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有下面這一位的話,楊花真的是能排到宋代文人筆下那些花兒中的第一位的。
下面這一位,名字叫“蓮花”,英文名“l(fā)otus”,有很多別稱,比如說“芙蓉”,比如說“芙蕖”,再比如說“菡萏”,還比如說“荷花”。
說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也可能是一個傳說。
在大宋仁宗一朝的某一年,在湖南的道州,有一個叫周敦頤的中年人,他並不油膩,此時的他正在自家的水塘邊玩,當然呢,主要就是看一看眼前的風景。忽然間,整個水塘裡的蓮花映入眼簾。
周敦頤真的很喜歡蓮花,他早就有了給蓮花代言的衝動。他思索著,在這之前,蓮花好像名氣不是特別大,之前都是些“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還有什麼“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一類型的句子,最出名的好像不是蓮花,是蓮子,而蓮子的音由於與“憐子”相同,憐的意思是愛,因而採蓮就是表白,採蓮就是示愛,當然,還有什麼“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反倒是蓮花不怎麼出名,蓮子倒是鳩佔鵲巢一般的出名了。寫蓮花的詩,稍微出名一點的句子屈指可數(shù),比如說李太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王昌齡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到了大宋王朝,這蓮花依舊默默無聞,大宋初年,南唐中主李璟去掉了自己皇帝的稱號,自稱“江南國主”,開始過起了腐朽的享樂生活,這個人很喜歡蓮花,在《攤破浣溪沙》裡這樣寫“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而自己的老前輩歐陽修先生也曾經(jīng)致力於寫蓮花,他在《漁家傲》中這樣寫“願妾身爲紅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願郎爲花底浪,無隔障。隨風逐雨長來往。”
周敦頤思索了很久很久,對於蓮花不出名的原因,做了一個總結。他認爲,大致是以下五點原因,導致了蓮花的不出名。
第一,寫蓮花的人本身就少,大家寫的大多數(shù)是蓮子。
第二,在本身就很少的寫蓮花的這樣一些人之中,名人就更少了,因而蓮花的知名度很難提高。
第三,寫蓮花的人往往走出不了“男歡女愛”的窠臼,真正不落窠臼的人太少,也可以說幾乎沒有,詩人們因而把蓮花寫得很庸俗,內(nèi)容上則很狹窄,而真正高大上的句子幾乎沒有。
第四,除了用蓮花來表達“男歡女愛”,大多數(shù)詩人往往也就是很空洞的說一些小清新的話,缺乏對蓮花的深入觀察。
第五,前面的人,以及當代的很多人,在寫蓮花之時,立意不夠新穎,因而吸引不了當代的人,格調又不夠高,自然是折服不了後人。
綜合以上的五個要點,蓮花不火,確確實實有原因。
周敦頤看著眼前的蓮花,心想:該怎麼樣讓這蓮花火起來呢?其實不光要讓她在我所處的時代火起來,我還想讓她萬古流芳呢!
周敦頤繼續(xù)看著眼前的蓮花,自言自語道:“自從《詩經(jīng)》的時代就開始被歌詠的蓮花,現(xiàn)在卻默默無聞,蓮花,你一定很心有不甘吧?”
蓮花沒有回答他。不過,在周敦頤的心裡,不回答,等同於說:“是的。”
他開始了對蓮花的細緻觀察,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蓮花在淤泥中生長,卻絲毫不沾染淤泥的顏色,非常清高的同時,還沒有什麼妖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當然最關鍵的一點是,這蓮花“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他反覆感慨,這蓮花真的是不可褻玩,這時,他身邊的小書童提了一個很天真的問題:“先生,爲什麼這蓮花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哈哈大笑,指著池塘裡的蓮花說:“小夥,你去褻玩一下試試?”這周家的小書童,察言觀色的本領可是有的,他立即對周敦頤說:“先生,蓮花是先生的最愛,我怎麼敢褻玩,這是其一;縱使我要褻玩,我得先到淤泥裡蹲著,還是像先生那樣遠觀最好,這是其二”,周敦頤更高興了,說:“孺子可教也,這個月,我多給你發(fā)點錢,多給你放幾天假!”。
寫蓮花,大致的構思有了,亮點句子也已然在腹中,那麼,接下來,如何使得對蓮花的喜愛,不是自己個人的一廂情願,而變爲全天下有識之士的共識(consensus),這的的確確值得我周敦頤好好思考一下。
思考了幾天,周敦頤忽然茅塞頓開:“用對比手法啊!把蓮花和其他許許多多的花做一個比較,用以突出蓮花,尤其要注意的,是蓮花與唐朝時候最出名的兩種花——菊花和牡丹花的對比。”開頭的腹稿就這樣打好了。
不過,周敦頤還是覺著這樣寫,依舊不能讓蓮花“封神”,又思考了幾天,他認爲結尾應當煽情,而且要把自己對蓮花的喜愛與凡夫俗子對牡丹花的喜愛做一個對比。
這些都做完了,開頭,中間,以及結尾的腹稿,周敦頤都已經(jīng)打好,萬事俱備了。可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東風,就是寫作的時機。
等了幾天,在這幾天了,周敦頤沐浴齋戒,焚香禱告,期盼著這是一篇流傳千古的文章。
最後,是確定文體。首先,寫詞的這種方式被pass掉了,因爲那時的詞,小令什麼的,難登大雅之堂,而且承載不了老周這麼多信息量。那寫詩呢?也不行,寫詩還要考慮押韻,不能被詩的格律束縛了自己的偉大思想。周敦頤的腦中突然浮現(xiàn)了韓愈的“文以載道”,那麼,就寫文章了,那究竟是去寫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呢?都不是,老周要寫散文,但是,他也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這篇散文,要散而不亂,氣脈中貫。不寫則已,一寫必然驚人。
一切都準備好了,那就動手寫吧!於是,有了這樣一篇流傳千古的《愛蓮說》。
愛蓮說
【作者】周敦頤?【朝代】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zhòng)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jīng)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長枝。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淨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我認爲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於)牡丹的喜愛,人數(shù)當然就很多了!
蓮花是可敬的。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但是,能夠出淤泥而不染的,似乎只有她。
觀音菩薩坐在蓮花之上,佛經(jīng)裡也有“步步生蓮”的說法,之前的很多文人騷客也寫過蓮花,可是,在那樣長的時代,他們似乎沒有抓住重點,把蓮花最美、最獨特、最打動人心的一面書寫出來。
在周敦頤先生的《愛蓮說》問世之後,我相信幾乎每一個偉大的人心中都會有這樣高貴而潔白的一朵蓮花,這朵蓮花使得他們在生活中不卑不亢,而且失敗了不會過於難過,成功了也不會過於高興,就算身處鬧市亦能夠靜下心來讀書,就算外界污濁也能保持自己內(nèi)心乾乾淨淨。
與這篇《愛蓮說》同時,柳永在杭州時謁見孫何之前寫道“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後,蘇軾寫道“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