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神話
關於地開闢、人類和萬物起源的神話。又稱開闢神話。創世神話是人類早
盤古開
盤古開
期對自然、宇宙所作的解釋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對地宇宙和人類由來的原始觀念。《淮南子·原道訓》:“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與化遊,以撫四方。”清馬驌《繹史》卷一引此文後加按語云:“皇、地皇稱爲二靈,是泰古二皇也。注謂伏羲、神農者非。”其當是。按二皇亦即《精神訓》所謂二神。也有人認爲二皇比伏羲和神農早,《淮南子-精神篇》認爲:地沒有形成之前,陰陽二神混生,後來陰陽分離,形成地,便成爲皇和地皇,他們是地的創始者與主宰者。
創世神話主要有兩種:地開闢(包括世界和萬物的形成)的神話和人類起源(包括民族的由來)的神話。地開闢神話有3類:第一類,以創造神爲主體,創造世界。這個創造神的形象、稱謂以及開闢地的方式各有不同。瑤族的創造神叫密洛陀;彝族的創造神有4個:八歌、典尼、支格阿魯和結支戛魯。第二類,巨人化生神話,講述下萬物是由巨人的身體各部所化。如漢族的盤古神話,阿昌族的神話《遮帕麻與遮米麻》,彝族神話《創造萬物的巨人尼支呷金》等。第三類,自然演變的神話,講述的是想象中的地自然形成的過程,既不是開闢神的創造,也不是巨人化生,完全是自然演化。如壯族神話《布洛陀與妹六甲》,納西族創世神話《人祖利恩》等。這些神話,在各少數民族的史詩和古歌中保留很多。人類起源神話有兩類:一類是解釋世界上人類的誕生,講述造人的過程,明民族的由來;另一類是與洪水神話相聯繫,通過洪水後兄妹結合,明再造人類的過程。在民族創世神話中,人的來源有卵生、葫蘆生、石頭生,以及從山洞或樹林上出來的種種不同法,但較常見的是泥土造人的法,如女媧神話。
在創世神話中,解釋人類由來和明民族起源的內容常常結合在一起,把民族起源和人類由來看作是同時發生的。彝族史詩《梅葛》中記載的創世過程,以兄妹成親,生下怪葫蘆,出現8種人,解釋8個民族的由來。創世神話具有世界性,它是人類原始時期的意識形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一定的文學價值。
伏羲神話
關於中國文化創造的神話。伏羲又叫太昊伏羲,是東方的帝,也是我國最早
記錄的創世神,他能夠沿著生長在都廣之野的作爲梯的建木“上下於”。
伏羲有許多創造發明,主要他坐在一座方壇上,聽了八方風的樂音,便畫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懸卦的符號,叫做八卦,以代表地間的種種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結,製作了捕魚的。他的臣子句芒,則根據這種原理,做了捕鳥的羅。伏羲還製作了瑟,創造了《賀辯》的樂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傳中的伏羲時代就顯露出來了。
伏羲後來做了東方的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屬神。傳中還有伏羲與女媧爲夫婦的法。此大約出現於西漢時代。東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有“伏羲鱗身,女媧蛇軀”語。東漢武樑祠石室畫像上即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交尾的圖像,一邊標明是伏羲,另一邊可能是女媧。
女媧神話
女媧是中國神話中的創世女神。是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流傳下來的一位
偉大女神形象。
女媧神話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造人。傳女媧揉團黃色泥土創造了人類。後來因爲繁忙便引繩入泥漿拖拉甩動,飛濺的泥點變成了很多的人(見後漢應劭《風俗通義》)。另一個是補。補之最早見於《淮南子·覽冥訓》。傳上古時候,崩地塌,大火燃燒,洪水氾濫,惡禽猛獸殘害人民。女媧就熔鍊五色石塊去修補蒼;斬斷鱉足樹立在大地的四周,將撐起來,還殺死了興風作浪的黑龍,以拯救中原的人民。然後把蘆葦燒成灰,堵住了滔的洪水。女媧也可算是中國神話傳中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
此外,還傳女媧曾經作過笙簧。這與後來中國西南民族所吹的蘆笙相似。女媧也可以是音樂的女神。也有傳女媧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風俗通義》),讓青年男女互相婚配,繁衍後代。她又是婚姻的女神。
俈帝神話
黃帝的曾孫俈帝姬夋曾被尊奉爲祖宗神的,神話後升爲帝。他的形狀在甲骨文中是鳥的頭,獼猴的身子,一隻足,手裡似乎還拄著一根柺杖。有關帝姬夋的神話,集中保存在《山海經·大荒經》以下五篇裡,其他書籍並無所見。俈帝姬夋的兩個妻子,一個叫羲和,住在東方海外的甘淵,生了10個太陽;另一個叫常羲,住在西方的荒野,生了12個月亮。還有個妻子叫娥皇,住在南方荒野,生了1個頭3條身子的先祖。俈帝姬夋時常從而降,和一些五彩鳥交朋友;下方俈帝姬夋的兩座祠壇,就是由這些五彩鳥管理的。在北方的荒野,有一座俈帝姬夋的竹林,斬下竹的一節,剖開來就可以做船。堯的時候,10日並出,俈帝姬夋曾賜給羿紅色的弓、白色的箭,叫他到下方去拯救人民的困苦。以上就是殘留下來的俈帝姬夋神話的片斷,從中可以見到俈帝姬夋作爲帝被神化的過程,由於神話的發展演變,俈帝姬夋又化身爲傳中人間的兩個帝王,一個是帝嚳辛氏,另一個是帝舜,他們都是半神的英雄,都有他們各自的神話傳在流傳。日月神話
解釋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的神話。日月星辰神話首先提出了日月星辰的由來問題。中國神話對此法各異,大致有以下5種:生育、肢體化生、蛋生、鑄造、神創。此外,還有太陽是英雄神和帝的法。也有神話解釋某些星座的來歷。
日、月有規律的出沒運轉是日、月神話解釋自然現象的一個方面。中國古代神話描述日、月的生活日程也像人類一樣有勞作、有休息。月中的陰影及月的圓缺變化是此類神話解釋自然現象的又一方面。漢族神話中就有嫦娥奔月化爲蟾蜍、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法。少數民族中也有許多解釋月中陰影的神話。關於日、月之間的關係,人們想象它們有著同於人間的夫妻、兄妹、姊妹、姑嫂等關係。對於日、月食的現象,神話中亦有神奇的解釋。如漢族就有狗吞食之。射日神話是日、月神話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它所敘述的基本內容是:空中出現了多個太陽(或月亮),強光照射,造成了嚴重的後果。英雄的神箭手射下了多餘的日、月。這類神話反映了遠古人類企圖控制太陽、征服乾旱的願望。
日月星辰神話反映了遠古人類對於體的樸素認識,其中有的則表現了他們企圖用巫術手段控制體的願望,具有原始科學和某種實用意義。但是由於種種原始觀念的滲透融合,最終化合成爲充滿了奇秒幻想的神話,並被文人取爲創作題材。
動植神話
自然神話的一種。它是原始人民對於動植物來源和特徵的解釋性故事。在原始漁獵和採集經濟時代,人類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還不能把自己同自然界區別開來。人們往往認爲周圍的動植物也像自身一樣具有知覺、感情和生活歷程,特別是對於那些同人的生活、生產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動植物,則運用形象化的幻想手法明它們的來源和特徵,便成爲動植物起源神話。
在中國流傳至今的神話作品中,單獨講述動植物起源神話較少,大多作爲局部的情節存在於原始神話和創世史詩中。如布依族的神話史詩《開闢地》中講森林和珍禽異獸是由翁戛神的頭髮和身上的蝨子所變的。《夸父神話》中講桃林是夸父在逐日途中渴死後棄下的手杖變成的。這類神話認爲動植物是由神體的某一部分或神的器物變化而來的。
此外,有的神話認爲動植物是創造神創造的。如彝族史詩《勒俄特依》講阿俄暑補神到人間創造生物,把3種樹栽在地上,從此有了樹;把花鹿放在森林,從此有了動物。還有一些神話認爲神、人、動植物是互生的。
洪水神話
世界性的關於宇宙毀滅和人類再生的神話。中國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
古代關於洪水的記載,多和治水相聯繫。如《淮南子·覽冥訓》中就述及女媧補和治水的故事。此外,還有鯀、禹治水的神話。它們都沒有直接和人類再生相聯繫。後世所傳洪水神話反映遠古某個時期人類在遭到毀滅性洪水災異之後,洪水遺民兩兄妹結婚,再生人類。這個神話可分爲南北兩大系統。西南系統的洪水神話一般是:雷公發洪水,淹沒世界。兄妹二人躲在葫蘆裡避開洪水,而後結爲夫妻,婚後繁衍出不同的種族。北方系統的洪水神話:洪水氾濫,淹沒世界。伏羲、女媧(或盤古兄妹)在石獅子或烏龜等的保護下,避過洪水,隨後結爲夫妻。最後,兄妹捏黃泥人,再造人類,從而成爲漢族“人祖”。這兩大系統神話都存在原始血緣婚的痕跡。它似是中國原始社會從羣婚制向對偶婚制過渡的婚姻形態的反映。由於社會階段的不同,神話中對兄妹婚所持的態度也各異。早期神話以爲兄妹婚爲延續人類所必需;後期神話則在肯定程度上有所不同。近代西南苗、瑤、彝等民族的洪水神話資料,在聞一多《神話與詩·伏羲考》中徵引較詳。中原和北方漢、蒙古、達斡爾等民族的洪水神話,不斷髮現。它們有的和開闢創世神話相融合,有的出現了嚴重的佛教化傾向。由於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制約,口傳的洪水神話常在衍變之中。
后羿神話
羿是中國神話中的射日英雄。
后羿射日
后羿射日
根據先秦古籍的記載,羿或稱夷羿(《左傳》、《問》),或稱仁羿(《山海經》)。有關羿的神話,堯做國君時,空中出現10個太陽,把禾苗曬焦,百姓陷入飢餓之中,各種惡禽猛獸乘機危害人民。於是帝賜羿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叫他去解除人民的艱難困苦。羿下到凡間,首先把10個太陽射落9個,然後他又誅除猰貐、鑿齒、九嬰、大風、修蛇等兇殘的禽獸。最後到中原地方的桑林中捉住那頭爲害最烈的大野豬。他將野豬肉蒸熟後奉獻給帝,滿以爲會受到嘉獎,哪知道帝卻因爲羿射殺了他的9個太陽兒子,很不滿意羿的作爲。此外,還有羿射河伯,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等片斷的記錄,反映羿的另一些活動和他的悲劇性的結局。《淮南子》還記載了民間奉祀羿做消災除害的宗布神。
嫦娥神話
嫦娥是中國神話中的月中女神。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神話最爲民間所樂道。始見於《淮南子·覽冥訓》。神話羿向西王母求得長生不死藥物後帶回家中。嫦娥趁羿不在,偷吃了不死藥,不覺身子輕飄飄地飛離地面,奔向月宮。嫦娥奔月的神話還見於較早的《歸藏》,但《歸藏》記敘粗略,只嫦娥吃了西王母的不死藥奔往月宮做了月精,似乎還未和羿相聯繫。在《淮南子》的古本中尚有嫦娥到月宮化爲蟾蜍的記載,今本已無,顯示了人們對嫦娥從譴責到同情的轉變。魏晉六朝到唐代這段時期,人們對嫦娥的同情愈加發展,化蟾之類的古老傳漸被遺忘。有些學者認爲嫦娥即《山海經》中的常羲。
特點編輯
生存博大
1、響徹著勞動創造的迴音,它是勞動創造的生動記錄,更是勞動業績和首創精神的讚美。
神話作爲古人藝術表現之一,和其他藝術一樣是起源於勞動的。神話中所歌頌的具有威望的神,或是神性的英雄,幾乎無一不與勞動有關。像開闢地的盤古,煉石補的女媧,發現藥草的神農,教民稼穡的后稷,治理洪水的鯀禹,鑽木取火的燧人氏,發明弓箭的后羿,親自在歷山種田,在雷澤捕魚,在河濱製陶的舜等等,他們所從事的並不是平常的勞動,而是生了“幻想翅膀”的勞動。他們有的憑藉神力如女媧煉石補;有的使用某種法寶,如鯀竊帝之息壤治水;有的神力、法寶、技藝兼而有之,如射日除害的后羿,既有帝賜予的神弓神箭,又倚仗著本身的神力和技藝;有的甚至乾脆變作異物從事某種特殊的勞動,以達到他所預期的目的,如禹變熊鑿山開路,再如那個“不量力”,一心追逐太陽光影的夸父以及那個溺死東海化爲精衛鳥,“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的女娃的神話,只要稍有現實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那只是神話的美妙幻想,但它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初民不屈服於命運的積極的生活態度,通過幻想創造了神話英雄來展現他們勞動的熱情和征服自然的勇氣和信心。
2、充滿了厚生愛民意識:
女媧補,羿射九日,禹治洪水,精衛填海都是爲了擺脫和戰勝自然災害的困擾;黃帝戰蚩尤則是爲了清除人間惡勢力,不讓他們去危害人的正常生存。
從神話英雄們的鬥爭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了閃現在中國神話的頑強鬥爭意志和奮發昂揚精神,爲了實現理想,這種敢於鬥爭,勇於犧牲,自強不息,捨己爲人的大無畏精神表現了在神話傳中,是符合中華民族傳統風格的,即對命運積極的抗爭精神。在中國神話中,神或者具有赫赫戰功的英雄,首先是以其果敢的精神和英勇的行爲,爲下蕓蕓衆生創造了一個不可多得的生存條件,其次他們的鬥爭又是不屈的、持久的,無往而不勝的,西方神話中的神和英雄雖也不乏勇敢、堅強,但往往又被一種不可知的抽象命運所左右。
較爲典型的例子,是中國關於鯀禹治水和希臘關於普羅米修斯的神話。這兩個神話部分情節相似,但他們所賴以鬥爭的精神支柱和命運內涵卻大相徑庭。普羅米修斯被縛在奧林波斯山的懸崖上,忍受神鷹的日夜啄食而堅強不屈,但他認爲“無論誰只要學會承認定數的不可動搖的威力”“便必須忍受命運女神所判給的痛苦”,他靠命運,靠定數來忍受痛苦,最後,是命運使他與宙斯化干戈爲玉帛,取得勝利。
中國神話中的鯀,面對洪水勇敢鬥爭,並竊帝之息壤,甚至對黃帝派的火神祝融來殺頭也不以爲意,其屍體三年不腐,用刀剖開腹部,化生出精魂和心血的結晶——禹來繼承其未竟的治水偉業。鯀靠的不是命運的安排,而是前赴後繼的積極抗爭精神。
很典型的神話:“巨鰲(大鰲或大龜)戴山”渤海之東,有五山焉,這五座大山,是由巨鰲在下面揹負著,巨鰲們不以戴山爲苦,反而愉快地手舞足蹈,顛得山上的神仙惶惶不安。巨鰲頭能把大山頂起,可見其大,然而龍伯國的巨人“一釣而連六鰲”並把它們放在自己背上疾速奔跑,其力量之大,形體之大就更難於想象了。
創造浪漫
神話翅膀所翱翔的地方,每每都是科學創造發明的先聲(神話有時竟是科學的預言,或幻想的科學)
在很早以前,人們就已經夢想著能在空中飛行,於是有了“飛毯”的故事,人們夢想著加速走路的速度,於是有了“快靴”的故事,當然這兩個例子都是外國神話,中國神話在這方面一點也不遜於世界各國神話。拿飛行的設想來,就有羽人國,驩頭國,“魯班刻木爲鶴,一飛七百里”(《述異論》上),“奇肱民能爲飛車,從風遠行”(《博物志·外國》)的記述,今的飛機、火車、輪船不正都實現了遠古人在上“飛”的夢想嗎?《列子·湯問篇》還記載了偃師向周穆王獻機械人的神話,這個機械人不但能歌善舞,而且能用眉目傳情,挑逗穆王左右的嬪妃,致使穆王疑心這個機器人是用真人扮的,下令殺了他的頭,我們暫且不考慮這段記載是否真實可靠,單從書中的描繪來看,就足以和現代機器人媲美。
從藝術上看,神話具有強烈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離奇的情節,奇特的幻想,大膽的誇張,豐富的想象
《淮南子·文訓》:共工一怒,頭觸不周山,竟把柱地維撞斷,使塌一方,地陷一角,日月星辰爲之改變位置。
《史記·殷本紀》簡狄吞燕卵,孕育了商民族的始祖“契”。
《史記·周本紀》姜嫄踩了一下巨人的足跡,竟“身動如孕”,生下后稷,后稷教民稼穡,使民豐衣足食,無飢寒之憂。
常見誤區與區別編輯
傳統神話與宗教神話的誤區:
1、認爲傳統神話不如宗教神話
傳統神話與宗教神話是不同體系的產物,其人物、背景、場景設定也是不同的。傳統神話它是遠古時期(一般是指三皇五帝時期及以前)中國祖先建立的,並代代流傳下來,然後由《山海經》收集記錄。它的產生到記錄,已經隔了幾千年,其間肯定有失真和流失。
