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們,從本章開始,《大明海殤》將進入第三章——血色西洋。讓杯子帶著大家一起,揭開中世紀大航海時代的面紗吧!)
海洋,覆蓋著地球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土地,世界上九成以上的商業貿易運輸源自海洋,海洋,是世間萬物的母親。
從公元前四百多年前的一天,航海家漢諾率領著船隊衝破了海格里斯神柱開始,地中海沿岸的人民便興起了氣勢恢宏的、探索未知海洋的大規模探險!
歷史證明,最早到達美洲——也就是新大陸的,是勇往直前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維京人,他們開創了北歐的海盜時代,也通過新航路啓蒙、開闢了推動世界加快發展的大航海時代。
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原本彼此割裂的地球板塊開始被連接在一起,而經由地理大發現而引發的國家大競爭,也拉開了不同的文明間相互聯繫、相互注視、互相對抗、互相促進的歷史大幕。
在地球上的五大洲、七大洋當中,歐洲的發展史與海洋文化、海權文化的發展結合最爲緊密。甚至可以說,歐洲的古代文明就是在大海中孕育出來的。在過去的五百多年中,一個又一個歐洲強國先後登上了世界歷史舞臺,成爲叱吒風雲的主角。
十六世紀的歐洲焦點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十七世紀則有聞名遐邇的“海上馬車伕”荷蘭,到了十九世紀,更是涌現出具有“日不落帝國”之稱的英國,它的影響力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著。
我們縱觀歐洲歷史可以發現,這些興起的國家是世界大國的同時,一定是海洋強國;而一旦它們喪失了在海洋上的主導權,其大國地位也就一定會隨之衰落了。
所以,現在我所在的這個年代,正是最熱鬧、最耀眼的年代。歐洲——也就是西洋的各強國的海上激戰不斷,刺刀見紅的爭奪著屬於自的海上霸權,在西洋人的眼中,七大洋就是權力角逐的牧場!
而在此後,伴隨著西洋各殖民國家海域控制面積的不斷擴張,海權意識的不斷明確,各強國開始不斷制定完善法律來解決海上爭端,隨之而來打的便是海權的概念誕生、海權時代到來。
直到今天,當我們喊出“走向藍海”的口號,實際上就是對這個時代海權意識的發展和延續。
今天,當我帶著船隊來到這片競技場,參加到這場角逐中,在未知的未來裡,我到底是獵物還是獵人,到底是站著生還是跪著死,都唯有依靠自己的實際力量。
大海沒有憐憫,也不相信眼淚。每一朵浪花的背後,都有著悽美而感人的故事。而每一片海潮的下面,又埋葬著多少青春和魂骨!
今天是出海第五天,我們已經離開東瀛本土,在那霸進行簡單休整之後,再次起航南下。
我們航行的額路線,其實便是今天所說的“******”。這個提法雖然直到一九一三年才被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但出現與發展卻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據考證,我國的******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起於唐宋、轉折於明清,是世界上已知最爲古老的海上航線,也是古代華夏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因爲華夏聞名於世的特產,也被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根據一般理解,******可分爲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
所謂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
自春秋戰國時——臨海的齊國在膠東半島開闢了“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高麗半島、東瀛列島乃至後期東南亞的黃金通道,直到唐代時,經由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的東亞三國海上貿易興起,東海航線成爲華夏近海的主要貿易航線。
宋代時,寧波等港口成爲東亞三國海上貿易的主要港口。
而我們今天所走的航線被稱爲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先秦時期,嶺南的先民在南海—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冒著生命危險開闢了以陶瓷爲紐帶的交易圈,就是南海航線的前身。
到了唐代時,所謂的“******”就是華夏******的最早叫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時代發展到幾十年前,大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更標誌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
鼎盛時期的南海絲綢之路從華夏出發,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爲華夏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動脈!
我們甚至可以臆想——如果不是明、清兩代愚昧的閉關鎖國政策,以華夏當時的航海水平,一定能夠成爲中世紀海權世界中的一股怒濤激流!成爲調整世界、最起碼是東方文明進程的準星!
然而,大明朝因爲受到倭寇襲擾,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在後期開始了閉關鎖國,造成了航海事業的不斷萎縮。明朝中期千帆競渡的場景一去不復返。
到了清朝時,在滿清韃子們的心目中,坐擁天朝上國的驕傲就足夠了,騎著馬多瀟灑,幹嘛在水上飄來飄去的,不體面......
其實我今天出海,並沒有想到太多國家啊、民族啊之類的大節大義,我更多的是想要完成對二叔祖的承諾,同時,能夠親身投入到這段輝煌悽美的歷史中去!讓自己始終充滿活力的面對明天!
我深深的相信,如果沒有這樣的強大力量支撐我,沒有始終新鮮的生活刺激我,作爲一名現代穿越來人,我會被這種沒有網絡、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汽車、沒有東京熱、龍*虎*豹的平淡日子逼瘋的!
