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盛世滋丁
就在這些西方使節團進入京城的時候,大明一方自然也是早早的接到了消息,雖然這些年四方番邦來朝,大明朝堂之上對於這些番邦前來京師朝貢早已經熟悉了。
不過這一次卻是十幾個西方使節團的到來還是第一遭,所以說禮部下屬的主客司也是忙碌了起來。
四夷館、鴻臚寺、會同館各司衙門皆是派出了得力幹練的人手一同迎接這一批西方使臣的到來。
以西班牙、葡萄牙兩國爲首的十幾個大大小小的西方國度的使節團在鴻臚寺安排下來之後,一邊接受朝廷的吏員予以培訓,教導其覲見大明天子的禮儀,一方面在會同館的吏員的陪同之下在京師之中觀察大明的方方面面。
不得不說這些年大明的變化非常之大,尤其是在稅賦改革、開海等各項利國利民的政策被強行推行下去,並且在錦衣衛的高壓監督之下,得以徹底的施行到底層,大明的財政乃至吏治都有了極大的變化。
國庫充盈之下,朝廷自然也捨得拿出大量的錢糧在推進大明各項的改革。
自然而然做爲大明腹心的京師也是首當其衝,無論是從大明京師的基礎設施還是各處坊市那都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以說當這些西方使節在京師四下走動的時候,所看到的自然就是一個繁華無比的京師。
皇城之中,朱厚照同李桓一起看著面前的許多西方使節團所進獻的奇珍異寶,不得不說滿剌加海戰,大明一戰大敗身爲海上強國的西班牙大軍,已然是帶給了這些西方國家以極大的威懾。
此番前來大明朝見,自然是降低了姿態,雖然不敢說完全是按照大明番邦禮儀拉覲見大明,但是也是奉上了奇珍異寶做爲貢品。
就像眼下襬在他們面前的一個機械座鐘便顯得極爲精緻奢華,這一個座鐘看上去完全是用黃金打造,上面更是鑲嵌著大量的寶石。
當然最爲讓天子所看重的並非是這座鐘的材料,而是在這座鐘上面所展露出來的西方各國的機械製造能力。
歷史之上最早出現在大明的機械鐘是大明萬曆年間,由西方人進獻給大明萬曆皇帝,其精緻、華美令萬曆皇帝爲之驚歎,並且親自命人組建宮廷造辦作坊予以仿造。
李桓打量著那一座大鐘眼中也是閃過幾分異樣的神采,這個時代西方科技的發展已經呈現出幾分苗頭,但是要說超過大明,還真的有些誇張。
東方真正開始全面落後於西方還是在滿清入關之後,大明時期上至天子下至民間百姓對於西方傳進來的許多先進的科技造物都是持學習的態度。
深吸一口氣,朱厚照輕撫著面前的這一座大鐘道:“李卿你曾說過,西方蠻夷正在進行著史無前例的變革,這變革所掀起的風浪將會越來越大,要不了上百年,便會給我大明帶來莫大的影響,先前朕還有些不大相信,不過如今看著這些東西,朕才驚覺,李卿所言無差啊。”
李桓輕笑道:“陛下,西方之人或許有可取之處,但是我大明也不差啊,這幾年之間,朝廷高度重視工匠人才,民間更是涌現出了大量堪稱利國利民的發明創造,長此以往,我大明將永遠站在世界之前列,何須擔心會被其餘各國所超越?!?
深吸一口氣,朱厚照看了李桓一眼,微微頷首道:“先前李卿上書奏請設立格大明皇家格物司,對於那些有著驚人之造詣工匠封賞其爲格物大學士,朕會命內閣商議,拿出一個章程出來?!?