大體內容就是伏羲一畫開、女媧造人,到黃帝戰蚩尤,再到大禹治水。由奴隸王朝夏朝的建立而結束。至於周朝至道教建立這一段時期內的神怪事件,可以是神話的延續,但本質已經不是神話了。神話的本身是建立,而不是發展。因爲歷史只會進步,神話不會發展。神話神話,其實可以側面反映的是那段歷史。女媧補,我們可以猜測那個時期出現了大洪水。黃帝戰蚩尤,反映了當時的部落戰爭等等……而所謂的傳統神話設定不如宗教神話,就如宗教神話設定不如現代美漫設定一樣,不同體系不可以對比。
因爲上古神話從口述到落於典籍,一直沒有出現道教這麼個存在兒。只有道家,老聃周莊,跟受佛教婆羅門影響的道教壓根兒就是兩回事兒。
殷商祖靈崇拜,西周崇拜,各有各的神明,各有各的特色。
佛教是外來宗教,自我完善了500多年傳到中國,有自己一整套的系統。
西遊記,封神榜,把之前的所有糅雜在一起,自造了一套繁雜的民間神話世界觀。
簡單定義在學術上,學者所的神話,必須具有幾個條件:
1.敘述人類原始時代或人類演化初期的單一事件或故事。
2.傳承者對這些事件、故事必須信以爲真。
3.必須是遠古族羣的人們集體創造並且流傳下來,如果是個人創造,並且沒有透過傳承而且羣衆的成員對其創造的參與,這故事再怎麼神奇均不屬於神話而屬於宗教神話。
然而好多民間愛好者更願意承認中國地區出現過的神話,不論時代,不論民族,不論地域,不論特點,完全可以大一統,且具有無縫連接的延續性!完全不需要作繭自縛,分門別類。可以從《山海經》裡的女媧之腸,一直可以聊到修真。並把遠古先民神話,道教神話體系,佛教神話體系,西遊封神等民間神話以一貫之,這是讓人髮指的。
2、把傳統神話與宗教神話混爲一談
傳統神話與宗教神話的產生體系背景不同。傳統神話在前,宗教神話在後,比如可以某著名經典著作中的人物某某原型是創造者他隔壁的鄰居明,但是不可以著作中的某某人物就是明。傳統神話產生的那個時期,沒有文字記載,一切都是石畫和口頭流傳。至於記載神話的書籍,是很多年以後,有了文字,由不同的人根據傳,記錄下來的,神話可以是一種被神化的史話而宗教神話則不是。一個宗教的建立,必須有它蠱惑人心的教義,他的宗教人物與宗教神話則是教義的體現。如儒教崇尚地君親師、崇尚忠義的關羽,還有就是原始神話巫教人物還有其影響力與大量的信奉者,宗教爲了發展擴大影響力所以把他們收編到宗教體系,如媽祖。儒教的神很多都是根據歷史人物建立的,有的也借鑑了古代神話的內容,所以它有中國神話的影子但已經不是中國神話了。再加上後來統治者的利用,所以就很容易很中國神話混淆了。
中國與希臘神話(西方神話)的區別:
1、中國神話很零散,希臘神話有嚴密的體系。
中國古代神話篇幅都很短,對神的事蹟記載非常簡略,故事性不強,沒有古希臘神話那樣的長篇鉅製和曲折生動的情節。十二大神:主神宙斯、後赫拉、火神赫菲斯托斯、太陽神阿波羅、月神阿耳忒彌斯、戰神阿瑞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美神愛神阿佛洛狄忒(維納斯)、海神波塞冬、冥王哈得斯、農神得墨忒耳、竈神赫斯提亞,總之,十二大神幾乎代表了自然界的所有屬性。
中國主神:地開闢神——泰古二皇;人類起源神——女媧;三皇五帝:伏羲、女媧、神農;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2、中國上古神話有著極爲鮮明的尚德精神:
這一點在與西方神話特別是希臘神話進行比較時顯得更加突出。有人古希臘人是正常的兒童,中華民族是早熟的兒童,正常的兒童用充滿好奇和激情的眼光看世界,早熟的兒童用淡漠和沉思的眼光看世界。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大神均有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凡人**的神格特徵;神話中充滿對遠古英雄和帝王獻身精神的謳歌與禮讚,以及對神話人物保民佑民的職分要求。這其中一部分是先神話的內在特質,另一部分則是出於後的改造。幾千年來,這種尚德精神一直影響著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對現實人物的期望,甚至也影響著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文明的走向。
翻開中國上古神話,一個聖賢的世界撲面而來。儘管神話沒有十分完整的情節,神話人物也沒有系統的神系家譜,但它們卻有著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其中尤爲顯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這種尚德精神在與西方神話特別是希臘神話的比較時,顯得更加突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這種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於原始神話的內在特質,另一方面則是後代神話改造者們著墨最多的得意之筆。在西方神話尤其是希臘神話中,對神的褒貶標準多以智慧、力量爲準則,而中國上古神話對神的褒貶則多以道德爲準繩。這種思維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國的文化心理之中。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神話的這種尚德精神影響著人們對歷史人物的品評與現實人物的期望,決定著社會對人們進行教育的內容與目的,甚至也影響著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文明的走向。
“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平凡人的**”,這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主要大神們神格的重要特徵。在中國的很多經史典籍中,中國上古的主要大神們,諸如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聖潔的。他們不茍言笑,從不戲謔人類,更不會嫉妒和殘害人類。在個人的私生活上,他們從來都是十分規矩和檢點的,十分注重節、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養,並且尊賢重能。幾乎每一位神王都沒有“紅杏出牆”或“亂播愛情種子”的現象。在他們的身上,只有神聖的光環、純潔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當人類向他們看過去的時候,只會仰面向上,頂禮膜拜,而不會有絲毫的不恭不敬。
相反,在古希臘神話中,我們所看到的大大的神都是世俗的,是滿身人間煙火味的形象:衆神之王宙斯狂放不羈,拈花惹草,在神界與人間留下了一大串風流債,更嚴重的是他任意行事,不講原則,充滿嫉妒和個人愛好;神後赫拉,本是衆神的表率和人間的神母,但她卻經常爲嫉妒和仇恨而迷失了本性,做出一些殘酷和無神格的蠢事來,沒有絲毫讓人類敬重的地方。主神如此,他們手下的衆神也都有著極爲相似的品性。
“對神的獻身精神的崇尚和禮讚”,是中國上古神話尚德精神的另一重要體現。這種犧牲精神首先表現在古老的創世神話當中。中國的創世神話,是以犧牲創世神的**來完成地開闢和萬物創造的。所以,中國古代的開闢大神盤古在完成了地開闢任務之後,就將自己的雙眼化成了日月,將四肢與頭顱化成了五嶽,將血脈化成了長江與黃河,將毛髮化成了山林與草木,將肌肉化成了泥土,將筋骨化成了金石,而他身體上的寄生物則變成了人類。另一位開闢大神女媧,她在完成了補、造人的大功之後,也將自己的身體化成了萬物。所以《山海經》中雲有神十人,乃女媧之腸所化。今我們雖然不能全部瞭解女媧化物的細節,但這則神話多多少少爲我們透露了這方面的信息。
後來的始祖神繼承了創世神的這一傳統,並將它發揚光大,爲中華民族創造了可歌可泣的業績。燧人氏發明火歷經千辛萬苦種種磨難;炎帝爲發明農業種植和草藥而嚐盡百草,幾經生死,所以《淮南子·修務訓》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闢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先秦史書則言大禹爲治水十年奔走,三過家門而不入,以至於“脛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過”(《荀子·非相》注引《屍子》)。
不僅創世神和始祖神如此,在對我國遠古神話英雄的故事傳及對英雄的謳歌中,同樣也反映出一種崇尚奉獻與犧牲的精神。在這些神話中,大凡是爲社會的進步、爲人類的幸福而獻身的英雄備受人們的讚頌;反之,凡是那些不利於社會前進、有礙於人類幸福的神性人物則要遭到唾棄與批判。所以爲逐日而死的夸父、射日除害的后羿、救民於水患的大禹等均在人民的心目當中佔據著崇高的地位;被大水淹死之後變成鳥不停地以木石勇填蒼海的精衛,也生生世世爲人們所敬重。而那些殘害人類的神蛇、怪獸一般的反面人物,如果不被英雄誅滅,也會被歷史文化所誅滅。
中國上古諸神所普遍體現的獻身精神,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神話英雄所不具備的。在希臘神話中,其開闢神話充滿了血腥。巴比倫神話和北歐神話同樣也都帶有濃濃的血腥味。記載著巴比倫神話的《埃努瑪·埃立什》,開初,神族有兩大派:一派象徵著無規律的“混沌”,是從汪洋中生出的神怪;另一派象徵著有規律的“秩序”,是從汪洋中分化出來的神。創世的過程被理解爲混沌與秩序的戰鬥過程,最後秩序戰勝了混沌,且以混沌族神怪們的屍體創造了萬物和人類。北歐神話則,神奧丁殺死了強有力的冰巨人,以他的屍體創造了世界上的萬物。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尚德精神不僅僅體現在大神們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尚以及偉大的獻身精神,同時也體現在他們“保民佑民的責任感”上。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既是被人們所禮拜的神,就應該盡到保民佑民的職責。遠古時代,中國的許多著名的大神均具有始祖神的身份。這些始祖神均是自己部族中-功勞卓越的人物,他們在爲本民族的發展與壯大的過程中或在民族的重大變故中,起到過巨大的作用。他們成爲本民族始祖神的先決條件也決定了他們作爲大神的責任與義務。特別是自西周以來,由於歷史和政治的需要,諸子百家有意識改造神話中的人物形象,將人類理想的英雄美德都加在了他們身上。這種現象所造成的結果,使得存留在上古神話人物身上的野性消失得乾乾淨淨,有的只是道貌岸然、冠冕堂皇。於是這些上古的神話英雄或始祖神們以一種嶄新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臺,由神祗搖身一變成了品德完美的人間帝王。首先,他們均以下蒼生爲重,平治下、造福人類是他們的根本職責。其中大禹就是一個典範。大禹大公無私,爲下蒼生的幸福鞠躬盡瘁。其他如炎帝、黃帝、堯、舜等也莫不如此。同時,中國神話傳中的上古大神們並不以下爲己有,而是舉賢授能,並且素有“禪讓”的美德。所以,堯年老後便把帝位傳給了舜,而舜同樣也將帝位傳給了大禹。這種境界如此之高之美,以至於後人甚至搞不清這究竟是史實還是神話了。
古希臘的神話與傳表現出了與中國神話大不相同的文化特色。在古希臘神話中,神與人類一樣,也表現出愛、恨、怒、**、嫉妒等凡俗的情感。“潘多拉的盒子”便是一個例子:當人類被創造出來以後,英雄普羅米修斯幫助人類觀察星辰,發現礦石,掌握生產技術。作爲父的宙斯竟出於對人類的嫉妒,拒絕將“火”送給人類。普羅米修斯從太陽車的火焰中取出火種贈送給人類。宙斯發現之後就將普羅米修斯鎖在高加索山上,讓兇狠的餓鷹啄食他的肝臟。與此同時,宙斯加緊了報復人類的步伐,他命令火神造出美麗的潘多拉——“有著一切賦的女人”,諸神賜給她柔媚、心機、美貌,讓她帶著盒子送給普羅米修斯的兄弟——厄庇墨透斯。厄庇墨透斯留下潘多拉,打開了那給人類帶來災難的盒子,於是從盒子裡飛出了痛苦、疾病、嫉妒等等,從此人間便陷入了黑暗的深淵。對此,宙斯並不滿足,他又發動洪水來滅絕人類。
西方神話中的這種種行徑和中國神話的補、填海、追日、奔月、射日、治水等神話相比,真是判若壤,不可同日而語。如果宙斯不幸成爲中國上古的神王,那麼他早就被打進了萬劫不復的深淵了。
中國上古神話中體現出的這種尚德精神,有一些是先神話的內在特質,而另一些則是後人爲改造的。它是文明社會中文化的重塑與選擇的結果。經過這種文化的重塑與選擇,在古老的大神們身上還遺存的一點點“人性”也消失了,剩下的只是遠遠脫離社會、脫離人類、高高在上、虛無縹緲的理念化形象,於是他們原有的神性也隨之削弱,他們成了人間崇拜的偶像,變成人間帝王們的典範。於是神話中的大神們最終演變成了人間的始祖,敬神變成了祖宗崇拜,神話變成了宗教崇拜。
正是這種尚德精神,使中國文化中處處體現出了對“德”的要求。在我們傳統的“修齊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將“修身”擺在第一位也明瞭這一點。只有“從頭做起”,先修身然後才能齊家,再後才能治國、平下。在後漫長的文明社會裡,無論臣廢君取而代之,還是君貶臣、誅臣,往往都有從“德”方面找藉口的。似乎只有這樣,一個又一個殺機橫生的“政變”或“貶誅”才顯得名正言順,順理成章。這種文化的選擇,甚至在今的社會生活中,在我們民族的思維和習慣中,依然處處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影響編輯
神話是對中國各種文學創作較早發生影響的一種體裁。它的題材內容和各種神話人物對歷代文學創作及各民族史詩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它豐富的想象和對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對後世作家的藝術虛構及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淵源關係。它的口頭敘事形式也成爲敘事文學體裁如等的先河。不少神話直接爲作家、藝術家提供了創作題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話,還成爲人們經常援引的典故。神話的美學價值、歷史價值與認識作用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是瞭解人類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鑰匙。它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重要參考價值。中國神話在中國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學者的注意。他們不僅在著述中加以記述和援引,而且還對神話提出過一些片斷的見解、解釋和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排除其虛幻想象的成分,企圖從中尋找歷史的根據。於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便出現將神話歷史化的傾向。現代中國學者對古代神話做過不少的整理與研究,運用了西方人類學派等的神話學觀點進行探討,取得了相當的成績,諸如茅盾的《中國神話研究abc》、聞一多的《伏羲考》等,都是這方面值得注意的著作。還有許多民族學者、民間文藝學者、文學史家撰寫了不少論文和專著,推進了中國神話學的發展。袁珂的《古神話選釋》、《中國古代神話》等,對中國古代神話,分別作了註釋和整理。隨著社會科學和民間文學事業的發展,中國少數民族神話和史詩也得到了重視和研究,並出現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角色編輯
上古傳人物
