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花,有很多別稱,比如說“柳花”,比如說“楊絮”,更通俗的說法就是“柳絮”。講到這裡,我們不禁有了一點疑問,爲什麼楊花與柳花是通用的?也就是說,爲什麼楊花是柳花?爲什麼柳花是楊花?這是有故事的。當年隋煬帝修大運河並且遊覽江南之時,柳樹遮蔽了毒辣的太陽光,給隋煬帝楊廣帶來了絲絲涼爽,隋煬帝當然很高興了,就給柳樹賜了國姓,讓柳樹姓楊,所以以後,纔有了楊柳的說法,柳樹也叫楊樹,那柳花,自然也叫做“楊花”了。
有人說,唐詩無非就是四種套路:田園有宅男,邊塞多憤青,詠史傷不起,送別滿基情。到了宋代,在大前提不變的情況之下,宋詩宋詞的套路略微有那麼些許的改變,田園有宅男,變爲了“退休幹部愛田園”,代表人物:范成大。然而,第二點基本沒變,我們可以說:“邊塞依舊多憤青”,憤青的代表,是蘇舜欽,第三點,則變爲,詠史更加傷不起,代表人物:王安石與周邦彥,第四點沒有太大變化,我們可以說,送別依舊滿基情。代表人物太多,但是典型的代表、比較出名的代表,還真不太好找。
在大宋,田園的退休幹部范成大喜歡菜花,邊塞的憤青文天祥喜愛梅花,而“詠史更加傷不起”與“送別依舊滿基情”,則幾乎全靠楊花,以及產生楊花的楊柳樹。
唐代許多詩人多使用一句詩來寫柳花,比如說李白的“風吹柳花滿店香”,再比如說,賈至的“柳絮飛時別洛陽”,更多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列舉了,這裡我要說,宋代大文豪蘇軾,人家爲了讓大宋的柳花更出名一些,直接爲柳花,也就是楊花寫了一首詞,這首詞的詞牌名是《水龍吟》,以前寫楊花的詩人挺多,像蘇軾這樣爲寫楊花寫出一整首詞的,說實話,還真不多,或者說,之前一個也沒有。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首詞。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作者】蘇軾?【朝代】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爲了便於讀者理解,我把這首詞翻譯成現代漢語。
楊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沒有人憐惜,任由它飄墜。離開了樹枝,飄蕩在路旁,細細思量彷彿又是,無情,實際上則飽含深情。它被愁思縈繞,傷了百折柔腸,困頓朦朧的嬌眼,剛要睜開又想閉。正像那思婦夢中行萬里,本想尋夫去處,卻又被黃鶯啼聲驚喚起。不恨這種花兒飄飛落盡,只是抱怨憤恨那個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重綴。早晨一陣風雨,楊花蹤跡何處尋?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滿園春色分三成,兩成變塵土,一成隨流水。仔細看來,那全不是楊花啊,全是分離人的淚。
“似花還似非花”,這是說楊花,既像是花,也不像是花,這個常識,人人都知道,可是把它寫出來,還表達的這麼簡潔這麼生動,蘇東坡是第一個人,也是唯一一個人。“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東坡的這幾句詞,讓楊花和流水結合在一起,由此,衍生出這樣一個成語“水性楊花”,楊花的知名度一下子上去了,不過,這楊花的名聲,卻是變得不太好了。如果說“紅杏出牆”可以指代女性同胞在愛情和婚姻(尤其是婚姻)中出軌,那麼,如何去解釋“水性楊花”呢?我可以這樣去說:“紅杏出牆的女子大多數是水性楊花的,水性楊花的女子也很容易紅杏出牆。”
不過,蘇東坡先生的這首《水龍吟》,是一首和了別人的詞,和別人的詞,有時候別人的詞不出名,自己隨手一唱和,反而出名了。不過平心而論,章質夫的詞也寫得不錯。只不過,沒有蘇大學士(的詞)那麼出名。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楊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牀漸滿,香球無數,才圓欲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這正是章質夫筆下的楊花,寫得也非常生動,不過章質夫做得最好的一點,就是把這首楊花詞拿給了蘇東坡去看,並且讓蘇東坡和了一首,其拋磚引玉的功勞,那可是大大的。
那麼產生這種如此美的楊花的柳樹,如是怎樣的搖曳生姿,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週邦彥的《蘭陵王·柳》,這首詞,可以作爲宋代人“詠史更加傷不起”的典型。
蘭陵王·柳
