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一聲喝,響徹四方,唐僧等人急擡頭望去,只見空中,一臉嚴肅,旁邊站著八男一女,形貌各異,看樣子都不是什麼善類。鄧坤雖然是個妖精,但畢竟是太宗御口親封的大唐國師,唐僧不敢失了禮數(shù),連忙對空合十道:“見過國師。”?
鄧坤手一擺,說道:“不敢當。聖僧長老,在下斗膽問一句,當日你出長安之時,陛下賜下三件寶貝,分別是那紫金鉢盂、九環(huán)錫杖和錦瀾袈裟。不知這袈裟現(xiàn)下在何處?”?
這一句明知故問,聽得唐僧冷汗直冒,下意識的就眼望旁邊的孫悟空——要不是這猴子非把袈裟借給那老和尚,焉有後面的事?——誰知孫悟空此刻見唐僧望來,竟然擡頭望天,一副事不關(guān)已的模樣。唐僧不敢撒謊,只好如實答道:“袈裟借予此禪院長老賞玩,不期他動了歪念,欲求謀奪,還要放火燒死我等。天幸未能得逞,反把自家禪院燒了去。只是……只是那袈裟……在亂中失落,想來是埋在瓦~之間,或是混雜在物件之內(nèi),只要細細搜尋,定可尋著。”?
鄧坤冷哼一聲,道:“不必尋了,適才是我兄弟見火起,本欲前來相救,無意中見到那袈裟,生怕爲大火所毀,便順手取了去。”唐僧聞得袈裟在鄧坤手中,心下大喜,正要討還,卻見鄧坤臉一板,喝道:“聖僧,你好大膽!竟敢把差點把御賜的袈裟燒成灰燼。如此怠慢皇恩,這個罪名,你如何擔當?shù)闷穑俊?
慌得唐僧噗通一聲跪倒,口中道:“貧僧知罪,貧僧知罪。”?
其實唐僧好歹也是個“御弟聖僧”,說到地位,也就未必低過鄧坤的國師之位,但他本身對於這些世俗之事也不甚通曉,何況失落了袈裟,本來就心虛,被鄧坤這麼一嚇,馬上就矮了半截,登時跪了下去。鄧坤見了心裡大爽,說道:“你如此孟浪,若在下回朝奏明陛下,治你一個大不敬之罪,也是理所應(yīng)當。”?
唐僧額上冷汗不住留下,吶吶無言。這時候正南方有一團彩雲(yún)滾滾而來,到得跟前住下,現(xiàn)出觀音救苦之像,面色極爲複雜,對著鄧坤稽首道:“國師請了。”?
要說這袈裟失落之事,本來也是觀音策劃的西行八十一難之一,她明知這老和尚性貪,還故意傳授了他一些養(yǎng)氣之法助他延壽,正是要他見財其意,放一把火,爲唐僧湊出一難來。只是又被鄧坤橫插了一槓,真?zhèn)€把袈裟取去。鄧坤煉化袈裟時,遠在靈山地如來佛祖與身在南海的觀音同時生出感應(yīng),觀音畢竟路途近些,匆匆趕來,便就早到了一步。那些觀音禪院的和尚與一衆(zhòng)百姓見到觀音顯聖,都是喜出望外,紛紛焚香禮拜,連那老和尚也跪倒磕頭,不過想起自己造得孽,居然勞動菩薩親自降臨,估計肯定不是來讚揚自己做得的,當下更是嚇得瑟瑟發(fā)抖。?
鄧坤望著觀音,調(diào)笑道:“觀音菩薩,最近你我不過數(shù)月時間,好像見了好幾回了。不知菩薩這次到來,又是爲著何事?”?
你以爲我想見你啊?我這不是沒辦法麼?你要是少給我整事,我天天給你燒高香!觀音心裡大罵不止,指著唐僧道:“唐僧是我弟子,他失落了袈裟,我不得不來。”?
鄧坤正色道:“唐僧是菩薩弟子不錯。但他同時也是大唐子民。當守大唐律法。只他怠慢御賜之物。犯了欺君之罪。便是菩薩來也不得爲他開脫。”明明是他謀算偷了別人地袈裟。還名正言順地來問別人地罪。自古以來當小偷地數(shù)鄧大官人做地最是理直氣壯了。?
觀音搖頭道:“國師此言差矣。此事緣由。乃是齊天大聖賣弄寶物。教小人看見而起。與聖僧何干?國師不可顛倒黑白。”?
鄧坤還未回話。孫悟空已經(jīng)跳起大叫道:“菩薩。你這話可不對了。這裡是你地禪院。我本來想那老和尚是你門下地有道高僧。理應(yīng)是個至誠之人。這天下佛教弟子俱是一家。把袈裟借給他看一晚。又有何妨?哪裡知道他是個鬼蜮鼠輩。反要來害我等?你說是我賣弄。讓小人有了可乘之機。我倒要問問菩薩。怎地觀音禪院之內(nèi)。竟然有這等小人混雜其中?”?
他這一番話。教觀音好生難以回答。一時無言以對。?
鄧坤冷笑道:“我兄弟這話說得無禮。還請菩薩海涵。只不過他也有幾分道理。此間是菩薩地地方、此人是菩薩地門下、我兄弟信人不疑。把袈裟借給他看。說不上有什麼過錯。倘若論其罪來。這老和尚自是首犯;聖僧終究是失落了御賜之寶。不管是無心還是?
