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螺號是凡爾納經典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描寫的在當時的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絕無僅有的潛水艇,(又譯為諾第留斯號)小說里,故事的主人翁阿龍納斯教授跟隨尼摩船長乘坐鸚鵡螺號在海底進行了一場既趣味盎然又驚險刺激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奇幻旅行,而尼摩船長這個是最吸引我的,他博學多才,沉穩卻又內心充滿熱情的個性以及其迷一樣的身份和內心對人類主流社會的蔑視、隱恨、愿乘風而去卻又不能盡釋其牽掛的復雜感情更令人久久回味而不得釋懷!作為尼摩船長的座駕鸚鵡螺號是完全超越了當時的科技水平的產物。小說中描述鸚鵡螺號為長70米,寬8米的細長紡錘型潛艇,航行性能極好,最高航速可達50海里每小時。這是一艘理想化的潛艇,船的驅動完全靠電力供給,而電力則是由海底煤礦燃燒而提取海水中含有的氯化鈉,將鈉與汞混合,組成一種用來替代本生蓄電池單元中鋅元素的合金,再轉化成電后取得的,儲存在伏打電池堆里。食物則全部為魚類、海藻等,所以說能源和船員的生活必需品都來自于大海,它完全不需要陸地的補給,可以無限期的在海上航行。鸚鵡螺號內部有巨大的壓縮空氣儲存柜,因此可以連續在海底潛行數天而不需浮上海面。船的內部很寬敞舒適,甚至還有博物館和圖書館!船的武器是船頭的鋼鐵沖角,憑著船自身的高速和堅固外殼,沖角的威力十分巨大,小說中最后鸚鵡螺號就是靠它反擊攻擊它的敵戰艦,鸚鵡螺號高速從戰艦的船側撞了過去,沖角穿透船身!《海底兩萬里》是凡爾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第三部是《神秘島》)
故事并不復雜:主要講述諾第留斯號(又譯:鸚鵡螺號)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為在海上見到了一條獨角鯨,法國博物學家阿龍納斯(又譯:阿羅納克斯)最后發現那是一艘名為諾第留斯號的潛艇,并且他和仆人康塞爾(又譯:孔塞伊)和一個捕鯨手尼德蘭(又譯:內德·蘭德),被尼摩(又譯:內莫)船長囚禁在這艘潛艇開始了海底兩萬里的環球旅行。
尼摩是個不明國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島上秘密建造的這艘潛艇不僅異常堅固,而且結構巧妙,能夠利用海洋來提供能源,他們依靠海洋中的各種動植物來生活。潛艇艇長對俘虜倒也優待;只是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潛艇艇長尼摩從此之后不再允許他們離開。阿龍納斯一行人別無選擇,只能跟著潛水艇周游各大洋。在旅途中,阿龍納斯一行人遇到了無數美景,同時也經歷了許多驚險奇遇。他們眼中的海底,時而景色優美、令人陶醉;時而險象叢生、千鈞一發。通過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龍納斯終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長仍與大陸保持聯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萬金銀來支援陸地上人們的正義斗爭。終于,十個月之后,在機緣巧合下,這三個人終于在潛艇誤入邁爾海峽極其險惡的情況下逃出了“諾第留斯號”潛艇。這時,博物學家才得以把這件海底秘密公諸于世。
《海底兩萬里》描繪的是人們在大海里的種種驚險奇遇。潛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時而險象叢生、千鈞一發,時而景色優美、令人陶醉。美妙壯觀的海底世界充滿了異國情調和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體現了人類自古以來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夢想。凡爾納沒有到過海底,卻把海底的景色寫得如此生動,讀來引人入勝,使讀者身臨其境,表明他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凡爾納的小說得以廣為流傳,還因為他具有社會正義感和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他筆下的人物都是品質高尚、獻身科學的人,是英勇頑強、不畏艱險的人。像尼摩船長等反抗壓迫的戰士的形象,正是他反對殖民主義,反對奴隸制和壓迫者的進步思想的體現。鸚鵡螺號背景
“鸚鵡螺”是艘潛艇的名字,或譯為“諾第留斯”號,船長為尼摩。
這艘潛艇是很長的圓筒形,兩端作圓錐狀,像一支雪茄煙。從頭到尾,是七十米,它的橫柄,最寬、的地方是八米,它的寬是長的十分之一,它從頭至尾是夠長、砌,兩腰包底又相當圓,因此船行駛時積水容易排走,絲毫不會阻礙它的航行。
