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85章 新政初見端倪,李適之回長安

“右僕射,科舉的弊端,我曾經多次向你說過。我們雖是士族,但我們更是百姓的父母官。人的變遷,阻礙了寒素子弟的入仕,我希望長江後浪推前浪,令寒門出貴子的景象,蔚然成風。太宗皇帝說過‘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我也覺得這是大勢所趨,我們不去做,後世遲早有人做。當年孔子有教無類,強調個人的責任,但當今士族多以家爲大,無數人才被埋沒,是宰相們的過錯。”

“今年因戰事,不進行科舉。但我相信今年一定可以平定叛亂,明年秋天要開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科舉。”

“除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武舉等,我要再開秀才、緝捕科、醫科等最少十科,其中進士錄取不下於一百人。謄錄制度和糊名制度下,不論士族、小姓、寒素,唯纔是舉。”

“右僕射要早點擬定文書,將消息下達郡縣,爲天下文人士子所知曉……”

李瑄又向李峴說起科舉之事。

隋朝的時候科舉只向士族開放,升斗小民無門路。

大唐建立後,科舉雖逐漸走向成熟,但還遠遠沒有到達“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地步。

整個大唐,科舉爲官只是很少一部分,官吏們多門蔭入仕,一代代爲官,形成權貴之家。

即便是科舉,也有七成的士族及第,剩下小姓兩成,寒素一成。

平民出貴子是非常難的。

實際上,在李瑄天寶六載拜相的時候,開展謄錄制度和糊名制度,寒素及第,大比例上升。

但這種隨著楊國忠拜相又被破壞掉。

楊國忠的兒子不學無術,竟然進士及第,成爲天寶年間繼“曳白”、“野無遺賢”後的又一笑話。

在李瑄看來,糊名制度和謄錄制度是必然的,否則閱卷官會僅憑藉一個姓氏加不少分。

李瑄已經將進士及第的成績,作爲吏部銓選後爲官的品秩。

如第一名狀元及第,最起碼會授與正六品官職。

第二名、第三名爲從六品官職。

除去前三名外,才劃分進士第一等、進士第二等、進士第三等。

每一等爲官後所獲品秩不一樣。

“秦王先前鼓勵商販,爲商販提供便利,並廢除市籍制嗎?”

李峴沉吟片刻,向李瑄說道。

在重農抑商的時代,商人卑賤,是根深蒂固的思想。

在大唐,商人存在普遍的歧視和排斥,商人被視爲國家底層,甚至與商人通婚也被視爲恥辱。

連百姓都認爲商人滿身的銅臭味。

大唐也有律法,規定官吏不得與商人私會,否則會遭受重懲!

市籍制是劃分商人的“等級制度”。一旦從商,那麼就要到官府登記“市籍”,有市籍者,皆爲賤民,後代更是不可以致仕,還有繁重的徭役。

“繁華離不開商貿,市籍制度已經一千多年了,約束商人的發展,也遏制無數創造。”

“今時不同往日,國家西面的疆域,已至裡海。這條絲綢之路上,遍地都是黃金,然而收穫往往由粟特人把持,漢人寥寥無幾。漢商也應該參與起來,走向絲綢之路,走到波斯,走到大食,走到拂菻……”

“商人和商人子弟不得從政,只要嚴遵這條鐵律,提醒商人地位,可促進國家發展與繁榮……”

李瑄向李峴解釋爲什麼提高商人的地位。

“秦王的目光是長遠的,下官會維護秦王的決議。全力準備明年的科舉事宜。”

李瑄的思想,連李峴都要絞盡腦汁去思考。

如果實不可行,李峴會勸諫。

但李峴總能從深層次的邏輯中,探知一二。

學無止境,沒有人嘗試過,並不代表一定是錯的。

能創造千古盛世的路,絕對是一條沒有人有過的道,之所以讓人覺得不可行,是因爲路上遍佈荊棘。

不敢嘗試,知難而退的人,永遠會跳入一個歷史的循環中。

排除萬難,敢爲人先,纔是成功的因素。

“右僕射,我準備將三省六部,改爲三省九部,增農部、文部、商部,原六部二十四司也遠遠不夠,而九寺五監,明顯有多餘,裁撤司農寺、鴻臚寺、將作監、少府監、太府寺、衛尉寺、太常寺、光祿寺等…:”