泰古二皇—皇、地皇;夸父—追日;燧人(燧人氏)—鑽燧取火;女媧(女媧氏)—女媧補、女媧造人;雷公、伏羲(伏羲氏)—伏羲造八卦;祝融(祝融氏);神農(炎帝,后稷、神農氏)—嘗百草;黃帝(黃帝氏、軒轅氏、有熊氏);嫘祖—黃帝之妻、教人養蠶;蚩尤;刑;倉頡—倉頡造字;堯;舜;禹—大禹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后羿—后羿射日;嫦娥—嫦娥奔月
先秦古籍神話人物
太之初一、帝、后土、姑射仙子、豨韋氏、伏羲氏、東皇太一、肩吾、顓頊、禺強、老成子、女偊、黃帝、壺子、列子、廣成子、龍伯、誇娥氏、象罔、河伯、海若、至人、真人、聖人、神人、化人、思士、思女、后稷、巨跡、伊尹、空桑、夸父、皰犧氏、女蝸氏、神農氏、夏后氏、玄女、共工、顓頊、操蛇之神、大司命、少司命、雲中君、山鬼、湘君、湘夫人、老子、孔子、西王母、周穆王、彭祖、狗老(近代出土的竹簡中的人物,應爲以遠古被馴化的狼爲圖騰的部族)、王喬、羽人、柏高、巫彭、巫抵、羿、姮娥、赤松、盧敖、若士、大丈夫
先秦神木神獸
冥靈、大椿、青銅神樹、鯤、鵬、鳳、龍、鳳皇、鰲魚(傳她移動就會地震)、熊、羆、狼、豹、貙、虎,、雕、鶡、鷹、鳶(這十者均爲十大部族圖騰神獸,曾爲軒轅黃帝(有熊氏)在阪泉之戰歷下大功)、子八駿、太陽鳥、月蟾蜍、雙魚
先秦靈地及神仙界
瑤池、崑崙、清都、紫微、鈞、廣樂、大壑、歸墟、扶桑、終北、華胥、古莽、中央、阜落、僬僥國、觸國、蠻國、龍伯國、岱輿、員嶠、方丈、瀛洲、蓬萊、列姑射山、藐姑射山、羽民國、軒轅國、白民國、玄圃、瑯嬛、丹丘
先秦仙藥
不死藥、不死樹、八齋、帝藥、丹木、玉膏、玉榮、玉英、墜露、落英、瓊枝、桂漿、木蘭、乘黃、吉量(乘黃、吉量不是吃的,乘坐像這一類的神獸,可以增加一、二千年的歲數,雖不可以永恆不死,也不可以肉白骨,但是可增加壽命)
神獸和神怪
鰲、嘯犬、巴蛇、鳳凰、吉光、鶼、精衛-精衛填海、鷫鸘、鵬、青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龍王、伏、藏龍、神龍、地龍、龍、麒麟、貔貅、夔、鯤、殭屍、狐貍精、年獸、蝦兵蟹將、瑞獅、饕餮、窮奇、檮杌、混沌、魈、魑、魅、魍、魎、鼉、睚眥、狻猊、狴犴、蒲牢、負質、螭吻(鴟尾,鴟吻)椒圖、囚牛、嘲風炎帝的女兒:
女娃(後化身精衛鳥)
瑤姬
顓頊的後代
四子:虐鬼、魍魎、送窮鬼、檮杌
後代:老童、祝融(顓頊重孫)、太子長琴(火神祝融之子)、黎、重、彭祖(孫)
上古帝嚳(ku)在位時,有一個叫重黎的人,是顓頊的重孫(《史記·楚世家》:“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爲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下,帝嚳命曰祝融。
太子長琴是火神祝融的兒子,傳他出生的時候懷中抱著一把琴,地都因爲他的出生而歡唱。根據《山海經》記載:“炎帝正農桑,聞地歡歌,立而嘆曰:有神處於世。”《山海經·大荒西經》雲:“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有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
帝俊之妻:
羲和,生十位太陽神
常羲,生十二位月亮神
少昊:黃帝之子
帝嚳:翛
帝俊臣屬:羿
鯀妻女喜。
堯又名:放勳,妻女皇;
舜姓姚,名重華,妻娥皇,女英;
禹父鯀,妻女嬌,又名塗山氏,系九尾白狐精
重要神仙表
盤古氏-又稱元始王,一名,浮黎元始尊。
三皇:
指地人三皇,分別是燧人、伏羲、神農。
五帝:
通常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三清:
元始尊
靈寶尊又名太上道君
道德尊又名太上老君(西遊記裡也稱爲太上道祖)
六御:
中央玉皇大帝
(輔佐:國神)
北方北極中紫微大帝
南方南極長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爲元始王九子
東方東極青華大帝太乙救苦尊
西方太極皇大帝(手下:八大元帥,五極戰神(空戰神,大地戰神,人中戰神,北極戰神和南極戰神))
大地之母:承效法后土皇地祗
五方五老:
東方青帝青靈始老九炁君
南方赤帝丹靈真老三炁君
中央黃帝玄靈黃老一炁君
西方白帝皓靈皇老七炁君
北方黑帝五靈玄老五炁君。
宮仙位表
千里眼順風耳金童
玉女雷公電母(金光聖母)風伯
雨師遊奕靈官翊聖真君大力鬼王七仙女太白金星赤腳大仙
廣寒仙子嫦娥玉兔玉蟾吳剛蓬元帥佑元帥
九玄女十二金釵
九曜星日遊神夜遊神太陰星君太陽星君武德星君佑聖真君
託塔王李靖金吒木吒(行者惠岸)三壇海會大神哪吒巨靈神月老左輔
右弼二郎神楊戩太乙雷聲應化尊王善王靈官薩真人紫陽真人(張伯端)文昌帝君聾
地啞
三官大帝
官地官水官
四大王
增長王持國王多聞王廣目王
四值功曹
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黃承乙值日神周登值時神劉洪
四大師
張道陵、許遜(字敬之,號許旌陽)、邱弘濟、葛洪
四方神
青龍孟章神君白虎監兵神君朱雀陵光神君玄武執明神君
四瀆龍神
黃河長江淮河濟水河神
五感生帝
青帝靈威仰白帝白招拒赤帝赤飈怒黑帝汁光計黃帝含樞紐
四大元帥
馬元帥又名馬君,又稱華光王、華光大帝
趙元帥即武財神趙公明,又名趙玄壇
溫元帥溫瓊,東嶽大帝部將
關元帥關羽
五方揭諦
金光揭諦銀頭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摩訶揭諦
五炁真君
東方歲星木德真君南方熒惑火德真君西方太白金德真君北方辰星水德真君中央鎮星土德真君
五嶽帝君
五嶽:
東嶽泰山齊仁聖大帝南嶽衡山司昭聖大帝中嶽嵩山中崇聖大帝北嶽恆山安玄聖大帝西嶽華山金願聖大帝
(五嶽帝君:東嶽帝君,名金虹氏,東華帝君弟。其它四嶽帝君爲東華帝君的四個兒子。五嶽帝君與五嶽正神稱謂相同,但有區別,五嶽正神出自《封神演義》。)
及碧霞元君【1】
五斗星
東鬥星君西鬥星君中鬥星君南鬥星君北斗星君
六丁六甲:
六丁:陰神玉女丁卯神司馬卿丁已神崔巨卿丁未神石叔通丁酉神臧文公丁亥神張文通丁丑神趙子玉
六甲:陽神玉男甲子神王文卿甲戌神展子江甲申神扈文長甲午神衛玉卿甲辰神孟非卿甲寅神明文章
南斗六星君
第一府宮:司命星君
第二相宮:司祿星君
第三樑宮:延壽星君
第四同宮:益算星君
第五樞宮:度厄星君
第六機宮: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
(《獅駝國》中的北七皇)
北斗第一陽明貪狼星君
北斗第二陰-精巨門星君
北斗第三真人祿存星君
北斗第四玄冥文曲星君
北斗第五丹元廉貞星君
北斗第六北極武曲星君
北斗第七關破軍星君
八仙
鐵柺李、漢鍾離、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張果老
增長王手下八將:
龐劉荀畢、鄧辛張陶,
其全名爲龐煜、劉俊、荀雷吉、畢宗遠;鄧伯溫、辛漢臣、張元伯、陶元信(四目)
九曜星
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羅睺(蝕星)計都星紫炁星月孛星
十二元辰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十八星宿
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鬥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獝、
奎木狼、婁金狗、胃土彘、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三十六將
蔣光鍾英金遊殷郊龐煜劉吉
關羽馬勝溫瓊王善康應朱彥
呂魁方角耿通鄧伯溫辛漢臣張元伯
陶元信荀雷吉畢宗遠趙公明吳明遠李青
梅順熊光顯石遠信孔雷結陳-元遠林大華
周青遠紀雷剛崔志旭江飛捷賀祥
高克
(三十六將的版本是最多,以上僅供參考)
地上仙表
蓬萊三仙:
福祿壽三星
福神官大帝,另一是西漢楊成,又一中是唐陽城
財神趙公明
壽星南極仙翁,女壽星:麻姑
真武大帝,又名九降魔祖師、玄武元帥。
龜蛇二將(又名太玄水精黑靈尊神、太玄火精赤靈尊神)
黎山老母
龍王:
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西海龍王敖閏北海龍王敖順井海王
神霄派諸神
紫微北極大帝:
玉清真王(南極長生大帝)——元始王第九子
神霄八帝(多爲道教虛構),玉清真王與神霄八帝合起來又稱爲神霄九宸大帝
東極青華大帝、九應元雷聲普化尊(黃帝)、九雷祖大帝等。
(太乙帝、六洞淵大帝、六波主帝君、可韓真君、採訪真君)
九司三省與北極四聖:
九司:
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僕謝、雷上相、玉樞使相、鬥樞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省:
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北極四聖:
蓬元帥手下罡大聖、九殺童大將(北斗第八星,又稱殺大神)、雷使者等。
佑(猷)元帥
翊聖元帥
玄武元帥真武大帝
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
中國上古的主要大神們,諸如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等.
神話神獸編輯
四象
青龍:青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它是代表東方的靈獸,青龍既是名字也是種族。
在中國二十八星宿中,青龍是東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總稱。
東方七宿亦名蒼龍,蒼龍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青龍
亢是頸項,氐是本,就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
《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青龍東鬥星君爲:“角宿門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府星君,房宿駟星君,心宿王星君,尾宿雞星君,箕宿律星君。”
《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雲:“東方龍角亢之精,吐雲鬱氣,喊雷發聲,飛翔八極,周遊四冥,來立吾左。
《雲笈七籖》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青龍者,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舍,潛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
白虎:白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它是代表西方的靈獸,因西方屬金,色白,故稱白虎,代表的季節是秋季。
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其形象虎,位於西方,屬金,主殺伐,色白,總稱白虎。
朱雀:朱雀爲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上古四大神獸之一。根據五行學,它是代表南方的神獸,代表的顏色是紅色,代表的季節是夏季。
在二十八宿中,朱雀是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的總稱。
朱雀爲古代神話中的南方之神。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聯爲鳥形,亦稱“朱鳥”。
《夢溪筆談》卷七:“四方取象,蒼龍、白虎、朱雀、龜蛇。唯朱雀莫知何物,但鳥謂朱者,羽族赤而翔上,集必附木,此火之象也。謂之長離……或雲,鳥即鳳也。”《楚辭·惜誓》:“飛朱鳥使先驅兮。”王逸注:“朱雀神鳥,爲我先導。”
玄武:玄武爲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它是代表北方的神獸,代表的顏色是黑色,代表的季節是冬季。
在中國二十八宿的北方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其形象龜,亦稱龜蛇臺體,位於北方,屬水,色玄(即黑),總稱“玄武”。
龍之九子
一: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負屓螭吻/鴟尾
另: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其他:螭麒麟犼〡貔貅
囚牛:性喜音樂,其形爲胡琴琴桿上端的刻像;
明李東陽《記龍生九子》:“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淵鑑類函》四三八《鱗介部·龍》四引明陳仁錫《潛確類書》:“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好音,形胡琴上。”一般胡琴上刻有獸形,似龍形,爲囚牛。
睚眥(yazi):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其形爲刀柄上所刻之獸像;
《戰國策·韓策二》:“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可嘿然而止乎?”
《漢書·孫寶傳》:“我與穉季幸同土壤,素無睚眥。”
清魏源《聖武記》卷七:“毋挾槍矛,尋睚眥以釀釁。”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十:“他受不了百口嘲謗,也忍不下萬目睚眥。”
《史記·范雎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也作“壓眥”。
嘲風:喜好冒險,因而人鑄其像,置於殿角
李東陽《懷麓堂集》中記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yazi),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suanni),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贔屓(xi),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bian),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負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蒲牢:平生好鳴,它的頭像被用作大鐘的鐘紐;
狻猊(suanni):喜歡蹲坐,佛像座下的獅子是其造型;
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五二:“夜色樓臺月數層,金猊煙穗繞觚稜。”
唐代高僧慧琳:“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唐朝牛上士在《獅子賦》寫道:
窮汗漫之大荒,當崑崙之南軸。
鑠精剛之猛氣,產靈猊之獸族。
陸容《菽園雜記》卷二:“金猊,其形似獅,性好火煙,故立於香爐蓋上。”花蕊夫人《宮詞》:“夜色樓臺月數層,金猊煙穗繞觚棱。”觚棱,堂殿上最高轉角處。
贔屓(bixi):又名霸下,力大,其背亦負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龜 щшш▲ ttka n▲ CO
明楊基《眉庵集》八《妃宮題贈道士沈雪溪》詩:“月明貝闕金銀氣,日暖龍旗贔屓紋。”楊慎《引庵全集》中所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民間也稱鰲龍
犼(hou)古書上的一種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獸。俗稱爲望吼,朝吼,傳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獅“,常立於華表和房頂.
