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客封國的人口已經超過千萬了。”
“典客封國土地只有不到帝國的百分之一,但人口已經達到帝國人口總數差不多十分之一,人口密度已經遠超帝國其他地區。”大臣出列說道。
“若不加約束,典客的封國將成爲帝國最富庶的封國。繁華程度有可能超越帝都。天下中心將轉移到典客封地。”大臣憂心忡忡地提醒皇帝。
“衆位愛卿,典客忠心可鑑。不許非議典客愛卿。典客將征伐中征服的民衆做爲戰利品之一,遷往封國是朕允許的,也是朝堂制度允許的,並無不妥。”
“倒是衆位愛卿,總在朝堂之上發佈非議典客愛卿的言詞。朕理解典客才能出衆,惹得衆位愛卿嫉妒了。”
朝堂之上的君臣對話傳到了安臨淵耳朵中。
“當今皇帝乃是聖君!耳清目明,明辨是非!”安臨淵讚歎明君當世。
“典客愛卿征服了南蠻之地,所獲之地,南北三千里,東西六千餘里,悉數交給朝廷。居功甚偉。朕獎賞些什麼給你呢。”
“朕封你爲:雲天公。封國之地就不再擴大了,允許愛卿根據朕的征討令,自行在封地擴軍。”
“謝陛下隆恩!”安臨淵拜謝了皇帝新的封賞。
“典客愛卿,朝堂之上商議了下一步的征伐方略,準備趁著滅東夷、南蠻的勢頭,接著征伐北狄。”
“典客愛卿乃我朝前面不遇之大才,若典客不能征伐四方,朕將愧對蒼天。”
“蒼天降大才給朕,朕若不用典客,蒼天也不會饒過朕!”皇帝坐在高高的龍椅之上,滿臉的期待。
“陛下之言,臣受寵若驚!臣必當肝腦塗地,不辭辛苦,繼續征伐北狄!”安臨淵伏地叩首。
“征伐北狄,典客需要多少人馬?”皇帝關切問道。
“連番征戰,臣需要回領地休整一番。帝國用兵的地方甚多。新徵服的東夷和南蠻之地需要大量駐軍,短期內帝國大軍都不可能撤回。臣思量一番,征伐北狄時,臣領封國之兵即可。”安臨淵回覆道。
“兵可從臣封國出,但臣封國糧草只夠封國人自給自足,不能提供多餘的糧草給出徵的軍隊。請陛下供應臣封國派出大軍的糧草。”
皇帝聽了,臉上顯露出驚喜和擔憂兩種表情。
“陛下也流露出真情。”安臨淵心裡道。
安臨淵盤算著封國派出哪些兵:8百鑽石龍勇士;5千小五行陣;5萬山越突擊隊;10萬敢死隊;還要訓練2到3萬弓箭兵部隊;總數20萬大軍。
“陛下,臣此次回封國,需要訓練出一批弓箭手部隊,需要3年左右時間。3年後,臣率領封國之兵征伐北狄。”
皇帝見安臨淵胸有成竹的樣子,大悅:
“典客愛卿不可負朕厚望。朕準典客愛卿3年後出兵。”
“典客征伐北狄之兵全從封國出,朕甚慰。典客爲國分憂,可是幫了朕大忙。帝國在這3年也要好好消化新得的東夷、南蠻之地,還要在帝國各地徵兵,補充陣亡的數百萬士兵。”
安臨淵拜別了皇帝,回軍封國。
朝堂之上,重臣們又開始諫言:
“陛下,典客征伐北狄竟然全部用封地之兵,此事大爲不妥。”
“如何不妥?”皇帝不悅。
“陛下,典客此言說明其封國之兵已經十分強盛。封國之兵可征伐北狄,其兵勢已堪比帝國。若征伐北狄時遭受重創,說明典客一心爲帝國著想,爲陛下分憂。”
“若征伐下北狄,而典客大軍依然損失輕微,則成帝國大患!典客封國之兵可徵北狄,亦可徵帝國!”
皇帝不願意聽。
“愛卿所言不無道理,但典客忠心耿耿,不是你們想象的那樣。若典客平定北狄之地,接下來還有西戎之地。”
“四方之地,典客已經征伐下東夷、南蠻。若能再下北狄之地,則是我朝千年以來大大的功臣!”
“衆位愛卿若繼續妒忌典客,朕也派你們率領封國之兵出擊!朕希望你們的封國之兵強盛,若你們封國之兵能超過典客封國之兵,朕另有重賞!”
皇帝說完,威嚴看向滿朝文武。
“3年之後,有封國的重臣都要派兵征伐北狄!衆位愛卿好好訓練封國之兵。朕允許你們招攬封國私兵,無上限。征伐之時,所有封國之兵都要派出,封國內不允許屯一兵一卒!”
安臨淵回到封國,徵召獵戶從軍,組建封國弓箭手部隊。小五行陣陣屬技能有遠程傷害法術,但若遇到法術免疫的兵種,小五行陣將失去作用,弓箭兵部隊必不可少。
雲天下城的規模進一步擴張,已經覆蓋了周圍百里之地,城中人口也已突破百萬,還不斷有流民前來歸附。
雲天城與帝國各城的商貿往來密切,物資極爲豐富,城中十分繁榮,成爲帝國數得著的大城。
安臨淵也收穫了千萬點俠義值。
“果然讓人們安居樂業纔是收穫俠義值最快的途徑。”安臨淵想到。
3年之期轉眼即過。安臨淵率領20萬大軍往北進發,依照與皇帝的約定,征伐北狄。
一路上,遇到各個封國派出征伐北狄的大軍。
安臨淵覺得征伐北狄的封國過多了,於是上書皇帝問策:
“帝國興師動衆,雖未派遣帝國大軍,但各封國均大舉派兵,總規模不輸於帝國出動大軍!若沒有一個人節制,征伐行動必定雜亂,無法協同作戰。”
皇帝回旨意:
“典客愛卿,朝堂之上質疑愛卿的重臣頗多,朕也有意讓各個重臣遭受些磨難。典客愛卿不必管他們。讓他們遭受些挫折,才知道愛卿如履薄冰之真實處境。”
“朕已分好了各封國進攻的地域。此次征伐北狄,沒有統領,各封國單獨劃一塊北狄區域攻佔。”
“攻佔了朕劃定的區域,並能堅守到征伐北狄全境,纔算完成朕的任務。否則就算封國之兵還留存有一人,都要奮戰不休!”
安臨淵收到皇帝旨意,大概瞭解聖君之意,心中甚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