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年時間統一天下,張淳仔細計劃了一番,想下來感覺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目前首要的問題是人手不足。別說打下江山來沒人去守,就眼下的許多官員都是不大合格的。
依照漢朝時期的慣例,除了皇親國戚之外,每個地方的官員一般都由當地比較有勢力的門閥來擔任。所以舉國上下的權貴都是有著顯赫身世的。
比如袁紹家就是汝南郡的大戶。這些大戶人家有錢有勢,纔有能力培養出能文能武的子孫,一般的普通百姓家裡,沒幾個讀書人。雖然黃巾軍興建學校,大力普及教育,但是那是長久之計,一時半會不可能培養得出什麼人才。
所以張淳給張寧建議開設科舉考試,讓所有有志做官的人都能參加,從中尋求人才。
不但進行文試,還進行武試,全國十八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都可以參加。甚至不是坤國的人,只要願意遷到坤國居住的,都可以參加考試。
考試分爲鄉試,郡試,州試和國試四道。鄉試屬於篩選考試,只要合格,就可以繼續參加郡試,但是不保證安排官職。郡試前十名就一定能安排縣令以上的官職,而且可以繼續參加州試,州試又取前十名送到鉅鹿進行國試,國試之後按才能進行任職,職位大到六部侍郎,小到各郡掾屬。
鄉試的時間定爲三月初三,其他後道幾次考試分別向後延遲一個月。因爲考試的時間長,而且如果考得好還要遠赴鉅鹿,所以只要是郡試上了前十名的,就已經算是國家官員了,接下來由國家出錢統一接送赴考,而且還有俸祿可領。
榜文發遍天下,報名的人絡繹不絕。全國四州加上河內郡,共有二十萬人報名。不過鄉試一道,就淘汰掉了十多萬人,只剩下三萬進入到郡試。武舉稍微好一點,也有二十萬左右報名,但是十多萬都合格了。
文舉考試的題目都是由張淳和吏部官員親自出的,而且由軍隊押送。鄉試的題目不過就是一些簡單的常識而已,基本和現代的小學三年級考試差不了多少。只是由於這個時代讀書的人實在是太少了,所以合格率才那麼低。
接下來的郡試是真正的試金石,坤國目前有整整三十個郡,三萬人裡面挑三百個人,每個人都是百裡挑一的精英,出任縣令以上的官員,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因爲武舉的人數太多,但是又只取三百人,張淳爲了安撫那些沒有名次的人,給鄉試合格的都頒發了稱謂,文試合格叫秀才,武試合格叫武生。每年會給這些人減免一些賦稅,以當做對他們的獎勵。
考試一直進行到了六月四個州送了八十個人到鉅鹿,文武各四十。
張淳把趙雲調回鉅鹿,讓他領武舉的四十人進行半個月的高強度訓練,訓練即是考試,各個科目進行打分,按訓練的分數來進行最後的排名。
文試方面張淳則是出了一個題目,讓四十名考生寫作文。題目是“富國強民”。考試時間也是半個月,考生可以充分思考,查閱各種書籍,甚至是相互交談辯論都行。但是不能和外人有交流,就關在官驛裡。
半個月後,張淳得到文武兩科的考生排名,看到上面的名字,他非常高興。
文試的前十名分別是:程昱,陳宮,陸由,公孫典,徐方,郭復,鄧先,劉志,郭問,李韜。
武試前十名則是:太史慈,紀靈,段玄,公孫當,徐乾,田龐,孫茂,龐英,張邵,許晏。
張淳之所以高興,是因爲他在這名單上發現了他熟悉的名字,一個太史慈,一個程昱,還有陳宮。雖然不知道這些人的來歷,但是三國遊戲裡有名有姓的人,他就得都是厲害的。
而且事實證明,他們也確實都厲害。
武舉的人自然就不用說了,趙雲可是真槍實彈地訓練了他們的,能經得住趙雲的魔鬼訓練,這十人絕對都是將才。張淳二話不說,就把十個人都封爲了少校,分別安排給關羽,張飛,趙雲,張遼和張郃,裴元紹他們做偏將。
根據賈詡的建議,張淳讓十個新將領分別率領十萬人馬在駐地訓練,剩下趙雲和關羽一干人等就詔回鉅鹿。
這樣一來練兵的不能調兵,調兵的不能和自己的兵在一起,極大的約束了各個將領的兵權,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猜忌。反正有戰事的時候再從鉅鹿分派將領過去直接領兵作戰就行,一點都不耽誤軍事。
