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體的記憶,和他看到的,那個年輕混混老大的記憶并不一致。
雖然記憶中有不少想通乃至相同的部分,但是......
的的確確不一樣。
他原本是打算嘗試一下糅合靈體,培養強大靈體的。
撿骨師的靈骸,當然不是只能夠通過強大非凡者或生物的骨頭來召喚。
不斷地往弱小靈骸里添入靈霧,以守墓人的能力引導強行糅合,對靈骸進行強化,是更常用的手段。
但也有缺點,填入越多不同來源的靈霧,填入越多次,靈骸本身也有可能會崩潰。
而原因,也很簡單。
靈霧之中包含著記憶,太多不同人的記憶交雜糅合,會導致靈骸本身的自我產生沖突。
就算是剛剛晉升撿骨師的序列7非凡者制造,靈骸本身的自我弱小,基本上只有殘缺的戰斗本能,自我意識極差。
但是,少并不代表沒有。
而且,隨著靈骸的強大,靈骸本身的自我意識也會逐漸變強,而不同來源的靈霧,就會有不同的記憶,不同的記憶沖突,導致自我意識的割裂和沖突。
最后,靈骸會因為無法保持自我而崩潰。
通過塞繆爾和歐斯特的記憶,亞戈清楚這個范疇。
一般情況下,填入的靈霧超過原有靈霧的一半之后,就會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的沖突,靈體的崩碎之類的情況。
在歐斯特和塞繆爾親自嘗試的經歷中,但原本的靈霧只占據后填入靈霧份額的四分之一左右時,往往就會崩潰。
思索間,亞戈周身的靈霧不斷流轉起來。
但是.......
如果以其本身的靈霧混入他的虛假靈骸來強化呢?
亞戈的腦海中,冒出了這樣的想法。
他對靈體進行了分割劃定。
原本就在身體里的靈霧,亞戈以真實靈骸、原靈骸作稱。
而被撿骨師召喚來的,隨著靈潮而出現的靈體,亞戈稱之為“虛假靈骸”或者......“認知靈骸”,“印象靈骸”作稱。
又或者,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把填入靈骸的記憶全部抹去。
和正常的“亡靈戰士”不一樣,他的偏移序列“無頭騎士”,擁有破壞記憶的能力。
如果填入的靈霧是不包含記憶的靈霧,或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撿骨師的能力,就算亞戈擁有了看門人面具,也不可能只依靠看門人面具而不考慮怎么使用和將撿骨師能力進行開發利用。
而且,就算是有看門人面具,他也會考慮進一步開發看門人面具的力量,讓那些存在碎片,讓那些靈骸變強。
找不找得到對應序列的上位魔藥或者神秘另說,填入靈霧強化靈體本身,如果他的想法能夠成功,并不不會費什么力氣。
而且,最重要的是......
如果這個手段能夠成功......能不能夠用在他自己身上?
半靈體半物質的他,可不可以通過這樣的方法進行強化?
修格因能夠通過能力吞食靈霧強化自身靈體,他是很清楚的。
甚至.......能不能夠憑空制造出一些沒有記憶的靈體,沒有記憶的非凡者
有自我意志有自我意識是好事,可以在一些事情上自主行動,但是......
對于赫爾泰的事情,對于赫爾泰對自己態度心知肚明的亞戈,有些別的想法。
......
遙遠的另一邊。
蘭蘇王國,一間普通的房屋中。
一道道宛如液體般的銀色流光流轉,從濃郁的靈霧中顯露出身形。
房屋之內,“塔”女士正悠然地坐在椅子上,目光掃過那落地的銀色身影:
“拿到了嗎?”
銀色的身影——艾爾莎聞言,微微一愣之后,點頭回應道:
“‘懲戒者’的神秘,我已經拿到了,‘潮汐祭祀’的神秘還沒拿到,那處泡影地帶已經有人探索過了?!?
“是嗎?”
“塔”女士沒有什么神色起伏,只是點了點頭:
“從低序列踏入中序列,從中序列踏入高序列的時候,能力都會有一次蛻變增強,但是,同樣的,受到的影響也越大。”
聽到這些話,艾爾莎點頭表示明白:
“我記住了?!?
而隨后,塔女士看了窗外一眼:
“兩個派系使用的方法不同,過程不同,結果也不同,但模仿契合是最穩定最安全的做法,銀之血可以吸收任何負面的影響,這是你踏入雙序列,踏入星辰序列之外的序列的手段,千萬記住,不要讓銀之血被負面力量填滿?!?
她的侃侃而談,讓艾爾莎心間的猜測再一次浮現,也讓她的心情更加穩定。
隨后,她出聲道:
“變......除了銀之血外,我可以使用教會派的方法嗎?”
聽到這里,“塔”女士不由得扭頭看了她一眼:
“他們是通過搜集那些.....普通人的認知意志,那些所謂的‘信徒’們的‘信仰’來維持自我意志和人格,但也因此,他們必須通過保護那些......普通人,保護那些圈養的‘羔羊’來獲取認知意志,一旦出現大亂,失控最多的,就是他們?!?
“主動去契合‘神秘’?主動成為‘神秘’的傀儡,可不是什么好事?!?
塔女士的話音落下,艾爾莎卻是皺了皺眉,有些疑惑地道:
“無論處于序列的哪一層,他們都需要通過那些....“信仰“來維持自我嗎?”
說著,她深吸了一口氣,有些緊張地問道:
“那些‘神明’呢?”
聽到這里,塔女士倒是饒有興致地掃視了她一眼:
“你是什么時候產生了‘神明’需要人類,需要‘信徒’的想法的?”
雖然是問句,但是其中的內容,讓艾爾莎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這是......什么意思?”
腦海中浮現的猜想,讓她不由得再次確認這句話有沒有被她誤會。
“還是聽不懂嗎?”
“不是‘神明’需要人類,是‘人類’需要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