李瑄向李峴提出更改官制框架,這是他召李峴入堂的原因。

說話的時候,李瑄將一份用天骨鶴體書寫的文書,交給李峴。

在李峴觀看文書的時候,向他解釋一些細節。

看似增設三部,但這並不是尸位素餐,也不會讓官位臃腫,增加財政負擔。

九寺五監的職權與六部多有重迭,且多爲皇室服務。這次官制改革中,李瑄發現嚴重問題。

即便九寺五監和六部存在分工和制約,但李瑄認爲某些寺完全可以併入諸部。

以農部代替原本的司農寺,爲農業更加重視的同時,增設推廣棉花等農作物的司,官吏不應該只在長安翻閱卷宗。

另外,在黃土高原重新植樹,開墾荒地、規劃水果區域,培育農作物、牲畜的管理等等,都應由農部承擔。

文部,分印刷、造紙、編書、記錄等等,最主要的是關於鄉學、縣學、郡學的建設,這是長久的規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國家與歷史向上發展,離不開學業的普及,當完成“垂髫之倪,皆知禮讓”的事情,盛世才真正開始。

以後科舉會交由文部。

禮部會兼併鴻臚寺、太常寺等,使其更符合“禮”。

商部,爲商業所設,官辦坊市、手工業等,將作爲統計,也負責對外的經商貿易,還將鑄錢機構少府監合併,負責鑄錢。

另外,商部專門設司,在郡縣開設錢莊。

國家嚴格禁止商人私設錢莊,以後錢莊皆爲官辦,一錙一銖必須登記造冊。

新增三部,更會增添尚書省的權力,以表示國家對學、農、商的重視。

其他如工部會兼併將作監,提高工匠的地位,出策令對改革兵器、農具,發明手工品的工匠,以及對天文地理數學有探究的人封以爵位。

依靠工匠發明的貢獻,最高可爵至國公,榮耀天下。

這種動力,會驅使工匠們精益求精,深入鑽研。

而不是把工匠視爲賤籍,遏制天馬行空的思想……

把太府併入戶部,使戶部除了管理戶籍外,還是全權掌權財政的部門。

除此之外,朝廷增設慈幼局,管全國慈幼堂,以及長安正在培養醫師的濟生堂,要系統化地進行醫療佈局。

增設統一管理全國糧倉,以及常平糧倉的糧食局。

後面隨著變革實施,會繼續裁除舊部門,增加新部門。

如果按照原來的路一直走下去,一百年,一千年,三省六部二十四司或許夠了,但李瑄會勇於改變,步步爲營。

機構重迭、職能交叉、人浮於事不僅僅是使職差遣,還有六部與九寺之間的博弈。

“秦王,此改制力度太大,短時間難以完成。”

李峴完完整整看完文書後,向李瑄說道。

之前裴遵慶更改官制,只是罷黜使職,還權六部。

現在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改官制,挑戰已經流行一百多年的三省六部。

剛開始李峴想要否定李瑄大改官制,但隨著李瑄的仔細闡述,他突然覺得李瑄說得有道理。

他從字裡行間,看出李瑄定義的盛世,與他所想象的盛世不一樣。

甚至連開元年間的盛況都不能比較。

李峴不知道李瑄腦子裡裝的是什麼,但娓娓道來的話,讓李峴有一種信服感。

他對李瑄的敬佩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一種躍躍欲試要嘗試的感覺。

就像李瑄之前所說的一樣,人要創造歷史,而非陷入歷史的循環。

“我們還在壯年,有足夠的時間去籌備,官制深入改革,勢在必行。右僕射根據文書,秘密擬定可行方案,等局勢徹底穩固,再召開會議。”

李瑄覺得自己有的是時間,他現在要做的,就是誕生概念,慢慢籌備。

在平定安祿山、史思明之前,李瑄暫時不會實施這樣的政策。

等精雕細刻,有完全的策略後,再開始施政。

“下官明曉。”

李峴在說話間,將文書收入懷中。

“當前國家實施郡縣制度,雖對中央權力加強,但弊端從生。現由朝廷垂直管理郡縣,直接任免郡縣長吏,但國家郡縣太多,考覈、任命等事宜無法面面俱到,影響大局發展。我計劃在地方劃分二十四個區域,每個區域任命長吏,行中書省事,稱爲‘行省’……”

“行省下方爲郡,郡下爲縣。形成中央、行省、郡縣的基調。行高官吏可以任命官職,有財政權力,但不具備兵權。”

