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德住持清楚,對於剛接觸佛法的人來說,不適宜直接用深奧的禪機講解,於是舉例道:“比如‘美國打仗’這四個字,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不同階層,不同類別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
蘇雨晴好奇地問:“那窮人、中產階級和富人會有什麼不同的想法呢?”
智德住持微笑著解釋道:“對於窮人來說,他們可能會擔心戰爭帶來的經濟衝擊,物價上漲,生活更加艱難,他們關心的是能否保住飯碗,能否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蘇雨晴點點頭,表示理解:“那中產階級呢?”
“中產階級的關注點會更多在於財產和投資。他們會擔心股市下跌,房價波動,可能會考慮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尋找避險資產。他們關心的是如何在動盪中保全自己的財富。”智德住持解釋道。
林棟在一旁一直給麗娜當翻譯。
麗娜好奇地問:“那富人呢?”
“富人則會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戰爭。他們可能會關注戰爭對全球經濟格局的影響,考慮如何利用這種局勢進行資產配置,甚至可能投資于軍工企業或者其他受益於戰爭的行業。他們關心的是如何在危機中找到機會,實現財富的進一步增長。這些都是林施主講述給我的。”
智德住持繼續道:“這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理解這一點,我們就能放下執著,獲得內心的解脫,才能更加高效地修行。當然這一點對於你們來說,比較難以理解。”
重生後的林棟對此深有理解,但是想要放下世俗,談何容易。
蘇雨晴和麗娜也陷入了沉思,她們第一次真正接觸到佛學的智慧,感受到其中的深奧和博大。
蘇雨晴輕聲說道:“住持,我想多瞭解一些關於修行的內容,您能給我們講講嗎?”
“當然可以。修行不僅僅是打坐和誦經,還包括我們的日常生活。每一個行爲、每一個念頭,都可以成爲修行的一部分。關鍵是要保持覺知,觀察自己的心念,逐漸放下執著,達到內心的平靜。”智德住持回答。
禪修,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靜坐和冥想,修煉內心的寧靜和智慧。
在四禪八定(四禪定和四無色定)的高深境界中將會獲得宿命通。
宿命通的意義在於修行者在進入深定後,心靈達到極度的清淨和專注,從而能夠回憶起累生累世的經歷。
憑藉不斷輪迴累計的智慧,自身成就果位,也是林禪寺奉行的主要法門。
從科學角度解釋,可以說,修佛本質上是升維。
而在末法時代,普通人其實較難達到禪宗的要求,所以大部分教徒都是修行的淨土宗法門。
修行者通過專注唸佛,積累功德,期望在臨終時得到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等到極樂世界,壽命大大增加後,再跟隨老師(菩薩,佛)修行,以求成就。
萬千修行法門裡的這兩種,在國內佛教中比較盛行。
“禪修的核心是‘觀心’。通過觀照自己的心念,我們可以看到內心的煩惱和執著,從而逐漸放下它們。”
智德住持示範了禪坐的姿勢:“首先,坐在蒲團上,雙腿交叉,右腳放在左大腿上,左腳放在右大腿上,這是‘雙盤’的坐姿。如果覺得不舒服,也可以‘單盤’,就是隻把一隻腳放在大腿上。然後,雙手放在腿上,拇指相接,形成一個圓。”
林棟和蘇雨晴、麗娜按照住持的示範坐好。
起初,蘇雨晴和麗娜覺得腿部有些不適,但在智德住持的耐心指導下,她們逐漸適應了這種坐姿。
“坐好之後,閉上眼睛,放鬆身體,注意呼吸。”智德住持繼續說道,“呼吸要自然,不要刻意控制。我們的目標是通過觀察呼吸,達到內心的寧靜。”
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智德住持還帶領大家進行了行禪。
行禪是一種將禪修與日常生活結合的方式,通過有意識的行走,培養對當下每一刻的覺知。
“行禪是將禪修帶入生活的一種方式,”智德住持解釋道,“通過有意識地行走,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寧靜和覺知。”
行禪的過程非常簡單,但也非常深刻。
智德住持帶領大家走在寺廟後山的小徑上,陽光透過樹葉斑駁地灑在小路上,空氣中瀰漫著清新的梅花香。
“行禪時,每一步都要有意識地邁出,”智德住持說道,“感受腳步與大地的接觸,感受呼吸的每一個起伏。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將內心的寧靜帶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時刻。”
冬天的環境更加適合行禪,夏天容易多造殺業。
林棟發現行禪的思維與忍者訓練中的腳步結合,能讓他更加融入自然中。
蘇雨晴和麗娜也按照住持的指導,開始慢慢地行走。
起初,她們覺得有些不自在,但很快就發現,通過這種有意識的行走,她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平靜,對周圍的環境也有了更深的感知。
三天的禪修很快結束了。
離開前,林棟、蘇雨晴和麗娜一同來到林禪寺規模僅次於大雄寶殿的彌勒殿。
彌勒佛像慈眉善目,笑容可掬,象徵著無限的慈悲和智慧。
奉化是彌勒佛化身顯世的地方,也被傳爲祇的道場。
林棟帶著兩人一起行三拜九叩的禮儀,表達他們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每一次跪拜,都是一次內心的淨化和昇華。
隨後林棟向智德住持告辭。
離別時,智德住持又講述了一個故事。
有一個年輕人,問一位老和尚:‘什麼是修行?’
老和尚回答:‘吃飯,睡覺。’
年輕人不解,問道:‘這不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嗎?’
老和尚微笑著說:‘是的,但我們在吃飯時想著其他事情,在睡覺時也在思考。真正的修行,是在吃飯時只是吃飯,在睡覺時只是睡覺。’
大部分現代人上廁所時都要拿一個手機刷視頻,怎麼可能專注靜心修行。
“感謝住持的教導,我們受益匪淺。”林棟深深鞠了一躬。
“修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希望你們能將這裡學到的東西帶回日常生活中,不斷修煉。”智德住持說。
“我們一定會的。”蘇雨晴和麗娜異口同聲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