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拔野,現在拓拔氏部落的首領,羌族大族長,羌族的神。
少年時代的拓拔野,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出行常常帶百余騎兵,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后有侍衛步卒張青色三蓋相隨,左右簇擁,煞是耀武揚威。
他幼讀詩書,對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優傾心于治國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善于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
帝國邊將曹瑋,早想一睹拓拔野的風采,但總不能見到,后派人暗中偷畫了拓拔野的圖影,曹瑋見其狀貌不由驚嘆:“真英勇也!”
拓拔野成人后,對于先輩稱臣于帝國,特別是依賴帝國的恩賜而改變本民族的生活習慣十分不滿。
父親對他說:“吾久用兵久疲矣,吾族三十年衣年錦綺,此秦恩也,不可負!”
拓拔野反駁父親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
李拓拔野嶄露頭角是三十年前,宣德二年,進攻張掖的回鶻族的戰爭,這年拓拔野二十四歲。以張掖為中心的回鶻人和占據南部的吐蕃都是帝國得以聯絡而挾制羌族的盟友,拓拔野之父為了使羌族得以鞏固和發展,首先采取攻占河西走廊的戰略,并由其子拓拔野擔當西攻的重任。
拓拔野接受了西攻回鶻的重任后,采取突然襲擊的戰術,使回鶻可汗來不及調集兵力,張掖治下的固城即被攻破。此后,相繼降夏。拓拔野由于這一顯赫戰功而被其父冊封羌族繼承人。
接著拓拔野又按其父意圖,在率軍回師途中,采取聲東擊西的辦法,乘勢突破吐蕃 ,一舉成功。
突襲的成功,不僅使羌族的勢力擴展到河西走廊,也使年輕的李拓拔野贏德了榮譽。 宣德八年十月,拓拔野其父病死后,李拓拔野以繼承人的合法身份和自己的軍事才干以及顯赫的戰功,取得了羌族的最高統治權。
此時,羌族所控制的領土“東盡金城,西界玉門,南接風云帝國,北連張掖”,“方二萬余里”,
事實上已形成了在大陸西部與大秦帝國、風云帝國三足鼎立的局面。 拓拔野繼位后,為了強化民族意識,增強羌族內部的團結,爭取貴族上層和廣大羌族部落人民的支持。
首先拋棄了隋、秦王朝賜封給其祖的鐵姓、楊姓,拓拔野自以為祖宗為鮮卑拓拔,為了懷念祖先,保持舊俗,他率先自禿其發,剃光頭,并穿耳戴重環飾,以示區別。同時強令羌族部族人一律“禿發”,且限期三日,有不服從者,任何人都可以處死他。一時間,羌族民眾爭相禿發。
宣德十四年,拓拔野在繞城城內大興土木,擴建宮城,廣營殿宇。繞城的布局,仿照大隋帝國都長安、大秦帝國都東京。
雖然這個時候羌族在名義上歸帝國所統治,但實際上羌族已成為一個獨立政權,只不過帝國不愿意承認罷了、
拓拔野在地方分別設州、縣。對羌族文武百官的服飾和官民服飾分別做了嚴格的規定。這些措施,進一步推進羌族社會內部日益增長的封建關系,同時也適應廣大新占領地區的統治的需要。
作為一個軍事統帥,拓拔野深知他占有包括河西走廊在內的廣大地區后,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及嚴格的兵制,對內統治和對外防御都將失去保證。為此,在原有軍事組織的基礎上,隨著疆域的擴大,拓拔野進而將十二個部落武裝改變為十二個軍事行政區,分別在各駐地置十二監軍司,諸軍兵總計五十萬。
每一監軍司設都統軍、副統軍和監軍使各一員,由貴戚豪右充任;下設指揮使、教練使、左右伺禁官等數十員,羌族人,漢人都可以充任。
同時拓拔野從出身豪族而擅長弓馬技術的士兵中挑選出來的五千侍衛親軍,由拓拔野親自掌握。
拓拔野致力于加強同中原地區的經濟聯系,吸收中原先進的經濟體制,改變羌族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分不開的。
拓拔野在疏通原有的渠道的基礎上,又修筑了長達200余里的水利工程,后人稱之為“拓拔王渠”。
“拓拔王渠”等的修筑,使繞城周圍成為羌族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拓拔野還在羌族機構中設置“農田司”以管理農業。羌族歷來以畜牧業為其經濟基礎,在拓拔野攻占了自古既有“畜牧甲天下”的河西走廊后,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基礎更為雄厚。
著名的“羌族馬”及其他牲畜和畜產品是羌族族與帝國地區進行貿易交換的主要商品。頻繁的戰爭,大量消耗和損失牲畜,沒有畜牧業的發展也難以維持。正因為畜牧業在羌族社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拓拔野十分重視,為了使本民族的傳統經濟繼續得到發展,設立了專官全國畜牧業的群牧司。
拓拔野不僅是一個十分有頭腦的政治家,還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作戰時,多針對客觀情況指定戰術,,為了爭取作戰的勝利,拓拔野不惜采用種種手段,調動各種力量,用謀略取勝。每戰或誘降,或詐降,或行間,或偷襲,或設伏。
上一次方樹梁出兵武威,拓拔野之所以派幫相助,其目的就是伺機占領涼州,然后約謀正式獨立。
哪知道方樹梁是一個廢才,二十萬羌族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如果不是這二十萬大軍是臨時組建的牧民,拓拔野就是連哭都沒地方哭。不過就是如此,拓拔野在羌族的威望大幅度降低。
對此拓拔野對楊成風有刻骨銘心的仇恨,如果不是楊成風,他有二十萬大軍在方樹梁軍中作內應,自己帶二十萬羌族正規軍與之里應外合,可以一舉占領涼州,開國立廟。
拓拔野其實也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楊成風給他的,他一定會以百倍,千倍的代價還給楊成風,所以在方樹梁兵敗后,他無時無刻都在籌劃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