李桓只是點了點頭,說實話,李桓一直在默默的推動大明在對待工匠方面的變革。
後世之人都清楚一點,那就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李桓自然清楚這點。
而這個時代,代表科技的自然就是那些被人們所忽視或者說最瞧不上的工匠們,人們的衣食住行盡皆離不開這些工匠,然而卻是處在社會的最底層。
都說大明衛所軍戶日子過的最爲悽慘,但是與之相比的還有匠戶,匠戶的社會階層同軍戶比起來也是不逞多讓,同樣的悽慘。
不過在李桓這些年的影響之下,如今的大明衛所軍戶自然是早已經蕩然無存,再也沒有如同佃戶一般的軍戶存在,同樣那些匠戶的生活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桓在沒有驚動任何人的情況下在解散、遷移天下軍戶的同時,也對天下的匠戶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廢除軍戶、匠戶這等束縛人的戶籍制度的同時,對於匠戶之中的能工巧匠,李桓自然也不會放過
幾乎集結了天下七八成的能工巧匠,李桓主持下的將作監如今所擁有的能工巧匠的數量足足有十幾萬之多,其中在李桓看來,能夠程度上神乎其神的神匠的都有數十人之多。
在李桓看來,這些擁有著驚才絕豔,堪稱神乎其神技藝的工匠,其價值之大,對大明的貢獻之大,還要遠遠超過那些所謂的翰林學士。
這也是李桓上奏天子祈請天子敕封這些工匠爲格物大學士頭銜的緣故。
大明正德十六年六月
進京朝見大明天子的西方使節團經過鴻臚寺一兩個月的教導禮儀,總算是得到了大明天子的召見。
莊嚴肅穆的幹清宮中,百官林立,外間的甬道兩側則是肅然而立的皇家禁衛軍,一個個的宛若塑像一般,渾身散發著一股肅殺之氣。
十幾名代表西方各國的使者在禮官的引領之下向著幹清宮而來,一路之上看著那莊嚴肅穆的皇城殿宇,帶給衆人的衝擊之大可想而知。
在百官的注視下,十幾名西方使者恭敬的進入幹清宮,無比虔誠的衝著天子叩拜見禮,然後雙手奉上國書。
站在百官行列之中的李桓看著代表著這個時代西方強國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吉利、荷蘭等國家的使臣一個個老老實實的向天子叩拜,嘴角不禁露出幾分笑意。
什麼叫做天朝上國,這就是天朝上國的無限威儀啊。
不過李桓也清楚,這些西方人從來都是畏威而不懷德,只要你的拳頭夠硬,那麼這些人就會表現的無比恭順。
如果說不是大明在海上幾次大敗做爲西方海上強國的葡萄牙,對於這些強盜嘴臉的西方國家來說,他們又怎麼可能會這麼老實。
接受了來自於西方十幾個國度的國書,使得朝廷對於西方的瞭解更深一步,雖然說朝堂之上一衆大臣知曉了在遙遠的西方有著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存在,不過對於這些相隔萬里之遙的國家,朝堂之上大多數的官員其實並沒有太多的興趣。
不過這些官員的態度和反應倒也正常,畢竟如今的大明正處在一個高度發展以及變革的時代。
隨著大明大量藩王宗親外封,朝廷對外擴張的腳步卻是絲毫沒有停滯下來,尤其是在越來越強勢的勳貴以及軍方的推動之下,大明的軍隊腳步已經踏出了大明疆域,開始向著四周開始擴張。
以往制約著中原王朝向外擴張的因素,其中最大的就是交通、信息傳播速度等,說到底就是一點,那就是交通便利程度。
畢竟一個王朝的控制範圍是有著極限的,就算是版圖一時對外擴張,可是如果無法對之形成有效的統治的話,一旦中原王朝出現動亂,那麼位於偏遠的邊疆之地的版圖便有極大的可能會再度脫離中原王朝的統治。
如今大明能夠對外擴張,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大量平整便捷的水泥道路的出現。