《述異記》中記載:“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鬥,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鬥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鬥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餘,蓋即犼也。”
清同治《續修永定縣誌》上載:“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邑南有異獸,大如牛,尾似團扇,口闊,徑直如盆,周身紅毛,長數尺,噬人及諸惡獸,或以爲犼雲。”
貔貅(pixiu):也被稱爲辟邪。相傳貔貅是一種兇猛瑞獸,而這種猛獸分爲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爲“貅”。但流傳下來的都沒有分爲雌雄了。在古時這種瑞獸是分一角和兩角的,一角的稱爲“祿”,兩角的稱爲“辟邪”。後來再沒有分一角或兩角,多以一角造型爲主。在北方,一般人是喜歡稱這種瑞獸爲“貔貅”,而在南方則依然稱爲“辟邪”。
麒麟:亦作“騏麟”,簡稱“麟”,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麕,它被古人視爲神獸、仁獸。麒麟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
麒麟是上的神物,不是地上的,常伴神靈出現,是神的座騎,屬火系屬仙。一般不會飛,不過成年的麒麟是會飛的。成年的麒麟能大能,平時較慈祥,發怒時異常兇猛。主聰慧,祥瑞。麒麟每次出現都將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據記載,伏羲,舜,孔子等都伴有麒麟出現,並帶來神的指示,最終指引勝利。
明趙震元《爲袁石(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靖兩河以安下;畫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樞而奠中原,夾鹿犬麒麟之瑞。”
漢許慎《文解字》十:“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云:“狀如麒麟,麕,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爲害,所以爲仁也。”……按何法《徵祥記》:“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許雲仁獸,用公羊,以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簡曰麟,鹹以爲祥瑞之物。
《禮記》禮運:“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澤),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四大兇獸
渾沌:《神異經》雲:“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兇德則往依憑之。名渾沌。”渾沌因既混且亂故後世稱是非不分之人爲“渾沌”,《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下謂之渾沌。”
窮奇:《神異經》雲:“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鬥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言此爲大惡之獸。
《山海經·西山經》道:“(邽gui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胃(同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hao狗,是食人。
《山海經·海內北經》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髮,在蜪犬北。一曰從足。”
《淮南子·墬形訓》:”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高誘注曰:“窮奇,神也。在北方道,足乘兩龍,其形如虎也。”在之痕中,仙山島上全身火紅,狀如牛的怪獸就是窮奇
檮杌taowu):《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
《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此謂檮杌同乘與春秋,爲國史名,楚史名《檮杌》。也就是有本記載楚史的書,名字爲《檮杌》。
檮杌一般作上古兇獸。《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兇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兇,以檮杌況鯀。
後來“檮杌”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兇惡之人。《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下謂之檮杌。”
饕餮(taotie)《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paoxiao),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這裡的狍鴞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亦有傳爲“龍生九子”的九子之一。
夔(kui):傳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只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爲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裡,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禺疆:“禺疆”爲傳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像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爲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據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颳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爲“厲風”。
猰貐(yayu):又稱爲“窫窳”(yayu)。傳猰貐曾是神,被名爲“危”的神殺死,後來被複活,但是變成了食人的怪獸。關於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和貍一樣,也有的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龍頭虎身的巨獸(如圖)。據由於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后羿將它殺死。
禍鬥:“禍鬥”原本是指傳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爲外形象犬的妖獸,吞吃犬糞、並且噴出火焰。禍鬥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所以古人將它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徵。也有法稱禍鬥吞食火,並且排出帶火的糞便。禍鬥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九頭鳥:原名“鬼車”,長有十個脖子、九個頭,據它的第十個頭是被周公旦命令獵師射掉的。那個沒有頭的脖子不斷地滴出血,古人宣稱如果九頭鳥飛過,要吹滅燈火、放狗把它趕走。有些傳宣稱九頭鳥的每一個頭擁有一對翅膀,結果18只翅膀互相擠兌、導致全都派不上用場。另外,九頭鳥也被稱爲“姑獲鳥”,這種鳥掠食人類兒童,喜好羣居。
窮奇:“窮奇”是中國傳中抑善揚惡的惡神,它的大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蝟的毛皮、長有翅膀,窮奇的叫聲象狗,靠吃人爲生。據窮奇經常飛到打架的現場,將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惡行,窮奇會捕捉野獸送給他,並且鼓勵他多做壞事。古人也把那種不重心意、遠君子近人的人稱爲窮奇。但是,窮奇也有爲益的一面。在一種稱爲“大儺”的驅鬼儀式中,有十二種吞食惡鬼的猛獸,稱爲十二神或十二獸,窮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共工是古代傳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爲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東南傾斜。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虛耗:虛耗是給人招來禍害的惡鬼。傳虛耗身穿紅色的袍服、長有牛鼻子,一隻腳穿鞋著地、另一隻腳掛在腰間,腰裡還插有一把鐵扇子。據唐玄宗曾經在夢中見到一個鬼偷盜了自己地玉笛和楊貴妃的香袋,玄宗叫住鬼,鬼自稱叫“虛耗”、喜歡偷盜他人的財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歡樂、使他變得憂鬱。玄宗大怒,立即喚人,於是有一個大鬼出現將虛耗撕成兩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鍾馗。
五通神:中國傳中的五個**,據在南方作祟,曾經有“北狐南五通”的法,五通神經常到人家中找尋美貌女子。其實,五通神也被稱爲五顯神,是泰山之神的五個兒子。《聊齋志異》中有一些關於五通神的記述,稱一名姓萬的書生斬殺了其中三通,並且重傷了另一通,最後一通被金龍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後x盡人亡。
渾沌: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兇神。傳它形狀肥圓、象火一樣通紅,長有四隻翅膀、六條腿,雖然沒有五官,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還有一種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
鑿齒:傳中居住在中國南部沼澤地帶的怪獸或巨人。鑿齒長有象鑿子一樣的長牙,這對長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據鑿齒掠食人類,黃帝命令后羿前往討伐,在經過激烈的搏鬥後,后羿在崑崙山追上了鑿齒並且將他射殺。鑿齒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三足鳥:中國古代的太陽精靈、也被看作太陽運行的使者。中國古代傳太陽中居住著三足鳥,人們敬仰太陽,三足鳥也被作爲祥瑞的象徵來崇拜。據由於三足鳥一共有十隻,不停地在空中運轉,導致地上遭受旱災和灼熱的煎熬。堯帝命令后羿將所有三足鳥射殺,結果后羿射落九隻、留下一隻,從此太陽只有一個並且在傍晚落下。也有法稱三足鳥是服侍西王母的精靈。
白澤:號稱上知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通過去,曉未來。不過能人言,曾應黃帝所求作鬼神圖鑑(內有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絕對神獸中的no.1《軒轅本紀》、《抱樸子(極言)》、《瑞應圖》有載。
化蛇:水獸。人面豺身,有翼,蛇行,聲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英招:人面馬身,有虎紋,生鳥翼,聲音如榴。號稱是替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隻神獸而已。《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玄蜂:其實就是巨蜂,腹大如壺,蜇人,有毒,能殺人。《楚辭(招魂)》有載。
青牛:出名主要是作爲老子的坐騎。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記》、《錄異傳》有載。
呲鐵:形狀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鐵爲食。排泄物利如剛,可作兵器。《神異經(中荒經)》有載。
山臊:山神,人臉猴身,一足,能人話,而且會變化,特別喜歡吃蝦蟹。《神異經(西荒經)》、《國語(魯語下)》、《訴異記》有載。
火鼠:又名火光獸。生活在火山中(非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燒的森林),重百斤(體形應甚大),毛長接近一米,細如絲,見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製成“火烷布”(如果髒了用火一燒就可變乾淨)。《神異經(南荒經)》、《十洲記》有載。
商羊:一足鳥,招大雨。《苑(辨物)》有載。
訛獸:別名誕。人面兔身,能人言。喜歡騙人,言多不真。其肉鮮美,但吃了後也無法真話了。《神異經(西南荒經)》有載。
民鳥(此爲一字):嘴爲赤色,身爲翠色。可御火。《山海經(西山經)》有載。
欽原:鳥,形狀象蜂,和鴛鴦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種巨蜂)。蜇獸獸死,蜇樹樹枯。《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鉤蛇:蛇,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時於水中用尾巴鉤岸上動物食之。《水經注(若水)》有載。
遠飛雞:又名翻明雞、目羽雞。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還。《洞冥記》有載。
腓腓:有點象貍,白色的尾巴。養之可以解憂愁。《山海經(中山經)》有載。
諸犍: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混沌:長毛四足,如犬,有腹無五臟。牴觸善人,憑依惡人。《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應聲蟲:居於人腹。宿主每發聲,腹中便有聲效之,且會越來越大。以雷丸可治。《續墨客揮犀》、《隋唐嘉話》有載。
慶忌:又名要離。澤精,人形,大概十幾公分高。黃衣黃帽,乘黃色車,日馳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報信(亦有捉魚之)。歷史上也有人名(吳王僚子,猛將)、塔名爲此。《管子(水地)》、《太平預覽》有載。
並封:類豬,黑色,前後皆有頭。述蕩則是左右有頭。《山海經(海外西經)(大荒西經)》、《周書(王會)》有載。:
夫諸: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三經)》有載。
當康:有牙的豬狀,因叫聲而得名。可以預見豐年。《山海經(東次四經)》有載。
山蜘蛛:巨蛛,大如車輪,其絲可止血。《南部新書》有載。
鳴蛇: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見則大旱。《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南海蝴蝶: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須足,仍有八十斤,極其鮮美。《嶺南異物志》有載。
幽(安鳥):類似有條紋的猴子,經常發笑,看見人則躺倒,因叫聲得名。《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貍力:豬狀獸,腳後有突起,聲音就像狗叫。應該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經(南次二經)》有載。
馬交:類馬,白身黑尾,頭有一角,利齒,四足爲爪,發音如鼓聲。以虎豹爲食。一可御兵。《山海經(海外北經)(西次四經)》、《管子(問)》、《周書(王會)》有載。
孰胡:馬身鳥翼,人面蛇尾(與英招類似)。喜歡載人。《山海經(西次四經)》有載。
媼:似羊非羊,似豬非豬。在地下食死人腦,能人言。用柏枝插其頭方可殺之。《搜神記》、《晉太康地誌》有載。
患:身長數丈,類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腳於土中,雖在動卻不移開。唯灌酒能消。因爲其爲憂傷之氣所聚,酒能忘憂,所以可消。《搜神記》有載。
鬼車:別名九頭鳥。色赤,似鴨,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愛入人家爍人魂氣。亦有法稱九首曾爲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兇咎。《三國典略》、《嶺表錄異》、《正字通》有載。
九嬰:水火之怪,爲羿所殺。《淮南子(本經訓)》有載。
飛廉: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其爲風伯。但我覺得應該是操縱風力大氣的神獸更合理。《楚辭(離騷)》有載。
飛誕鳥:鳥,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膠,用其灑在樹上粘取飛禽食用,亦有時用其噴射,百發百中。《廣博物志》有載。
九尾蛇:巨蛇,體有鱗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鐵碰撞之聲。尾端有孔,會噴射,如槍彈,中者非死即殘。《續子不語》有載。
奚鼠:巨鼠,居於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製衣被,爲禦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聲可以傳千里,它的毛髮可以召集鼠類。《神異經》有載。
