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桂正率兵駐紮在外城之內(nèi),他自知兵力薄弱,敵不住後金兵鋒,所以想依託城牆工事堅守。然而崇禎是個生『性』多疑、『性』格急躁、毫無韌力的青年,還沒滿二十歲,一見滿桂竟也按兵不動,登時便不耐煩起來,不住的催他出戰(zhàn)。雖然滿桂一再講明,自己前次在德勝門下?lián)p失慘重,雖有其他各路援軍先後到來,補充到自己帳下,可這些士卒總共也不過萬人,且戰(zhàn)力低下,只有等各路援軍全部到達,到時內(nèi)外夾攻,不怕他皇太極不敗。
誰知滿桂不但沒有說服朱由檢,反而讓朱由檢疑心再起,先是有個袁崇煥與後金不明不白,現(xiàn)在這個滿桂又百般推託,不肯與後金一戰(zhàn),到底是何居心?他的『性』格本來就十分多疑,此時又是敵軍兵臨城下,又驚又怕之際,自是不肯相信任何人。
面對朱由檢的責(zé)問,無奈之下,滿桂只能在這萬餘援軍中挑選出五千兵馬出城迎戰(zhàn)。至十七日黎明,『潮』水一般的後金兵馬向滿桂發(fā)起猛攻,前後十餘戰(zhàn)。滿桂身先士卒,驍勇無比,終因寡不敵衆(zhòng),節(jié)節(jié)敗退,可城中十餘萬京軍卻沒有派出一兵一卒的援軍,只是站在城上看著滿桂等將士浴血奮戰(zhàn)。最終滿桂戰(zhàn)死,副將孫祖壽及參將周旗等30餘將陣亡,總兵官黑雲(yún)龍、麻登雲(yún)等被擒,最後投降。
而此時的遼東援軍前鋒吳襄卻剛剛抵達玉田,作爲後援的祖大壽不過剛剛出了山海關(guān),距離京師還遠著呢。
滿桂一敗,京中頓時慌『亂』一團,各路勤王兵馬最近的也還在百里以外,遠的不過剛剛出發(fā),遠水解不了近渴,若是後金一意攻城,京城必然不保。有人甚至上書要求朱由檢重新複用袁崇煥,以解京城之憂。卻被朱由檢破口大罵,自己剛剛將袁崇煥入獄,轉(zhuǎn)眼便又放出來,那自己這個素有金口主牙的萬歲的臉面還要不要?何況此時袁崇煥與後金私通一事也未能徹查清楚,若他真與後金有舊,到時打開城門,自己恐怕便要成了他後金的階下囚,這根本就是把自己往死路上推。?? 轉(zhuǎn)世重生之吳三桂傳奇148
城外的皇太極對大明各路援軍動向也極爲清楚,眼看這京城已是自己囊中之物,正躊躇滿志,準備攻打京城時,卻有盛京來使,遞上一份密報,看過密報的皇太極只覺天旋地轉(zhuǎn),自己苦心佈置一年有餘,眼見勝利在望,恐怕又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而與此同時京城中的朱由檢也接到一封關(guān)外密報,看過之後卻是喜怒交加,混身發(fā)抖,下面的朝臣不知密報內(nèi)容,只以爲朱由檢得了重病,心慌不已。
其實朱由檢和皇太極得到的密報雖然分由吳三桂和多爾袞送來,可其內(nèi)容卻大致相同,只是措詞上略有差異。
多爾袞送到皇太極的密報上言道,今有吳三桂率明軍四萬圍攻盛京已近一月之久,火器犀利,攻勢猛烈,城中軍民不得出,先後已派出百餘哨探求援,卻俱被吳三桂攔截,無法報與大汗。爲保盛京不失,只得與那吳三桂周旋,每日都要奉上黃金幾千兩,方可讓其暫緩攻勢,保盛京不失,可如今城中黃金所剩不多,望大汗早日回兵,以解盛京之圍。
而朱由檢所得密報上面卻道:臣吳三桂出使後金,不料後金暗藏禍心,竟密謀我大明,臣九死一生方逃離盛京,自知距京城路途遙遙,無法及時馳援,便於遼東召集軍民反攻盛京,以期取得圍魏救趙之效。好在遼東軍民上下一心,捨生忘死,經(jīng)近一月戰(zhàn)場撕殺,今終於將盛京包圍,想來皇太極得此信必然打馬回京,無法再圍困京城。只是近日得謠傳,道督師袁大人竟被下獄,遼東軍民頓時人心慌慌,無心作戰(zhàn),望萬歲明鑑,還袁大人清白,以安遼東百姓之心,方可繼續(xù)爲我大明,爲萬歲效力,如若不然,遼東軍民恐有暴『亂』之險。同時臣雖爲二品將軍,可在遼東卻是無官無職,統(tǒng)率遼東軍民名不正言不順,長此以往,恐其不服,望萬歲明鑑,臣必萬死以報萬歲。
吳三桂這封密報雖不長,朱由檢也看得明白,不過是告訴自己,他已經(jīng)將後金盛京圍困,皇太極馬上便要回國了,不用各再擔(dān)心京師安危,不過若是不赦免袁崇煥,不給他吳三桂一個理想的官職,這一切可就都不一定了。
值此危難之際,吳三村藉機勒索,他朱由檢還能說什麼?難道真的不理吳三桂要求,任由後金攻入京師?爲了自保別說這兩件小事,就是吳三桂此時要求封王,他朱由檢也只能是一率恩準,這也難怪朱由檢喜怒交加。
至於吳三桂如何能統(tǒng)率四萬大軍圍攻盛京卻還要從吳三桂出使盛京之時說起。
吳三桂在得知被任命爲赴後金特使後,便知這是朱由檢借刀殺人之計,後金恨自己入骨,當然不會任由自己平安回國,更何況他早知後金想借此攻打大明,此去更是九死一生,當然要做些準備。至於借病推託決非上策,不說託不託得過去,自己可早想離開京城反回遼東大展拳腳。此次正是良機,何況還想在此次明金交鋒中再佔些便宜,當然奉旨領(lǐng)命。
出了京城,便與副使告別,獨自一人加速反回遼東,以做佈署。對於父親吳襄,三桂知道他還忠於大明,因此不敢與其明言,只說自己此去兇險向其借兵五千,以做接應(yīng)。吳襄對兒子這麼個請求當然不會拒絕,派五千吳家軍趕赴義州聽三桂調(diào)譴。也正是因爲如此,後來吳襄接到袁崇煥調(diào)兵令時,除留守的士卒外,只能調(diào)集五千援軍支援京師,若是再加上五千裝備精良的吳家軍,恐怕當時京師城下的大戰(zhàn)又會是另一番景象。
隨後三桂突發(fā)奇想,又到冰凌山莊與山莊中的匠師研製出一種新式武器,準備應(yīng)用於以後的攻金之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