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心理定律
你有一個信念,就是你能夠很好地完成自己承擔的工作,你就會覺得你在工作中很有信心。你常常這樣想並在實踐中想方設法去做好工作,信心就會更強,這就是你的行動加深了你的心態。反之,如果你受到過多的消極心理暗示,久而久之,消極因素就會如毒蛇般盤踞在你的心頭。
1.貼標籤效應:懦弱自卑
◎瞭解“貼標籤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作戰。爲此,美國政府特地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了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是特別強調犯人每週給自己最親愛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如何好,如何接受教育、改過自新等。專家要求犯人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
3個月後,犯人開赴前線,專家要犯人在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如何服從指揮、如何勇敢拼搏等。
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爲“標籤效應”,心理學上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父母老對著孩子吼“笨蛋”“豬頭”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爲父母所說的“笨蛋”“豬頭”。
其實,成人也亦如此。如果一個成人在人際交往時,總是在內心迴應自己“這個很不好意思的!”久而久之,在無數次的不自信後,就在潛移默化中給自己貼上了“懦弱自卑”的標籤。
◎小故事
行動成功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李踐,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了自己“從小乞丐到李嘉誠得力干將”的坎坷人生經歷,向到場的廣大企業家和青年創業者講授了自己爲商的成功之道。如果不是親耳聽到他對昔日歲月的回憶,我們很難把眼前這位意氣風發的“不惑”男子與“乞丐”“自卑”等詞語聯繫在一起,也很難把這位笑容燦爛、文質彬彬的商人與“中國最早的跆拳道教練”這一“武行”職稱聯繫在一起。
小時候,李踐家裡很窮,在他8歲的時候,因爲父親到外地工作,有一次李踐稀裡糊塗地就離家出走了,從此淪爲一個小乞丐。有一天晚上,他露宿在昆明火車站,兩個無聊、想找樂子的小乞丐趁他睡著的時候,用菸頭燙他的腳。李踐疼醒後,立馬起身去追他們,一直追到了火車站廣場,他驚恐地發現眼前站著20多個乞丐,其中年紀最大的“頭頭”大概20多歲。頭頭對李踐說:“咱們做個遊戲吧,你叫我們爺爺,如果聲音夠大,我們就放你走;如果聲音不夠大,你每叫一次,我們就打你一次。”被逼無奈之下,膽怯的李踐只好扯開了嗓門,用盡了渾身力氣叫了聲“爺爺!”可是迎接他的卻是“啪”的一個巴掌……最終,李踐被打了100多個巴掌,臉已腫得不成樣子了。後來,李踐爸爸把他找了回去。
那次經歷使原本就不自信的李踐變得更加自卑了。“膽怯”“懦弱”和“自卑”成了他性格的全部寫照。上高中的時候,李踐由於買不起菜,常常從家裡帶豆瓣醬到學校以省下菜錢,他怕同學嘲笑他窮,所以每次都等別人吃完了再獨自去食堂買飯。越窮越自卑,李踐的學習成績很不好,父母對他不抱任何希望。高中畢業後,他就參加了工作……
◎正確運用“標籤效應”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有利有弊。因此,從不同的角度看,或者運用方法不同,則能獲得不同的效果。就像“標籤效應”,如果運用不當,肯定會打擊一個人的自信心,使其一蹶不振;但是,如果正確運用,不但能使其特長和優點得到鞏固和發揚,還可以幫助其矯正和克服不良習慣。
時下有句很流行的話:“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句話反映了一種不良的社會現象,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問題,放在心理學的範疇來分析,卻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不但受制於先天的遺傳因素,更脫離不開後天環境的複雜影響。在種種影響因素中,社會評價和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們要想巧用“標籤效應”,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撕掉“懦弱自卑”的標籤:
(1)撕掉壞標籤,貼上新標籤。在成人的世界裡,壞標籤往往是自己給自己貼上的,如何撕下標籤,我們不妨試試剛進入成人行列的高中生的做法。
訓練目標:告別自卑,告別消極,告別過去;提高自信,突破自我,重塑自我。
事前準備:紙、筆、小土包(水或火)。
訓練時間:約需50分鐘(根據人數而定)。
具體方式:把對自己的消極評價統統寫在紙上,(不允許看別人寫的“壞標籤”),寫完後,每個人準備一份“悼詞”(團隊寫一個公用悼詞),每個人可以任選埋葬壞標籤的方式——土葬、水葬、火葬。埋葬時,教練做“葬禮主持”,在旁邊用低沉的語氣訴說。之後,帶著大家念“悼詞”(似宣誓一般)。唸完後,埋葬。最後,大家慶祝自己重新獲得一個嶄新的“我”。這個訓練,學校可以在新學期開始或一學期結束前做一遍。
理論引導:你這樣評價過自己嗎?“我這方面不行!”“我膽子小!”這些消極評價,非常不利於自己的健康發展。今天,我們要把這些不好的評價統統消滅掉,埋葬掉。
示範演練:這個心理訓練就叫做“撕掉壞標籤”。大家現在就在紙上寫下具體的、形象的、生動的消極自我評價,甚至將生氣時罵過自己的話全都想出來、寫出來。每個人寫下的可能都是不一樣的消極自我評價。開始寫“埋葬”事件,然後寫“壞標籤”給我們帶來的壞影響,再寫撕掉“壞標籤”給我們帶來的益處,最後寫希望“壞標籤”一去不復返。
A同學王平:“王平,你這個笨蛋!你好蠢啊!你還想上大學,休想!你腦子就是不行!你真倒黴!”