傲因:類人,穿著破爛衣服,手爲利爪。襲擊單身旅人,喜食人腦。舌頭暴長,有時伸出盤在地上休息,用燒燙的大石擲之,可殺。《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吼: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餘。獅虎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偃曝餘談》有載
獨角獸:傳中的神獸名。麒麟類,爲瑞祥之物,下一統則至。
《文選·劉琨》:“一角之獸,連理之木,以爲休徵者,蓋有百數。”李善注:“《春秋感精符》曰:麟一角,明海內共一主也。王者不剮胎,不剖卵,則出於郊。”
人面鴞:傳中怪鳥名。其形如鴞而人面,雉身犬尾,其現尾旱災之兆。其始見於秦。
《山海經·西山經》:“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鴞而人面,雉身犬尾,其名自號,見則其邑大旱。”
人馬:傳中異魚名,狀似魚而具人之手足耳目鼻。其始見於晉。一作“馬人”。
晉·崔豹《古今注·魚蟲》:“人馬,有鱗甲,如大鯉魚,但手足耳目鼻與人不邑耳。見人良久乃入水中。”
人蛇:傳中異蛇名。狀似蛇耳具人手足,食人,能直立行走。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卷九十九引《蛇譜》:“人蛇,長七尺,色如墨。蛇頭、蛇尾、蛇身,尾長尺許,而人手人足,長三尺。人立而行,出則羣相聚,遇人輒嘻笑,笑而已即轉噬。然行甚遲,聞其笑即速奔可脫。”
九耳犬:傳中的獵犬。有九耳,其耳動則主人獵有所獲。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神語·雷神》:“陳時,雷州人陳鉷無子,其業捕獵,家有九耳犬,身靈。凡將獵,卜諸犬耳,一耳動則獵一首,動多則三四耳,少則一二耳。一日出獵,而九耳俱動。鉷大喜,以爲必多得獸矣,有荊棘一區,九耳犬圍繞不去。異之,得一巨卵,徑尺,攜以歸,雷雨暴作。卵開,乃一男子,其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
九尾狐:省稱“九尾”,亦稱“九尾禽”。傳中的異獸。居青丘之山,食人。其始見於先秦,至漢傳爲瑞祥之獸,象徵王者興。又,下太平則現,象徵王者子孫繁息。
《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白虎通》:“德至鳥獸則九尾狐見。”
九尾蛇:傳中異蛇名。形體巨大,有九尾。
清·袁枚《續子不語·九尾蛇》:“茅八者,少曾販紙入江西。其地深山多紙廠,廠中人日將落即鍵戶,戒勿他出,曰山中多異物,不特虎狼也,一夕月皎甚,茅不能寐,思一啓戶玩月,瑟縮再四,自恃武勇尚可任,乃啓開而出。行不數十步,忽見羣猴數十,奔泣而來,擇一大樹而上,茅亦上遠窺。旋見一蛇,從林際出,身入栱柱,兩目灼灼,體甲皆如魚鱗而硬,腰以下生九尾,相曳而行,有聲如鐵甲。然至樹下,乃植其尾,旋轉作舞狀。每尾有竅,竅中出涎如彈射樹上。猴有中者,者叫號墮地,腹裂而死。乃徐啖三猴,曳尾而去。茅懼,歸,自是昏夜不敢出。”
九尾龜:傳中的神龜。徑尺餘,有九尾。
明·陸粲《庚編·九尾龜》:“海寧百姓王屠與其子出行,遇漁父持巨龜,徑可尺餘,買歸,擊著柱下,將羹之,鄰居有江右商人見之,告邸翁,欲以錢贖焉。商曰:‘此九尾龜,神物也。’皆驗之,商因踏龜背,其尾兩旁露出尾各四。便持錢乞王,王不肯,遂烹作羹,父子共啖。是夕,大水自海中來,平地三尺,逮水退,翁往視王某,但見衣衾再牀,父子皆不知去向。人鹹雲:爲水府攝去殺卻也。”
九嬰:傳中怪獸名。能噴水吐火,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於北狄兇水之中。其始見於漢。
《淮南子·本徑訓》高誘注:“九嬰,水火之怪,爲人害……北狄之地有兇水。”
三足烏:
1.亦稱“踆烏”、“陽烏”。神話傳中神鳥名。居於日中,有三足。其始見於漢。《玄中記》:“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顛有雞,爲巢於上。每夜至子時則雞鳴,而日中陽鳥應之;陽鳥鳴則下之雞皆鳴。”
2.神話傳中駕馭日車的神鳥名。爲日中三足烏之演化。《洞冥記》卷四:“(漢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東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烏數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馭,以手掩鳥目,不聽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鳥獸食此草則美悶不能動矣。’”
3.傳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鳥。有三,即青鳥。《河圖括地圖》:“崑崙在若水中,非乘龍不能至。有三足神鳥,爲西王母取食。”
4.省稱“三足”,亦稱“三趾”。傳中祥瑞之鳥。國有道則現。其始見於漢。《東觀漢記·章帝紀》:“三足烏集沛國,白鹿、白兔、九尾狐見。”
三足鱉:亦稱“三足能(nai,音同“奈”)”。傳中的異鱉,三足。其始見於先秦。又傳人食之則體化而亡。
《庚巳集》:“太倉民家,得三足鱉,命婦烹,食畢入臥,少頃,形化爲血水,止存發耳。鄰人疑其婦謀害,訟之官。時知縣黃廷宣鞠問不決,乃取三足鱉,令婦如前烹治,取死囚食之,入獄亦化,如前人,遂辨其獄。”
三角獸:傳中瑞祥之獸名。頭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則此物至。帝王儀衛有繪其像之旗。
《元史·輿服志二》:“三角獸旗,赤質,赤火焰腳,繪獸,其首類白澤,綠髮,三角,青質,白腹,跋尾綠色。”
大風:傳中一種兇惡得鷙鳥。堯時爲害於民,被羿射殺於青丘之澤。因其大,振翼則起風,故又爲風伯。其始見於漢。
山犭軍:亦稱“犭軍子”。傳中怪獸名。狀如犬而人面,見人則笑,其行如風。其現爲大風災之兆。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風,見則下大風。”
山膏:傳中怪獸名。其狀如豬,好罵人。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山中經》:“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赤若丹火,善罵。”
王母使者:省稱“王母”。傳中鳥名。爲西王母所使,在齊郡函山守護藥函。其始見於唐。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羽篇》:“王母使者。齊郡函山有鳥,足青,嘴赤黃,素翼,絳顙,名王母使者。昔漢武登此山,得玉函,長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爲白鳥飛去。世傳山上有王母藥函,常令鳥守之。”
王餘魚:亦稱“吳餘膾”、“吳王膾餘”、“膾殘”。傳中魚名。其形如常魚身之一面。相傳越王勾踐(或雲吳王闔閭,又傳吳王孫樌)膾魚未盡,棄其殘半於水中,遂爲此魚。
《異聞記》:“東城池有王餘魚,池決,魚不得去,將死。或以鏡照之,魚看影,謂其有雙,於是比目而去。”
狗:傳中神獸名。可禁兇害。其始見於秦。
《山海經·西山經》:“陰山……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首,名曰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兇。”
狐:傳中有通之術的仙狐。
《玄中記·狐》:“狐,五十歲,能變化謂婦人;百歲爲美女,爲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通。”
鹿:一“祿”。傳中奇異之獸名。其形似鹿而一角。爲祥瑞之物。漢代有石雕像。
《宋書·符瑞志下》:“鹿者,純靈之獸也。無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備則至。”
雞:傳中的神雞。居東南桃都山大桃樹上,又傳居東海岱輿山扶桑樹上,率下之雞報曉。漢代陶器已有其像。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上有雞,日初出,照此木,雞則鳴,下雞皆隨之鳴。”
夫諸:傳中異獸名。狀如白鹿而有四角。其現爲水災之兆。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敖岸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元仙:傳中異獸名。形似鹿而五、六頭。
明·鄺露《赤雅》卷下:“荼首,出羈縻州,似鹿而兩頭,食香草。其行如飛……亦有五、六頭者,是名元仙,敬之終吉,射之悔亡。”
木客鳥:傳中鳥名。狀如鵲。俗雲木客所化。其始見於漢。
《異物志》:“木客鳥,大如鵲,數千百頭爲羣,飛集有度,不與衆鳥相廁,人俗雲‘木客’。”
五足獸:傳中異獸名。狀如獅,有五足,爲解形民之手所化。其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因樨國獻五足獸,狀如獅子;玉錢千緍,其形如環,環重十兩,上有‘壽永吉’之字。問其使者五足獸是何變化,對曰:東方有解形之民,使頭飛於南海,左手飛於東山,右手飛於西澤,自臍以下,兩足孤立。至暮,頭還於肩上,兩手遇疾風飄於海外,落玄州上,化爲五足獸,則一指爲一足也。”
日及:傳中異牛名。生於西域大月氏國,其肉割掉而復生。其始見於晉。
《玄中記》:“大月氏有牛,名曰日及,割取肉一、二斤,明日瘡愈。漢人入國,示之以爲異珍。”
毛龍:傳中龍之一種。大禹治水,曾乘之。其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虞舜》:“南潯之國,有洞穴陰源,其下通地脈。中有毛龍、毛魚,時蛻骨於曠澤之中。龍、魚同穴而處。其國獻毛龍,一雌一雄,故置牶龍之官;至夏代養龍不絕,因以命族。至禹導川,乘此龍。及四海攸同,乃放河納。”
化蛇:傳中異蛇名。人面、豺身、鳥翼。其現爲大水災之兆。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陽山,多石,無草木。陽-水出焉,而北流注於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面而豺身,其音如叱呼,見則其邑大水。”
丹魚:傳中的神魚。出入又赤光環繞。以其血塗腳可步行水上。其始見於北魏,後又傳爲祥瑞之物。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丹水》:“水(丹水)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赤光上照如火。取之,割其血以塗足,可以不行水上。長居淵中。”
丹雀:傳中的神鳥。神農曾得其所銜九穗禾。
晉·王嘉《拾遺記·炎帝神農》:“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丹蝦:傳中的巨蝦。身長十丈,須長八尺。其始見於漢。
《洞冥記》:“有丹蝦,長十丈,須長八尺,有兩翅,其鼻如鋸,戴紫桂之林,以須纏身急流,以爲棲身之處。馬丹嘗折蝦鬚爲杖,後棄杖而飛,須化爲丹,亦在海傍。”
文文:傳中異獸名。狀如蜂,尾分叉,反舌,好呼。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放皋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
六足獸:傳中祥瑞之獸名。生六足。其始見於南北朝時期。
《宋書·符瑞志中》:“六足獸,王者謀及衆庶則至。”
火光獸:亦稱“火鼠”。傳中獸名。生於南方,或雲生於西域,其毛可織火浣布。其多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著作中。
《海內十洲記·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許,晦夜即見此山林,乃是此獸光照,狀如火光相似。取其獸毛,時人號爲火浣布,此是也。”
比肩獸:傳中祥瑞之獸名。
《宋書·符瑞志中》:“比肩獸,王者德給矜寡則至。”
巴蛇:傳中的巨蛇。吞象,三年出其骨。其始於先秦。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爲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玉雞:玉雞是指傳中的神雞。居東方扶桑山上,率下之雞報曉。其始見於漢。《神異經·東荒經》:“蓋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
世樂:傳中鳥名。爲祥瑞之無,王者有道則出。
《駢雅·釋鳥》:“重精、世樂,皆靈鳥也。”
石雞:傳中的神雞。居東方扶桑山上,引下之雞報曉。
《神異經·東荒經》:“蓋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
冉遺魚:亦作“髯遺魚”。傳中異魚名。魚身而蛇首,六足。食之可禁兇,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西山經》:“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於陵羊之澤。是多冉遺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可以禁兇。”
白澤:傳中神獸名。能人言,知萬物之精。爲祥瑞之物。黃帝巡狩東至海,此獸出,言下鬼神之事。其始見於晉。
晉·葛洪《抱樸子·極言》:“昔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授自然之體者也,猶復不能端坐而得道,故涉王屋而授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省攻佔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記白澤
之辭,相地則書青鳥之,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該袐要,窮道盡真。”
犰狳:傳中異獸名。其現爲蝗災之兆。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八十里,曰餘峩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鷙目而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糾,見則蝀蝗爲敗。”
玄魚:傳中的神魚。爲鯀所化。其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夏禹》:“堯命夏鯀治水,九載無績。鯀自沉於羽淵,化爲玄魚,時揚振須鱗,橫修波之上,見者謂爲河精。四時以致祭祀,常見玄魚與蛟龍跳躍而出,觀者驚而畏矣……鯀之靈化,其事互,神變猶一,而色狀不同。玄魚黃能,四音相亂,傳寫流文,‘鯀’字或‘魚’旁‘玄’字也。”
耳鼠:傳中異獸名。如鼠,兔頭,能以尾飛。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丹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吉光:傳中異獸名。出於西域。毛皮製裘,不懼水火。
《海內十洲記·凰麟洲》:“武帝(漢武帝)漢三年,帝幸北海,祠恆山。四月,西國王使至,獻此膠(續絃膠)四兩、吉光毛裘……吉光毛裘黃色,蓋神馬之類也。裘入水數日不沉,入火不焦。”
老蹇:傳中惡龍名。常爲害,被蜀守李冰所降。
王十朋集註《神異記》:“蜀守李冰降毒龍蹇氏,鎖之於江上,水害遂息。”
地狼:亦稱“賈(gu)”。傳中居於地中的狗。其始見於先秦。
《屍子》卷下:“地中有犬,名曰地狼。”
朱厭:傳中異獸名。其現爲戰爭之兆。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西山經》:“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
朱獳:傳中怪獸名。如狐有魚翼。其出現爲國家發生使人畏懼之事的徵兆。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東山經》:“耿山,無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魚翼,其名曰獳,其鳴自糾,見則國有恐。”
中國民間有“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法。是一位龍母,生了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蕓》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彙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而演化爲龍。然而並非所有的怪異獸像都百川歸海,納入了龍像之中,在與龍形象形成、發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象也在發展,並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徵。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聯繫起來。在民間,很久就流傳著龍生九子的法,但是九子爲何物,並沒有確切的記載,然而這一公案卻由於“真龍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據一次早朝,明孝宗朱祐樘突然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倉卒間不能回答,退朝後左思右想,又向幾名同僚詢問,糅合民間傳,七拼八湊,才拉出了一張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
一: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負屓螭吻/鴟尾
另: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
其他:螭麒麟犼〡貔貅
囚牛:性喜音樂,其形爲胡琴琴桿上端的刻像;
明李東陽《記龍生九子》:“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淵鑑類函》四三八《鱗介部·龍》四引明陳仁錫《潛確類書》:“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好音,形胡琴上。”一般胡琴上刻有獸形,似龍形,爲囚牛。