它的面積共為一千零十一平方米四十五厘米,體積共為一千五百點二立方米——就是說,船完全沉入水中時,它的徘水量或體重為一千五百立方米或一千五百噸。
潛艇是由雙層船殼造成,一層是內殼,另一層是外殼,兩殼之間,用許多T字形的蹄鐵把它們連接起來,使船身堅硬無比。是的,由于殼與殼之間有這種細胞式的結構,這船像是一大塊實鐵,中間飽滿無隙,可以抵抗一切。它的邊緣不可能松動;船身合二為一,是由于結構本身的力量,不是由于鉸釘的扣緊;因為材料配置完全適合,構造整齊劃一,它可以在海洋中行駛,不怕最洶涌的風浪。
這兩層船殼是用鋼板制造的,鋼的密度與海水密度的比例是十比七至八。第一層船殼至少有五厘米厚,重量是三百九十四點九六噸。第二層內殼,就是龍骨,有五十厘米高,二十五厘米寬,只重六十二噸。機器,鎮船機,各種附屬船具和裝置品,內部的各樣墻板和木材等等的重量和上面的三百九十四點丸六噸蛆在尸袒,總重量一千三百五十六點四八噸中的一部分。
當潛艇在海中時,它浮出海面十分之一。上有裝設了容積等于這十分之一的儲水池,容水重量為一百五十點七二噸,如果水池裝滿了水,這時船的排水量或重量是一千五百零七噸,那它就完全潛入水中了。這些儲水池在潛艇的下層。打開儲水池的門,水池就填滿了,剛被水面齊頂淹沒的船于是往下沉了。
駕駛這船,要它向左向右,可使用普通的舵,舵上還有寬闊的副舵,裝在船尾,用機輪和滑車轉動。但潛艇在水中上升、下降,就使用兩個縱斜機板,機板裝在船的兩側浮標線的中央,它們是活動的,可以隨便變換位置,使用動力強大的杠桿,從船內部來操縱它們。縱斜機板的位置如果與船身平行,船便在水平面上行駛,如果它們的位置傾斜了,潛艇在推進器的推動下,就沿著傾斜方向或沿著我所要的對角線沉下去,或沿著這對角線浮上來。如果想更快地浮上水面來時,就催動推進器,水的壓力使潛艇直線地浮上來。
潛艇的玻璃雖然經不起沖擊,很脆,但有強大的耐壓力,中央的厚度至少是二十一厘米。
背景
1954年的今天史上首艘核潛艇下水 “核潛艇之父”——海曼·喬治·里科弗1946年,田納西州橡樹嶺的美國核研究中心制定研制艦船的實驗用核動力推進裝置的計劃。美國海軍派遣了一個海軍上校里科弗為首的、由海軍軍官和工程師組成的海軍小組,參加研究工作。1939年開始的美國海軍核潛艇研究計劃在中斷幾年后又重新開始了。
研發組織
里科弗一共組建了4套班子,他認為只有競爭才能加快核潛艇的研制步伐。1952年6月14日,在格羅頓舉行了第一艘潛艇“鸚鵡螺”號鋪設龍骨的儀式,杜魯門總統親自參加了這一儀式,國防部長及三軍司令都乘專車而來。
美國研制的潛艇。1801年 ,美國人R.富爾頓建造鸚鵡螺號潛艇,艇體為鐵架銅殼,艇長7米,攜帶2枚**,由4人操縱。水上采用折疊桅桿,以風帆為動力。水下采用手搖螺旋槳推進器推進。隨著核動力和戰略**技術的發展,使潛艇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美國在不斷改進的鸚鵡螺號潛艇基礎上 ,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1952年重新設計,1954年下水,正式服役。1958年,首次成功地在冰層下穿越北極。1980年退役。
構造及特點
1954年1月21日,世界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誕生,共花費5500萬美元。新建成的“鸚鵡螺”號總重2800噸,比舊式潛艇大得多。艇長97.5米,寬8.4米,吃水6.7米,水上排水量3700噸,水下排水量則達4040噸;配備6具533毫米**發射管,可攜帶18枚**;下潛深度為200米,潛航時最高航速達20節;可在最大航速下連續航行50天、全程3萬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該艇與當時的普通潛艇相比,航速大約快了一半。整個核動力裝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艇體外形與內部、動力儀器與作戰裝備,都是最精密的科學產品,用流線型的外貌與簡便的控制裝配起來,與普通潛艇相比,“鸚鵡螺”號艇體外殼顯得更為厚實,在深海中行進時,憑其特裝的聲納,可以自由探路,絕無觸礁撞石的危險。
意義
“鸚鵡螺”號的成功,立即引起前蘇聯海軍的嚴重不安和奮起直追。1959年,前蘇聯海軍建成自行研制的首艘核動力潛艇,一時間掀起了一個核動力潛艇的發展浪潮。在五個核大國中,美國率先實現了潛艇全部核能化,英國、法國也在90年代基本實現了潛艇核能化。俄羅斯雖然在核潛艇建造數量上是世界之最,但仍保留了一部分常規潛艇,而中國還是以常規潛艇為主。在世界其它國家中,除了印度租借過俄羅斯一艘核潛艇外,均因各種原因沒有裝備核潛艇。
核潛艇雖然先進,但也存在著技術復雜、造價昂貴、只適合在深海使用的弱點,一般國家往往沒有戰略需要,或是沒有經濟和科技實力,所以迄今世界上只有五個核潛艇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