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了李虎子,朝堂再次安靜下來。但是因為李虎子而空出來的兵務部部長之職,卻不能一直空懸著。按照任命標準,空缺出來的部院級別職位,必須從各州州牧以及安撫使中遴選一位,擔任部長。
于是乎,兵務部部長的空缺,立即引起天華各州長官的競爭。不過如今天華已有二十四州,若是再加上東陽三州,便是二十七州。但其中地位差別卻頗大。諸如西域草原等邊地州府,其地位遠低于中原各州。因此,能夠參與競爭的只有其上的安撫使以及總督等級別的封疆大吏。
經過層層篩選,內閣很快便確認了最終的一批名單,作為最后栓選的名額。其中諸如張仲良,裴琰,兀木曼達,楊明遠以及慕容康等人都赫然其上。
當名單送至御前定奪之時,林逸凡不由有些犯難了。其上的人選都是上上之選,選擇哪個人,都能夠勝任兵務部的職位。
但現在他要考慮,不是稱職與否,而是如何平衡權力。諸如張仲良與裴琰,代表的是文官,楊明遠和慕容康,則代表軍方。至于兀木曼達,倒是相對獨立。不過根基薄弱,再加之草原那邊,還需要他來親自主持,第一個淘汰的便是他了。
至于張仲良,林逸凡豈是更加屬意于他,其人多謀善智,充任內閣成員,那是再好不過??伤诘胤缴系慕湟彩遣环?,燕州在他的治理下,已經恢復了生機,向著繁榮的方向不斷發展。如今他擔任中青二州安撫使,更是在前幾年的大戰中,鞏固了后方,讓前線將士沒有后顧之憂。
按照功績,張仲良早就可以進入內閣。但是新征服的地方,還需要他來統籌協調,林逸凡只能帶著歉意,將其排除人選之外。
而裴琰,作為士族投靠天華,一開始并不受林逸凡重視,但隨著其展現的能力,也讓朝堂眾臣很是肯定。再加上其拋棄了代表士族利益,站在天華這邊,林逸凡對他也越來越放心了。若是讓他擔任兵務部部長,倒是可以以此籠絡士族歸心,但林逸凡并不需要。
如今海州之地,士族遍地,正好可以借用裴琰的身份,出任海州安撫使,以此穩定海州人心。如今中原大定,已無需在進行激烈的改革,只需緩緩圖之便可。
最后便是楊明遠與慕容康兩人,兩人都是亦軍亦政的封疆大吏,真正的掌握實權。若不是林逸凡對天華軍制有信心,只怕早就寢食難安了。
而內閣能夠提名這兩位軍方出身的大吏,便是存著將其調離邊境,脫離其勢力范圍的目的。必將兩人手握實權,又長期身處邊疆。即便他們沒有任何野心,也會讓人忍不住猜疑。畢竟,他們曾經的身份,就足夠讓內閣擔憂了。
到底選誰呢?林逸凡的目光,最終落在了慕容康的名字上。相較于楊明遠,慕容康在西域的時間最長,已經有十年之久。若不是軍權大部分掌握在侯明峰手里,對慕容康形成制衡。只怕不止眾臣對他不放心,便是林逸凡也會心有顧忌。
不過對于慕容康,林逸凡還是十分信任的,至少這十年,他并沒有趁機在西域做大,反而兢兢業業的維護著西域的穩定和繁榮。不管怎么說,慕容康對于天華是有大貢獻的,將其調入內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于是,林逸凡在名單上將慕容康圈起來批注,然后發回內閣商議,最終形成共識。
當內閣眾人看到這個名單后,終于松了口氣,在他們心里,恐怕如今兵務部部長之職,只有慕容康最為合適了。一來,其在西域總管軍政,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十分適合統管軍隊后勤之事。二來,其在西域呆了太長時間,也是時候進行調整,以免尾大不掉。
很快,內閣迅速確定了慕容康作為新任兵務部部長的職位,那么,去職的西域總督的位置,便需要有人接替。而作為西域諸軍統帥,以及北庭都護的侯明峰,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如今西域已經穩固下來,周圍諸國在經歷了一連串的失敗后,早已元氣大傷,根本無力再次出征西域。因此,西域也就無需常年維持著一支常備兵馬。必須將大部分兵馬轉化為民兵,參與地方建設,減少西域維持兵力的負擔。
因此,讓侯明峰擔任西域總督,統管軍政。而剩余的駐軍,則大部分交由石守義統轄,鎮守天亟關,以及北庭草原。如此一來,西域便可連續完成兩次權力的轉移,對穩固天華對西域的統治,以及制衡西域勢力的做大,有極大的好處。
當內閣制定的調任名單提交御前,林逸凡看過之后,不由暗暗點頭,當即朱批御準,正式確定,升任慕容康為兵務部部長,補入內閣參議。同時,任命侯明峰擔任西域總督,石守義擔任西域駐軍主將。
接下來的幾天里,內閣開始對地方人事進行一番調整。任命張仲良擔任金威海三州安撫使,盡快撫平三州戰亂創傷。任命裴琰為東陽佐相,協助東陽王處理國事。任命張遷擔任城衛軍將軍,宿衛京城。任命梁士承為東陽守備將軍,統轄東陽駐軍以及海軍。任命連海平擔任海州海軍將軍,統轄南方海域。任命秦元浩為雷州防御使,統轄雷州二十萬大軍。
至于其余散布在中原各地的兵馬,盡皆分駐各地,化整為零。羅毅在完成軍事部署后,則返回京城,繼續主持軍事府事務。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天華將全力消化吸收新近收復的土地,將整個中原擰成一塊。只要穩定了內部,天華將繼續舉起戰刀,掀起一場又一場的擴張之戰。
但在外界看來,似乎天華已經滿足于如今所取得的成就,開始兵馬入庫,休養生息。于是,南方諸國終于松了口氣,只要中原大國還是原來的禮儀之邦,那他們就能夠仰靠在大樹底下好乘涼了。
而天云內部卻出現了分歧,許多大臣見天華毫無針對天云的舉動,不由心神大松,極力要求白云庭放棄與天華對抗,盡快修補兩國的關系。也好集中兵力,對付盤踞在他們土地上的永恒,以報割土之辱。
但白云庭與胡誠鏡卻看得明亮,天華絕對不會放過天云,待其舔好了傷口,必然會撲向他們天云。因此說什么也不肯削弱對天華的防范,反而加大力度囤積實力,做好應對天華的準備。
此舉引發了國內許多人的不滿,在有心人的煽動下,天云底下已經開始漸漸暗流涌動。