睚眥(yazi):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其形爲刀柄上所刻之獸像;
《戰國策·韓策二》:“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可嘿然而止乎?”
《漢書·孫寶傳》:“我與穉季幸同土壤,素無睚眥。”
清魏源《聖武記》卷七:“毋挾槍矛,尋睚眥以釀釁。”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十:“他受不了百口嘲謗,也忍不下萬目睚眥。”
《史記·范雎傳》:“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也作“壓眥”。
嘲風:喜好冒險,因而人鑄其像,置於殿角
李東陽《懷麓堂集》中記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yazi),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suanni),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贔屓(xi),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bian),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負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蒲牢:平生好鳴,它的頭像被用作大鐘的鐘紐;
狻猊(suanni):喜歡蹲坐,佛像座下的獅子是其造型;
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五二:“夜色樓臺月數層,金猊煙穗繞觚稜。”
唐代高僧慧琳:“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唐朝牛上士在《獅子賦》寫道:
窮汗漫之大荒,當崑崙之南軸。
鑠精剛之猛氣,產靈猊之獸族。
陸容《菽園雜記》卷二:“金猊,其形似獅,性好火煙,故立於香爐蓋上。”花蕊夫人《宮詞》:“夜色樓臺月數層,金猊煙穗繞觚棱。”觚棱,堂殿上最高轉角處。
贔屓(bixi):又名霸下,力大,其背亦負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龜
明楊基《眉庵集》八《妃宮題贈道士沈雪溪》詩:“月明貝闕金銀氣,日暖龍旗贔屓紋。”楊慎《引庵全集》中所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民間也稱鰲龍
犼(hou)古書上的一種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獸。俗稱爲望吼,朝吼,傳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獅“,常立於華表和房頂.
《述異記》中記載:“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鬥,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鬥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鬥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餘,蓋即犼也。”
清同治《續修永定縣誌》上載:“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邑南有異獸,大如牛,尾似團扇,口闊,徑直如盆,周身紅毛,長數尺,噬人及諸惡獸,或以爲犼雲。”
貔貅(pixiu):也被稱爲辟邪。相傳貔貅是一種兇猛瑞獸,而這種猛獸分爲雌性及雄性,雄性名“貔”,雌性名爲“貅”。但流傳下來的都沒有分爲雌雄了。在古時這種瑞獸是分一角和兩角的,一角的稱爲“祿”,兩角的稱爲“辟邪”。後來再沒有分一角或兩角,多以一角造型爲主。在北方,一般人是喜歡稱這種瑞獸爲“貔貅”,而在南方則依然稱爲“辟邪”。
麒麟:亦作“騏麟”,簡稱“麟”,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蛇鱗、麕,它被古人視爲神獸、仁獸。麒麟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
麒麟是上的神物,不是地上的,常伴神靈出現,是神的座騎,屬火系屬仙。一般不會飛,不過成年的麒麟是會飛的。成年的麒麟能大能,平時較慈祥,發怒時異常兇猛。主聰慧,祥瑞。麒麟每次出現都將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據記載,伏羲,舜,孔子等都伴有麒麟出現,並帶來神的指示,最終指引勝利。
明趙震元《爲袁石(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靖兩河以安下;畫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樞而奠中原,夾鹿犬麒麟之瑞。”
漢許慎《文解字》十:“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麐(麟),牝麒也。”段玉裁注云:“狀如麒麟,麕,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爲害,所以爲仁也。”……按何法《徵祥記》:“麒麟者,牡曰麒,牝曰麟。……許雲仁獸,用公羊,以其不履生蟲,不折生草也。”古麒麟或簡曰麟,鹹以爲祥瑞之物。
《禮記》禮運:“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棷。”(“椰”同“菽”,沼澤),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四大兇獸
渾沌:《神異經》雲:“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兇德則往依憑之。名渾沌。”渾沌因既混且亂故後世稱是非不分之人爲“渾沌”,《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下謂之渾沌。”
窮奇:《神異經》雲:“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鬥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言此爲大惡之獸。
《山海經·西山經》道:“(邽gui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胃(同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hao狗,是食人。
《山海經·海內北經》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髮,在蜪犬北。一曰從足。”
《淮南子·墬形訓》:”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高誘注曰:“窮奇,神也。在北方道,足乘兩龍,其形如虎也。”在之痕中,仙山島上全身火紅,狀如牛的怪獸就是窮奇
檮杌taowu):《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
《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此謂檮杌同乘與春秋,爲國史名,楚史名《檮杌》。也就是有本記載楚史的書,名字爲《檮杌》。
檮杌一般作上古兇獸。《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兇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兇,以檮杌況鯀。
後來“檮杌”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兇惡之人。《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下謂之檮杌。”
饕餮(taotie)《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paoxiao),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這裡的狍鴞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亦有傳爲“龍生九子”的九子之一。
夔(kui):傳中國東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體和頭象牛,但是沒有角,而且只有一條腿,渾身青黑色。據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會引起暴風。在黃帝和蚩尤的戰爭中,黃帝捕獲了夔,用它的皮製作軍鼓,用它的骨頭作爲鼓槌,結果擊打這面鼓的聲響能夠傳遍方圓500裡,使黃帝軍士氣大振、蚩尤軍大駭。
禺疆:“禺疆”爲傳中的海神、風神和瘟神,也作“禺強”、“禺京”,是黃帝之孫。海神禺疆統治北海,身體像魚,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雙頭龍;風神禺疆據字“玄冥”,是顓頊的大臣,形象爲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青蛇,支配北方。據禺疆的風能夠傳播瘟疫,如果遇上它颳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所以西北風也被古人稱爲“厲風”。
猰貐(yayu):又稱爲“窫窳”(yayu)。傳猰貐曾是神,被名爲“危”的神殺死,後來被複活,但是變成了食人的怪獸。關於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和貍一樣,也有的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龍頭虎身的巨獸(如圖)。據由於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后羿將它殺死。
禍鬥:“禍鬥”原本是指傳中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但是它被形容爲外形象犬的妖獸,吞吃犬糞、並且噴出火焰。禍鬥所到之處皆發生火災,所以古人將它看作火災之兆和極端不祥的象徵。也有法稱禍鬥吞食火,並且排出帶火的糞便。禍鬥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九頭鳥:原名“鬼車”,長有十個脖子、九個頭,據它的第十個頭是被周公旦命令獵師射掉的。那個沒有頭的脖子不斷地滴出血,古人宣稱如果九頭鳥飛過,要吹滅燈火、放狗把它趕走。有些傳宣稱九頭鳥的每一個頭擁有一對翅膀,結果18只翅膀互相擠兌、導致全都派不上用場。另外,九頭鳥也被稱爲“姑獲鳥”,這種鳥掠食人類兒童,喜好羣居。
窮奇:“窮奇”是中國傳中抑善揚惡的惡神,它的大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蝟的毛皮、長有翅膀,窮奇的叫聲象狗,靠吃人爲生。據窮奇經常飛到打架的現場,將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惡行,窮奇會捕捉野獸送給他,並且鼓勵他多做壞事。古人也把那種不重心意、遠君子近人的人稱爲窮奇。但是,窮奇也有爲益的一面。在一種稱爲“大儺”的驅鬼儀式中,有十二種吞食惡鬼的猛獸,稱爲十二神或十二獸,窮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共工是古代傳中神農氏的後代、屬於炎帝一族,身爲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東南傾斜。之後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後被禹殺死(指治水成功)。
虛耗:虛耗是給人招來禍害的惡鬼。傳虛耗身穿紅色的袍服、長有牛鼻子,一隻腳穿鞋著地、另一隻腳掛在腰間,腰裡還插有一把鐵扇子。據唐玄宗曾經在夢中見到一個鬼偷盜了自己地玉笛和楊貴妃的香袋,玄宗叫住鬼,鬼自稱叫“虛耗”、喜歡偷盜他人的財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歡樂、使他變得憂鬱。玄宗大怒,立即喚人,於是有一個大鬼出現將虛耗撕成兩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鍾馗。
五通神:中國傳中的五個**,據在南方作祟,曾經有“北狐南五通”的法,五通神經常到人家中找尋美貌女子。其實,五通神也被稱爲五顯神,是泰山之神的五個兒子。《聊齋志異》中有一些關於五通神的記述,稱一名姓萬的書生斬殺了其中三通,並且重傷了另一通,最後一通被金龍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後x盡人亡。
渾沌: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兇神。傳它形狀肥圓、象火一樣通紅,長有四隻翅膀、六條腿,雖然沒有五官,但是卻能夠通曉歌舞曲樂。還有一種法稱渾沌是象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
鑿齒:傳中居住在中國南部沼澤地帶的怪獸或巨人。鑿齒長有象鑿子一樣的長牙,這對長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據鑿齒掠食人類,黃帝命令后羿前往討伐,在經過激烈的搏鬥後,后羿在崑崙山追上了鑿齒並且將他射殺。鑿齒應該是在神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南方部落的象徵。
三足鳥:中國古代的太陽精靈、也被看作太陽運行的使者。中國古代傳太陽中居住著三足鳥,人們敬仰太陽,三足鳥也被作爲祥瑞的象徵來崇拜。據由於三足鳥一共有十隻,不停地在空中運轉,導致地上遭受旱災和灼熱的煎熬。堯帝命令后羿將所有三足鳥射殺,結果后羿射落九隻、留下一隻,從此太陽只有一個並且在傍晚落下。也有法稱三足鳥是服侍西王母的精靈。
白澤:號稱上知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通過去,曉未來。不過能人言,曾應黃帝所求作鬼神圖鑑(內有萬一千五百二十種)。絕對神獸中的no.1《軒轅本紀》、《抱樸子(極言)》、《瑞應圖》有載。
化蛇:水獸。人面豺身,有翼,蛇行,聲音如叱呼。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英招:人面馬身,有虎紋,生鳥翼,聲音如榴。號稱是替帝看花園的神,但看起來充其量不過是隻神獸而已。《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玄蜂:其實就是巨蜂,腹大如壺,蜇人,有毒,能殺人。《楚辭(招魂)》有載。
青牛:出名主要是作爲老子的坐騎。但真正的原形是千年木精(土精成形是玉羊)。《嵩高記》、《錄異傳》有載。
呲鐵:形狀象水牛,但有巨角,皮毛漆黑,以鐵爲食。排泄物利如剛,可作兵器。《神異經(中荒經)》有載。
山臊:山神,人臉猴身,一足,能人話,而且會變化,特別喜歡吃蝦蟹。《神異經(西荒經)》、《國語(魯語下)》、《訴異記》有載。
火鼠:又名火光獸。生活在火山中(非通指的火山,乃是燃燒的森林),重百斤(體形應甚大),毛長接近一米,細如絲,見水即死。用它的毛就可製成“火烷布”(如果髒了用火一燒就可變乾淨)。《神異經(南荒經)》、《十洲記》有載。
商羊:一足鳥,招大雨。《苑(辨物)》有載。
訛獸:別名誕。人面兔身,能人言。喜歡騙人,言多不真。其肉鮮美,但吃了後也無法真話了。《神異經(西南荒經)》有載。
民鳥(此爲一字):嘴爲赤色,身爲翠色。可御火。《山海經(西山經)》有載。
欽原:鳥,形狀象蜂,和鴛鴦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種巨蜂)。蜇獸獸死,蜇樹樹枯。《山海經(西次三經)》有載。
鉤蛇:蛇,身長二十米以上,尾部有分叉。捕食時於水中用尾巴鉤岸上動物食之。《水經注(若水)》有載。
遠飛雞:又名翻明雞、目羽雞。紫色,翅膀下亦有眼睛。日出夕還。《洞冥記》有載。
腓腓:有點象貍,白色的尾巴。養之可以解憂愁。《山海經(中山經)》有載。
諸犍: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長尾,能發巨聲。行走時銜著尾巴,休息時盤著尾巴。《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混沌:長毛四足,如犬,有腹無五臟。牴觸善人,憑依惡人。《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應聲蟲:居於人腹。宿主每發聲,腹中便有聲效之,且會越來越大。以雷丸可治。《續墨客揮犀》、《隋唐嘉話》有載。
慶忌:又名要離。澤精,人形,大概十幾公分高。黃衣黃帽,乘黃色車,日馳千里。叫它的名字可使之報信(亦有捉魚之)。歷史上也有人名(吳王僚子,猛將)、塔名爲此。《管子(水地)》、《太平預覽》有載。
並封:類豬,黑色,前後皆有頭。述蕩則是左右有頭。《山海經(海外西經)(大荒西經)》、《周書(王會)》有載。:
夫諸:象白鹿,但有四角。招大水。《山海經(中次三經)》有載。
當康:有牙的豬狀,因叫聲而得名。可以預見豐年。《山海經(東次四經)》有載。
山蜘蛛:巨蛛,大如車輪,其絲可止血。《南部新書》有載。
鳴蛇:大體如蛇,但有四翼,發磐磐之音。見則大旱。《山海經(中次二經)》有載。
南海蝴蝶:巨型蝴蝶。有人曾捕之,去掉其翅膀和須足,仍有八十斤,極其鮮美。《嶺南異物志》有載。
幽(安鳥):類似有條紋的猴子,經常發笑,看見人則躺倒,因叫聲得名。《山海經(北山經)》有載。
貍力:豬狀獸,腳後有突起,聲音就像狗叫。應該是有操土之能。《山海經(南次二經)》有載。
馬交:類馬,白身黑尾,頭有一角,利齒,四足爲爪,發音如鼓聲。以虎豹爲食。一可御兵。《山海經(海外北經)(西次四經)》、《管子(問)》、《周書(王會)》有載。
孰胡:馬身鳥翼,人面蛇尾(與英招類似)。喜歡載人。《山海經(西次四經)》有載。
媼:似羊非羊,似豬非豬。在地下食死人腦,能人言。用柏枝插其頭方可殺之。《搜神記》、《晉太康地誌》有載。