至於文試的十人,張淳仔細看了程昱和陳宮兩人的作文,雖然引經據典的東西他看得不太懂,但是上面提出的興國之策的確是有些見解的。
程昱的主要觀點是加強吏治,只有管好所有官員,天下才會強盛,這和太平道的經要如出一轍。
而陳宮提出的是法制觀念,認爲只依靠教條不足以治理好天下,還應該制定各種詳細的法律法規,不但約束平民百姓,也約束政府官員甚至是帝王本身都該在法制之內。
這兩個觀點都非常符合張淳的想法,他也向張寧極力推薦這兩人。
選了其中六人分別安排爲六部侍郎,剩下四人份到四個州做了副州長。下面的郡縣一下子也多了幾百個新任官員,坤國的人才缺口一下補得滿滿當當,非常完美。
科舉結束之後,內閣也做了非常大的改革,經過剔除和增補,現在的十位議員分別是:彭濟,張淳,關羽,張郃,賈詡,田豐,程昱,陳宮,郭倫,孔牧。
新內閣進行的第一次會議,商討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維修長城,一個是平原水患。
“自秦朝以來,長城一直是抵禦北方遊牧進犯的國之重器,漢室衰微,已經有三十餘年沒有維護長城了,甚至如今鮮卑人早就越過了長城進入幷州生活多年。雖然我們與鮮卑如今相處和睦,但是步度根一直重傷未愈,時局難料,我們應該抓緊時機,加固幽州長城!”這是彭濟提出來的議題。
“不錯,我坤國南靠黃河,北依長城,這是我們的兩道天然屏障,爲後世作想,也應該好好修葺長城!”郭倫也同意休整長城。
“長城的確應該修,但是其中花費也是巨大,所耗民力更是無窮無盡。秦國二世而亡,其中緣由,修築長城不能不算其一。如今坤國雖然繁盛,但是人丁並不興旺,我認爲還要再等幾年纔是修長城的好時機。”田豐表示還不到修的時候。
“修築長城花費巨大,而且要從全國調集民力,的確是勞民傷財之舉。相比之下,不如建築邊塞各個郡縣的城牆更爲簡單有效!”孔牧說道。
“如今的鮮卑與之前的匈奴都以騎兵爲主,他們劫掠的目標並不是各大城池,而是城池周圍的散居鄉民。加固城池對於防禦鮮卑並無大用,還是長城上的各個關口才能阻擋敵人南下!”陳宮也加入了討論。
“我等都是文臣,至於抵禦外敵之事,我看還是聽聽王爺和兩位將軍的吧!”賈詡倒是會踢球。
“大賢良師起事至今,幽州北部寸土未失,說來長城的確功不可沒。單從抵禦外敵來說,長城肯定是應該維護的。不過修築長城並不是根除外患的方法,真要想北方安寧,還是要陳以重兵,讓敵人有所忌憚,自然不敢南下了!”關羽的觀點也非常中肯。
“其實我認爲長城不需要修了!”張淳開口說道。“只要國力強盛,哪怕是一馬平川敵人也不敢越我雷池一步。如果國力衰弱,即便萬里高牆,也抵擋不了外敵入侵。我們還不如用修長城的錢財來發展民生。只要國富民強,絕對無人敢犯我天威!”
“現在是因爲我們軍力不足而已,有一天如果我們造出鐵路火車,別說區區蒙古草原,就連整個西伯利亞都要盡收坤國版圖!”
“鐵路火車?蒙古草原?西伯利亞是哪裡?”張淳說得豪言壯志,但是大殿上的其他人卻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
“我覺得王爺說的極是!只要我們勵精圖治,讓坤國強盛起來,那長城也沒有必要修了。甚至國土超出了長城之界,到時候長城豈不是形同虛設了嗎?”賈詡看張淳說得振振有詞,自然也趕緊上來拍一下馬屁。
“不過也不要全都不修。”賈詡拍完馬屁,又把話接了過來。“可以在北疆一代選取戰略要地,修築邊塞城關,一來可以屯兵駐守,二來可以守護周邊百姓,千里一城,勝過一城千里啊!”
“哈哈!賈大人言之有理!這的確是個上上之策!”彭濟也同意賈詡的提議。
“嗯,不錯,這樣一來又不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又可以鞏固邊防,的確是好辦法,不過千里一城是有點誇張了,百里一城還挺實際!”張淳展開地圖,在幷州和幽州的北部點選了幾個城鎮,相隔大概都在百里左右,作爲加固城牆的邊塞關口。
從幷州開始,選取平定,駱縣,陰館,平城。接著到幽州的高柳,廣寧,居庸,獷平,俊靡,肥如,臨渝這十一個城池作爲邊關要地,進行城牆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