“如此,可以徹底掩埋節鎮制度,方便軍制改革……”

李瑄又向李峴提出行省制度,同樣交給李峴一份文書。

李峴雙手接過文書,仔細觀讀,文書上詳細記錄行省制度的優勢和可行性。

行省制度,直接影響到後世的中國。

郡縣制度和行省制度,職權劃分不同。

大唐幅員遼闊,廣袤無邊,行省制具有權力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衙門,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有利於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繫。

從本質上講,行省制度使中央集權到達巔峰。

而行高官吏沒有軍權,四年一任,任期滿調離。不可能擁兵自重,地方割據。

同樣的,行省的駐軍爲都督。都督沒有財政權力,沒有召兵買馬的權力,也是四年輪換。

更杜絕出現尾大不掉。

二十四都督,分邊軍和內地軍,兩者互相輪換衛戍,嚴加訓練,防止強枝弱幹。

同時,邊軍數量、戰馬、鐵甲率,會高於地方。

以地方行省爲中樞,可以更好的分配地方財政來養兵,不需要千里迢迢運輸糧草和錢財。

如果遇到衝突,需要征伐,可以迅速從附近的行省調遣正規軍。

而更平坦的直道,是戰時快速調遣的關鍵因素。

今後尚書和宰相的升任,多會從政績出衆的行省長官調遣。

不僅如此,行省還加強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當前大唐隸屬的各部胡人太多,是民族融合的重要階段,行省制度的研究和推出,對李瑄來說是必要的。

如嶺南、黔中等許多遙遠的地方,中央永遠也看不到,又不瞭解各族,想插手其中,鞭長莫及,設立數目有限的行省代替中書省,對其力所不及的地區進行管理,朝廷再從大局上對諸行省實施節制,大一統的大華夏,將會在這一刻定型。

但是李峴聽到李瑄的話後,面色一驚。

不是因爲行省制度,而是地方“行中書省事”。

要知道,現在是尚書令當權,讓地方行中書省事,那一定會是中書省當權。

作爲權臣,尚書令更符合李瑄把持朝政。

而中書令,可供皇帝驅使。

這證明李瑄遲早不會再擔任尚書令。

當然,李峴也不認爲李瑄會擔任中書令。

行省制度,一定是爲再進一步準備啊!

即便有這種心理準備,但身爲宗室的李峴,心中還是有些惆悵。

地方行中書省事,但李瑄要增設九部,明顯不會削弱尚書省的權力。

以後在不設尚書令的情況下,哪怕中書令重新變成首席宰相,但只要左右僕射拜相,就能制衡中書令。

門下省的長吏侍中,也可以牽制兩省。

如果九部之中,再有一個尚書拜相,會制衡左右僕射。

相權的力量會再次被削弱。

“此爲大變革,下官一時難測,請秦王給下官幾日時間捋清行省制度的關健。”

李峴心中暗歎一口氣,他對地區“行中書省事”完全沒有概念。

自實施郡縣制已經一千多年,這種嶄新的制度,沒有借鑑,只能試行。

而且無法確定將哪些地區,歸於行省。

第一任行省的長吏一定要有傑出的才幹,統籌大局。

“不必著急,短時間內無法實施行省制度,右僕射可在閒暇之餘,慢慢解讀。”

“不要害怕失敗,我們一起承擔責任。”

李瑄緩緩向李峴說道。

佈局行省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也需要戰爭結束後進行。

先讓李峴這個宰相心中有底,接下來還會找其他心腹商議,給出意見。

他總結經驗出的行省制度,肯定有不適合這個時代的因素。

“如果策令不成,下官會辭相謝罪!”

李峴從座位上起身,向李瑄一拜。

他知道李瑄還有許多策令都沒有實施,如令李瑄罷相的“一條鞭法”、“考成法”。

只是李峴好奇李瑄爲何不再提這些策令。

現在李瑄只是對常平糧倉非常上心。

李瑄要保證糧食充足,從西域運輸而來的糧食沒有間斷過,防止兵災延伸的其他災禍。

“沒有那麼嚴重,我掌握權力,爲天下蒼生,無愧於心。”

李瑄示意讓李峴重新坐下,向他說道:“現如今朝廷重職,都被我們變革銳取的官吏擔任。開元、天寶的老臣多閒賦在家,他們逐漸思念聖人當政的時候,該怎麼做呢?”