【作者】周邦彥?【朝代】宋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正午的柳蔭直直地落下,霧靄中,絲絲柳枝隨風擺動。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經多少次看見柳絮飛舞,把匆匆離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臺向故鄉瞭望,杭州遠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厭倦,可有誰知道我心中的隱痛?在這十里長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條有上千枝,可總是年復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著閒暇到了郊外,本來是爲了尋找舊日的行蹤,不料又逢上筵席給朋友餞行。華燈照耀,我舉起了酒杯,哀怨的音樂在空中飄動。驛站旁的梨花已經盛開,提醒我寒食節就要到了,人們將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滿懷愁緒看著船像箭一樣離開,梢公的竹篙插進溫暖的水波,頻頻地朝前撐動。等船上的客人回頭相看,驛站遠遠地拋在後面,端的離開了讓人愁煩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喲,卻發現已經是一片蒙朧。
我孤零零地十分悽慘,堆積的愁恨有千萬重。送別的河岸迂迴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靜。春色一天天濃了,斜陽掛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攜手,在水榭遊玩,月光溶溶。我們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橋頭,聽人吹笛到曲終……唉,回憶往事,如同是一場大夢。我暗中不斷垂淚。
楊花之所以能夠排到第二名,那是因爲她以及產生她的楊柳在宋代詩詞中的頻繁出現,而每一次出現,都很美,都很驚豔。
當楊花落下的時候,它出現在李清臣的筆下,“楊花落,燕子橫穿朱閣”,當楊花黏在地上的時候,他出現在周邦彥的筆下,“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餘黏地絮”,當楊花飛舞的時候,秦觀也寫詞描畫它,“楊花終日空飛舞,奈久長難駐”。晏殊說:“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他還說:“夢魂慣得無拘檢,又踏楊花過謝橋”,蘇軾認爲,“飛雪似楊花”,他又認爲,“楊花似雪”,而且還在不止一首詞中,爲楊花的美喝彩,他在《減字木蘭花·立春》中說:“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在《蝶戀花》中,說:“未信此情難系絆,楊花猶有東風管。”,在《南歌子》中,蘇軾還說:“莫翻紅袖過簾櫳,怕被楊花勾引嫁東風”,不過,在這首詞裡,楊花顯然有那麼一點不太道德。而變法領導者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則認爲,楊花有性格,也有品德,他說:“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楊花伴隨著張先,陪張先走過漫長的退休歲月,張先自然不會忘記在他的詞作中多誇誇楊花,“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楊花還伴隨著書生葉採,陪葉採度過許多無聊的讀書時光,葉採把楊花的陪伴記錄了下來,“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
最後的最後,到了大宋王朝的垂暮之年,“楊花落儘子規啼”,當柳條折盡,楊花飛盡之時,不光是“沈園柳老不飛綿”,整個大宋王朝,這柳樹彷彿通通都老了,此時的大宋王朝也最終壽終正寢。宋末遺民的詩詞中,楊花少了些許,也許是隨著這個王朝的逝去,楊花也已經飄零殆盡了吧。不寫楊花,難道詩人詞人們就多去寫其他的花嗎?也不是,他們去寫楊柳了。
此時的楊柳,在蔣捷的筆下,有了滄桑,正如他所寫,“一點點,歸楊柳”,無獨有偶,“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濛處”。
要不是有下面這一位的話,楊花真的是能排到宋代文人筆下那些花兒中的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