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新想法,其實也新不到哪里去!
畢竟在大多數的穿越小說里面,一旦主角開始改進造紙術,那么印刷術的出現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往往木活字或者泥活字一出,那基本上都是親朋好友們先震驚一遍,然后是大儒們震驚一遍,到了最后不可避免的是皇帝陛下也要跟著震驚一遍。至于說因此侵犯了世家們的利益,被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什么的,也是常見的套路……
理所當然的,李元嘉也不可能放過這項推動文明發展進程的大殺器。
對于那些所謂的威脅,李元嘉根本也不在意。
相對于那些穿越前輩們,他天潢貴胄的身份就是最好的保護傘,所謂的世家威脅不需多慮。
而且……
事實上,就算是自己“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并且堂而皇之的擺在那些世家大族的族長們面前,李元嘉也不認為他們會氣急敗壞,甚至還會恥笑俆王吃飽了撐的,真是閑著沒誰人干了;至于說怕惹來皇帝的忌憚什么的,李元嘉同樣認為,就算把活字印刷術擺在自家老哥李世民的面前,唐太宗恐怕最多也就是瞧他一眼,點點頭來上一句:“看起來挺有意思的,費了不少功夫吧?”
宋朝人發明的活字印刷,在唐朝真心沒什么卵用。
事實上不光是在唐朝沒什么卵用,哪怕到了一千年后,一直到明清的時候,雕版印刷也依然是主流——活字印刷不是沒有,而是非常的少!和幾百年后西方古登堡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一比,簡直就是不忍提及。
究其原因,除了因為西方文字是二十多個字母組成,而漢字則有成千上萬個之外,還和中國古代的印刷需求有關,文人們的審美情趣有關。
中國的古代,識字讀書的人太少了。
讀書的門檻實在是太高,導致只有少部分的文人才有興趣購買價格昂貴的圖書。而且本來就沒有太多書的情況下,簡練至極的文字風格也導致了那些經典典籍字數不多,雕版印刷也花費不了太多,有時候特別短的甚至幾張雕版就足夠用了。也只有《禮記》這樣的“大部頭”,十萬字需要的雕版上千塊,耗費頗大。不過如果保存得當,雕版可以使用很長時間,不像活字印刷那樣用過一次就拆散掉,下次要加印就必須重新排列。
而且雕版印刷的版面,看起來可比活字印刷的漂亮多了。
一張雕版一般都是由一個人完成,風格一致,排列整齊,而活字則是由多個匠人完成,字體大小、風格不統一不說,文字排列的時候還非常容易出現橫字、倒字等情況。以至于后世專家們判斷一本古籍的印刷方式時,出現類似錯誤往往都會成為判斷為活字印刷的理由……
這種情況下,文人們自然更喜歡雕版印刷的版本。
當然了,上述這些其實都是細枝末節,并不是阻礙活字印刷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上輩子孫鵬對這個問題好奇的時候曾經專門去研究了一下,看過一些小牛們的解釋,然后才發現真正的原因——太貴了!
沒錯,活字印刷的成本太昂貴了!
木活字和泥活字等等成本略低,但是非常容易損壞,不停更新替換的成本太高,大規模印刷的意義其實并不大。而純手工制作金屬活字的成本極為高昂,清代有個福建人曾經花費二十年時間,用二十多萬兩白銀的代價制造了四十多萬個銅活字,投入之大可想而知。而且和只要認識字母就能挑選活字的西方不同,古代漢字上萬個,即使常用的也有兩三千,普通匠人哪里都能認識全了?就算讓識字的人去排版,光是有條理的管理、挑選那些金屬活字,就需要一整套的檢字方法來配合。
除了成本問題之外,技術的限制也讓活字印刷看起來不那么美好。
活字印刷看起來非常簡單,后世網絡上的那些小清新視頻也讓這項技術看起來是那么簡單,似乎只要刻一些字排在一起,用紙用墨那么一刷……
可那終究是小心翼翼的只印了一張,你印個上百張試試?你印一本書試試?
“唉,糟蹋啊!”
一想到自己明知道發明出來其實用處也不算太大,至少短時間內肯定別想大規模的使用,李元嘉就心疼的要命。
花的可都是他的錢啊!
不過就像他當初糾結時想的那樣,就算是成本再高,花費的時間再久,這活字印刷還是要搞的。不僅是要搞,李元嘉還打算直接跳過木活字和泥活字,直接上金屬活字,并且決定有生之年一定要把活字印刷的技術給盡可能的完善起來!
說到底,這種技術對于時代推動的作用太大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低成本的印刷術甚至比造紙術要更加重要一些,對于知識的推廣、增長意義更加重大。所以在不影響自己的前提下,哪怕花再多的錢,再長的時間,李元嘉也想把它給搞出來。
不說后世人家西方認為古登堡才是活字印刷術的鼻祖,畢竟和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相比,技術上確實有著很大的不同。單就是為了以后韓國人不會拿自己的金屬活字印刷說事兒,李元嘉覺得這錢這時間花的都值!
再說了,沒做之前確實一堆困難,但是要真的去做了,誰敢說就一定沒戲?
真當穿越者就什么都不懂么?
活字印刷的原理很簡單,基本上一看就能懂,就算放到唐朝其實也沒什么了不起的,但是曾經研究過的李元嘉還知道的更多啊!
比如說他知道中國用的水性墨其實不適合金屬活字,最好是用油性墨;比如說他知道制作活字很麻煩,但是用陰陽倒模的方式會方便許多;比如說他知道銅活字成本太高,甚至還會出現融字鑄錢的情況,但是鉛、錫、銻合金活字更加適合;再比如說李元嘉還知道活字印刷的關鍵不是在活字,而在于制版……
甚至于那種在明朝印刷大發展時期才出現的字體,李元嘉也可以提前拿出來。
不管怎么說,他也是個書畫家嘛!
所以在韓山帶來了府上的一個鐵匠和一個制墨匠人,然后一臉蛋疼的旁觀下,俆王李元嘉給他們分別下達了兩個命令:鐵匠去找一種可以很容易融化的金屬,而制墨匠人則要發明一種比較粘稠,可以附在金屬上面的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