寫完後,再寫一份悼詞,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寫,開始……
請B同學大聲念出你所寫的悼詞:“今天,我在這裡埋葬了我身上的壞標籤,它從此永遠地離開我,我將不再用它的話來評價自己了。它和我在一起生活了很久,它給我理由讓我不努力學習,它用嘲諷和批評讓我灰心喪氣,它用貶低的語言讓我自卑。現在,它離我而去了,我會有些不習慣,不用‘我笨’做藉口逃避努力,我不習慣;得到好成績引起別人注意,我也不習慣;自信而又充滿活力,我也不習慣。但是,我會讓自己慢慢習慣,因爲新的我更成功、更快樂。”
現在我們來挖個坑或者叫“墓穴”,大家排成一隊,把自己的壞標籤撕掉,輪流扔進坑裡……這是你的壞標籤,你把它從自己的身上撕下來,撕碎了,扔進墓穴裡去,它離開你了,好像你嘴裡的蛀牙被拔掉了(當同學們全都扔掉以後)。
現在,請大家立正哀悼,致悼詞(領大家讀B同學所寫的悼詞)。讓我們慶祝一番:哦!我們成爲一個新人嘍!
效果討論:同學們認真、興奮、激動、信心倍增,重新給自己貼上了“優秀者”的新標籤。
教練:同學們,有什麼感受?
A學生:彷彿真的獲得了新生一樣。
B學生:消極評價給自己帶來負面影響,積極評價給自己帶來正面影響。
專家感悟:埋葬消極,埋葬過去,才能建立積極,重振未來。
(2)去掉“舊”標籤需要一定的社會環境。大家對自己的批評如果能對事不對人,只針對自己的行爲進行批評,就事論事,不上綱上線,不貶低自己的品質和能力,有時甚至能好心地予以指導或幫助,如此,在人生的路上即使重重摔了一個跟頭,也會堅強地爬起重新開始。
(3)對自己少些指責,多些肯定。已被別人貼上“壞標籤”的,很少能從別人的嘴裡獲得讚美之詞。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一句稱讚的話,可以讓我活兩個月。”別人很吝嗇,那就自己講。肯定讚美自己的進步,哪怕只有點滴而已。給自己犯下的錯誤找個臺階,不要鑽進不能自拔的死衚衕中,偶爾來點兒“阿Q精神”很有必要。
2.蝴蝶效應:影響生活
◎瞭解“蝴蝶效應”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Lorenz),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改變天氣。”
在以後的演講和論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詩意的蝴蝶。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動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併產生微弱的氣流,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愛德華?羅倫茲稱之爲“混沌學”。
這句話來源於這位氣象學家制作的一個電腦程序,它可以模擬氣候的變化,並用圖像來表示。最後他發現,圖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隻蝴蝶張開的雙翅,因而他形象地將這一圖形以“蝴蝶扇動翅膀”的方式進行闡釋,於是便有了上述的說法。
“蝴蝶效應”在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的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之爲“龍捲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爲“革命”。
“蝴蝶效應”還可以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經濟中以至心理方面。在心理方面的“蝴蝶效應”癥狀表現爲:因爲發生的一點兒小小不順利,而開始心情煩躁,在壓抑和鬱結狀態中,小的情緒波動漸漸在心底形成軒然大波,最終以不可預見的狂躁模式爆發出來。時間累積得越久,崩潰的後果越不堪設想。
一句“不好意思”,貌似不屑一顧;幾次“不好意思”,似乎習以爲常。“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殊不知,“不好意思”也會形成“蝴蝶效應”,影響正常生活。
◎小故事
有這樣一組漫畫,一個人在單位被領導訓了一頓,覺得很不好意思,心裡越想越惱火,回家後衝妻子發起了脾氣,妻子莫名其妙地被斥責後,也很生氣,就摔門而去。走在街上,一條寵物狗擋在了她的面前,還“汪汪”地叫喚,妻子很不耐煩,更生氣了,就一腳踢過去,寵物狗從來沒受過如此待遇,驚慌地狂奔而去,路過一個老人面前,把老人嚇了一跳,正巧這位老人有心臟病,被突然衝出的小狗一嚇,當場心臟病發作,不治身亡。
一種不良情緒的發泄,導致一位老人喪生,說起來似乎像天方夜譚,但現實生活中卻不乏實例。
◎如何遏制“蝴蝶效應”
古埃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夥子聽說有人說他的壞話,就憤憤不平去找人打架,路上走得口渴了,便向路邊小屋的主人要一杯水喝。主人熱情好客,看他滿頭大汗,除了送給他一杯水以外又遞過來一條毛巾。他謝過走出屋子,主人又追出來送給他一把傘讓他遮陽。這個小夥子出門以後,心胸豁然開朗,只走了幾步就轉頭回家了。爲什麼?因爲他心裡對小屋主人的熱情招待充滿了感激,原來那種充斥在他心中憤憤不平的想法被沖淡了,他不想爲區區小事去拼命了。可能連小屋的主人都沒想到,小小的一把遮陽傘——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善舉,居然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械鬥。
但是,生活中卻有許多細節被忽略,有時因忽略而導致慘重損失。
西方流傳著一首民謠: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這就是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所謂“蝴蝶效應”。有點兒不可思議,但是確實能夠造成這樣的惡果。一個明智的領導人一定要防微杜漸,看似一些極微小的事情卻有可能造成集體內部的分崩離析,到那時豈不是悔之晚矣?
我們要重視“蝴蝶效應”,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