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義渠人這樣的內附遊牧民族而言,在投身於華夏文明懷抱之後所發現的驚喜,主要有三點。
其一曰:農耕。
農耕文明天然具備的高下限,往往只需要一個照面,就能將下限無限趨近於零的遊牧文明淘汰。
其二曰:朝堂。
農耕文明特有的,遊牧文明並不會有,或者說是‘並不完全有’的中央朝堂,以及朝堂下轄的地方郡縣政府,對於治下事務的處理、對於突發事件的‘託底’,都是草原上沒有的。
其三,便是軍功。
——在草原,軍功是換不來什麼東西的。
舉個具體一點的例子。
作爲整個已知世界唯二的兩個大塊頭,漢匈雙方幾乎是從方方面面,都將對方當成整個世界上,唯一有資格和自己相提並論、同自己掰掰手腕的對手。
對於戰場上斬獲敵方軍卒首級的軍功,雙方的重視程度也基本一致。
——按照漢家過去的軍法,斬首匈奴正卒一級,曲長,即百人長以下可以直接官升一級、爵公乘以下這直接進爵一級。
與此同時,無論是官面還是民間——無論是黑道還是白道,都對此等曾斬獲匈奴首級的勇士崇敬有加。
制度在獎勵,社會風氣在認可,社會普行價值在提倡;
幾乎整個漢室,都在善待這樣一個‘有功之士’。
而在草原,情況則稍微有點複雜。
——對於戰場上,能陣斬漢軍兵卒的勇士,草原上無論是單于庭這種至高統治層,還是底下的雙頭鷹八柱,乃至更往下的部落頭人,也同樣是提倡並尊重的。
但這裡的尊重、提倡,僅僅停留在精神層面,以及僞現實層面。
何謂‘僞現實’層面?
就好比你作爲一名匈奴勇士,在戰場上僥倖殺死了一名漢軍士卒,並英勇作戰直到戰爭結束,活著走下了戰場。
那麼接下來,便會是你們部族的長輩,對你毫不吝嗇地豎起一根大拇指,然後稱讚一句:不愧是我xx部的勇士!
等你回到了部族,恰逢部族頭人心情不錯,召見了包括你在內的所有‘有功之士’時,也也有機會從頭人口中得到一句:不錯,真是個勇敢的年輕人,部族的未來有希望了。
亦或是:我們老啦~
部族的未來,都要看你們這些年輕的勇士啦~
等類似種種。
頂天了去,你運氣爆棚,在某一次蹛林大會被單于掃了一眼!
碰巧,單于聽說了你在戰場上的英勇事蹟,你也有可能極其幸運的得到單于的誇讚。
類似於一句:年輕人不錯,我看好你。
然後就~
沒了。
除了得到口頭誇讚、精神崇拜之外,你再也無法獲得其他任何實質性的利益。
原來是個卒子,現在也還是個卒子;
原本是個牧民,現在也依舊是牧民。
你殺敵一人、斬首一級的軍功,無論是從部族頭人手裡,還是單于庭那裡,都換不回哪怕一隻羊羔。
因爲按照草原遊牧之民固有的認知,在戰場上殺敵,根本就不是一件需要獎勵的事。
——你作爲戰士上了戰場,本來就應該殺敵!