自李隆基住進興慶宮以來,就再也沒有主持過朝會、宴會,哪怕是節日。

李瑄本人也不怎麼搭理老臣,以及曾依附楊國忠的官吏。

平時裡,在中書省進行議事,召集三省百官。

有人建議李瑄學李林甫、楊國忠一樣,在自己府邸處理政務,但被李瑄拒絕。

他堅持在政事堂處理軍政。

妻子們還未回來,李瑄常常夙興夜寐,有時候居住在尚書省。

幾乎每一日,李瑄都要聽到前線的消息。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他自己不在前線,不做出指示。只是約束靈寶的主力固守。

讓李光弼、郭子儀、王難得自己發揮。

結果河北大勝,王難得攜帶李瑄的天策上將令到達南陽後,固守南陽城,穩固局勢。

李瑄在譙郡太守楊萬石投靠安祿山後,令張巡爲譙郡太守,給予他兵權,讓他和雎陽太守許遠,組織兵馬,率領部將雷萬春等,反擊河南方面的燕軍。

“老臣們失去權力,抱怨也是必然的。他們沒有實權,無法威脅秦王。”

李峴向李瑄回答道。

“但我聽說聖人一直想見老臣們!”

李瑄含蓄地向李峴說道。

實際上是李隆基悶得慌,一直想給老臣們傳遞消息。

前不久,李隆基跑到興慶宮內的勤政務本樓上,那裡緊接著街道。

老臣們得知李隆基在勤政務本樓後,立刻跑到街道上,向樓上的李隆基拜見。

據廖崢嶸說,李隆基在勤政務本樓上向老臣們招手,像是籠中鳥一樣等待求救。

一衆大臣趴在街道上哭泣,連路過的百姓都向勤政務本樓上的李隆基拜見。

帶著李隆基龍首原演武,李隆基只安分一個月,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

老皇帝還是太有活力了。

“聖人年事已高,過於懷舊,人之常情。”

李峴也不好說什麼。

他相信理智的李瑄,不會急不可耐地做出什麼聖人意外死亡的舉動。

即便再進一步,也要等聖人壽終正寢以後。

“也是!”

李瑄點了點頭。

現在李瑄給予權力的官職中,只有兩點,一是擁護他天策上將、尚書令的職位,二是立誓支持李瑄變革。

李瑄已經暗中透露要在一年內再拜三位宰相,參知政事。

大臣們私下的爭鋒李瑄管不著。

一個國家的文官,永遠也不可能鐵板一塊。同樣的官職,都有自己的意志和理解。

除非如李瑄這種威望巨大的人拍板決定。

“秦王,這是劍南的文書,崔圓願意尊奉秦王。”

李峴臨走之際,又想起關於劍南的事務,趕緊將文書呈上。

剛纔接收的信息太多,讓他差點忘了這重大事件。

劍南是楊國忠的地盤,從軍中將領,到諸郡太守,都是楊國忠提拔。

即便劍南軍被抽調一部分前往南陽,李瑄依舊擔心楊國忠的死,使劍南割據。

所以,他最近一直下令安撫劍南的官吏,表明楊國忠已死,他們無罪,依舊會重用。

先穩住蜀地,等平定安祿山後,再好好治蜀。

現在劍南節度副大使爲崔圓,蜀郡長史也是崔圓。

在楊國忠遙領劍南節度使的時候,崔圓被授爲尚書郎,後出任蜀郡大都督府左司馬,代理劍南節度留後。

毫無疑問是楊國忠的親信。

李隆基出奔蜀地前,任命他的兒子爲劍南節度使,任命崔圓爲蜀郡長史、劍南節度副大使。

實際上崔圓已經是劍南楊國忠黨羽中的頭把交椅。

楊國忠在勸說李隆基跑路之前,崔圓就得到楊國忠的通知,在蜀地整修軍備,建造宮舍,儲存什具,準備好一切迎駕事宜。

誰知道迎了個寂寞。

他再得知消息的時候,李瑄已經完成馬嵬驛政變,逮捕楊國忠和楊氏。

這讓崔圓非常驚恐,夜不能寐。

“封崔圓爲蜀郡都督,我會請聖人賜他爲蜀郡公,實封二百戶。令他整備劍南軍,恢復西川守捉、戍堡,準備防備吐蕃。”

