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狄更斯和他的小說藝術,心裡早有一些想法,趁寫這篇前言之便,說出來,就正於廣大狄更斯愛好者。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第二部長篇小說。這位年僅二十五歲的小說家決心學習英國現實主義畫家威廉-荷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一1764)的榜樣,勇敢地直麪人生,真實地表現當時倫敦貧民窟的悲慘生活。他抱著一個崇高的道德意圖:抗議社會的不公,並喚起社會輿論,推行改革,使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貧民得到救助。正因爲如此,狄更斯歷來被我國及前蘇聯學者界定爲“英國文學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和最偉大的代表”。對此,我有一些不同的見解:文學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必然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但是,我們決不能把反映現實的文學都說成是現實主義文學,把“現實主義”的外延無限擴展。事實上,作家運用的創作方法多種多樣,因人而異,這和作家的特殊氣質和性格特點密切相關。狄更斯的創作,想像力極爲豐富,充滿詩的激情,他著意渲染自己的道德理想,處處突破自然的忠實臨摹,借用一句歌德的話:它比自然高了一層。這和薩克雷、特洛羅普等堅持的客觀。冷靜、嚴格寫實的方法有顯著的區別。
試以《霧都孤兒》爲例,(一)個性化的語言是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運用得十分出色的一種手段。書中的流氓、盜賊、妓女的語言都切合其身份,甚至還用了行業的黑話。然而,狄更斯決不作自然主義的再現,而是進行加工、提煉和選擇,避免使用污穢、下流的話語。主人公奧立弗語言規範、談吐文雅,他甚至不知偷竊爲何物。他是在濟貧院長大的孤兒,從未受到良好的教育,所接觸的都是罪惡累累、墮落不堪之輩,他怎麼會講這麼好的英文呢?這用“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總和”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是無法解釋的。可見,狄更斯著力表現的是自己的道德理想,而不是追求完全的逼真。(二)在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中,故事情節往往是在環境作用下的人物性格發展史,即高爾基所說的“某種性格、典型的成長和構成的歷史”。然而,狄更斯不拘任何格套,想要多少巧合就安排多少巧合。奧立弗第一次跟小偷上街,被掏兜的第一人恰巧就是他亡父的好友布朗羅。第二次,他在匪徒賽克斯的劫持下入室行竊,被偷的恰好是他親姨媽露絲-梅萊家。這在情理上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但狄更斯自有天大的本領,在具體的細節描寫中充滿生活氣息和激情,使你讀時緊張得喘不過氣來,對這種本來是牽強的、不自然的情節也不得不信以爲真。這就是狄更斯的藝術世界的魅力。(三)狄更斯寫作時,始終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想象力”(Sympathetic imagination),即使對十惡不赦的人物也一樣。書中賊首、老猶太費金受審的一場始終從費金的心理視角出發。他從天花板看到地板,只見重重疊疊的眼睛都在注視著自己。他聽到對他罪行的陳述報告,他把懇求的目光轉向律師,希望能爲他辯護幾句。人羣中有人在吃東西,有人用手絹扇風,還有一名青年畫家在畫他的素描,他心想:不知道像不像,真想伸過脖子去看一看……一位紳士出去又進來,他想:準是吃飯去了,不知吃的什麼飯?看到鐵欄桿上有尖刺,他琢磨著:這很容易折斷。從此又想到絞刑架,這時,他聽到自己被處絞刑。他只是喃喃地說,自己歲數大了,大了,接著就什麼聲音也發不出來了。在這裡,狄更斯精心選擇了一系列細節,不但描繪了客觀事物,而且切入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了他極其豐富的想像力。他運用的藝術方法,不是“批判現實主義”所能概括的。我倒是讚賞英國作家、狄更斯專家喬治-吉辛(George Giss-ing,1857-1903)的表述,他把狄更斯的創作方法稱爲“浪漫的現實主義”(romantic realism)。我認爲這一表述纔夠準確,才符合狄更斯小說藝術的實際。
最後還要討論一下E.M.福斯特在他的名著《小說面面觀》中對狄更斯人物塑造的貶低。據他說,狄更斯只會塑造“扁形人物”,而不會塑造“渾圓人物”,在小說藝術上屬於“較低層次”。事實真是這樣嗎?試以《霧都孤兒》中的南希爲例,作一番研究分析。我認爲,南希這個人物有無比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遠比E.M.福斯特所稱羨的一切“渾圓人物”更富於立體感和活躍的生命力。南希是個不幸的姑娘,自幼淪落賊窟,並已成爲第二號賊首賽克斯的情婦。除了絞架,她看不到任何別的前景。但是,她天良未泯,在天真純潔的奧立弗,看到往日清白的自己,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她連奉賊首之命,冒稱是奧立弗的姐姐,硬把他綁架回賊窟時,內心充滿矛盾。歸途中,她和賽克斯談起監獄絞死犯人的事,奧立弗感覺到南希緊攥著他的那隻手在發抖,擡眼一看,她的臉色變得煞白。後來,她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地給梅萊小姐和布朗羅通風報信,終於把奧立弗救了出來。梅萊和布朗羅力勸南希掙脫過去的生活,走上新生之路,但南希不忍心把情人賽克斯撇下。賽克斯在得知南希所作所爲後,他只能持盜匪的道德標準,把南希視爲不可饒恕的叛徒,親手把她殘酷地殺害。狄更斯在給這兩個人物取名時是有很深的用意的,南希(Nancy)和賽克斯(Sikes)英文縮寫是N和S,正是磁針的兩極。他倆構成一對矛盾,既對立又統一,既相反又相成,永遠不可分離。南希離不開賽克斯,寧願被他殺害也不肯拋棄他;而賽克斯也離不開南希,一旦失去她,他就喪魂失魄,終於在房頂跌落,脖子被自己的一條繩子的活釦套住而氣絕身死。南希的形象複雜、豐富又深刻,不但不是“扁平”的,而且達到極高的藝術成就。
狄更斯的小說經得起各種現代批評理論的發掘和闡釋,不斷產生髮人深省的新意,將永久保持讀者的鑑賞興趣和專家們的研究興趣。
薛鴻時
一九九八年五月於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