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突然出現,著實將大多數的人嚇了一大跳,特別是金鑾殿內的凡人更是驚得目瞪口呆。太宗皇帝高聲讚道:“聖佛來去無影,果然神通廣大!怪不得能保御弟西天取經!”
悟空一笑:“這還算什麼神通?厲害的還多著呢!”
“哦,希望有幸能向聖佛學些法術。”太宗道。
“好說,好說。”悟空笑道。
“悟空,”三藏問:“說一下,是何情況?”
“是這樣,”悟空道:“都是由於那場大戰,九百年前,秦、趙兩國發生的那場曠世罕有的大戰——‘長平之戰’,大戰以趙軍慘敗告終,四十萬趙軍將士投降被俘。秦軍主將白起嗜血成性,毫無好生之德,竟喪心病狂地將這四十萬趙軍降兵一夜之間全部坑殺!四十萬將士死不瞑目,冤魂怨氣沖天,便寄希望於閻羅主持公道,嚴懲白起之魂。卻不意被白起之魂逃脫,避掉了懲罰。如此,四十萬冤魂便再成陰軍,大鬧閻羅寶殿,誓言不拿白起絕不投胎轉世……”
悟空將四十萬陰軍之事向大家簡單一說,整個金鑾殿內一片沉寂。無論是人是仙,聽著這樣血腥的事,都會有窒息之感。特別是太宗皇帝,更是長吁短嘆:“爲將者怎可如此……”突然間又大驚失色,大呼道:“真會有陰軍起事?若真是如此,那四十萬陰軍到來,如何應對?”
三藏微微一笑:“萬歲莫驚,那些陰魂是來不了陽間的。”
太宗心裡稍安,不由地感嘆不已:“不想近千年前的慘案,鬧到了現在,還沒有了結!”
“聖佛,”妙月道長對悟空道:“此事該了結了!”
悟空點頭:“對,只要找到白起,便可了結!”
妙月一愣:“一個陰魂,怎會找不到?”
悟空一笑:“我也是這樣想的。”
“這兒有兩位奇人,可以一試!”太宗皇帝一指站在他的左首的兩個仙風道骨的文官:“這是我當今大唐最出色的兩位星師,精於占卜,也許能卦出白起之魂的去向。”
兩個文官立刻伏首出列,這兩個人雖身穿文官官服,但渾身上下卻有一股仙風。
“李淳風,袁天罡,”太宗問:“你二人能否算出白起的去向?”
“哦,”二人向三藏、妙月師徒幾人看了一眼:“我等在神仙面前施法,豈不班門弄斧?”
“不打緊,不打緊。”悟空笑道:“快快算來,讓俺老孫看看!”這下倒勾起了這猴子的好奇心,其他人也有同感,他們都想看看這流落在民間的卜卦之術,到底如何?
太宗皇帝也向他們微微一笑:“你們兩個不是人稱‘半仙’嗎?兩個‘半仙’便是一個‘神仙’!朕倒要看看,朕的這兩個‘半仙’,能否抵得過一個‘神仙’?”唐太宗李世民當然不會放過這次機會,這是驗證二人法術的大好時機!因爲這二人平日裡雖說能算天算地,卜知未來,但到底算得準不準呢?甚或是不是招搖撞騙呢?只有天知道——無從考證!現在有機會了,讓他們在佛、道兩家的祖師面前施法,便有考證的了!
兩個星師只得道:“讓各位神仙見笑了!”二人便擺出卦卜,卜算起來。
沒過一會兒,便卜卦結束。二人收起卦卜,向太宗皇帝伏首回報:“臣等算得,白起去了東面!”
話音雖輕,卻給悟空帶來無比震撼!他不住地打量著眼前的這兩個人:“卜卦之術,如此厲害?”關於這白起之魂的去向,閻羅鬼王、地藏王菩薩、諦聽,另外肯定還有天上的諸仙,包括玉皇大帝,甚至還有其他的菩薩,甚或佛祖,都用出了他們最大的神通、法力來全力搜尋了,但至今仍讓白起逍遙法外。可見找到白起之魂的去向,需要多大的法力!特別是時間已經過去了九百年!物品、環境早已斗轉星移,各種痕跡即使不消失怠盡,也已變得微不可查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二人竟還能算出白起之魂的去向!就連悟空自己,用上了看家本領——火眼金睛,又外加成正果得佛體之後得來的“佛眼”神通,合爲佛眼金睛,這纔看到了白起的影子。“這流落於民間的卜卦之術,怎會如此精妙!”悟空暗歎不已。而其他的人則沒有悟空這樣的反應,因爲他們沒有施出法術看到白起之魂的動向,當然也對於二人的卜算不能驗證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齊刷刷地投向了悟空,等待悟空的驗證。
悟空重重地點了點頭:“此二人真乃世間高人,卜卦正確!”
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句話便震驚了所有人。特別是太宗皇帝,瞪大了眼睛:“真是如此?李淳風,你與朕所說之事,莫非真有其事?”
這李淳風便是這二位星師中的一個,另一個是袁天罡。二人同爲當世大唐最出色的星象師,被世人稱爲“半仙”。最重要的是,這二人絕對不是虛構出來的人物,而是歷史上確有其人!並且還是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兩個人!他們不僅僅在當世影響巨大,而且對人類整個的科技與歷史進程發展都影響深遠。
先介紹一下李淳風:李淳風於隋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生於岐州雍(今陝西鳳翔縣),其父李播,隋朝時曾任縣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棄官而爲道士,頗有學問,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誌圖十卷、《天文大象賦》等。因此,從小被譽爲“神童”的李淳風在其父的影響下,博覽羣書,尤鍾情於天文、地理、道學、陰陽之學,九歲便遠赴河南南坨山靜雲觀拜至元道長爲師。十七歲回到家鄉,經李世民的好友劉文靜推薦,成爲李世民的謀士,參與了反隋興唐大起義。618年,李淵稱帝,封李世民爲秦王,李淳風成爲秦王府記室參軍。唐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稱帝,李淳風以將仕郎直入太史局,歷任承務部、太常博士、太史承、太史令、皇帝秘閣郎中。在置掌天文、地理、制歷、修史之職的太史局,李淳風如魚得水,充分展現其才智,鞠躬盡瘁四十年。由於李淳風的卓越成就和貢獻,受到了唐初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的重用和拔擢,辭官隱居閬中仙逝後,唐高宗李治又頒“追復沼”,追復李淳風爲“太史令”。至今在閬中市柏埡鎮仍然保留“淳風街”來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