患:身長數丈,類牛,青眼光耀明亮,四腳於土中,雖在動卻不移開。唯灌酒能消。因爲其爲憂傷之氣所聚,酒能忘憂,所以可消。《搜神記》有載。
鬼車:別名九頭鳥。色赤,似鴨,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愛入人家爍人魂氣。亦有法稱九首曾爲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兇咎。《三國典略》、《嶺表錄異》、《正字通》有載。
九嬰:水火之怪,爲羿所殺。《淮南子(本經訓)》有載。
飛廉:鹿身,頭如雀,有角,蛇尾豹文。有其爲風伯。但我覺得應該是操縱風力大氣的神獸更合理。《楚辭(離騷)》有載。
飛誕鳥:鳥,似鼠,赤足。口可分泌粘膠,用其灑在樹上粘取飛禽食用,亦有時用其噴射,百發百中。《廣博物志》有載。
九尾蛇:巨蛇,體有鱗甲,腰以下有九尾,拖行,有鐵碰撞之聲。尾端有孔,會噴射,如槍彈,中者非死即殘。《續子不語》有載。
奚鼠:巨鼠,居於冰下,重千斤,肉可食。皮毛可以製衣被,爲禦寒上品。用其皮蒙鼓,其聲可以傳千里,它的毛髮可以召集鼠類。《神異經》有載。
傲因:類人,穿著破爛衣服,手爲利爪。襲擊單身旅人,喜食人腦。舌頭暴長,有時伸出盤在地上休息,用燒燙的大石擲之,可殺。《神異經(西荒經)》有載。
吼: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餘。獅虎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偃曝餘談》有載
獨角獸:傳中的神獸名。麒麟類,爲瑞祥之物,下一統則至。
《文選·劉琨》:“一角之獸,連理之木,以爲休徵者,蓋有百數。”李善注:“《春秋感精符》曰:麟一角,明海內共一主也。王者不剮胎,不剖卵,則出於郊。”
人面鴞:傳中怪鳥名。其形如鴞而人面,雉身犬尾,其現尾旱災之兆。其始見於秦。
《山海經·西山經》:“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鴞而人面,雉身犬尾,其名自號,見則其邑大旱。”
人馬:傳中異魚名,狀似魚而具人之手足耳目鼻。其始見於晉。一作“馬人”。
晉·崔豹《古今注·魚蟲》:“人馬,有鱗甲,如大鯉魚,但手足耳目鼻與人不邑耳。見人良久乃入水中。”
人蛇:傳中異蛇名。狀似蛇耳具人手足,食人,能直立行走。
清·陳-元龍《格致鏡原》卷九十九引《蛇譜》:“人蛇,長七尺,色如墨。蛇頭、蛇尾、蛇身,尾長尺許,而人手人足,長三尺。人立而行,出則羣相聚,遇人輒嘻笑,笑而已即轉噬。然行甚遲,聞其笑即速奔可脫。”
九耳犬:傳中的獵犬。有九耳,其耳動則主人獵有所獲。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神語·雷神》:“陳時,雷州人陳鉷無子,其業捕獵,家有九耳犬,身靈。凡將獵,卜諸犬耳,一耳動則獵一首,動多則三四耳,少則一二耳。一日出獵,而九耳俱動。鉷大喜,以爲必多得獸矣,有荊棘一區,九耳犬圍繞不去。異之,得一巨卵,徑尺,攜以歸,雷雨暴作。卵開,乃一男子,其手有文,左曰雷,右曰州。”
九尾狐:省稱“九尾”,亦稱“九尾禽”。傳中的異獸。居青丘之山,食人。其始見於先秦,至漢傳爲瑞祥之獸,象徵王者興。又,下太平則現,象徵王者子孫繁息。
《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耳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白虎通》:“德至鳥獸則九尾狐見。”
九尾蛇:傳中異蛇名。形體巨大,有九尾。
清·袁枚《續子不語·九尾蛇》:“茅八者,少曾販紙入江西。其地深山多紙廠,廠中人日將落即鍵戶,戒勿他出,曰山中多異物,不特虎狼也,一夕月皎甚,茅不能寐,思一啓戶玩月,瑟縮再四,自恃武勇尚可任,乃啓開而出。行不數十步,忽見羣猴數十,奔泣而來,擇一大樹而上,茅亦上遠窺。旋見一蛇,從林際出,身入栱柱,兩目灼灼,體甲皆如魚鱗而硬,腰以下生九尾,相曳而行,有聲如鐵甲。然至樹下,乃植其尾,旋轉作舞狀。每尾有竅,竅中出涎如彈射樹上。猴有中者,者叫號墮地,腹裂而死。乃徐啖三猴,曳尾而去。茅懼,歸,自是昏夜不敢出。”
九尾龜:傳中的神龜。徑尺餘,有九尾。
明·陸粲《庚編·九尾龜》:“海寧百姓王屠與其子出行,遇漁父持巨龜,徑可尺餘,買歸,擊著柱下,將羹之,鄰居有江右商人見之,告邸翁,欲以錢贖焉。商曰:‘此九尾龜,神物也。’皆驗之,商因踏龜背,其尾兩旁露出尾各四。便持錢乞王,王不肯,遂烹作羹,父子共啖。是夕,大水自海中來,平地三尺,逮水退,翁往視王某,但見衣衾再牀,父子皆不知去向。人鹹雲:爲水府攝去殺卻也。”
九嬰:傳中怪獸名。能噴水吐火,堯時出,作害人間,被羿射殺於北狄兇水之中。其始見於漢。
《淮南子·本徑訓》高誘注:“九嬰,水火之怪,爲人害……北狄之地有兇水。”
三足烏:
1.亦稱“踆烏”、“陽烏”。神話傳中神鳥名。居於日中,有三足。其始見於漢。《玄中記》:“蓬萊之東,岱輿之山,上有扶桑之樹,樹高萬丈。樹顛有雞,爲巢於上。每夜至子時則雞鳴,而日中陽鳥應之;陽鳥鳴則下之雞皆鳴。”
2.神話傳中駕馭日車的神鳥名。爲日中三足烏之演化。《洞冥記》卷四:“(漢武帝)曰:‘朕所好甚者不老,其可得乎?’朔曰:‘東北有地日之草,西南有春生之草。’帝曰:‘何以知之?’朔曰:‘三足烏數下地食此草,羲和欲馭,以手掩鳥目,不聽下也。食草能不老,他鳥獸食此草則美悶不能動矣。’”
3.傳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鳥。有三,即青鳥。《河圖括地圖》:“崑崙在若水中,非乘龍不能至。有三足神鳥,爲西王母取食。”
4.省稱“三足”,亦稱“三趾”。傳中祥瑞之鳥。國有道則現。其始見於漢。《東觀漢記·章帝紀》:“三足烏集沛國,白鹿、白兔、九尾狐見。”
三足鱉:亦稱“三足能(nai,音同“奈”)”。傳中的異鱉,三足。其始見於先秦。又傳人食之則體化而亡。
《庚巳集》:“太倉民家,得三足鱉,命婦烹,食畢入臥,少頃,形化爲血水,止存發耳。鄰人疑其婦謀害,訟之官。時知縣黃廷宣鞠問不決,乃取三足鱉,令婦如前烹治,取死囚食之,入獄亦化,如前人,遂辨其獄。”
三角獸:傳中瑞祥之獸名。頭生三角,王者法度修明則此物至。帝王儀衛有繪其像之旗。
《元史·輿服志二》:“三角獸旗,赤質,赤火焰腳,繪獸,其首類白澤,綠髮,三角,青質,白腹,跋尾綠色。”
大風:傳中一種兇惡得鷙鳥。堯時爲害於民,被羿射殺於青丘之澤。因其大,振翼則起風,故又爲風伯。其始見於漢。
山犭軍:亦稱“犭軍子”。傳中怪獸名。狀如犬而人面,見人則笑,其行如風。其現爲大風災之兆。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獄法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hui,其行如風,見則下大風。”
山膏:傳中怪獸名。其狀如豬,好罵人。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山中經》:“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其狀如逐,赤若丹火,善罵。”
王母使者:省稱“王母”。傳中鳥名。爲西王母所使,在齊郡函山守護藥函。其始見於唐。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羽篇》:“王母使者。齊郡函山有鳥,足青,嘴赤黃,素翼,絳顙,名王母使者。昔漢武登此山,得玉函,長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爲白鳥飛去。世傳山上有王母藥函,常令鳥守之。”
王餘魚:亦稱“吳餘膾”、“吳王膾餘”、“膾殘”。傳中魚名。其形如常魚身之一面。相傳越王勾踐(或雲吳王闔閭,又傳吳王孫樌)膾魚未盡,棄其殘半於水中,遂爲此魚。
《異聞記》:“東城池有王餘魚,池決,魚不得去,將死。或以鏡照之,魚看影,謂其有雙,於是比目而去。”
ωωω⊙ тTk ān⊙ ℃o 狗:傳中神獸名。可禁兇害。其始見於秦。
《山海經·西山經》:“陰山……有獸焉。其狀如貍而白首,名曰狗,其音如榴榴,可以禁兇。”
狐:傳中有通之術的仙狐。
《玄中記·狐》:“狐,五十歲,能變化謂婦人;百歲爲美女,爲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失智;千歲即與通。”
鹿:一“祿”。傳中奇異之獸名。其形似鹿而一角。爲祥瑞之物。漢代有石雕像。
《宋書·符瑞志下》:“鹿者,純靈之獸也。無色光耀洞明,王者德備則至。”
雞:傳中的神雞。居東南桃都山大桃樹上,又傳居東海岱輿山扶桑樹上,率下之雞報曉。漢代陶器已有其像。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上有雞,日初出,照此木,雞則鳴,下雞皆隨之鳴。”
夫諸:傳中異獸名。狀如白鹿而有四角。其現爲水災之兆。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敖岸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諸,見則其邑大水。”
元仙:傳中異獸名。形似鹿而五、六頭。
明·鄺露《赤雅》卷下:“荼首,出羈縻州,似鹿而兩頭,食香草。其行如飛……亦有五、六頭者,是名元仙,敬之終吉,射之悔亡。”
木客鳥:傳中鳥名。狀如鵲。俗雲木客所化。其始見於漢。
《異物志》:“木客鳥,大如鵲,數千百頭爲羣,飛集有度,不與衆鳥相廁,人俗雲‘木客’。”
五足獸:傳中異獸名。狀如獅,有五足,爲解形民之手所化。其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晉時事》:“因樨國獻五足獸,狀如獅子;玉錢千緍,其形如環,環重十兩,上有‘壽永吉’之字。問其使者五足獸是何變化,對曰:東方有解形之民,使頭飛於南海,左手飛於東山,右手飛於西澤,自臍以下,兩足孤立。至暮,頭還於肩上,兩手遇疾風飄於海外,落玄州上,化爲五足獸,則一指爲一足也。”
日及:傳中異牛名。生於西域大月氏國,其肉割掉而復生。其始見於晉。
《玄中記》:“大月氏有牛,名曰日及,割取肉一、二斤,明日瘡愈。漢人入國,示之以爲異珍。”
毛龍:傳中龍之一種。大禹治水,曾乘之。其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虞舜》:“南潯之國,有洞穴陰源,其下通地脈。中有毛龍、毛魚,時蛻骨於曠澤之中。龍、魚同穴而處。其國獻毛龍,一雌一雄,故置牶龍之官;至夏代養龍不絕,因以命族。至禹導川,乘此龍。及四海攸同,乃放河納。”
化蛇:傳中異蛇名。人面、豺身、鳥翼。其現爲大水災之兆。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陽山,多石,無草木。陽-水出焉,而北流注於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狀如人面而豺身,其音如叱呼,見則其邑大水。”
丹魚:傳中的神魚。出入又赤光環繞。以其血塗腳可步行水上。其始見於北魏,後又傳爲祥瑞之物。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丹水》:“水(丹水)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赤光上照如火。取之,割其血以塗足,可以不行水上。長居淵中。”
丹雀:傳中的神鳥。神農曾得其所銜九穗禾。
晉·王嘉《拾遺記·炎帝神農》:“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丹蝦:傳中的巨蝦。身長十丈,須長八尺。其始見於漢。
《洞冥記》:“有丹蝦,長十丈,須長八尺,有兩翅,其鼻如鋸,戴紫桂之林,以須纏身急流,以爲棲身之處。馬丹嘗折蝦鬚爲杖,後棄杖而飛,須化爲丹,亦在海傍。”
文文:傳中異獸名。狀如蜂,尾分叉,反舌,好呼。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中山經》:“放皋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
六足獸:傳中祥瑞之獸名。生六足。其始見於南北朝時期。
《宋書·符瑞志中》:“六足獸,王者謀及衆庶則至。”
火光獸:亦稱“火鼠”。傳中獸名。生於南方,或雲生於西域,其毛可織火浣布。其多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著作中。
《海內十洲記·炎洲》:“炎洲,在南海中……有火林山,山中有火光獸,大如鼠,毛長三四寸,或赤或白。山可三百里許,晦夜即見此山林,乃是此獸光照,狀如火光相似。取其獸毛,時人號爲火浣布,此是也。”
比肩獸:傳中祥瑞之獸名。
《宋書·符瑞志中》:“比肩獸,王者德給矜寡則至。”
巴蛇:傳中的巨蛇。吞象,三年出其骨。其始於先秦。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爲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玉雞:玉雞是指傳中的神雞。居東方扶桑山上,率下之雞報曉。其始見於漢。《神異經·東荒經》:“蓋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
世樂:傳中鳥名。爲祥瑞之無,王者有道則出。
《駢雅·釋鳥》:“重精、世樂,皆靈鳥也。”
石雞:傳中的神雞。居東方扶桑山上,引下之雞報曉。
《神異經·東荒經》:“蓋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
冉遺魚:亦作“髯遺魚”。傳中異魚名。魚身而蛇首,六足。食之可禁兇,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西山經》:“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涴水出焉,而北流注於陵羊之澤。是多冉遺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可以禁兇。”
白澤:傳中神獸名。能人言,知萬物之精。爲祥瑞之物。黃帝巡狩東至海,此獸出,言下鬼神之事。其始見於晉。
晉·葛洪《抱樸子·極言》:“昔黃帝生而能言,役使百靈,可謂授自然之體者也,猶復不能端坐而得道,故涉王屋而授丹經,到鼎湖而飛流珠……省攻佔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記白澤
之辭,相地則書青鳥之,救傷殘則綴金冶之術。故能畢該袐要,窮道盡真。”
犰狳:傳中異獸名。其現爲蝗災之兆。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東山經》:“又南三百八十里,曰餘峩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鷙目而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糾,見則蝀蝗爲敗。”
玄魚:傳中的神魚。爲鯀所化。其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夏禹》:“堯命夏鯀治水,九載無績。鯀自沉於羽淵,化爲玄魚,時揚振須鱗,橫修波之上,見者謂爲河精。四時以致祭祀,常見玄魚與蛟龍跳躍而出,觀者驚而畏矣……鯀之靈化,其事互,神變猶一,而色狀不同。玄魚黃能,四音相亂,傳寫流文,‘鯀’字或‘魚’旁‘玄’字也。”
耳鼠:傳中異獸名。如鼠,兔頭,能以尾飛。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丹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吉光:傳中異獸名。出於西域。毛皮製裘,不懼水火。
《海內十洲記·凰麟洲》:“武帝(漢武帝)漢三年,帝幸北海,祠恆山。四月,西國王使至,獻此膠(續絃膠)四兩、吉光毛裘……吉光毛裘黃色,蓋神馬之類也。裘入水數日不沉,入火不焦。”
老蹇:傳中惡龍名。常爲害,被蜀守李冰所降。
王十朋集註《神異記》:“蜀守李冰降毒龍蹇氏,鎖之於江上,水害遂息。”
地狼:亦稱“賈(gu)”。傳中居於地中的狗。其始見於先秦。
《屍子》卷下:“地中有犬,名曰地狼。”
朱厭:傳中異獸名。其現爲戰爭之兆。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西山經》:“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
朱獳:傳中怪獸名。如狐有魚翼。其出現爲國家發生使人畏懼之事的徵兆。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東山經》:“耿山,無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魚翼,其名曰獳,其鳴自糾,見則國有恐。”
中國民間有“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法。是一位龍母,生了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蕓》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一,即彙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而演化爲龍。然而並非所有的怪異獸像都百川歸海,納入了龍像之中,在與龍形象形成、發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象也在發展,並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徵。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聯繫起來。在民間,很久就流傳著龍生九子的法,但是九子爲何物,並沒有確切的記載,然而這一公案卻由於“真龍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據一次早朝,明孝宗朱祐樘突然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倉卒間不能回答,退朝後左思右想,又向幾名同僚詢問,糅合民間傳,七拼八湊,才拉出了一張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
1.傳中的神雞。居東方扶桑山上,率下之雞報曉。其始見於漢。《神異經·東荒經》:“蓋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下之雞悉鳴,潮水應之矣。”
2.傳中的神雞。又傳爲祥瑞之雞,王者至孝則至。其始見於南北朝時期。《宋書·符瑞志上》:“(漢高帝)母名含始,始爲昭靈後。昭靈後遊於洛池,有玉雞銜赤珠,刻曰玉英,吞此者王。昭靈後取而吞之。又寢於大澤,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上皇視之,見蛟龍在其上,遂有身而生季,是爲高帝。”