不是爲了大匈奴,更不是爲了戰爭的勝利,而僅僅只是爲了你自己能活下去、能活著走下戰場而已。
就像你作爲牧民,天生就應該畜牧,並按時向頭人、單于庭上貢一樣。
草原上的一切,幾乎都是按照這個模式運行。
作爲奴隸,天生就應該爲主人勞作,天生就應該舔主人的腳趾,天生就應該對主人賜予的每一點食物,乃至每一個好臉色感恩戴德,並貢獻出一切作爲報答;
作爲牧民,天生就應該擁有畜牧羣,天生就應該成爲一個家庭,也就是一個‘氈帳’的首領,天生就應該磨練戰鬥機巧,保護這個家庭不受外來者侵犯,並且接受部族,以及至高統治者:單于庭的統治;
作爲貴族,天生就應該具備與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強大武力,天生就應該睿智,帶領著部衆走向正確的方向。
等等等等。
一切;
草原上的一切,都是按照‘作爲xx,你天生就得如何如何’的認知運轉。
相較於這樣的落後文明,農耕文明先進的點,就在於激勵制度。
不同於遊牧文明‘有功不賞,有過重罰’的跛腳制度,農耕文明在封建階段的根基,幾乎是完全圍繞‘賞罰分明’四個字去構建。
奴隸有功,便有機會恢復平民身份;
農民種地種的很好,也可以獎勵一筆財物,以及一個官職:力田。
工匠超預期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可以獎勵財物、資產,乃至於非皇族所能擁有的最高爵位:徹侯之爵!(西漢第一任少府梧侯陽城延,因建造長安城有功獲封爲侯)
至於軍隊,就更是有功必賞的‘重災區’。
——過去,是斬首必賞;
現如今,有了當今劉榮的軍功覈算新則,軍功封賞更是詳細到了一種令人髮指的程度。
在戰爭中,你作爲民夫,將一車糧食送到了前線,戰後便有機會得到幾車糧食的獎賞;
在戰爭爆發前,你作爲斥候打探到了敵軍的動向,戰後便能得到加官進爵,外加財貨的實物獎勵。
凡是軍中立下的功勳,大到開疆拓土,小到輸送軍糧,幾乎都能得到包括身份、地位、權力、財物在內的所有層面的獎勵。
誠然,你的上官也同樣會誇讚你,卻不是空口無憑,而是一邊把升職任命交給你,一邊跟你說:好小子,真不錯!
家鄉的父母官大概也會誇你,卻也還是不會只付出唾沫,而是會從地方財政中撥出一部分,來作爲地方給予你英勇作戰,給家鄉爭光的獎賞。
與此同時,父母官還會帶著你,當著治下百姓的面宣室:咱們這個地方,出了一個大英雄、大丈夫!
男人們會尊敬你,女人們會崇拜你,就連孩子們,也會把你當做自己畢生的榜樣。
父母教育孩子,也不會對孩子說:你要做xxx一樣的大英雄——類似這種虛無縹緲的話;
而是會說:你看那個誰誰誰,戰場上立功做了英雄,房子車子,票子妹子,啥啥都有了!
你要是也能做個那樣的大英雄,也能擁有車子房子,票子妹子,還得到十里八鄉愛戴、傳頌,俺們也就放心了……
總結來說,就是農耕文明對於任何積極的事務,都會通過獎勵——看得見摸得著,實打實能改變生活的獎勵,來作爲最貼合人性、最符合自然規律的提倡方式。
相傳,早在春秋之時,儒聖孔丘就曾因爲一件類似的事,而對自己的一位傑出弟子大發雷霆。
這個故事更是時隔千百年後,成爲了華夏文明‘有功就該賞,而且必須得賞,人家賞了你就必須得拿’的堅實理論依據。
事情的原委大致爲:彼時,魯國羸弱,有許多魯國之民外出闖蕩。
而在這些人當中,有一部分在他國沒混出頭的人,不得已在異國他鄉賣身爲奴,淪爲了奴隸。
爲了照顧到這些流落在外,人生無望的子民,魯國專門制定了一項法律;
該法律規定:若是在其他國家,發現有魯國之民委身爲奴,那隻要你出錢贖回這個魯國奴隸,使其恢復自由身並回到魯國,你就可以得到魯國的獎賞。
說白了,就是隻要你替魯國,將魯國流落在其他國家、並淪爲奴隸的子民贖回來,魯國政府就會報銷你贖人的費用,再另外給你一筆勞務報酬。
便是在這個背景下,孔子三千門徒中,最傑出的七十二賢之一的子貢,做出了那件讓孔夫子大發雷霆的事。
——好心的子貢專門跑去了鄰國,竭盡所能的贖回了許多在鄰國淪爲奴隸的魯國人。
將這些贖回的魯國人帶回國,把人帶給官府交差;
當官府表示要按照法律規定,按人頭獎賞子貢時,子貢卻大義凜然的說:我做這些事,並非爲了得到獎賞,而是因爲我覺得我應該這麼做;
你們的賞賜我不能要;
否則,我就會成一個爲了賞賜,而非對錯,去做一件善事的僞君子了。
子貢如此深明大義,官府自然是樂得省下一筆錢。
但出於補償子貢的心理,魯國官府做了一個關鍵的決策。
你子貢不要我的賞錢,不就是怕損害了自己的名聲嘛?