李瑄看完崔圓的文書後,點了點頭,給予崔圓任命。

歷史上的崔圓是宰相,但他實際上沒有宰相之才。但李瑄不能卸磨殺驢,否則很難處理今後事。

對於崔圓投誠,李瑄並不意外,他知道崔圓膽小如鼠,慫得很。

讓他“大丈夫舉事拼搏”,定然不敢。

又和李峴聊一些其他事宜後,李峴退下,他今天被李瑄灌輸的思想有點多,回去要好好想一想。

“秦王,郡王已經到咸陽原,明日就能至長安。”

下午的時候,羅興向李瑄稟告道。

他口中的郡王,一定是李適之。

“明日我親自到咸陽驛迎接父親,提前準備好車馬!”

李瑄面露微笑,吩咐一聲。

上次見面還是天寶十三載,現已經天寶十五載七月,許久不見他的父親。

不知道李適之看到他今日的成就,會如何感想?

……

翌日,上午。

李適之在兒子、女婿們的拱衛下,等待李瑄的到來。

歲月不饒人,同輩人接連去世,他也老去,長途跋涉的奔波,即便休息一晚,也面有疲憊。

不過李適之眉宇之間,也有自傲的神色。

七郎是他的驕傲。

這段時間,在兒子們的“好言相勸”下,李適之已經想開。

他的祖父李承幹是太宗皇帝長子,他們一脈失去的皇位,將從他兒子手中奪回來。

秦王、天策上將、尚書令。

和太宗皇帝多像。

即便安祿山叛亂未平,李瑄依舊有超越太宗皇帝的武功。

王公貴族皆知李瑄將來要踏上那一步。

權臣,已不足以形容當前的李瑄。

李適之現在是郡王,但遲早是太上皇。

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397章 萬歲,范陽城破,安史之亂結束第372章 貴妃不可留,獻長安城第6章 王維第399章 李隆基得知平定叛亂,二十四都督府第340章 波斯詩人爲天將軍歌功頌德第399章 李隆基得知平定叛亂,二十四都督府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240章 贊普勸李瑄造反,黃河源頭第66章 血戰高坡第240章 贊普勸李瑄造反,黃河源頭第237章 吐蕃首席大相死,再斬元帥第394章 安祿山的最後一搏,李瑄到來第68章 斬將,當者辟易第193章 造反,涼州城中的歡呼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271章 誰是首席宰相?楊玉環的助攻第394章 安祿山的最後一搏,李瑄到來第249章 吐蕃成爲附屬,回到長安第419章 漢尼拔之刃,蘋果種子,夾擊大食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350章 不一樣的朱雀街,長安百姓的期望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332章 定河中之戰,圍殲大食近衛軍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426章 征伐東北諸胡,渤海國第96章 五百金 兩美女的賄賂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237章 吐蕃首席大相死,再斬元帥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440章 薩彥嶺上的不甘,回紇大可汗死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437章 智慧宮,至尊親送崔漢衡第414章 大唐玄龍旗,稅制改革第61章 前鋒第42章 把柄第236章 吐谷渾倒戈,吐蕃贊普南逃第112章 拜爲上將,左龍武衛大將軍第200章 李林甫權勢再減,太原城外的太子奴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173章 全軍覆沒,豐厚的戰利品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199章 城門前的重逢,萬民擁戴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第289章 權勢滔天 滿庫金銀珠寶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445章 新朱雀大街,供奉凌煙閣第102章 南霽雲第366章 活捉穎王,收隴右兵,再至京兆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書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33章 戰馬體力控制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206章 收復楊慎矜,我能殺死猛虎第316章 大食十萬大軍來犯,波斯王普尚第436章 萬國衣冠拜冕旒第100章 大誅朝廷命官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67章 上架感言第219章 獲得猛士,靈溪贈梨第139章 節制河西,身兼十一使職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197章 殺死李瑄,君子豹變第172章 人馬俱碎,沙丘強弩第24章 廣運潭第445章 新朱雀大街,供奉凌煙閣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285章 新科舉的題目第377章 天策上將,秦王,尚書令第222章 將吐蕃堵在雪域高原,對付三十萬大軍的方法第218章 再遇裴靈溪,勉之第44章 殺人滅口第428章 政變,渤海國滅亡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127章 擒拿元帥,灕水之戰勝利第58章 頭破血流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第292章 對吐蕃的懲罰,上貢第190章 授上柱國,封楚國公,兼河西 隴右採第307章 李瑄的危機,高仙芝回京獻俘第10章 詠柳第422章 五體投地的宰相們,基礎改革進行中第13章 違制的墳墓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230章 二十萬騎兵的大戰第47章 大戰將起第328章 更深的謀劃,曠野大戰第137章 被監察御史彈劾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