終究難辭其咎;而菩薩你治下不嚴。縱容門下。也~當也要問一個連坐之罪。”?
觀音聽得大怒,心道:“好你個牛魔王,繞來繞去,連我也要問罪。”但是那老和尚畢竟算是自己的人,別人的話毫無破綻,這啞巴虧不得不吃,而衆(zhòng)目睽睽之下也容不得抵賴,爲難了半晌,只得道:“阿彌陀佛,貧僧禪院之中出了這等敗類,確是貧僧監(jiān)管不力。貧僧在此賠個不是,也會將此人重重治罪。只是聖僧之過有待商権,他只是識人不明,誤信奸徒,所謂的大不敬實在言過其實。此節(jié)貧僧當親上長安面見唐王解釋,還望國師大事化小,交還袈裟,讓聖僧儘早上路,不要誤了西行。”?
鄧坤笑道:“長安也不必菩薩親去,菩薩且放心,取經(jīng)一事既是天命所定,也是陛下地欽命,孰輕孰重,在下分得清楚,絕不敢耽誤半分。?
”?
觀音聞言暗中鬆了一口氣,只是鄧坤的利害她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領(lǐng)教,估計後面還有下文,心下不敢半點放鬆,果然聽鄧坤續(xù)道:“不過聖僧此次終究是犯下過錯,雖然情有可原,但是那袈裟卻暫時不能歸還,便由在下替他保管,待得他到靈山之日,我再歸還。”?
觀音大驚,急道:“這如何使得……”?
話未說完,鄧坤打斷道:“如何使不得?聖僧肉眼凡胎,辨不得好人壞人。此次是僥倖,有我兄弟恰好路過,下一次可未必有這等好運氣。這觀音禪院是菩薩的場所,尚出了這樣一樁事;去到外間,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要來打袈裟的主意,誰敢擔保沒有類似之事再次發(fā)生?在下爲大唐國師,怎能拿御賜之物如此冒險?”?
這番話說的滴水不漏,又句句強調(diào)此事和觀音有關(guān),觀音聽得又生氣又無奈,待要反駁,也說不出個道理來,聽得鄧坤又道:“要是菩薩覺得在下如此處置不妥當,不如讓聖僧跟我一道回長安,在陛下面前折辯,請陛下聖裁。”?
觀音瞅著鄧坤那張破嘴,真想衝上去把他給撕了。說什麼回長安找太宗定奪,那完全是廢話,要是每次出了事情就要走回頭路的話,那取經(jīng)之事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了,觀音臉色難看到了極點,只搖頭道:“不可如此。不可如此。”?
至於唐僧,他本來就是個君子,哪裡能夠想到鄧坤的滿肚子壞水?只把頭低下,大氣都不敢透一下,更遑論與鄧坤爭辯了。?
鄧坤面上帶笑,道:“既然這樣,袈裟便暫時交由在下保管了。菩薩放心,待聖僧到達靈山之時,我定然將袈裟歸還。”其實袈裟早已回覆了原來的樣子,再也不是袈裟了,此刻就是殺了鄧坤頭也還不出來,所謂暫時保管、到時歸還云云,只是隨口一說罷了。鄧坤說完此言,也不再多言,旋踵駕雲(yún)就走,那些妖王們好像排練過地,齊刷刷一起轉(zhuǎn)身,跟著鄧坤離開,哪叫一個快啊,霎時間就跑得幾乎沒影。?
觀音大急,她剛纔被鄧坤說得辯無可辯,腦子裡一直在尋思應(yīng)對之策,不料鄧坤說走就走。觀音頭昏腦漲,反應(yīng)不免慢了半拍,待得回過神來,鄧坤與衆(zhòng)妖王已經(jīng)逃之夭夭,觀音自然知道那袈裟是決計不能落在旁人手裡的,連忙大呼道:“國師少待!”駕雲(yún)從後趕上。?
下面那些信徒們見了觀音,本來歡天喜地,孰知今日看到的居然是觀音被幾個妖怪模樣的人蹬鼻子上臉的說了一通,絲毫沒有脾氣,不由得個個目瞪口呆,直到觀音追趕鄧坤等人而去,渺不可見之後,又過了好半天,才漸漸魂魄歸位,紛紛醒悟過來,各自起身。見那老和尚兀自跪在地上,五體投地,垂首不起。衆(zhòng)人上前喚道:“師祖,菩薩走了。”一連喊了幾聲,那老和尚恍如不聞。有一個他地心腹上前推了一把,竟是應(yīng)手而倒,衆(zhòng)人大驚圍上來看時,見他臉色灰白,口鼻中沒有氣息,早已死去多時了。原來這老和尚羞怒交集,勞累一晚,早已是心力交瘁,及至見了觀音,又是驚悚不已,適才聞得觀音說道要“重治其罪”,嚇破了膽,渾身一抖,一口氣接不上來,就此氣絕。?
孫悟空見了拊掌大笑道:“活該,活該,這老禿驢該有此報。”上前將唐僧一把拉起,道:“和尚,此間事了,我等續(xù)西去也!”這正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有了冤屈還投訴無門,只不知觀音追去可能將袈裟搶回,後事又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