第36章 徐州攻略第4章 投效第73章 舟行海上第46章 搶灘第57章 好快第2章 新學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118章 嵊泗初定第106章 頑固不化第65章 雪中送炭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酒泉市| 长泰县| 奉贤区| 遂昌县| 肇州县| 体育| 江孜县| 泗水县| 乌恰县| 武汉市| 普洱| 湖州市| 江口县| 哈密市| 钦州市| 斗六市| 桂平市| 六盘水市| 榆社县| 神农架林区| 炎陵县| 宜春市| 乐业县| 年辖:市辖区| 青阳县| 肥东县| 民和| 新乐市| 峨山| 渭南市| 新邵县| 泾川县| 新郑市| 嘉鱼县| 霍林郭勒市| 鄂伦春自治旗| 广灵县| 道孚县| 沾化县| 杭锦旗| 高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