隨著對倭國戰爭的勝利,大量的倭人青壯淪爲俘虜奴隸被用來開礦、修路。
可以想象當數以百萬計的大量俘虜用來開礦、修路的時候,所能夠帶來的變化到底有多大。
數條橫貫大明南北的道路被同時開工,直接動用的人力足足有數百萬之多,這樣規模宏大的工程不管是放在任何朝代,其直接的後果就是王朝崩塌。
可是對於大明來說,卻是沒有絲毫的影響,非但是沒有動搖大明的根基,反而是使得大明的發展如同插上了翅膀一般。
綿延數千裡、上萬裡的道路就是一條條大明對外擴張的觸手,道路所及,大明投送兵馬的速度較之以往提升了又豈止數倍。
一晃便是十幾年,轉眼便已經到了大明正德三十年
昔日將作監的所在正矗立著一座高達數丈的高樓,方圓數裡範圍之內皆是一片片新建的高樓。其中成立了十幾年之久的大明皇家格物司便坐落在此處。
一輛馬車緩緩進入其中最爲醒目的大明皇家格物司衙門。
做爲大明天子欽封的格物大學士之一的羅通正身著一襲袍服恭敬的向著李桓施禮道:“下官見過國公爺。”
雖然說十幾年過去,然而李桓看上去較之當年似乎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整個人看上去一點都不像這個時代四五十歲的那般年齡,就算是說李桓只有二十多歲都不會有任何人會懷疑。
不過這些年的養尊處優,身處高位,李桓早已經養出了一身上位者的氣質,看著眼前的羅通,嘴角露出幾分笑意道:“本公看你們的奏報,說是你們格物司研究了近二十年之久的蒸汽機項目終於有了成果,本公特來一觀!”
顯然羅通等人早已經知曉李桓此番的來意,所以聽了李桓的一番話忙道:“大人若是要查看蒸汽機的進展的話,還請移駕城外,新造的蒸汽機此刻正在城外準備試機?!?
李桓眉頭一挑道:“隨我出城?!?
城外一片連綿的廠房建築覆蓋十幾裡範圍,正是大明皇家格物司下屬的製造局所在。
李桓一行人進入到一片區域當中,就見一座廠房之中正傳出轟隆隆的響聲,伴隨著那響聲還有一股如同狼煙一般的煙柱。
見此情形,李桓不禁眉頭一挑,大步上前,很快一座如同普通房屋大小的醜陋機器出現在李桓的視線當中。
看其構造同李桓印象之中的蒸汽機明顯有著極大的區別,但是李桓卻清楚,眼前這一臺發出轟鳴聲的機器正是被其親自盯了足足有二十年之久的蒸汽機。
從二十多年前李桓接管將作監開始,李桓便已經有意識的召集了一批能工巧匠開始研究蒸汽機。
從最開始的蒸汽機原理到拿出真正可以運轉的實物來,竟然足足花費了二十年之久。
不過在這個時代,集結一國之力,尤其是在李桓的指點之下,花費了二十年的時間將蒸汽機給製造出來,倒也能夠接受。
畢竟十幾年前,大明的遠洋船隊進入了美洲之地,帶回了大量的美洲當地的特產,諸如玉米、番薯、橡膠等物。
當然既然進入了廣袤的美洲之地,大明自然不可能視之不見,尤其西方國家也發現了美洲的情況下。
雖然說因爲美洲地廣人稀,有著足夠的地域供雙方佔據擴張,雙方一時半會兒之間根本就不可能爆發衝突,但是在李桓親自主持之下,大明仗著人口、國力的優勢開始源源不斷的向著美洲轉運人口,佔據了大片肥沃的土地以及大量的礦山。
隨著南洋行省大開發,十幾二十年之間,產自於南洋的大量糧食源源不斷的被運回中原,再加上安南、占城等地陸續被納入大明版圖,雖然不敢說大明自此擺脫了糧食危機,至少也能夠保證大明百姓的基本溫飽問題。
一旦擺脫了基本溫飽的問題,彷彿是烙印在基因之中的繁衍本能便會佔據上風,十幾二十年幾乎是一代人。
李桓尚且記得當年施行新政,朝廷攤丁入畝統計天下丁口,雖然不敢說所有丁口盡皆得以入籍統計,想來也是佔了所有人口的八九成,當時共計丁口九百八十五萬餘戶,人口七千八百六十五萬餘。
及至後來朝廷分封藩王宗親,遷移大量人口前往南洋以及安南、占城乃至倭國等地,差不多遷移了上千萬人口之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