第138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夾道相迎第397章 萬歲,范陽城破,安史之亂結束第372章 貴妃不可留,獻長安城第6章 王維第399章 李隆基得知平定叛亂,二十四都督府第340章 波斯詩人爲天將軍歌功頌德第399章 李隆基得知平定叛亂,二十四都督府第165章 背刺,羽林千戶所第240章 贊普勸李瑄造反,黃河源頭第66章 血戰高坡第240章 贊普勸李瑄造反,黃河源頭第237章 吐蕃首席大相死,再斬元帥第394章 安祿山的最後一搏,李瑄到來第68章 斬將,當者辟易第193章 造反,涼州城中的歡呼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271章 誰是首席宰相?楊玉環的助攻第394章 安祿山的最後一搏,李瑄到來第249章 吐蕃成爲附屬,回到長安第419章 漢尼拔之刃,蘋果種子,夾擊大食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350章 不一樣的朱雀街,長安百姓的期望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332章 定河中之戰,圍殲大食近衛軍第298章 上元節,翠微亭觀燈火第426章 征伐東北諸胡,渤海國第96章 五百金 兩美女的賄賂第148章 楊玉瑤的誘惑,鳳凰東來第237章 吐蕃首席大相死,再斬元帥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440章 薩彥嶺上的不甘,回紇大可汗死第178章 假李瑄入青海,真李瑄襲九曲第437章 智慧宮,至尊親送崔漢衡第414章 大唐玄龍旗,稅制改革第61章 前鋒第42章 把柄第236章 吐谷渾倒戈,吐蕃贊普南逃第112章 拜爲上將,左龍武衛大將軍第200章 李林甫權勢再減,太原城外的太子奴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173章 全軍覆沒,豐厚的戰利品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199章 城門前的重逢,萬民擁戴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第289章 權勢滔天 滿庫金銀珠寶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445章 新朱雀大街,供奉凌煙閣第102章 南霽雲第366章 活捉穎王,收隴右兵,再至京兆第88章 李林甫卸任吏部尚書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221章 安祿山蠢蠢欲動,豪強的乞降第33章 戰馬體力控制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206章 收復楊慎矜,我能殺死猛虎第316章 大食十萬大軍來犯,波斯王普尚第436章 萬國衣冠拜冕旒第100章 大誅朝廷命官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67章 上架感言第219章 獲得猛士,靈溪贈梨第139章 節制河西,身兼十一使職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197章 殺死李瑄,君子豹變第172章 人馬俱碎,沙丘強弩第24章 廣運潭第445章 新朱雀大街,供奉凌煙閣第390章 對豪強大族的處置,陌刀軍渡過黃河,澠池之戰第285章 新科舉的題目第377章 天策上將,秦王,尚書令第222章 將吐蕃堵在雪域高原,對付三十萬大軍的方法第218章 再遇裴靈溪,勉之第44章 殺人滅口第428章 政變,渤海國滅亡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127章 擒拿元帥,灕水之戰勝利第58章 頭破血流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第292章 對吐蕃的懲罰,上貢第190章 授上柱國,封楚國公,兼河西 隴右採第307章 李瑄的危機,高仙芝回京獻俘第10章 詠柳第422章 五體投地的宰相們,基礎改革進行中第13章 違制的墳墓第74章 大雪滿弓刀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230章 二十萬騎兵的大戰第47章 大戰將起第328章 更深的謀劃,曠野大戰第137章 被監察御史彈劾第260章 與裴靈溪遊東市,定情信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油尖旺区| 定西市| 中宁县| 麻城市| 正阳县| 芦山县| 集安市| 谢通门县| 富民县| 和硕县| 广安市| 鸡东县| 和硕县| 友谊县| 德江县| 定襄县| 五峰| 西乌珠穆沁旗| 电白县| 肇州县| 惠来县| 磴口县| 西林县| 连南| 饶河县| 上栗县| 南涧| 琼中| 新竹市| 陕西省| 吴忠市| 南安市| 龙口市| 修文县| 泾源县| 会理县| 资阳市| 资源县| 邹平县| 武宁县| 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