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王忠嗣
回樂城,朔方節(jié)度使府。
“太狂妄了,竟敢同軍操戈。”
王忠嗣同時收到盧瑜的戰(zhàn)表,和皋蘭州都督渾釋之的匯報,將副使兼兵馬使張齊丘,和都虞候李光弼、以及節(jié)度使判官召過來。
張齊丘看到這兩份戰(zhàn)報后,怒氣沖沖地說道。
“虞候覺得如何?”
王忠嗣一臉平靜地向李光弼詢問。
他面容方正有威嚴,身高六尺,身材魁梧健壯。
同時,王忠嗣也是一個不喜言談,沉著勇悍的人。
在不善于說辭下,他治軍能直切關(guān)要,嚴謹程度如前漢的周亞夫一樣。
朔方軍每一個士兵的兵器,甚至箭矢上,都寫有使用者的名字。
在王忠嗣之前,邊軍消耗兵器嚴重,每次戰(zhàn)斗,都有大量兵器丟失,有的是遺棄在戰(zhàn)場上,有的丟失得莫名其妙。
現(xiàn)在把姓名寫在兵器上,丟失會被治罪。所以人人自勉,兵器充足。
箭矢上寫名字,也可以準確記錄戰(zhàn)功。
“按照豐安軍使盧瑜所說,皋蘭州騎兵雖有錯在先,但這是副使李瑄一意孤行,射殘皋蘭州騎士,扣下皋蘭州戰(zhàn)馬。皋蘭州都督渾釋之的公文上說明,麾下連夜趕路,心浮氣躁,才去搶牧民的牛羊,認為豐安軍沒有資格扣下皋蘭州騎兵的馬匹,更不能射殘騎兵。”
李光弼沉吟過后,說道:“末將認為雙方都有過錯。”
李光弼三十多歲,英姿勃勃,留著很短的胡須。
他雖是契丹人,卻精通史籍,猶長《漢書》,這也使李光弼足智多謀,有出奇制勝的本領(lǐng)。
都虞候相當于節(jié)度使的心腹,此時的李光弼雖然沒有什么功勞,卻深受王忠嗣器重。
同時,李光弼還是一個純粹的軍人,更為軍人的利益著想。
“這個李瑄,我看走眼了。竟能率豐安騎兵,以數(shù)十人陣亡的代價,斬敵騎近千,獲戰(zhàn)馬五百。”
王忠嗣沒有接過這些話,而是以李瑄的軍功論事。
他起初以為李瑄是一個詩人。
王忠嗣明白大多數(shù)詩人都有立功邊塞的愿望,那些令人熱血沸騰的邊塞詩,在軍中傳唱。
但這些詩人們沒有條件直接到節(jié)度使幕府,更沒有條件,如李瑄一樣,一步成為大軍副將。
王忠嗣認為李瑄就是這樣的人,由李適之送來鍍金。
這種事情王忠嗣一般不會多問,畢竟他曾經(jīng)也是關(guān)系戶。
但在與突厥左廂的戰(zhàn)斗隨時可能發(fā)生時,陳回光被調(diào)走,讓王忠嗣覺得李適之動作頻繁,操之過急。
另外,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在豐安軍使的職位上陣亡,使王忠嗣對這個職位有不一樣的情感。
有這些因素,李瑄來回樂城報到時,王忠嗣沒有相見。
“李瑄確實勇武過人,有斬將拔旗的能力,看來傳言非虛。在對突厥的戰(zhàn)斗中,豐安軍還是可以作為前鋒的。”
李光弼見王忠嗣這么說,一定有自己的論斷。
平心而論,李光弼也贊賞李瑄的果斷與勇猛。
但身為軍人,他認為李瑄將箭殘同伴,沖動且過。
“大夫,李瑄軍功歸軍功,但末將認為射殘皋蘭州騎士當重懲。否則,如果人人效仿,軍中就不會再有法紀了。”
張齊丘則堅持自己的意見。 “功與過,不可以此而論。在邊塞上,如果有違犯軍法的士兵,可以直接斬首,以儆效尤。從皋蘭州騎兵劫掠百姓的那一刻起,豐安軍使盧瑜就應該當場將騎兵統(tǒng)領(lǐng)處死,以平民憤。”
“從前莊賈身為監(jiān)軍,只是遲到訓練,司馬穰苴就將其斬首。你們難道覺得渾懸的罪比莊賈小嗎?”
王忠嗣沉默片刻,然后目光在張齊丘和身上徘徊,平和緩慢地說道。
張齊丘聽到這番話,面容一怔。
王帥的意思是要處死渾懸?
連李光弼都沒想到這一點。
但李光弼立刻想到王忠嗣上任后三令五申的軍令。
長期以來,邊軍惡習不改,毛病不斷,連諸軍主將都不以為然。
這是要殺雞儆猴,震懾全軍。
想到此,聰明的李光弼不再接話。
張齊丘身為“儲帥”,還想接王忠嗣的位置呢,又怎么會忤逆王忠嗣的意思。
先前他想治李瑄的罪,是會意錯王忠嗣的意思,以為剛正的王忠嗣討厭李瑄。
“國家養(yǎng)兵,是用來救民的。李瑄的所作所為,沒有什么可爭論。責令渾釋之將騎將渾懸免職,押送至回樂城問罪。那一千匹戰(zhàn)馬,豐安軍需還給皋蘭州都督府。判官,你前往豐安軍告訴盧瑜,讓他多讀讀《衛(wèi)禁律》,如果他知道軍法,就說明他太優(yōu)柔寡斷了,身為主將,不該如此。”
“準許豐安軍的奏功,絹、錢從節(jié)度使府庫出,另獎豐安軍羊三百頭,立刻運送到豐安軍!”
“對李瑄的奏功,本帥親自擬訂,送至兵部。”
王忠嗣向判官下達軍令。
言語中,包含了對盧瑜的批評。王忠嗣從兩份文書上看出盧瑜早就可以出面制止,但他沒有。事后還認為李瑄做錯。
這讓王忠嗣對盧瑜的印象很不好。
“大夫,咄陸部敢寇略我邊境,殺害我邊民,應該給予還擊。”
張齊丘知道自己剛才說錯話,立刻向王忠嗣請命。
盧瑜是文官為將,他也是進士出身,文官為將,手無縛雞之力。
王忠嗣教訓盧瑜的話,張齊丘聽著刺耳。
“突厥反復無常,必然要覆滅。但不是現(xiàn)在。圣人下令許諾回紇可以盡占匈奴故地,本將已派使者接觸回紇。讓回紇、葛邏祿等部率先動手,我朔方軍最要緊的是訓練兵馬,隨時聽候軍令。”
王忠嗣微微搖頭。
年輕時王忠嗣好戰(zhàn)逞強,帶著幾百騎,就敢向數(shù)萬人沖殺。
已至中年,王忠嗣趨于成熟。
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上惜國力,下憐士卒。
“大夫英明。”
張齊丘訕訕一笑,拱手說道。
“大夫,寧遠將軍來拜會您的時候,您未見他一面,他畢竟是左相的兒子。今又立下軍功,需不需要召他前來。”
李光弼向王忠嗣提醒:“左相是賢明的人,陳將軍被突然調(diào)走,似有因果。”
“不必了,下次有公務(wù)的時候再行召見。”
王忠嗣搖了搖頭,他不在意這種細節(ji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