你們同意嗎?啊!同意嗎?同意的舉個爪!
但是當我真正開始了遠海航行,我才知道現實中的航海——我是指中世紀的遠海航行,是一件多麼嚴酷的差事。這裡沒有電影中傑克斯派洛的幽默滑稽,也沒有海盜王路飛的惡魔果實、奇異能力,有的只是無邊無際的危險、磨難和孤寂。
談到危險,有一個最直觀的問題——這個時代沒有測量經度的儀器!現代生活中,GPS、北斗等導航爲我們提供了便利,去再陌生的地方都不怕!然而中世紀,航海家們有四分儀、六分儀來測量維度,卻沒有能力和條件測量經度!
在傳奇的年份一四九二年,哥倫布從西班牙出發,航行到達了巴哈馬羣島、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他行駛的航線很簡單——就是始終沿著北緯二十八度這一條直直的航線!
就是因爲當時可以測量緯度,卻難以準確定位經度,船隻要麼沿著海岸線行駛,要麼到達固定緯度之後,再沿著緯度圈行駛,否則很有可能迷航,直至滅頂之災。
當然,當時也有一些所謂的航海家提出——運用天文學的方法測量精度,或者沙漏計算法測量經度,但是客觀的說,這些算法只能算是玄學,不能算是科學。相信這些算法的人都是拿青春賭明天,走到哪裡算哪裡的主兒......
所以客觀的講,不能定位經度,就不能安全的自由地航海,陌生水域的探索更是無從提起。一代代航海家、科學家們前赴後繼,想要找到測量經度的有效做法。
比如,一五一四年,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尼斯·沃納則提出月距法,利用月亮的移動來測量經度,因爲只有天體的移動是完全守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可以爲人類預報時間。
一五三零年,荷蘭數學家伽瑪·弗裡西斯提出鐘錶法的設想,他認爲——只要製作出一臺極爲準確的鐘表,按照出發地時間開始,然後來到新地點,再利用太陽高度測量當地新時間,這個新時間和鐘錶時間的差就可以換算爲經度差。
要我說啊,這月距法因爲過於複雜且難以操作,因而沒能破解難題。
另外,時鐘或者沙漏測算法雖然道理很簡單,但是卻需要一個精確的時鐘,這在當時根本就是個幻想好嗎?現代來的我都沒有這個技術好嗎?根本就受限於原材料、基礎學科、工具精度等多種限制、完全不可能實現好嗎?
所以,他的良好設想直到整整二百年以後,一七三零時,才被一名三十七歲的鐘表匠約翰·哈里森解決了!
哈里森這哥們兒是一名鄉村木匠的兒子,先天任督二脈通著,不知道怎麼的一來二去,就無師自通地研究會了製造鐘錶的技能......
經過六年的研製,哈里森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航海鍾,那是個重達四十二公斤,長寬高均爲一米三的銅殼大傢伙。他的發明引起了航海界的高度重視,航海家們都把視線投向這名天選之子。
然而在發明了初號機之後,哈里森之後H1、H2都不算太順利,直到航海鍾H3——也就是四號試做機型誕生時——懷錶終於問世了,而哈里森最終攻克難關的靈感正是來自懷錶。
這位住在倫敦近郊的老兄發現,懷錶不用傳統的鐘擺技術,而是用了高頻振子。於是他請好友鐘錶匠約翰·傑弗里斯爲自己訂做了一塊懷錶。
靠著這塊懷錶的技術,他的經度鍾終於徹底擺脫了地球引力,又經過熱脹冷縮和潤滑等一系列技術改進,終於造出了比懷錶略大一些的第四代經度鍾H4。
到此時,距離他的第一塊航海中問世,已經過去了將近四十年!這位倫敦老爺們兒用了大半輩子的時間,才研製出人們自由航信的真正準星!
而在二百年前的今天,我根本沒有辦法做到複製他的成功,我讓海員們定位精度的辦法,就是在我繪製的“航海圖”——其實就是粗略版世界地圖的基礎上,運用沙漏計算結合的粗略方法。
我的優勢在於我清楚世界地圖的格局,相當於一定程度上開了外掛!但是技術問題我解決不了,相當於鼠標不太好。所以和真正的航海家比起來,應該基本上是持平的......
試想一下,如果精度不確定,只知道緯度,那麼船隊航行在太平洋上,可能在任何一個海域裡迷路,畢竟從杭州和新奧爾良的緯度相同,經度嘛......卻跨越著整個地球。
至於沒有冰箱、吃不到新鮮食物會引發敗血病,沒有音響只能聽著水手們吹拉彈唱,沒有現代影音設備只能YY場景,這些不是問題的問題,都深深的困擾著每一名航海人!
好吧,就在這樣孤寂的生活中,在一望無際、始終重複的單調藍色中航行了二十天後,我們終於再次見到了一塊土地——馬尼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