漢·劉向《列仙傳·琴高》:“(琴高)後如涿水中取龍子,爲諸弟子期曰:‘皆潔,齊待於水傍,設祠,’果乘赤鯉來,出坐祠中。”
赤鱬(ru音“如”):傳中異魚名。人面,音如鴛鴦,食之可以療病。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卻火雀:傳中異鳥名。其狀如燕,能滅火。其始見於唐。
唐·蘇鶚《杜陽雜編》捲上:“順宗皇帝即位歲,拘弭國貢卻火雀(一雌一雄)、履水珠、常堅冰、變書草。其卻火雀純黑,大似燕,其聲清亮,殆不類尋常禽。鳥置於火中,火自散雲。上嘉其異,遂盛水精籠,懸於寢殿,夜則宮人持燭炬以燒之,終不能損其毛羽。”
卻塵犀:亦稱“闢塵犀”。傳中海獸名。狀如犀牛,其角可以避卻塵埃。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捲上:“卻塵犀,海獸也,然其角闢塵,致之於座,塵埃不入。”
何羅魚:傳中異魚名。一首而十身。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扈。”
希有:傳中異鳥名。形體巨大。其始見於漢。
《神異經·中荒經》:“崑崙之山……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也。”
含利:傳中異獸名。能吐金。此稱始見於漢。
《文選·張衡》:“含利颬颬,北爲仙車,驪駕四鹿,芝蓋九葩。”薛綜注:“含利,獸名,性吐金,故曰含利。”
角端:傳中祥瑞之獸名。形似鹿而鼻生一角,可日行一萬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其始見於漢。
《宋書·符瑞志下》:“角端者,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明君聖主在位,明達方外幽遠之事,則奉書而至。”
角龍:傳中的有角之龍,爲龍之年過五百者。其始見於南北朝時。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捲上:“水蟲五百年化爲蛟,蛟千年化爲龍,龍五百年爲角龍,千年爲應龍。”
犼:本北方食人之獸,狀如犬,傳爲海中神獸,狀如馬而有鱗,口中噴火,騭猛異常,食龍腦。其多見於宋以後。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菱角》:“有童子以騎授母……瞬息至湖上。馬踏水奔騰,蹄下不波。無何,扶下……母將啓謝,四視其馬,化爲金毛犼,高丈餘,童子超乘而去。”
沉石明雞:傳中的瑞鳥。狀如燕,生於地下,下太平則出。其始見於晉。
晉·王嘉《拾遺記·魏》:“建安三年,胥徒國獻沉石明雞,色如丹,大如燕,常在地下,應時而明,聲能遠徹。”
冶鳥:傳中的鳥名。生南方山林中。狀如鳩,能變化人形。其始見於晉。
晉·幹寶《搜神記》卷十二:“越地深山中,有鳥大如鳩,青色,名曰冶鳥。穿大樹作巢,如五六升斗器,戶口徑數寸,周飾以土堊,赤白相分,狀如射侯。伐木者見此樹,即避之去……此鳥白日見其形,是鳥也;夜聽其鳴,亦鳥也;時有觀樂者,便作人形,長三尺,至澗中取石蟹,就人炙之,人不可犯也。越人謂此鳥是越祝之祖也。”
長右:傳中怪獸名。狀如猴而四耳。其現爲水災之兆。其始見於先秦。
《山海經·南山經》:“長右之山,無草木,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還有刑、牛頭、馬面、判官、狐仙、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后羿等等
黃大仙(農村流傳迷信法)編輯
所謂的“黃大仙”是北方農村地區流傳的迷信法,還有農村的村民供奉黃鼠狼所立的牌位,他們認爲黃鼠狼會“附身”操縱人的身體,使人精神錯亂,沒有任何科學文獻來承認其真實性,更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來承認其是否科學。這是不科學的法,是封建迷信所遺留下來的的糟粕。
在中國人的印象中,黃鼠狼和狐貍一樣,是妖獸。中國人反感黃鼬,除了它有偷襲家禽的毛病外,更重要的是它還有與狐貍一樣的“魔法”,能夠迷惑體弱多病之人。
中文名黃大仙其他名稱黃皮子、黃仙等是否科學現在沒有任何科學文獻承認其科學
目錄
1簡介
2“黃大仙”的真面目
外形特徵 щщщ? тTk án? C○
棲息環境
保護等級
生活習性
3有關傳
4揭秘真相
簡介編輯
中國人反感黃鼬,除了它有偷襲家禽的毛病外,更重要的是它還有與狐貍一樣的“魔法”,能夠迷惑體弱多病之人。在早些年間,人們經常會看到被黃鼠狼“附”上身的人,這種人瘋瘋癲癲,胡言亂語,一般還都是黃鼠狼的“代言者”,從人的口裡出了黃鼠狼的心思,如:“我沒偷吃你家的雞,你們爲什麼堵了我的洞口?”等等。對付這種病人,人們便請出德高望重的“大仙”,面對著病人,好言相勸黃鼠狼快快離開,也有使硬手段的,厲聲喝斥:如果再不識趣走開的話,就要怎樣怎樣。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將黃鼬妖魔化的已無從考察,但黃鼬的確沒有人們想像的那樣“神通廣大”。
正道之道教衰微後,“五大仙”被漢族民間百姓供奉。“五大仙”又叫“五大家”或“五顯財神”,分別指:狐仙(狐貍)、黃仙(黃鼠狼)、白仙(刺蝟)、柳仙(蛇)和灰仙(老鼠)。黃仙,即黃鼠狼,被漢族民間喚作“黃二大爺”,舊時在後宮中供有其塑像。
它被人崇拜,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爲它同狐貍一樣體態頗爲美麗而又性情狡黠,使人感到神秘;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認爲它可以左右人的精神世界,與一種精神錯亂的疾病有關。這種精神錯亂的疾病叫“癔病”,漢族民間俗稱“撞客”。人們認爲一旦黃鼠狼附了體,就會發生癔病,其中以女性或精神抑鬱者爲多。這種病癥發病時哭哭啼啼,連帶唱,訴一些玄妙的事情或生平中的不平之事。有的人還會唱出一些美妙詩句。得癔病者發病時不識家人及親朋,且話語調也與好時不同。還有人病者的皮下有滾動的球,用針將它扎住就能置附體的黃鼠狼於死地,一般用針刺病人的人中就可治療。
據,人在犯病時會變得力大無窮,瘋瘋癲癲,歇斯底里。人在屋裡幹什麼,黃鼠狼就在外面幹什麼。而且還有一種奇特的現象,傳只要醫生、巫師或打過黃鼠狼的人在門外一咳嗽,發作立即停止,形同正常人。這種癔病雖然不會留下後遺癥,但很難徹底治癒,易多次發病。這都是根本沒有科學依據的法,很多人都被這種迷信現象矇蔽。
諸多詭異的現象使所謂的黃大仙蒙上了一層詭異的面紗。
“黃大仙”的真面目編輯
其實,“黃大仙”即黃鼬,也叫臭鼬,體長280-400毫米,雌性於雄性1/2-1/3。頭骨爲狹長形,頂部較平。因爲它周身棕黃或橙黃,所以動物學上稱它爲黃鼬。是型的食肉動物。棲息於平原、沼澤、河谷、村莊、城市和山區等地帶。夜行性,主要以齧齒類動物爲食,偶爾也吃其他型哺乳動物,每年3-4月發情交-配。選擇柴草垛下、堤岸洞穴、墓地、亂石堆、樹洞等隱蔽處築巢。雌獸妊娠期爲33-37。通常5月產仔,每胎產2-8仔。與很多鼬科動物一樣,它們體內具有臭腺,可以排出臭氣,在遇到威脅時,起到麻痹敵人的作用。主要以齧齒類動物爲食,偶爾也吃其他型哺乳動物,民間諺語“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實際上黃鼬很少以雞爲食。黃鼬的皮毛適合製作水彩或油畫的畫筆,中國人稱爲狼毫。主要生活在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西藏、泰國等地,中國很多地區都有分佈。
外形特徵
黃鼬體長28-40釐米,尾長12-25釐米,體重210-1200克。體形中等,身體細長。頭細,頸較長。耳殼短而寬,稍突出於毛叢。尾長約爲體長之半。冬季尾毛長而蓬鬆,夏秋毛絨稀薄,尾毛不散開。四肢較短,均具5趾,趾端爪尖銳,趾間有很的皮膜。肛門腺發達。雄獸的陰-莖骨基部膨-大成結節狀,端部呈鉤狀。
黃鼬的毛色從淺沙棕色到黃棕色,色澤較淡。毛絨相對較稀短,針毛長25一29毫米,絨毛長15一18毫米,針毛粗118一130微米。背毛略深;腹毛稍淺,四肢、尾與身體同色。鼻基部、前額及眼周淺褐色,略似面紋。鼻墊基部及上、下脣爲白色,喉部及頸下常有白斑。但變異極大,即使同一地點,有些個體缺如。有的呈大形斑,有的從喉部延伸至胸部。
黃鼬的頭骨爲狹長形,頂部較平。鼻骨、上頜骨、額骨和頂骨完全癒合,不見骨縫。顴弓窄。聽泡爲長橢圓形。雄獸的矢狀嵴和人字嵴明顯,眶間寬較眶後突後之腦顱前端爲寬。
牙齒的齒式爲:3·1·3·1/3·1·3·2=34。上門齒成一橫列,第二下門齒著生位置略靠後。犬齒長而直。上裂齒前緣內側、下裂齒的後葉均有一明顯尖。上臼齒橫列,內葉大於外葉。內葉中央尖明顯,外葉具二個尖。
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和平原,見於林緣、河谷、灌叢和草丘中、也常出沒在村莊附近。居於石洞、樹洞或倒木下。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黃鼬大量捕食鼠類,是害鼠的敵。
只要人不靠近它,對它構成威脅,它就不會對人造成傷害。
生活習性
夜行性,尤其是清晨和黃昏活動頻繁,有時也在白活動。通常單獨行動。善於奔走,能貼伏地面前進、鑽越縫隙和洞穴,也能游泳、攀樹和牆壁等。除繁殖期外,一般沒有固定的巢穴。通常隱藏在柴草堆下、亂石堆、牆洞等處。嗅覺十分靈敏,但視覺較差。性情兇猛,常捕殺超過其食量的獵物。
黃鼬冬季常追隨鼠類遷移而潛入村落附近,在石穴和樹洞中築窩。它們擅長攀援登高和下水游泳,也能高蹦低竄,在乾溝的亂石堆裡閃電般的追襲獵食對象。黃鼬的警覺性很高,時刻保持著高度戒備狀態,要想對黃鼬出其不意的偷襲是很困難的。
一旦遭到狗或人的追擊,在沒有退路和無法逃脫時,黃鼬就會兇猛地對進犯者發起殊死的反攻,顯得無畏而又十分兇猛。黃鼬及其家族的其他成員還有一種退敵的武器,那就是位於肛門兩旁的一對黃豆形的臭腺,它們在奔逃的同時,能從臭腺中迸射出一股臭不可忍的分泌物。假如追敵被這種分泌物射中頭部的話,就會引起中毒,輕者感到頭暈目眩,噁心嘔吐,甚至精神暫時性錯亂,嚴重的還會倒地昏迷不醒。
黃鼬食性很雜,在野外以老鼠和野兔爲主食,儘管野兔在短距離內跑得很快,但在長時間的高速追逐下,最後總會由於恐懼和力竭而被趕上咬斷脖頸,做了黃鼬口下的犧牲品。也吃鳥卵及幼雛、魚、蛙和昆蟲;在住家附近,常在夜間偷襲家禽,首先吸食其血液,再吃內臟及軀體,性嗜吸血。以臭腺放出臭氣自衛。據調查,每頭黃鼬一夜之間可以捕食6~7只老鼠。
有關傳編輯
在北方農村,關於黃仙的故事一直流傳。
這則故事來源於絡的關於“黃大仙”附身的傳,是否符合科學依據無從定奪:
黃仙的原型是黃鼠狼,在我家那裡俗稱黃皮子,大概是因爲它皮色而得名。其學名爲“黃鼬”,是一種普通的哺乳動物,身軀最大的,能有一尺多長。按理,這東西實用價值也很大,比如,“狼亳”毛筆,就是利用黃鼠狼的尾巴上的毛做的。其皮也能做些衣物鞋帽。再,黃鼠狼除了偷雞,也以老鼠爲食,也算是功過相抵吧。很多地區,就有農戶養黃鼠狼發家致富的。但在我家那裡,這是萬萬不能的。根本就沒有人有此膽量,畢竟,誰知道哪個黃鼠狼成仙得道,怎容許你觸犯尊嚴,剝皮奪命呢?在我家那裡,黃鼠狼是散見的動物,比老鼠要少得多。或許正因爲少,反倒顯出尊貴,顯得神秘;正如同奢侈品一樣,店面要少,櫃檯要精,這樣才顯出身份。我自己看到過黃鼠狼,四五次。老實,我對此類身形的動物,包括老鼠,都有害怕。可能是與家鄉流行用“大耗子吃你來了”嚇唬孩子有關。不過,黃鼠狼的狡黠,機敏,靈巧,加上黃仙的故事在心裡紮了根,所以,不由得不害怕。
我記得,每次看到黃鼠狼,我都會驚出一身冷汗。本來我該爲自己的膽怯自卑的,但我家鄉的人,十之**,都會對黃鼠狼存著畏懼,所以,我也就自欺欺人地勸自己:人都害怕黃鼠狼!但是,那些被黃仙上身的人,害怕反倒不存在了。而是從心裡發出了敬畏。從第一次倒黴被黃仙相中,只能手無策,等待黃仙的寬恕,甚至要供奉終身,如同供奉神靈祖宗!在哈爾濱周邊的地區,特別是農村,黃仙的傳很多,以致人人心存敬畏。包括所謂無神論者。如我。主要是我曾多次看到過黃仙的“顯靈”。黃仙是靠上身來顯靈的,也就是,黃鼠狼必須藉助人體,才能顯示出其種種神奇詭異的才能。這或許也充分證明了:黃仙仍然是迷信,科學應該能解釋清楚,只是我現在還不知道答案。很值得注意的細節是,黃仙上身,是有選擇標準的,如同選模特,要身高、三圍、體型、走臺等。能入黃仙法眼的人,特徵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1、女性。多以中年婦女爲主,年齡可界定在30-45歲初發病,即顯靈,也就,結婚後的婦女纔會發病,女孩是不會的。
2、這些婦女一般身體不好。在農村,勞累、營養不良、夫妻感情不和諧、貧窮等,她們雖然看來身強力壯,但卻都存在很**的婦科病,其痛苦可想而知。——她們真的很可憐!
3、這些女性一般都是大家族的一員。大家族是指,在這個村子中,同姓兄弟較多,人丁興旺的幾戶人家。一般來,每個家族都只會有一個女性發病,能承擔黃仙附體的“責任”,一旦選中,就要終身承擔。——這些都非常重要,對破解黃仙迷局很關鍵,後面我將談到。當被黃仙選中後,她們可憐的命運,更趨可憐。黃仙上身時,一般是有先兆的。
1、生氣後:我家所在的村子,很多人家都很貧窮,都靠借債還息度日,貧賤夫妻百事哀,孩子上學、開春種地、參加鄉親親屬婚喪嫁娶要隨彩禮,哪個部分都要錢,也就難免生悶氣;再者,東北男人,出了名的不會疼老婆,打麻將、搞破鞋(形容夫妻間對方在外面養女人,也就是出軌),難免生氣;另外,農村婦女,扯老婆舌,傳閒話,也是生氣的又一原因。
2、悲傷時:老人去世、老公傷心、孩子不孝,悲傷,鬱悶,內心悽楚,常會引起黃仙的“憐憫”;
3、情緒激動:自己老爺們打架,要出人命時;與別的婦女,祖宗三代對罵時;
這都是很危險的因素。所謂人有七情六慾,黃仙大概也是看清這一弱點,得空來襲。因爲情緒波動,黃仙終於在選中者身上顯靈了。我隨便選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事情來明。那時候我十一二歲吧。是一個晚上(怎麼詭異的事情都是這樣開頭的)。我去裡我家不遠的趙家去串門。和我一起的還有我的表弟。在我家的農村,夜不閉戶,隨便出入——既是農村的樸實,也可歸爲防範意識差。屋裡有七個人,我,表弟,另外的一個叔叔,趙家夫妻和他們的一雙兒女。我們正開著電視,什麼節目,時隔多年,早已忘記。北面放著電視,南面是炕,炕直接挨著南窗。趙家夫妻坐在炕頭上,老公在炕沿,老婆在炕裡。他們的兒女在炕中間,我和表弟坐在炕稍,那位叔叔則坐在距電視較近的板凳上。電視屬斜向,我和表弟的視角,既能看到電視,眼角的餘光,也能看到炕頭的情景。就在我們有味的時候,沒來由的,我突然感到一陣涼意,從後面的窗子裡透過來,心裡有一種不出來的恐懼感。就在我有這種意識的時候,我不禁先向表弟望去,表弟也在向我看來,眼裡有同樣的目光。我們對視後,立刻同時向炕頭望過去:只見趙家嬸嬸,兩眼圓睜,直勾勾地瞪著我們,彷彿張開的大口,要把我們吞掉,而在那雙眼睛裡,年少的我,還是能看到一種恐懼和絕望,時至今日,我仍然無法忘記;她倒吸著涼氣,比平時急促,彷彿自己的肉身和神靈在做著對抗;本來很舒展的身體,漸漸繃緊,彷彿被抽著筋一樣,肉向中心聚集;而她整個人,也開始從懶散的姿勢,變成盤腿而作,雙手放在雙膝上,嘴脣哆嗦著,身體也開始逐漸勻速戰抖起來,就好像赤身**被放在冰窖中了……在此過程中,趙家叔叔聲地:又要來神了!趙家的一雙兒女,則眼中含淚,呆呆地等著母親的顯靈。而此時,黃仙的神靈終於開始了。
以上的故事是引用的上流傳的故事,根本沒有任何科學考證依據。
揭秘真相編輯
這則故事中,提到了“附身”,首先一下,附身是不可能的,既然不相信迷信,就要樹立科學的、正確的思想觀念,既然可以附身,那麼有什麼依據來它會附身呢?其次,黃鼠狼導致人精神暫時錯亂的原因是:以前聽過關於黃仙的故事,以至於見到了黃鼠狼,所謂的黃大仙,就會被嚇得精神錯亂;還有就是靠近黃鼠狼對他構成威脅時,黃鼬出於自衛,被其從肛門射出的臭液所噴射到導致精神暫時性錯亂。
傳播這些所謂的“傳”的人多半是那些無知的中老年婦女,你可以回憶一下,或者去問問,知道黃仙的那些人,多半是由自己的老年婦女類的親戚告訴的。現在的年輕人幾乎沒有幾個信的,有些甚至都不知道,那些無知的中老年婦女總會在講以前發生的迷信故事時添油加醋,神乎其神。很多人在聽他們講的故事的時候會聽的“心驚膽戰”,爲之信服。如果她們有那麼一點科學常識,就知道這些“附身”所謂的事兒根本不會發生。
很多人都會被矇蔽,“附身”了之後會請所謂的“大仙”來看看“風水”,到底是哪裡“不好”,之後還會給他“風水錢”,好幾百甚至幾千來“破財免災”,有錢乾點兒什麼不好你給那些所謂的仙?這樣的話,思想只會根深蒂固,“我真中邪了!”這種思想,要摒棄。反之也只會“人嚇人,嚇死人”。
特別容易懂的道理,那些人就是不明白,就是因爲這些中國文化發展中封建迷信留下的糟粕,要儘早明白和剷除,是怎麼回事。以免以後真的會“人嚇人,嚇死人”。《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是一部貨真價實的《摸金倒鬥指南》,不過這本書只是殘本,陰陽術的部分並沒有流傳下來,僅有風水術的十六字,十六字風水分別對應的內容如下:
這一部分主要是星學,也就是在風水術中佔很大比重的星風水,地分吉兇,星有善惡,看風水尋龍脈講的就是上觀星、下審地脈。
地
風水術的主體是相形度地,大道龍行自有真,星峰磊落是龍身,通過解讀大地上山川河流的走向形勢,判斷龍脈的來去止伏,觀取“龍、砂、穴、水”,這就是地字篇的內容。
人
風水有陰陽宅之,陰宅是墓地,是爲死者準備的,而陽宅是活人的居所,對於陽宅的選擇,一樣也有極深的風水理論,又稱“八宅明鏡”之術。
鬼
顧名思義,幽冥之爲鬼,這一篇主要是講解古墓主人的情況。例如屍首和棺槨的擺放,殉葬者與陪葬品的位置,長明燈、長生燭的象徵性等等,凡是墓中與死者有直接關聯地,多在此卷之中。
神
自古以來,渴望死後成仙,並沉迷此道之人不可勝數,尸解成仙的事情在風水中多有記載。同形勢理氣息息相關,如何在神仙穴中尸解羽化是這一篇的主要內容,不過就如同是“屠龍之術”,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神仙穴中羽化眠”只是一套不切實際的空虛理論而已。
佛
風水理論體系龐大繁雜,摸金校尉所擅長的風水秘術,都是以《易》爲總綱,屬於道家一脈,而其餘的各個宗教也都有各自的風水理論,當然也許在那些宗教中並不稱其爲風水。但是其本質都是一樣地。佛字一卷記載的是禪宗風水。
魔
吉星之下無不吉,兇星之下兇所存,況是兇龍不入穴。只是閒行引身過。魔字篇中的內容,主地脈星之惡兆,使人遠避地劫禍,這是專門講風水中兇惡徵兆的一篇。
畜
聖人有云,禽獸之流,不可以與之爲伍,山川地貌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些奇山異石,自然造化生成百獸形態,這在風水中也大有名堂。舉個例子來,比如山體似牛,便有臥牛、眠牛、耕牛、屠牛、望月牛之分,姿態形勢不同,吉兇各異,這一篇主要的是風水形成的畜形。i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