那簡單。
——你不要我給的錢,我直接給你搞一波名聲好啦!
於是,整個魯國範圍內,都開始大力傳播、傳頌子貢無私奉獻,做好事不圖回報的高風亮節。
而在孔夫子看來,子貢在這件事上的所作所爲,卻是大錯特錯。
孔夫子對子貢說:你是個君子,願意單純爲了心中的理想、自己認爲的是非對錯,而不求回報的從他國贖回魯人。
但其他人,並不都是你子貢這樣的君子啊?
絕大部分人,都沒有你子貢這麼高的覺悟、沒有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更沒有這種自掏腰包,不求回報的經濟條件。
如果沒有你這檔子事兒,他們原本或許還會爲了得到賞錢,甚至是爲了賺錢,而從他國贖回魯人。
可在你這麼做了之後,他們會想:把人贖回魯國,官府給的賞錢若是收下,那就是‘德行不如子貢’,再也不是旁人口中的君子了;
倘若不收……
憑啥不收啊?
真金白銀把人贖回來,又舟車勞頓送回來,憑啥不讓我收啊?
我不收這錢,我吃什麼喝什麼?
以後再遇到魯人在他國爲奴,我又哪來的錢贖人?
真當我有無窮的財富啊?
什麼?
收了就不是君子了?
呵;
好,很好。
這君子,我不做了,愛誰做誰做!
人我也不贖了,愛誰贖誰贖!
孔夫子認爲,從他國贖回魯人,原本是一件既可以得到稱讚,又可以得到官府獎賞的、名利雙收的好事情。
但在子貢鬧出這麼一出之後,名利雙收,就變成了名利只能挑其中一個。
——要麼頂著大家‘自私自利的小人’的唾罵灰溜溜拿賞錢;
要麼打腫臉充胖子,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誇讚中迷失自我,平白損失好大一筆錢。
後來的一切,也果然不出孔夫子預料。
在那之後,再也沒有人願意從他國贖回魯人,並前往官府領取賞賜,又或是拒絕接受賞賜了。
這,便是華夏文明史上,第一個有明確記載,且寓意‘有功必須賞’的故事。
而過去幾百年,華夏統治者們也始終在貫徹著這一先進邏輯,甚至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功高蓋主,封無可封’這種在草原遊牧之民看來,令人根本無法理解的事。
——功高蓋主?
咋,他是撐犁天神啊?
若不然,咋還能把撐犁之子給‘蓋’住?
——封無可封?
不是,爲啥要封啊?
他又不姓攣鞮!
封是情分,不封纔是本分!
但在中原,統治者想的卻是:這麼大功勞,不封賞肯定不行,否則底下的人會喪失積極性;
可這功也太大了,把朕賠進去也賞不起啊……
於是,功高蓋主,封無可封,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二者似乎各有利弊。
——遊牧民族不用頭疼‘功高蓋主’,農耕文明則不用擔心‘有功而不得賞’,從而積極性下降,更或是直接喪失動力。
但事實上,二者孰優孰劣卻一目瞭然。
華夏上下五千年,能因爲‘功高蓋主’而留名史冊的,無不是數百年難出一個的人物!
反觀那些因爲沒有得到恰當的賞賜,而喪失了理想信念,喪失了積極性的人,史書很少會以‘某人’這樣的數量詞描述;
而是會以‘某某皇帝年間’這樣的時間範圍,來涵蓋整個時代的絕大部分人。
換而言之:有功而不得賞,是國家層面的問題,所造成的影響會波及到一整個時代的絕大多數人。
哪怕只有小部分,乃至極少數人,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也依舊會讓大多數人喪失動力。
反觀那所謂的‘功高蓋主’?
和絕世名將百年難出一人一樣:有資格‘功高蓋主’的人,更是縱觀青史都湊不出十指之數。
對於封建帝王而言,上下五千年,出十幾二十個刺頭,平均幾百年纔出一個?
嘖嘖;
真是讓朕好生‘爲難’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