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紛紛高呼,網絡時代來了。
而同月,qq在宣布,和華國移動夢網達成合作,聯合推出“移動新生活”,首批10000張stk卡當中嵌入了,移動qq菜單。
qq從原本眾多即時通訊軟件當中不起眼的一個即時通訊軟件,經過半年的時間,一騎絕塵,成為了實打實的,華國用戶量,同時在線人數都達到第一即時通訊軟件。
相互影響之下,《第一次親密接觸》的銷量更是一再火爆。
這個時候,葉秋也收到了文華出版社發來的邀請函,邀請葉秋參加今年的文華會。
文華會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今年正好是第十屆文華會,從最初的只是文華出版社旗下的簽約作家的見面會,逐漸發展成一個華國文化界舉足輕重的盛會。
從一開始的只有寥寥數人參加,到現在,幾乎能夠叫的上號的作家詩人等等都在邀請之列,而且更是成為了一種文化界的風向標,不少作家都以能夠收到文華會的邀請函為榮。
文華會一開始只是由文華出版社發起的,漸漸地隨著文華會的影響力上升,漸漸地越來越多的文化類的協會都紛紛加入其中聯合舉辦,才有了今天的氣勢。
參加文華會的人不僅僅有知名作家,詩人,還有不少文化界的名人。
……
文華會,葉秋原本是不怎么想參與的,他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是什么文人墨客,只是奈何文華出版社那邊盛情難卻,一再打來電話邀請葉秋參加。
如果說,一個作家衡量其當紅不當紅,只憑作品銷售量的話,那么葉秋無疑是今年最當紅的作家。
甚至于,葉秋的一部小說的銷量,是很多傳統作家寫一輩子書都達不到的。
當然了,文藝界或者文化界從來都不是以這個做標準的。
不過,無論如何,銷量是一個作家當紅與否的最直觀的體現,特別是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各個行業都呈現了商業化,作家圈子同樣也是如此。
就拿影視圈來說吧,或許商業大導演的作品,會被那些文藝界的人士貶的一文不值,可是無可否認,商業電影的影響力卻是遠遠不是文藝電影能夠相比的。
無論文藝界認不認可,但是都無法忽視這一點。
對于文華出版社而言,衡量一個作家是否有潛力,是否有價值,最直觀的體現,自然是在作品的銷售量上。
接待葉秋的是文華會的總編莫然。
“每一次見到葉先生,我總有種自己已經老了的感受。”莫然此前就已經和葉秋見過面,但是正如莫然所說,每一次見到葉秋,他都會有一種自己已經老了的感覺。
“莫總編說笑了。”葉秋摸了摸鼻子,有些無奈地道。
莫然帶葉秋進入會場之后,他還有接待任務,所以卻是不能陪著葉秋了。
會場正廳,已經坐了不少全國各地的作家文人。葉秋卻是幾乎不認識,對于葉秋的進來,也沒有什么人關注,大家都是各聊個的,葉秋隨意找了一張有空位的桌子坐了過去。
“這位小兄弟是?”
見到葉秋落座,同桌幾個作家都詫異地看了葉秋一眼,其中一個有些訝然地問道,其實無怪乎這些人訝然,一方面是因為葉秋實在是太年輕了,文華會作為華國極具影響力的一場文化界盛會,能夠有資格參加的年輕人卻是比較少見的,在傳統作家圈排資論輩更加的明顯,所以,葉秋這個小年輕能到這里來,自然的就讓他們有些詫異了,更詫異的是,他們不認識葉秋。
“我叫葉秋。”葉秋笑著道。
“葉秋?你就是葉秋?”聽到葉秋的自我介紹,同桌的一名中年人上下打量著葉秋問道。
葉秋有些茫然,不過還是點了點頭。
“《第一次親密接觸》的那個葉秋?”那名中年作家再一次問道。
“是?!比~秋再次點頭。
讓葉秋有些納悶的是,看到葉秋承認,就是《第一次親密接觸》的作者的時候,原本還有些疑惑的同桌的其他作家,看向葉秋的眼神都有些變了。
“你來之前,我們幾個就在討論你的那本小說,據說已經賣了一百萬冊了是吧?”一名作家問道。
“差不多吧?!比~秋再次點頭。
“原本我還欣喜作家圈又有青年才俊出現,還特意去買了一部你的小說來讀……”那名中年作家說道。
葉秋剛想說話,卻聽那名中年作家又道:“可是,只是讀了一點我就讀不下去了,你的書里的用詞是不是太隨意了?”
“是比較隨意,這有問題嗎?”葉秋眉頭微蹙,問道。
以前說文人相輕,葉秋那個時候的層面低,還無法感受到,可是此時此刻,對方一副說教批評的模樣,卻是讓葉秋有些不爽了。
“當然有問題了,文學是嚴謹的,作家寫作是為了什么,除了滿足自己興趣之外,更多的,還是文以載道。所謂的載道,那就是傳遞一個正確的思想。我觀你的小說,文字自由隨意也就罷了。但是,里面的很多思想也太過于隨意,甚至有些三觀不正,我們平時聊聊天還好,怎么可以出現在書里呢,成年人還好,可是如果是未成年人呢?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影響到了他們,比如用詞用語方面,語法方面,你一時的隨意,卻很可能影響到讀者,讓他們誤以為那就是正確的?!?
“那么你還覺得用詞隨意沒問題嗎?”那名中年作家一臉嚴肅地看著葉秋道。
其他的幾個作家也同樣的對中年作家的話表示贊同。
葉秋心里卻是一陣窩火,還沒等葉秋開口,那中年作家又道:“我再來問你,你寫這部小說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要通過這部小說,表達一個什么樣的內涵?什么樣的思想?”
“呵呵?!比~秋突然笑了,卻是因為說到目的,說到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葉秋就想到了前世的時候,八零后作家韓寒,他的作品出現在高考的閱讀理解里面,其中有一個題目是,截取文中的一段話,然后問,作者在這一句上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
結果原作者的答案竟然和標準答案差之千里,當初韓寒自己都笑談說,出卷的人比自己都要理解,自己寫那一段話的時候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