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科舉,今有高考,應試教育,換湯不換藥。
古時科舉為了救國救民,而今高考為了義務教育。完成任務式的教育與學習,完全忽略了學生的個性與興趣發展。
誠然,基礎義務教育小學初中對于語數外的學習必不可少,但個性化的發展,以及個別家長唯分數論,個別學校唯指標論依舊屢見不鮮。
學生自信教育和家長觀念培養在學生長達十六年的學業生活中至關重要,且有利于學生自生能力的發掘和未知潛能的發現,也能使學生能夠走得更加長遠,每一步也更加踏實。
歷史證明,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恢復高考以來,高考確實為國家之初的建設提供了一大批人才,反觀現如今的大部分高校學子,在進入大學的那一天就早已不知自己的追求與夢想,或許是之前的教育壓抑了太久,一上大學,大部分人就開始了放飛自我。
我們不難看到,上大學之前是三點一線,被迫逼迫自己學習,上大學之后是三點一線,被迫的在期末熬夜復習應對期末,如是而已,談之教育。
梁啟超先生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新青年在新時代尚且也要有自己的責任與擔當。
就我自己而言,自豪于國家人才的層出不窮,也在某些方面杞人憂天與身邊人的庸庸碌碌,感嘆前路茫茫,無疾而終。
我國之教育就當前的我而言太過于形式化,沒有興趣培養與針對性,沒有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高考之路太過單一與絕對,分數看得太重,心理建設忽視,家長家庭教育觀念偏激等等。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一行更比一行強,職業無高低,工作無貴賤,國家的建設需要每一個關卡都有能人存在,不僅僅是所謂的國家飯碗或者是一往如是的傳統職業。
再者說...
每學期末的不掛科不一定是學習好,還可能是復習好和短時間內的記憶好。
學之所愛,終其一生,但愿有一天每個人都能學習自己熱愛或者喜歡的專業或東西,不是為了謀生,不是為了發達,不是為了私欲,不是為了強權,更不是為了誰誰誰,只為了自己喜歡和自己的追求。
當今之教育,在乎家族之顏面,在乎彼時攀比之榮光,在于國家單位的沉迷,在于各種專業證書的局限。
舉個例子吧,每一個人都會在大學期間對自己的職業有一個規劃,當然,這是一種好的現象,至少有一個為之努力的目標,然大學的生活是過得是很快的,當你突然到了大四,你才發現,該有的證書你一樣也沒有,但你也不知道比別人差在了哪里。
知識的鞏固你不必別人差,實踐的操作你也沒有什么不同,大家對于專業的學習都是一樣。每個班總有那么幾個學習比較好的人,為之付出的卻是自身個性的發展。
在現實生活中,在具體求職的證明下,職業證書的需求也成為了一個企業招聘人才硬性化條件,僅此一條,就成為了很多求職人員的攔路虎。
教育乃百年復興大計之基礎,忠心希望之后的人們所學皆所愛,縱使遺憾雖美,回憶起來尚有苦味,只愿盡善盡美,人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