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林逸塵答到最后一道四書義的題目的時候,對于這道題林逸塵倒是覺得還挺中規中矩的,最起碼不算太偏了,不會跟之前那個截搭題一樣。
題目一樣是出自《孟子》,選的是其中一句,“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這句話從字面上的解釋來說,可以說是非常簡單的,那就是說孔子登上了東山,可是孔子往下一看他就覺得魯國變小了。
其實這個就有點像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不過孔子是登上了高山然后覺得魯國變小了。
在高處往下看,的確是會有這樣的視覺,給人這種感覺,所以說如果只是根據這個來寫文章和釋義的話,自己總不能寫一篇孔子到此一游的,爬山日記和觀后感吧。
如果是這樣的話,自己估計也就可以不用看了,然后放榜的時候,去看看就可以,然后體會一樣觀后感就可以了。
既然如此的話,那么不能這樣寫,不能夠從這一句上理解,那么就只能是放在全文里面去解釋了,畢竟這個不僅僅在古代很常用,就是在現代的時候也是需要這樣的。
這句話的全文是這樣的,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而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這就是這句話出自孟子時候的全文,看到這句話林逸塵不由得想到了朱熹。
這四書就是朱熹再次注釋和整合了,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宋朝開始科舉就以朱熹的理學觀點為正統。
林逸塵記得朱熹在《孟子》這一章的時候,他也做了一個注解表達他自己的觀點,話是這樣說的。
“此章言圣人之道,大而有本。學之者必以其漸乃能至也?!?
前面說過了自從宋以來科舉就是以朱熹的觀點作為官方正統觀點,作為考試的時候官方觀點。
朱熹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圣人建立的儒家學說博大精深,一脈相承,求學的人一定要遵循儒學的規律,一步步按部就班,按照順序來,這樣才能夠學好然后達到像孔子孟子那樣的圣人的高深境界。
對于這個觀點到底是對還是錯,學習的時候到底要不要按部就班,這個不是討論的時候,反正科舉考試就是以朱熹的這話作為官方的觀點。
所以說想要考科舉那么就要這樣來,這個現象在現代也是有的。
林逸塵記得以前文綜考試的時候,題目是有爭議的,最后老師也只是簡單的說了一下,然后丟下一句話,以后這個題目再來,那么就選這個答案就是了,沒有那么多為什么,選這個才能拿到分。
所以說現在也一樣,既然是在明朝考科舉,那么這一題就必須這樣答,必須從這個思路出發。
林逸塵突然覺得其實科舉和高考,和現代的應試教育還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的。
林逸塵想清楚了思路,然后就又開始進行破題了。
監考林逸塵的那個官差,他一直守在林逸塵的號舍里,他雖然不說話,但是也會看著林逸塵。
他發現這個考生心態很平和,答題的時候經常都會有很均衡的休息時間,以前監考的時候,有的考生前面寫的很快,感覺是行云流水一般,到了后面則是眉頭皺個不停,然后寫不出來了。
不過考生怎么樣他也管不了那么多,只要不作弊,不要有奇怪的舉動,睡三天都不關自己的事情。
“圣人之道大而有本,學之者必以其漸乃能至也。”
林逸塵開篇就直接用了朱熹的話,然后按照朱熹的觀點開始答題寫文。
最后的結果就是朱熹說的都是對的,儒學博大精深,后輩的確是要好好學習,才能有機會望其背,才能夠看到這冰山一角。
論吹??滟?,這種東西在現代的考試里,林逸塵已經練就了一身的本事了,畢竟可是考過文綜,答過思想政治的。
所以說一路寫下來,林逸塵也是行云流水,思路流暢。
林逸塵寫完以后自己也看了看,這樣寫的話,自己會不會吹的太過了。
看著自己寫的,林逸塵不由得在心里嘀咕了一句。不過很快林逸塵就管不了那么多了,管它呢,都已經寫下去了,那又能怎么樣。
林逸塵完了四書義的題目,然后接下來就是五經義的題目了。
對于這個林逸塵一點都不意外,畢竟也是一路考過來的,林逸塵倒也不怕,因為最起碼的知識自己還是知道的。
而且只要考的自己都能夠記得出處,還有意思,一般來說自己答的是不會錯的。
因為自己畢竟在現代待過,論思路自己靈活,能夠沒有那么固定,所以可以在固定中靈活,還有就是自己在現代也是一路考過來的,所以答題方面也是屬于比較有經驗的。
就好比剛剛,那吹起來真的是行云流水,完全都不會卡的,感覺蘋果手機也就和自己剛剛這樣了。
林逸塵看了看后面的五經義的題目,對于這幾道題目,倒是沒有什么特色,不會說是很偏的那種,也不會說截搭,所以說這幾道題目,林逸塵雖然花了心思,但是寫的還算是輕松。
這第一場考試一共也就七題,一共三天三夜,要到第四天才能夠考第二場。
當林逸塵答完這第一場的所有題目的時候已經是第三天的上午了。
林逸塵把自己答題的所有試卷再次檢查了一遍,沒有問題了以后林逸塵便把卷子收了起來,以免不小心打翻了硯臺然后給墨水糟蹋了。
到時候自己可就沒地方哭去了,畢竟下午就要交卷子了,如果這個時候出了問題,那么肯定就是沒有時間來救的。
收拾好了以后林逸塵把卷子放在考試袋里,然后掛在了旁邊這樣就不用擔心了。
就當林逸塵打算吃點東西然后午休的時候卻是聽到了一陣嘲雜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